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及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05:10: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及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2.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电压差分信号)是一种低功耗、低串扰和低辐射的差分信号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机电等需要用到差分信号的领域,它通过差分信号线对传输振幅相等、相位相差180度、极性相反的差分信号。为了避免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差分信号存在失真等质量问题,常在差分信号线对的两个差分信号线之间接入合适的电阻进行阻抗匹配。
3.相关技术中,常在两个差分信号线之间接入固定阻值的电阻来进行匹配。在需要调整两个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时,将原有电阻拆卸下来,然后将新阻值的电阻接入电路。该方式需要多次拆换电阻,且很难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无法高效、精确确定出所需阻值的电阻。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及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差分信号线对上进行匹配,来提高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包括差分信号线对、处理模块和电阻调节模块。差分信号线对包括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处理模块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电阻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处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差分信号线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差分信号线连接。其中,电阻调节模块根据来自处理模块的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以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
6.通过上述方案,将电阻调节模块接入处理模块与差分信号线对之间,当电阻调节模块接收到处理模块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时,可以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并将调整后的电阻加至差分信号线对的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因此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如此,便于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进行匹配,来提高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阻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一调节单元具有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和第一可变端。其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中的任一个,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或者,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中的任一个,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
端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
8.通过上述方案,只要根据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一可变端的位置,便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调节电阻的效率较高。
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阻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调节单元和第二调节单元。第一调节单元具有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和第一可变端,第二调节单元具有第三固定端、第四固定端和第二可变端。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或第二固定端,第一可变端与第三固定端或第四固定端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二可变端。或者,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或第二固定端,第一可变端与第二可变端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三固定端或第四固定端。或者,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第一固定端或第二固定端与第三固定端或第四固定端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二可变端。或者,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第一固定端或第二固定端与第二可变端连接,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被配置为第三固定端或第四固定端。
10.通过上述方案,电阻调节模块可以根据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一可变端和第二可变端的位置,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另外,通过两个调节单元的共同调节作用,可以增大电阻的调节范围且提高电阻的调节精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还包括接口转换模块。接口转换模块具有第二输入端和第三输出端。接口转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处理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接口转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与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12.通过上述方案,通过接口转换模块可以将处理模块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转换成电阻调节模块可以接收的电阻配置指令,减少了处理模块与电阻调节模块接口不适配无法正常使用的可能,且使得处理模块的类型选择更加灵活。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口转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包括输入输出数据线引脚、第一时钟线引脚和第一片选线引脚,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包括第二片选线引脚、数据输入引脚和第二时钟线引脚。第一片选线引脚与第二片选线引脚连接,输入输出数据线引脚与数据输入引脚连接,第一时钟线引脚与第二时钟线引脚连接,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与电阻调节模块的连接。
14.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将接口转换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的各引脚与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的相应引脚相连接,可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与电阻调节模块的连接,从而通过接口转换模块可以将处理模块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转换之后发送给电阻调节模块,便于接口转换模块和电阻调节模块之间进行通信。
1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包括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和第一方面的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差分信号线连接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二差分信号线连接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之间。
16.通过上述方案,可以通过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方便快速调节差分信号线对上的电阻,从而可以方便快速调节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连接,处理
模块用于多次接收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发送的通信数据,并将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比对。其中,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包括多次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
