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07:49: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tc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ptc加热器由于以下结构设置的局限,导致热效率低且增加能耗:
3.1、采用一端通电的加热片结构,热量集中分布于加热片通电的一端,使加热体整体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热效率;
4.2、加热体内的导热片结构设置不合理,使加热体与水的接触不充分,大部分的热量未能迅速传递到水上,从而影响热效率;
5.3、由于加热体整体结构设置的不合理,加热片局部区域的热量无法快速被加热体吸收,导致加热片该区域的发热量过大,造成加热片衰减,影响加热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通过设置水滴状的第二导热条以及在第一导热条和第二导热条之间设置圆弧凹槽,增加加热体主体与水的连接面积,提升加热体主体与水间的换热效率;同时采用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分别从加热体的两端安装至安装槽内,使加热体两端可以同时吸收到同样的热量,提升加热体主体整体与加热片间的导热效果;同时使凸部的外侧表面形成凹凸状的辅助散热部,吸收凸部过多的热量,有效避免了因加热片发热量过大,造成加热片衰减;从而使该ptc加热器实现高效节能。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包括加热体、加热片组件、外壳和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呈筒体结构的加热体主体以及以加热体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于加热体主体外侧四周的凸部;所述凸部设置有四个或以上,从加热体主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9.所述加热体主体的腔体两端设置有连接部,中部设置有导热部;所述凸部的外侧设置有辅助散热部;
10.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连接部螺纹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11.所述凸部上设置有从加热体的一端贯穿至另一端的安装槽;所述加热片组件设置于安装槽内。
12.优选的,所述加热片组件包括四个或以上的第一加热片和四个或以上的第二加热片;
13.所述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分别从安装槽的两端设置于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远离加热体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导线。
14.优选的,所述导热部从加热体主体的一端的连接部延伸至另一端的连接部;所述导热部包括呈直条状的第一导热条和呈水滴状结构的第二导热条;所述第一导热条和第二导热条设置有若干个,均以加热体主体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热条与第二导热条交错分布设置。
15.优选的,所述辅助散热部为分布于凸部外侧表面的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凸部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16.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的长度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的长度大小之和等于发热体的长度大小。
17.优选的,所述加热体主体的腔体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以加热体主体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的圆弧凹槽;若干个所述圆弧凹槽位于第一导热条和第二导热条之间;所述圆弧凹槽从加热体主体的一端的连接部延伸至另一端的连接部。
18.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内螺纹孔内半径大小大于圆弧凹槽的槽底至加热体本体轴心的距离大小。
19.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分别位于加热体两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与连接管连接的通孔;所述连接板与加热片组件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取放加热片组件的放置孔;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四周还设置有突出于连接板表面的三个或以上的连接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连接孔对应的连接柱;所述连接孔与连接柱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20.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1.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滴状的第二导热条以及在第一导热条和第二导热条之间设置圆弧凹槽,增加加热体主体与水的连接面积,提升加热体主体与水间的换热效率;同时采用第一加热片和第二加热片分别从加热体的两端安装至安装槽内,使加热体两端可以同时吸收到同样的热量,提升加热体主体整体与加热片间的导热效果;同时使凸部的外侧表面形成凹凸状的辅助散热部,吸收凸部过多的热量,有效避免了因加热片发热量过大,造成加热片衰减;从而使该ptc加热器实现高效节能。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5.图4为图2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2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31.图10为图8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11为图8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加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加热体1、加热片组件2、连接部3、导热部4、辅助散热部5、连接管6、密封圈7、圆弧凹槽8、连接组件9、外壳
