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8:27: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光学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2.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像和不同景物范围的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
3.由于一个变焦镜头可以兼担当起若干个定焦镜头的作用,使用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
4.目前,现有的变焦镜头需要大广角的需求时,通常通过增大第一透镜群的体积,来增大变焦镜头的视场角,但也造成了变焦镜头的体积增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大广角变焦镜头能够具备较大的视场角,同时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外径较小,继而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
6.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8.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
9.所述第一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0.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其中,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胶合;
11.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2.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
13.所述第五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4.正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二十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一透镜。
15.所述第二透镜群和第四透镜群沿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16.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17.φg1/ttl<0.4;
18.其中,g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外径,ttl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19.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结构及参数的设置,大广角变焦镜头能够具备较大的视场角,同时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外径较小,继而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
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
20.优选地,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21.ttl<110mm;
22.2<fno<4;
23.10<ft/fw<15;
24.其中,fno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圈数,fw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
25.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有利于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较大的倍率以及较大的变倍比,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适用范围。
26.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27.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
28.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29.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
30.优选地,所述第十四透镜为非球面透镜。
31.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非球面透镜的设置,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解像力,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32.优选地,所述第十四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33.0.4<d14/φ14<0.5;
34.其中,d14为第十四透镜的厚度,φ14为第十四透镜的外径。
35.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十四透镜的厚度与外径比例的限定,第十四透镜具有较大的厚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36.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37.0.1<d1min/d1max<0.18;
38.其中,d1min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的最小厚度,d1max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的最大厚度。
39.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透镜的最小厚度与最大厚度的限定,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大视场角,也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像差和形变过大的可能。
40.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41.3<|(r11 r12)/(r11-r12)|<5;
42.1<r11/r12<2;
43.其中,r11为第一透镜靠近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靠近像面侧的曲率半径。
44.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第一透镜呈弯月形,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大视场角,也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像差和形变过大的可能。
45.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群满足以下条件式:
46.∑x29/d29<0.08;
47.其中,∑x29为第二透镜与第九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之和,d29为第二透镜与第九透镜的厚度。
48.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减小了第一透镜群内透镜之间的镜间距,继而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
49.优选地,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50.0.12<s4/s2<0.18;
51.其中,s2为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距离,s4为第四透镜群的移动距离。
52.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选取合适的比例,第二透镜群能够有足够的移动距离,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较大的变倍比,同时也不会实现较大的体积;通过减小第四透镜群的移动距离,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体积的情况下,继而实现对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调焦,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53.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大广角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5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和成像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5.1、通过上述结构及参数的设置,大广角变焦镜头能够具备较大的视场角,同时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外径较小,继而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
56.2、通过第一透镜群内较多透镜的设置,极大地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端的成像质量,继而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在变焦时的成像质量。
57.3、通过第十四透镜的厚度与外径比例的限定,第十四透镜具有较大的厚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58.4、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选取合适的比例,第二透镜群能够有足够的移动距离,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较大的变倍比,同时也不会实现较大的体积;通过减小第四透镜群的移动距离,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体积的情况下,继而实现对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调焦,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59.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60.图1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62.图3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63.图4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一;
64.图5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二;
65.图6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一;
