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级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14:38: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在传动过程中,需要将输出的动力进行变速,从而使从动件达到适合的速度。常见的变速器有液力机械式变速器、金属带式变速器(vdt-cvt)、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齿轮变速器等。燃油汽车正常行驶时使用的无级变速器目前只有变径式的钢带和钢链两种原理基本相同的无级变速器(cvt)。
3.现在的无级变速器(cvt)其原理是通过油压来改变变径轮大小并夹紧钢带或钢链来实现变速,因此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陷:在高油压作用下,夹紧钢带或钢链导致压力大,传输损耗大、效率低;低油压作用下会出现压紧力小而导致打滑,而且高压紧力的使用状态下,对钢带和钢链的材料和工艺要求比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的变速箱机构功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打滑或效率低的问题。
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固定架;
8.动力输入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动力输出组件与动力输入组件沿预设方向并排设置,且均活动设置在固定架上;动力输入组件内具有输入轨道,动力输出组件内具有输出轨道;
9.动力传导组件,动力传导组件包括:
10.调节架,调节架位于动力输入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之间,并转动设置在固定架上;
11.第一动力传导部,第一动力传导部与调节架滑移连接,且连接动力输入组件并沿输入轨道滑移;
12.第二动力传导部,第二动力传导部与调节架滑移连接,且连接动力输出组件并沿输出轨道滑移;
13.第一动力传导部和第二动力传导部设置于调节架的旋转中心的同一侧;通过动力输入组件的活动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沿调节架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一距离;通过动力输出组件的活动而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沿调节架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二距离。
14.可选地,无级变速器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
15.动力件,动力件设置在固定架上;
16.第一驱动杆组件,第一驱动杆组件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且与动力件驱动连接,动力输入组件连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上;
17.第二驱动杆组件,第二驱动杆组件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且与动力件驱动连接,动力输出组件连接在第二驱动杆组件上;
18.动力输出组件与动力输出组件分别在第一驱动杆组件和第二驱动杆组件的驱动下反向移动。
19.可选地,动力输入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结构相同,动力输入组件包括:
20.上移动架,上移动架包括上支撑板、输入驱动轮组、以及上导轨,上支撑板活动连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上,输入驱动轮组设置在上支撑板上,
21.下移动架,下移动架包括下支撑板、以及下导轨,下支撑板与上支撑板间隔设置并活动连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上,上导轨与下导轨连接形成输入轨道;
22.上移动架和下移动架通过第一驱动杆组件的驱动而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
23.传动时,第一动力传导部与输入驱动轮组相连接,并通过输入驱动轮组的驱动而沿输入轨道移动。
24.可选地,上导轨包括:第一外导向架和第一内导向架,第一外导向架和第一内导向架均具有位于中间的直线段和两端的弯曲段,输入驱动轮组设置在上导轨的直线段;
25.下导轨包括:第二外导向架和第二内导向架,第二外导向架和第二内导向架分别与第一外导向架和第一内导向架相配设置;
26.上导轨的弯曲段和下导轨的弯曲段错位设置;
27.第一内导向架的弯曲段和第二内导向架的弯曲段之间设置有可收放的钢卷条。
28.可选地,固定架包括:中轴,调节架转动套设在中轴上,中轴的中线为旋转中心;
29.调节架包括:第一支板,第一支板转动设置在中轴上;
30.第二支板,第二支板与第一支板沿中轴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的两端固定连接;
31.第一动力传导部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板上,且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分别位于中轴的两侧;第一动力传导部的其中之一与上导轨相连接时,其中另一与下导轨相连接;
32.第二动力传导部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动力传导部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二支板上,且两个第二动力传导部分别位于中轴的两侧。
33.可选地,第一动力传导部的结构与第二动力传导部动力的结构相同;
34.第一动力传导部包括:传动块,传动块连接动力输入组件,并滑移设置在输入轨道内;
35.连接滑块,连接滑块转动连接传动块,并活动套设在调节架上。
36.可选地,传动块包括:齿条部,齿条部与输入驱动轮组相啮合;
37.滑移部,滑移部与输入轨道的内表面相接触。
38.可选地,无级变速器还包括:输入传导组件,以及输出传导组件,输入传导组件连接动力输出组件,输出传导组件连接动力输出组件;
39.输出传导组件包括:伞齿轮组,伞齿轮组连接动力输入组件,
40.伸缩传动杆,伸缩传动杆连接伞齿轮组,并跟随动力输入组件的移动而伸缩;
41.动力驱动件,动力驱动件连接伸缩传动杆。
42.可选地,动力传导组件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动力传导组件均绕同一旋转中心转
动设置,多个动力传导组件之间依次连接有弹性件。
43.可选地,动力传导组件设置有三组,相邻动力传导组件之间的弹性件为扭簧。