18.通过上述方案,处理模块可以多次接收电阻调整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且可以对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比对,从而便于研究加至差分信号线对上的电阻对差分信号的影响,也可以便于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第一差分信号线和第二差分信号线之间进行匹配。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信号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连接,处理模块用于向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发送通信数据。
20.通过上述方案,不用专门设置其他的装置来向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发送通信数据,简化了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结构组成,还提高了该系统中处理模块的利用率。
2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框架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框架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框架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差分信号线对,11-第一差分信号线,12-第二差分信号线,2-处理模块,21-第一信号输出端,211-第二数据线引脚,212-第二时钟信号线引脚,3-电阻调节模块,31-第一输入端,311-第二片选线引脚,312-数据输入引脚,313-第二时钟线引脚,32-第一输出端,33-第二输出端,a-第一调节单元,a1-第一固定端,a2-第二固定端,w1-第一可变端,b-第二调节单元,b1-第三固定端,b2-第四固定端,w2-第二可变端,4-接口转换模块,41-第二输入端,411-第一数据线引脚,412-第一时钟信号线引脚,42-第三输出端,421-输入输出数据线引脚,422-第一时钟线引脚,423-第一片选线引脚,43-反馈输出引脚,44-复位输入引脚,45-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6-第二地址配置引脚,47-第三地址配置引脚,r1-第一保护电阻,r2-第二保护电阻,r3-第一上拉电阻,r4-第二上拉电阻,r5-第一调节电阻,r6-第二调节电阻,r7-第三调节电阻,48-正电源输入端,49-负电源输入端,c1-第一滤波电容,5-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1-正相输出端,52-反相输出端,6-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1-正相接
收端,62-反相接收端。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5.此外,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电路结构的“相连”或“连接”除了可以是指物理上的连接,还可以是指电连接或信号连接,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即物理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至少一个元件间接相连,只要达到电路相通即可,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信号连接除了可以通过电路进行信号连接外,也可以是指通过媒体介质进行信号连接,例如,无线电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框架示意图,图2和图3分别为一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3,该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包括差分信号线对1、处理模块2和电阻调节模块3。差分信号线对1包括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处理模块2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21,电阻调节模块3包括第一输入端31、第一输出端32和第二输出端33。
40.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31与处理模块2的第一信号输出端21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32与第一差分信号线11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与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根据来自处理模块2的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以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4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是承载差分信号的一对走线,这两个差分信号线传输的差分信号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差180度,极性相反。第一差分信
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中的一者可以用于传输正相差分信号,另一者可以用于传输反相差分信号。
42.处理模块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处理模块2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例如单片机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3.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是电位器,例如,可以是数字电位器或机械电位器等。本技术后续均以电阻调节模块3是数字电位器为例来进行说明,该数字电位器可以是分辨率比较高的128级数字电位器或256级数字电位器等。另外,该数字电位器可以通过传统的集成电路总线(ii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接口或串行外设接口(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进行编程。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处理模块2还可以是支持iic接口的芯片或者是支持spi接口的芯片。
44.该实施例中,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的过程为:处理模块2根据用户的操作向电阻调节模块3发送电阻配置指令;电阻调节模块3接收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并基于该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将该电阻施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以调节这两个差分信号线之间的电阻。
45.基于上述调节过程,电阻调节模块3每接收一次电阻配置指令,便可以基于当前接收的电阻配置指令调节一次电阻,继而调节一次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如此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实现对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的多次调节。
46.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电阻调节模块3接入处理模块2与差分信号线对1之间,当电阻调节模块3接收到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时,可以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并将调整后的电阻加至差分信号线对1中的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因此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如此,便于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进行匹配,来提高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包括调节单元,调节单元的数量可以根据电阻调节的精细程度要求来确定。当电阻调节的精细程度要求不高时,调节单元的数量可以较少,而当电阻调节的精细程度要求较高时,调节单元的数量可以较多。
48.当电阻调节的精细程度要求不高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调节单元可以仅设置一个,可以命名为第一调节单元a。第一调节单元a具有第一固定端a1、第二固定端a2和第一可变端w1。
4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单元a相当于一个滑动变阻器。在将第一调节单元a接入差分信号线对1时,仅需将第一调节单元a的第一可变端w1和两个固定端中的任意一个固定端连接至差分信号线对1即可。
50.在一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一个,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w1。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51.在图2示出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3通过第一固定端a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52.当电阻调节模块3根据电阻配置指令将第一可变端w1朝靠近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将减小,从而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也将减小。反之,当电阻调节模块3根据电阻配置指令将第一可变端w1朝远离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将增大,从而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也将增大。