66.图7是本发明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二;
67.图8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68.图9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像差图;
69.图10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像差图;
70.图11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一;
71.图12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慧差图二;
72.图13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一;
73.图14是本发明另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慧差图二;
74.附图标号说明:g1、第一透镜群;g2、第二透镜群;g3、第三透镜群;g4、第四透镜群;g5、第五透镜群;g6、辅助组件;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l8、第八透镜;l9、第九透镜;l10、第十透镜;l11、第十一透镜;l12、第十二透镜;l13、第十三透镜;l14、第十四透镜;l15、第十五透镜;l16、第十六透镜;l17、第十七透镜;l18、第十八透镜;l19、第十九透镜;l20、第二十透镜;l21、第二十一透镜;sto、光阑;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7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76.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77.实施例1
78.如图1所示和图8,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79.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和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
80.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81.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和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其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胶合。
82.通过上述透镜的设置,极大地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端的成像质量,继而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在变焦时的成像质量。
83.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84.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85.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86.正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l18,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l19,正光焦度的第二十透镜l20,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一透镜l21。
87.所述第二透镜群g2和第四透镜群g4沿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88.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89.φg1/ttl<0.4;
90.其中,g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g1的外径,ttl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
91.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结构及参数的设置,大广角变焦镜头的第一透镜群g1外径较小,继而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
92.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93.ttl<110mm;
94.2<fno<4;
95.10<ft/fw<15;
96.其中,fno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圈数,fw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
97.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有利于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较大的倍率以及较大的变倍比,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适用范围。
98.具体地,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99.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正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l16。
100.具体地,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01.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负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l16。
102.优选地,所述第十四透镜l14为非球面透镜。
103.本实施例中,通过非球面透镜的设置,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解像力,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104.所述第十四透镜l14满足以下条件式:
105.0.4<d14/φ14<0.5;
106.其中,d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厚度,φ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外径。
107.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十四透镜l14的厚度与外径比例的限定,第十四透镜l14具有较大的厚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108.并结合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第十四透镜l14为非球面透镜,第十四透镜l14能够直接大幅度校正光阑sto后侧的光线的像差和形变,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解像力,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109.所述第一透镜l1满足以下条件式:
110.0.1<d1min/d1max<0.18;
111.其中,d1min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小厚度,d1max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大厚度。
112.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透镜l1的最小厚度与最大厚度的限定,实现了第一透镜l1的负光焦度,有利于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大视场角,也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像差和形变过大的可能。
113.所述第一透镜l1满足以下条件式:
114.3<|(r11 r12)/(r11-r12)|<5;
115.1<r11/r12<2;
116.其中,r11为第一透镜l1靠近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的曲率半径。
117.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第一透镜l1呈弯月形,实现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大视场角,也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像差和形变过大的可能。
118.所述第一透镜群g1满足以下条件式:
119.∑x29/d29<0.08;
120.其中,∑x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之间的镜间距之和,d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的厚度。
121.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减小了第一透镜群g1内透镜之间的镜间距,继而减小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小型化。
122.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123.0.12<s4/s2<0.18;
124.其中,s2为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4为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
125.通过上述参数的限定,选取合适的比例,第二透镜群g2能够有足够的移动距离,实现大广角变焦镜头较大的变倍比,同时也不会实现较大的体积;通过减小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减小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体积的情况下,继而实现对大广角变焦镜头的调焦,增加了大广角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
126.实施例2
127.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28.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129.所述第二透镜群g2和第四透镜群g4沿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130.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31.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和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其中,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胶合,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胶合。