44.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级变速器,其中,通过将动力输入组件和动力输出组件并排设置,且将两者进行活动设置,且通过动力输入组件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进行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一距离,通过动力输出组件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进行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二距离。在调节架的旋转中心不变的情况下,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值等于第一动力传导部所移动的距离与第二动力传导部之间的移动距离的比值,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距离之比就等于速度之比。因此通过动力输入组件的活动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沿调节架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一距离;通过动力输出组件的活动而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沿调节架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与旋转中心的第二距离,实现对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改变,从而对输出速度进行变速调节。本技术的无级变速器在传动过程中不会打滑,也不需要油压机构进行压紧,减少了消耗,从而直接实现传动而提高了转换效率,增大了变速功率;而且不需要在高压紧力的使用状态,对各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都不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克服了以往现有的无级变速器的缺点。
附图说明
4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剖视图;
4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除去动力传导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输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第一动力传导部使用时的剖视图;
5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左视图;
5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53.图中各标号:100、固定架;110、立式支架;120、中轴;200、动力输出组件;210、输出轨道;300、动力输入组件;310、输入轨道;311、导向槽;320、上移动架;321、上支撑板;322、输入驱动轮组;323、上导轨;330、下移动架;331、下支撑板;332、下导轨;341、第一外导向架;342、第一内导向架;343、第二外导向架;344、第二内导向架;345、钢卷条;351、主齿轮;352、传动齿轮;500、动力传导组件;510、调节架;511、第一支板;512、第二支板;520、第一动力传导部;521、传动块;522、齿条部;523、滑移部;524、连接滑块;525、导向轮;530、第二动力传导部;540、旋转中心;550、弹性件;600、驱动组件;610、动力件;611、第一齿轮;612、第二齿轮;613、第三齿轮;614、第四齿轮;615、第五齿轮;620、第一驱动杆组件;621、第一驱动螺杆;622、上外螺纹;623、下外螺纹;630、第二驱动杆组件;631、第二驱动螺杆;700、输出传导组件;800、输入传导组件;810、伞齿轮组;820、伸缩传动杆;830、动力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5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5.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级变速器,用于连接外部的主动件和外部的从动件,将主动件的转速进行改变从而使从动件输出需要的速度。本无级变速器设置有固定架100,固定架100主要起承载功能,用于支撑整个无级变速器,以将本无级变速器竖直设置为例,以固定架100沿上下方向立式设置。本无级变速器还包括: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以及动力传导组件500。动力输出组件200与动力输入组件300沿预设方向并排设置,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方向为左右方向,其中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均沿前后方向延伸有预设长度,且动力输出组件200与动力输入组件300均活动设置在固定架100上。动力传导组件500连接动力输出组件200与动力输入组件300,从而动力输入组件300通过动力传导组件500将动力传递至动力输出组件200。动力输入组件300内具有输入轨道310,动力输出组件200内具有输出轨道210,动力传导组件500分别连接在输入轨道310内和输出轨道210内。
56.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动力传导组件500具体包括:调节架510,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以及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调节架510位于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之间,并转动设置在固定架100上;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调节架510滑移连接,且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并沿输入轨道310滑移,通过动力输入组件300的驱动,使第一传动传导部在输入轨道310内移动,从而带动调节架510进行转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调节架510滑移连接,且连接动力输出组件200并沿输出轨道210滑移。通过调节架510的转动,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在输出轨道210内滑移且驱动动力输出组件200进行活动,从而实现动力的传递输出。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和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设置于调节架510的旋转中心540的同一侧;通过动力输入组件300的活动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一距离(如图8中的a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00的活动而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二距离(如图8中的b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