53.在另一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二输出端33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一个,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w1(图中未示出这种接线方式)。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54.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通过上面哪种接线方式将第一调节单元a接入差分信号线对1,当电阻调节模块3接收到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时,均可以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一可变端w1的位置,以调节第一可变端w1与连接至差分信号线对1的那个固定端之间的电阻,从而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55.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方式,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或者,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并且,只要根据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一可变端w1的位置,便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56.当电阻调节的精细程度要求较高时,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单元可以设置多个,以两个为例,可以命名为第一调节单元a和第二调节单元b。第一调节单元a具有第一固定端a1、第二固定端a2和第一可变端w1,第二调节单元b具有第三固定端b1、第四固定端b2和第二可变端w2。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单元a和第二调节单元b均相当于滑动变阻器。
58.在第一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第一可变端w1与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被配置为第二可变端w2。
59.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的任意一个连接
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二可变端w2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加上第三固定端b1和第四固定端b2中连接至第一可变端w1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60.在第二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第一可变端w1与第二可变端w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被配置为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
61.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加上第三固定端b1和第四固定端b2中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62.在图3示出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3通过第一固定端a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第一可变端w1与第二可变端w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通过第四固定端b2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加上第四固定端b2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63.当电阻调节模块3根据针对第一调节单元a的电阻配置指令将第一可变端w1朝靠近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且根据针对第二调节单元b的电阻配置指令将第二可变端w2朝靠近第四固定端b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以及第四固定端b2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均将减小,从而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也将减小。反之,当将第一可变端w1朝远离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且将第二可变端w2朝远离第四固定端b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固定端a1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以及第四固定端b2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均将增大,从而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也将增大。
64.当然,在图3示出的接线方式中,还存在第一可变端w1朝靠近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第二可变端w2朝远离第四固定端b2的方向移动的情况,或者,还存在第一可变端w1朝远离第一固定端a1的方向移动,第二可变端w2朝靠近第四固定端b2的方向移动的情况。通过这多种情况下的调节,可以实现对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的精细调节。
65.在第三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w1,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与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被配置为第二可变端w2。
66.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二可变端w2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加上第三固定端b1和第四固定端b2中连接至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67.在第四种可能的接线方式中,电阻调节模块的第一输出端32被配置为第一可变端w1,第一固定端a1或第二固定端a2与第二可变端w2连接,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被
配置为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
68.如此,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通过第一可变端w1连接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通过第三固定端b1或第四固定端b2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这种情况下,第一固定端a1和第二固定端a2中连接至第二可变端w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一可变端w1之间的电阻,加上第三固定端b1和第四固定端b2中连接至第二差分信号线12的那个固定端与第二可变端w2之间的电阻,即为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69.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通过上面哪种接线方式将第一调节单元a和第二调节单元b接入差分信号线对1,当电阻调节模块3接收到处理模块2发送的针对第一调节单元a的电阻配置指令时,可以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一可变端w1的位置,当电阻调节模块3接收到处理模块2发送的针对第二调节单元b的电阻配置指令时,可以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节第二可变端w2的位置,以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
70.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方式,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根据电阻配置指令通过调节第一可变端w1和第二可变端w2的位置,来快速且方便地调节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另外,通过两个调节单元的共同调节作用,可以增大电阻的调节范围且提高电阻的调节精度。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该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还可以包括接口转换模块4。接口转换模块4具有第二输入端41和第三输出端42。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二输入端41与处理模块2的第一信号输出端21连接,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42与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31连接。