132.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33.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134.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35.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负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l16,其中,第十五透镜l15和第十六透镜l16胶合。
136.所述第四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l17。
137.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138.正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l18,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l19,正光焦度的第二十透镜l20,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一透镜l21,其中,第十九透镜l19和第二十透镜l20胶合。
139.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140.将本实施例的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1中,将表1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2,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3中。
141.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142.在表2中,wide栏表示大广角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大广角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143.在表3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144.【表1】
145.[0146][0147]
【表2】
[0148] wideteled10.8519.15d219.301.00d31.003.92
d411.718.79
[0149]
【表3】
[0150][0151]
本实施例中,ttl=103.84mm,fw=3.5mm,ft=42mm,fnow=2.3,fnot=4,ft/fw=12;
[0152]
其中,ttl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no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圈数,fw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
[0153]
φg1=36.4mm,φg1/ttl=0.35;
[0154]
其中,g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g1的外径。
[0155]
d14=5.395mm,φ14=11.767mm,d14/φ14=0.458;
[0156]
其中,d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厚度,φ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外径。
[0157]
d1min=0.7mm,d1max=5.86mm,d1min/d1max=0.12;
[0158]
其中,d1min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小厚度,d1max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大厚度。
[0159]
r11=26.723mm,r12=15.051mm;
[0160]
|(r11 r12)/(r11-r12)|=3.58;
[0161]
r11/r12=1.78;
[0162]
其中,r11为第一透镜l1靠近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的曲率半径。
[0163]
∑x29=0.11mm 0.53mm 0.1mm 0.1mm 0.1mm=0.94mm;
[0164]
d29=26.517mm,∑x29/d29=0.035;
[0165]
其中,∑x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之间的镜间距之和,d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的厚度。
[0166]
s4=2.92mm,s2=18.3mm,s4/s2=0.16;
[0167]
其中,s2为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4为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
[0168]
实施例3
[0169]
如图8至图14所示,一种大广角变焦镜头,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0170]
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5和辅助组件g6。
[0171]
所述第二透镜群g2和第四透镜群g4沿大广角变焦镜头的主光轴方向移动。
[0172]
所述第一透镜群g1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0173]
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l1,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l3,负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l6,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l7,正光焦度的第八透镜l8和正光焦度的第九透镜l9,其中,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胶合,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胶合。
[0174]
所述第二透镜群g2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0175]
负光焦度的第十透镜l10,负光焦度的第十一透镜l11,正光焦度的第十二透镜l12,负光焦度的第十三透镜l13。
[0176]
所述第三透镜群g3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0177]
正光焦度的第十四透镜l14,负光焦度的第十五透镜l15和正光焦度的第十六透镜l16,其中,第十五透镜l15和第十六透镜l16胶合。
[0178]
所述第四透镜群g4为一枚负光焦度的第十七透镜l17。
[0179]
所述第五透镜群g5从物面侧到像面侧依次包括:
[0180]
正光焦度的第十八透镜l18,负光焦度的第十九透镜l19,正光焦度的第二十透镜l20,负光焦度的第二十一透镜l21,其中,第十九透镜l19和第二十透镜l20胶合。
[0181]
辅助组件g6为一枚保护玻璃cg。
[0182]
将本实施例的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基本透镜数据示于表4中,将表4中的可变参数示于表5,将非球面系数示于表6中。
[0183]
在面编号栏中示出了将物侧的面设为第1面而随着朝向像侧逐一增加了编号时的面编号;在表面类型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表面类型;在曲率半径栏示出了某一透镜在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正时表明表面向物侧方向弯曲,曲率半径为负时表明表面向像侧方向弯曲;在中心厚度栏中示出了各面与在其像侧相邻的面的光轴上的面间隔;在折射率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折射率;在阿贝数栏示出了某一透镜的阿贝数。
[0184]
在表5中,wide栏表示大广角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tele栏表示大广角变焦镜头处于望远端状态时,各个可变参数的具体数值。
[0185]
在表6中,k为圆锥系数,e为科学计数号,例如e-005表示10-5。
[0186]
【表4】
[0187]
[0188][0189]
【表5】
[0190] widetele
d1118.72d218.721.00d33.871.28d410.0112.6
[0191]
【表6】
[0192][0193]
本实施例中,ttl=106.867mm,fw=3.6mm,ft=41mm,fnow=2.2,fnot=3.8,ft/fw=11.38;
[0194]
其中,ttl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学总长,fno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的光圈数,fw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广角状态的焦距,ft为所述大广角变焦镜头望远状态的焦距。
[0195]
φg1=39.58mm,φg1/ttl=0.37;
[0196]
其中,g1为所述第一透镜群g1的外径。
[0197]
d14=5.38mm,φ14=11.89mm,d14/φ14=0.452;
[0198]
其中,d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厚度,φ14为第十四透镜l14的外径。
[0199]
d1min=0.7mm,d1max=6.03mm,d1min/d1max=0.116;
[0200]
其中,d1min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小厚度,d1max为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第一透镜l1的最大厚度。
[0201]
r11=34.685mm,r12=17.909mm;
[0202]
|(r11 r12)/(r11-r12)|=3.14;
[0203]
r11/r12=1.94;
[0204]
其中,r11为第一透镜l1靠近物面侧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透镜l1靠近像面侧的曲率半径。
[0205]
∑x29=1.31mm 0.1mm 0.37mm 0.1mm 0.1mm=1.98mm;
[0206]
d29=27.146mm,∑x29/d29=0.073;
[0207]
其中,∑x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之间的镜间距之和,d29为第二透镜l2与第九透镜l9的厚度。
[0208]
s4=2.59mm,s2=17.72mm,s4/s2=0.146;
[0209]
其中,s2为第二透镜群g2的移动距离,s4为第四透镜群g4的移动距离。
[0210]
实施例4
[0211]
一种成像装置,如图1至图14所示,包括:如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所描述的大广角变焦镜头,及成像元件,被配置为接收由大广角变焦镜头形成的图像。
[0212]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
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