57.上述实施例中结构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将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并排设置,且将两者进行活动设置,且通过动力输入组件300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进行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一距离(如图8的a图中的a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变化到图8的b图中的a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00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进行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二距离(如图8的a图中的b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变化到图8的b图中的b到旋转中心540之间的长度)。在调节架510的旋转中心540不变的情况下,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比值等于第一动力传导部520所移动的距离与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之间的移动距离的比值,在相同的时间内,移动距离之比就等于速度之比。
58.上述实施例所取得的效果为:通过动力输入组件300的活动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一距离;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00的活动而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二距离,如图8中a图和b图所示,实现对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改变,从而对输出速度进行变速调节。本技术的无级变速器在传动过程中不会打滑,也不需要油压机构进行压紧,减少了损耗,从而直接实现传动而提高了转换效率,增大了变速功率;
而且不需要在高压紧力的使用状态,对各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都不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克服了以往现有的无级变速器的缺点。
59.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无级变速器还包括驱动组件600,所述驱动组件600用于对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的移动进行调节,从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和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以改变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驱动组件600具体包括:动力件610,第一驱动杆组件620,以及第二驱动杆组件630。动力件610设置在固定架100上,第一驱动杆组件620设置在左侧,第一驱动杆组件620转动连接在固定架100上,且与动力件610驱动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连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620上。第二驱动杆组件630位于右侧,第二驱动杆组件630转动连接在固定架100上,且与动力件610驱动连接,动力输出组件200连接在第二驱动杆组件630上。动力输出组件200与动力输出组件200分别在第一驱动杆组件620和第二驱动杆组件630的驱动下反向移动。具体过程中,第一驱动杆组件620在动力件610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动力输入组件300进行活动,活动的动力输入组件300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一距离改变。在第一驱动杆组件620进行转动的时候,第二驱动杆组件630实现同步转动,从而带动动力输出组件200进行活动,活动的动力输出组件200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二距离改变。而由于动力输出组件200与动力输出组件200进行的反向活动,那么第一距离增大的同时,第二距离就减小,从而可以对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进行调速。
60.如图4、图6、图7所示,驱动组件600的具体结构中:第一驱动杆组件620包括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且第一驱动螺杆621上具有上外螺纹622和下外螺纹623,上外螺纹622和下外螺纹623的螺旋方向相反,第一驱动螺杆621上位于上外螺纹622和下外螺纹623的中间固定连接在固定架100上。第二驱动杆组件630包括两个第二驱动螺杆631,第二驱动螺杆631与第一驱动螺杆621的结构相同。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结构相同,以动力输入组件300为例进行结构说明,如图1、图4、图5所示,动力输入组件300包括:上移动架320,以及下移动架330。上移动架320沿前后方向螺接在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上,且与上外螺纹622进行螺纹连接,当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进行同步转动时,使上移动架320沿上下方向移动。下移动架330沿前后方向螺接在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上,且与下外螺纹623进行螺纹连接,当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进行同步转动时,使下移动架330沿上下方向移动。由于上外螺纹622和下外螺纹623的螺旋方向相反,使上移动架320和下移动架330通过第一驱动杆组件620的驱动而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上移动架320包括:上支撑板321、输入驱动轮组322、以及上导轨323,上支撑板321螺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620的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的上部,输入驱动轮组322设置在上支撑板321上,输入驱动轮组322用于连接外部动力。