10、加热体主体11、凸部12、导线20、第一加热片21、第二加热片22、第一导热条41、第二导热条42、第一凹槽51、连接板91、连接柱101、安装槽121、放置孔911、连接孔912。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3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38.如图1-12所示,一种高热效率的节能型ptc加热器,包括加热体1、加热片组件2、外壳10和连接组件9,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1包括呈筒体结构的加热体主体11以及以加热体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于加热体主体11外侧四周的凸部12;所述凸部12设置有四个或以上,从加热体主体1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39.所述加热体主体11的腔体两端设置有连接部3,中部设置有导热部4;所述凸部12的外侧设置有辅助散热部5;
40.所述连接部3上设置有螺纹连接的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与连接部3螺纹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7;
41.所述凸部12上设置有从加热体1的一端贯穿至另一端的安装槽121;所述加热片组件2设置于安装槽121内。
42.进一步的,如图4、10所示,所述加热片组件2包括四个或以上的第一加热片21和四个或以上的第二加热片22;
43.所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分别从安装槽121的两端设置于安装槽121内;所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远离加热体1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导线20。
44.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由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组成的加热片组件2,使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分别从加热体1的两端安装至安装槽121内;工作时,所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通电发热,使加热体1两端可以同时吸收到同样的热量,使加热体1整体的热量分布趋于均匀,从而相对普通的加热片结构,大大提升热效率。
45.进一步的,如图5、6、11、12所示,所述导热部4从加热体主体11的一端的连接部3延伸至另一端的连接部3;所述导热部4包括呈直条状的第一导热条41和呈水滴状结构的第二导热条42;所述第一导热条41和第二导热条42设置有若干个,均以加热体主体1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设置,且所述第一导热条41与第二导热条42交错分布设置。
46.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水滴状结构的第二导热条42可以增加导热部4与水的连接面,使水更快速的吸收加热体1的热量,提升导热性能;同时使呈直条状的第一导热条41和呈水滴状结构的第二导热条42交错分布设置,不仅不会对流动水造成阻隔和水垢沉积,还提升了导热性能和热效率,达到节能高效的效果。
47.进一步的,如图5、6、11、12所示,所述辅助散热部5为分布于凸部12外侧表面的若干个第一凹槽51;所述第一凹槽51从凸部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48.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凸部12的外侧设置由若干个第一凹槽51组成的辅助散热部5,使凸部12的外侧表面形成凹凸状的表面,增加散热面积;当设置于凸部12的安装槽121内的加热片局部区域的热量无法快速被加热体主体11吸收时,辅助散热部5可以吸收凸部12过多的热量,通过与空气接触进行散热,从而有效避免了因加热片发热量过大,造成加热片衰减,影响加热片使用寿命的问题。
49.进一步的,如图4、10所示,所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的长度大小相同,且所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的长度大小之和等于加热体1的长度大小。
50.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第一加热片21和第二加热片22结构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确保加热体1两端可以同时吸收到趋于相同的热量,从而有效提升热效率。
51.进一步的,如图5、6、11、12所示,所述加热体主体11的腔体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以加热体主体11的轴线为中心圆周均匀分布的圆弧凹槽8;若干个所述圆弧凹槽8位于第一导热条41和第二导热条42之间;所述圆弧凹槽8从加热体主体11的一端的连接部3延伸至另一端的连接部3。
5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加热体主体11位于第一导热条41和第二导热条42之间设置圆弧凹槽8,提升了加热体主体11与水的接触面积,提升加热体主体11与水之间的导热效率,从而提升整体的热效率,实现高效节能;同时圆弧凹槽8的深度较浅,不会形成水垢沉积。
53.进一步的,如图5、6、11、12所示,所述连接部3的内螺纹孔内半径大小大于圆弧凹槽8的槽底至加热体1本体轴心的距离大小。
54.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该结构设置,可以确保连接管6与加热体主体11的连接部3连接的密封性。
55.进一步的,如图3、9所示,所述连接组件9包括分别位于加热体1两端的连接板91;所述连接板91的中部设置有与连接管6连接的通孔;所述连接板91与加热片组件2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取放加热片组件2的放置孔911;所述连接板91的外侧四周还设置有突出于连接板91表面的三个或以上的连接孔912;
56.所述外壳10上设置有与连接孔912对应的连接柱101;所述连接孔912与连接柱10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57.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