72.接口转换模块4可以是接口桥接器。一般地,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31为spi接口,当处理模块2是支持iic接口的芯片时,处理模块2不具有spi接口,无法直接将电阻配置指令发送给电阻调节模块3,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设置接口转换模块4,且该接口转换模块4可以是iic-spi桥芯片,这样,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可以经过接口转换模块4转换成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接收的电阻配置指令之后发送给电阻调节模块3。
73.本实施例中,将接口转换模块4连接在处理模块2和电阻调节模块3之间,通过接口转换模块4可以将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转换成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接收的电阻配置指令,减少了处理模块2与电阻调节模块3接口不适配无法正常使用的可能,且使得处理模块2的类型选择更加灵活。
74.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接口转换模块4为可选模块。例如,当处理模块2是支持spi接口的芯片时,本技术实施例可以不设置接口转换模块4,而是将处理模块2与电阻调节模块3直接连接起来。
7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42包括输入输出数据线引脚421、第一时钟线引脚422和第一片选线引脚423。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31包括第二片选线引脚311、数据输入引脚312和第二时钟线引脚313。第一片选线引脚423与第二片选线引脚311连接,输入输出数据线引脚421与数据输入引脚312连接,第一时钟线引脚422与第二时钟线引脚313连接,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4与电阻调节模块3的连接。
76.需要说明的是,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42包括不同的多个第一片选线引脚423,不同的第一片选线引脚423可连接的电阻调节模块3不同,当某个第一片选线引脚423被片选中时,便可以和对应的电阻调节模块3进行通信,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接口转
换模块4可以连接4个不同电阻调节模块3,当然,这4个电阻调节模块3中的部分电阻调节模块3也可以换成其他spi器件。
77.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三输出端42的各引脚与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31的相应引脚相连接,可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4与电阻调节模块3的连接,从而通过接口转换模块4可以将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转换之后发送给电阻调节模块3,便于接口转换模块4和电阻调节模块3之间进行通信。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的第二输入端41包括第一数据线引脚411和第一时钟信号线引脚412,处理模块2的第一信号输出端21包括第二数据线引脚211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引脚212。第一数据线引脚411和第二数据线引脚211连接,第一时钟信号线引脚412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引脚212连接,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4与处理模块2的连接。
79.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数据线引脚411和第二数据线引脚211之间的信号线上设置有第一保护电阻r1,第一时钟信号线引脚412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引脚212之间的信号线上设置有第二保护电阻r2。第一保护电阻r1和第二保护电阻r2均可以起到限流的作用,设置在信号线上可以起到保护线路的作用。
80.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数据线引脚411和第二数据线引脚211之间的信号线上还设置有第一上拉电阻r3,第一时钟信号线引脚412和第二时钟信号线引脚212之间的信号线上设置有第二上拉电阻r4。第一上拉电阻r3和第二上拉电阻r4共同连接至电源,例如,第一上拉电阻r3和第二上拉电阻r4共同连接至3.3v的电源,以保证将前述两个信号线上的电平维持在高电平。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还包括反馈输出引脚43,反馈输出引脚43可以与处理模块2的反馈输入引脚连接。假设处理模块2向接口转换模块4发送了电阻配置指令,如果接口转换模块4接收到处理模块2发送的电阻配置指令,并已经根据该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则可以通过该反馈输出引脚43向处理模块2发送反馈信号,以实现接口转换模块4与处理模块2之间的信号反馈。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还包括复位输入引脚44。在接口转换模块4发生故障或其他一些需要复位接口转换模块4的情况下,通过该复位输入引脚44可以将接口转换模块4重置复位。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还可以包括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5、第二地址配置引脚46、第三地址配置引脚47、第一调节电阻r5、第二调节电阻r6和第三调节电阻r7。第一调节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5连接,第二调节电阻r6的一端与第二地址配置引脚46连接,第一调节电阻r5的另一端和第二调节电阻r6的另一端共同接地,第三调节电阻r7的一端与第三地址配置引脚47连接,第三调节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84.第一调节电阻r5的阻值与第二调节电阻r6的阻值相等,且第一调节电阻r5的阻值和第二调节电阻r6的阻值可以小于第三调节电阻r7的阻值。例如,第一调节电阻r5和第二调节电阻r6可以是1千欧的电阻,第三调节电阻r7可以是4.7千欧的电阻。通过第一调节电阻r5、第二调节电阻r6和第三调节电阻r7可以分别调节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5、第二地址配置引脚46、第三地址配置引脚47的电平高低,从而便于通过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5、第二地址
配置引脚46、第三地址配置引脚47的电平来配置接口转换模块4的地址。
85.假设处理模块2与接口转换模块4之间是通过iic总线进行通信连接,如果该iic总线上接入有多个接口转换模块4,那么可以通过第一地址配置引脚45、第二地址配置引脚46、第三地址配置引脚47的电平配置的地址来区分这多个接口转换模块4,从而可以便于处理模块2确定电阻配置指令的接收对象。
8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口转换模块4还可以包括正电源输入端48和负电源输入端49,通过该正电源输入端48和负电源输入端49可以向接口转换模块4供电。进一步地,正电源输入端48和负电源输入端49之间还接入第一滤波电容c1。
8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框架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电路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该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包括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和前面实施例中的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
88.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32通过第一差分信号线11连接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之间,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通过第二差分信号线12连接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之间。
89.需要说明的是,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用于发送差分信号,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可以是任意具有差分信号发送功能的芯片或者电路。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用于接收差分信号,并将接收的串行差分信号转换为通信数据,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可以是任意具有差分信号接收和转换功能的芯片或者电路,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0.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具有正相输出端51和反相输出端52,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的正相输出端51与差分信号线对1中用于传输正相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线连接,低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的反相输出端52与差分信号线对1中用于传输反相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线连接。