61.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件610包括:电动机(图示中未画出),第一齿轮611,第二齿轮612,第三齿轮613,第四齿轮614以及第五齿轮615。电动机的转轴连接第一齿轮611,并驱动第一齿轮611转动,第二齿轮612和第三齿轮613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的下端,且分别与第一齿轮611相啮合,从而在第一齿轮611转动的情况下,同时带动第二齿轮612和第三齿轮613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同步转动。第四齿轮614和第五齿轮615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二驱动螺杆631的下端,且第四齿轮614与第二齿轮612相啮合,第五齿轮615与第三齿轮613相啮合;从而在第二齿轮612和第三齿轮613转动
的情况下,同时带动第四齿轮614和第五齿轮615转动,从而使两个第二驱动螺杆631同步转动,且使第一驱动螺杆621和第二驱动螺杆631的转动方向相反。
62.如图1、图4、图5所示,下移动架330包括下支撑板331、以及下导轨332,下支撑板331与上支撑板321间隔设置,下支撑板331螺接在第一驱动杆组件620的两个第一驱动螺杆621的下部,由于上导轨323和下导轨332在第一驱动螺杆621组件的驱动下可以相向和背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均能连接形成输入轨道310,因此输入轨道310是可变的,其上下段能沿上下方向的中线进行靠近或远离。同理,动力输出组件200采用相同的结构在第二驱动螺杆631组件的驱动下可变。传动时,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输入驱动轮组322相连接,并通过输入驱动轮组322的驱动而沿输入轨道310移动。
63.如图1、图4、图5所示,为实现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的可变功能,其中上导轨323包括:第一外导向架341和第一内导向架342,第一外导向架341和第一内导向架342均具有位于中间的直线段和两端的弯曲段,输入驱动轮组322设置在上导轨323的直线段。具体结构中,第一外导向架341与第一内导向架342之间的间隔空间为轨道空间,输入驱动轮组322包括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主齿轮351,相邻的主齿轮351之间通过转动设置传动齿轮352进行连接,那么当外部输入动力驱动一个主齿轮351转动时,同时带动整个输入驱动轮组322进行转动,而驱动齿轮组是沿整个直线段进行分布的,那么对于从输入轨道310的直线段经过的第一动力传导部520进行驱动,使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可以沿整个第一外导向架341的直线段和第一内导向架342的直线段进行移动。下导轨332包括:第二外导向架343和第二内导向架344,第二外导向架343和第二内导向架344分别与第一外导向架341和第一内导向架342相配设置。通过下导轨332与上导轨323相配设置,从而可以形成完整的输入轨道310。上导轨323的弯曲段和下导轨332的弯曲段错位设置,采用错位设置的方向,可以避免上导轨323和下导轨332在相向运动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而产生干涉。具体结构中,将上导轨323的弯曲段的左侧设置有避空槽位,而右侧保留一半厚度,将下导轨332的弯曲段的左侧保留一半厚度,而右侧开设避空槽位,从而形成错位配合关系。同理,动力输出组件200也设置成该形式。如图5、图7所示,当上导轨323和下导轨332在背向移动后使输入轨道310变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外导向架341的弯曲段的末端和第二外导向架343的弯曲段的进行延长,这样对于轨道不会影响。而第一内导向架342的弯曲段的末端和第二内导向架344的弯曲段末端是不能进行拉长的,因此在第一内导向架342的弯曲段和第二内导向架344的弯曲段之间设置有可收放的钢卷条345,由于在调节架510在旋转的过程中,在向心力的作用下,使第一动力传导部520是向外侧移动的,因此,其主要受力是第一外导向架341的弯曲段和第二外导向架343的弯曲段,而第一内导向架342的弯曲段和第二内导向架344的弯曲段基本受力很小,因此采用可收放卷的钢卷条345对输入轨道310的弯曲段的内侧进行封闭,使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不会从输入轨道310中掉落出来。本实施例中的输出轨道210也采用类似设置,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输入轨道310的结构。
64.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架100包括立式支架110,设置在立式支架110上的中轴120,调节架510转动套设在中轴120上,中轴120的中线为旋转中心540。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架510具体包括:第一支板511,以及第二支板512。第一支板511和第二支板512均转动设置在中轴120上,第二支板512与第一支板511沿中轴12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支板511和第二支板512的两端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动力传导部520设置有两个,
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一支板511上,且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分别位于中轴120的两侧;第一动力传导部520的其中之一与上导轨323相连接时,其中另一与下导轨332相连接。通过在一个调节架510的上下方向设置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可以使调节架51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循环转动,两个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实现交替与输入驱动轮组322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动力的不断传导。相应的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分别活动连接在第二支板512上,且两个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分别位于中轴120的两侧。两个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实现交替与动力输出组件200中的输出驱动轮组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动力的不断传导。
6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动力传导部520的结构与第二动力传导部530的结构相同,以第一动力传导部为例进行结构说明,第一动力传导部包括:传动块521,连接滑块524,传动块521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并滑移设置在输入轨道310内,连接滑块524转动连接传动块521,并活动套设在调节架510上。传动块521与动力输入组件300相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传动块521在输入轨道310内移动。通过连接滑块524而连接到调节架510,从而带动调节架510转动。转动的调节架510带动另一侧的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在输出导轨内移动,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动力输出组件200中的输出驱动轮组进行连接时,带动动力输出组件200中的输出驱动轮组进行转动。
66.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动块521具体包括:齿条部522,以及滑移部523。齿条部522在前后方向具有一预设长度的并排齿,该齿与输入驱动轮组322的齿轮相配啮合,且与弯曲段进行匹配设置。滑移部523与输入轨道310的内表面相接触,滑移部523的下表面为平面,通过与输入轨道310的内表面进行接触滑移,输入轨道310的内表面可以对齿条部522进行支撑,使齿条部522在输入轨道310内进行稳定滑移。
67.如图6所示,为使滑移部523能稳定的在输入轨道310上移动,在输入轨道310的外壁上开设有导向槽311,导向槽311内卡嵌滑移有导向轮525,导向轮525与齿条部522转动连接。当齿条部522转动到弯曲段使,可以通过导向轮525在导向槽311内滑移,从而使滑移部523在调节架510上的位置不变,使齿条部522再次转动到直线段时,就能进行稳定啮合。
68.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输入组件300和动力输出组件200均是可以上下活动的,因此无级变速器还包括:输入传导组件800,以及输出传导组件700。输入传导组件800和输出传导组件700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以动力输组件端为例进行结构说明。输入传导组件800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输入传导组件800具体包括:伞齿轮组810,伸缩传动杆820,以及动力驱动件830。伞齿轮组810连接动力输入组件300,可以将水平方向的转动转化为竖直方向的转动。伸缩传动杆820连接伞齿轮组810,并跟随动力输入组件300的移动而伸缩,伸缩传动杆820具体有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第一伸缩杆插入第二伸缩杆内,并可以沿上下方向在第二伸缩杆内滑移,第一伸缩杆的外形可以采用六边形杆,对应的第二伸缩杆的内腔设置为相配的内六边形,第一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伞齿轮组810,第二伸缩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动力驱动件830。动力驱动件830连接外部动力,将外部动力通过伸缩传动杆820、伞齿轮组810传导到动力输入组件300。而相应的,输出传导组件700与输入传导组件800的结构相同,动力输出组件200通过输出传导组件700将外部的设备进行连接,变速的动力传导到外部的设备。
69.如图1、图7所示,动力传导组件500间隔设置有多个,多个动力传导组件500均绕同
一旋转中心540转动设置,多个动力传导组件500之间依次连接有弹性件550。三个动力传导组件500绕中轴120进行旋转。另外三个动力传导组件500的调节架510之间的弹性件550可以使三个动力传导组件500之间保持稳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和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运动到固定导向部的前后两侧的弯曲段时,一是可以通过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和第二动力传导部530在转动时的惯性而转过弯曲段,二是由于弹性件550的连接可以通过相邻的调节架510进行带动,使第一动力传导部520和第二动力传导部530转过弯曲段。弹性件550可以采用直线弹簧也可以采用扭簧,如果采用直线弹簧,将直线弹簧的一端连接在相邻的调节架510的其中之一上,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调节架510上。如果采用扭簧,扭簧位于相邻的两个动力传导组件500之间,其一端连接在相邻的调节架510的其中之一上,另一端连接在另一个调节架510上。
70.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级变速器,通过动力输入组件300的活动而带动第一动力传导部52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一动力传导部52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一距离;通过动力输出组件200的活动而带动第二动力传导部530沿调节架510移动,以改变第二动力传导部530与旋转中心540的第二距离,实现对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改变,从而对输出速度进行变速调节。本技术的无级变速器在传动过程中不会打滑,也不需要油压机构进行压紧,减少了损耗,从而直接实现传动而提高了转换效率,增大了变速功率;而且不需要在高压紧力的使用状态,对各部件的材料和工艺要求都不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克服了以往现有的无级变速器的缺点。
71.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