91.同样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具有正相接收端61和反相接收端62,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的正相接收端61与差分信号线对1中用于传输正相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线连接,低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的反相接收端62与差分信号线对1中用于传输反相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线连接。
92.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一输出端32与第一差分信号线11的接线方式,以及电阻调节模块3的第二输出端33与第二差分信号线12的接线方式在前面实施例中已详细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93.本技术实施例中,将电阻调节模块3通过差分信号线对1连接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之间,由于通过电阻调节模块3可以调整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且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变化会影响差分信号线对1上传输的差分信号的质量,因此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也将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可以通过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方便快速调节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从而可以方便快速调节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连接,处理模块2用于多次接收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发送的通信数据,并将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比对。其中,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包括多次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
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
95.需要说明的是,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仅具有信号接收功能,不具有存储和比对功能,而处理模块2具有存储和比对功能,因此将处理模块2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连接起来,不用专门设置装置来存储和比对调节电阻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多次发送的通信数据,简化了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结构组成,还提高了该系统中处理模块2的利用率。
96.前面实施例中解释了差分信号线间电阻调节电路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的过程,在通过该过程调节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之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通过差分信号线对1传输差分信号,传输的差分信号在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的调节下发生变化,从而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可以接收到调节之后的差分信号。如果将处理模块2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连接起来,处理模块2可以接收到调节之后的通信数据。
97.电阻调节模块3每调节一次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通过差分信号线对1传输的差分信号将被调节一次,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将接收到一次调节之后的差分信号,处理模块2将接收到一次调节之后的通信数据。通过该过程,处理模块2可以多次接收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发送的通信数据。
98.处理模块2每接收到一次调节之后的通信数据,都可以对加至差分信号线对1的电阻和调节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对应存储。当处理模块2存储了多次调节之后的通信数据时,便可以对这多次接收到通信数据进行比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处理模块2可以在连续多次接收通信数据之后统一进行比对,也可以在接收到两个通信数据时就进行第一次比对,后续每接收到一个通信数据就进行一次比对,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9.本实施例中,将处理模块2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连接起来,处理模块2可以多次接收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发送的通信数据。由于处理模块2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包括电阻调节模块3多次调节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的电阻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因此确切来说,处理模块2可以多次接收电阻调整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另外,处理模块2可以对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比对,从而便于研究加至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对差分信号的影响,也可以便于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进行匹配。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处理模块还包括第二信号输出端,第二信号输出端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连接,处理模块2用于向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发送通信数据。
101.与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类似,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也仅具有信号接收功能,不具有存储功能,而处理模块2具有存储和发送功能,因此将处理模块2与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连接起来,不用专门设置其他的装置来存储通信数据,也不用专门设置其他装置来向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发送通信数据,简化了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结构组成,还提高了该系统中处理模块2的利用率。
102.为了便于理解,在此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的测试过程做一描述:
103.步骤1,处理模块2根据用户的操作向电阻调节模块3发送电阻配置指令,以使电阻
调节模块3基于该电阻配置指令调整至相应的电阻,并将该电阻施加至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以调节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
104.步骤2,将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调节至预设电阻之后,处理模块2向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传输通信数据,低电压差分信号发射装置5通过差分信号线对1传输差分信号,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电阻调节之后的差分信号,并将接收的串行差分信号转换为通信数据。
105.步骤3,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将转换得到的通信数据发送给处理模块2,处理模块2对该通信数据进行存储。
106.步骤4,按照步骤1至步骤3多次调节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处理模块2按照步骤3将每次调节电阻之后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存储。之后,对多次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107.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测试系统,可以方便快速调节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便于研究加至差分信号线对1上的电阻对差分信号的影响,也便于快速准确筛选出合适阻值的电阻,使其接入第一差分信号线11和第二差分信号线12之间进行匹配,来提高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的差分信号的质量。
108.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