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03 04:3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面板是显示设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人们对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占比有了更高的要求。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是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占比的一个重要因素。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宽度逐渐被设计的越来越窄。由此,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占比逐渐增大,显示面板的显示占比也不断提高。
4.但是,受限于显示面板本身的结构,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时始终会出现一定宽度的黑边(即非显示区域),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在显示画面时存在黑边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导光件。显示面板具有显示面。显示面包括显示区域以及环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导光件位于显示面板靠近显示面一侧,导光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非显示区域。导光件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入光面靠近显示区域,出光面为导光件远离显示面一侧的表面。导光件用于将由入光面入射的,来自显示区域的光线从出光面导出。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来自显示区域的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导光件中靠近显示区域的入光面进入到导光件的内部,然后通过导光件中远离显示面一侧的出光面射出。由于导光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非显示区域,部分光线会从非显示区域的位置射出。因此,用户在观看显示画面的时候,视觉上会看到非显示区域的位置也有光线发出,形成非显示区域也在发光的现象。由此,用户在观看显示画面时,在视觉上无法观察到非显示区域,视觉上消除了显示面板的黑边,使得用户感受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占比较高。
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包括导光板以及半透半反膜。导光板包括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覆盖显示区域,第二导光部覆盖非显示区域。第一导光部靠近显示区域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第二导光部靠近非显示区域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光学网点。半透半反膜位于第一导光部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半透半反膜与第一导光部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贴合。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包括全反射板以及半透半反膜。全反射板包括第一全反射部和第二全反射部。第一全反射部覆盖显示区域,第二全反射部覆盖非显示区域。第一全反射部靠近显示区域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全反射板用于使来自显示区域的光线在全反射板内进行全反射。半透半反膜位于全反射板远离显示面板一侧,且半透半反膜与全反射板
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贴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包括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第一导光部覆盖显示区域,第二导光部覆盖非显示区域。第一导光部靠近显示区域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导光板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光学网点。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全部覆盖于非显示区域,导光板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光学网点。
13.在一些实施中,导光件包括全反射板以及半透半反膜。全反射板全部覆盖于非显示区域。半透半反膜位于全反射板远离显示面板一侧,且半透半反膜与全反射板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贴合。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导光部的宽度,且第一导光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导光部的宽度的两倍。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朝远离显示区域中心的方向,光学网点的分布密度逐渐变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层。反射层与导光件中远离显示区域中心一侧的表面贴合。反射层用于反射到达导光件中远离显示区域中心一侧表面的光线。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粘接件。粘接件位于导光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粘接件的一侧与导光件粘接,另一侧与显示面板粘接。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相关技术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图5所示导光板靠近显示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靠近显示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01-显示装置;010-面板;011-显示区域;012-非显示区域;100-显示装置;1-显示面板;11-显示面;111-显示区域;112-非显示区域;2-导光件;21-入光面;22-出光面;23-导光板;231-第一导光部;232-第二导光部;24-半透半反膜;25-光学网点;26-全反射板;261-第一全反射部;262-第二全反射部;3-边框;4-粘接件;5-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5.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技术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如图1所示,图1为相关技术的一种显示装置0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目前,显示装置01的显示面板010一般包括显示区域011以及非显示区域012。其中,显示区域011(active area区域,aa区)可以显示画面,占据了显示面板010的绝大部分区域。
38.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01的局部放大图,非显示区域012(black matrix区域,bm区)不显示画面,其会在显示区域011显示画面时在画面的周围形成一条黑边,造成显示面板010的显示占比较低,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其中,非显示区域012主要由用于输入源极信号和栅极信号的电路形成。此外,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01还包括边框013,边框013用于固定显示面板010。
3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010中的非显示区域012的宽度被制作的越来越窄,非显示区域012的宽度可以达到5mm甚至更小,使得显示面板010的显示占比有所提升。
40.但是,通过减小非显示区域012宽度提高显示占比的方式,需要对显示面板010进行特殊的设计来实现,设计要求较高。而且,非显示区域012也无法完全消除,显示面板010始终存在一定宽度的非显示区域012,显示面板010在显示画面时始终会存在一定宽度的黑边。
41.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以及导光件2。
42.继续参照图3,显示面板1具有显示面11。显示面11用于显示画面,显示装置100在
使用时,显示面板1的显示面11朝向观众。显示面11包括显示区域111以及环绕显示区域111的非显示区域112。其中,显示区域111可以用于显示画面。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可以为不同种类的显示面板。例如,显示面板1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
43.继续参照图3,导光件2位于显示面板1靠近显示面11一侧。导光件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非显示区域112。导光件2具有入光面21以及出光面22。入光面21靠近显示区域111,出光面22为导光件2远离显示面11一侧的表面。导光件2用于将由入光面21入射的,来自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出光面22导出。
44.由此,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来自显示区域111的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导光件2中靠近显示区域111的入光面21进入到导光件2的内部,然后通过导光件2中远离显示面11一侧的出光面22射出。由于导光件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非显示区域112,部分光线会从非显示区域112的位置射出。因此,用户在观看显示画面的时候,视觉上会看到非显示区域112的位置也有光线发出,形成非显示区域112也在发光的现象。由此,用户在观看显示画面时,在视觉上无法观察到非显示区域112,视觉上消除了显示面板1的黑边,使得用户感受到的显示面板1的显示占比较高。
45.继续参照图3,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边框3。边框3位于显示面板1远离显示面11一侧,围绕显示面板1的一周设置,与显示面板1连接。边框3起到固定显示面板1的作用,同时,边框3还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示例性的,边框3可以通过双面泡棉胶与显示面板1粘接在一起。
46.继续参照图3,为了将导光件2与显示面板1进行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粘接件4。粘接件4位于导光件2和显示面板1之间。粘接件4的一侧与导光件2粘接,另一侧与显示面板1粘接。这样,通过粘接件4的连接,使得导光件2能够较好的固定在显示面板1靠近显示面11的一侧。
47.为了使得导光件2与显示面板1之间的间隙较小,粘接件4的厚度可以为0.05mm~0.1mm。这样,可以使得导光件2与显示面板1之间的间隙较小。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反射层5。反射层5与导光件2中远离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的表面贴合,用于反射到达导光件2中远离显示区域中心一侧的光线。
49.如图3所示,导光件2中远离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的表面即为导光件2右侧的侧面。显示面板1显示画面时,观众位于显示面板1的前方,观众3主要接收朝前方出射的光线。
50.由于反射层5与导光件2中远离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的表面贴合,可以将到达该表面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光线尽可能的朝向观众所在的位置发射光线,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反射层5防止了光线从侧边射出形成杂散光,避免了杂散光对用户观看体验的影响。
51.为了实现利用导光件2从视觉上消除非显示区域112的效果,导光件2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件2的几种不同结构做进一步介绍。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导光件2可以包括导光板23以及半透半反膜24。导光板23包括第一导光部231和第二导光部232。第一导光部231覆盖显示区域111,第二导光部232覆盖非显示区域112。第一导光部23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21,第二导光部232靠近非显示区域112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光学网点25。半透半反膜24位于第一导光部231远离显示面板1的一侧,
且半透半反膜24与第一导光部231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贴合。导光板23远离显示面11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22。
53.由此,从入光面21进入导光板23内部的光线到达第一导光部231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时,由于该表面贴合有半透半反膜24,部分光线从半透半反膜24射出,到达该表面的另一部分光线在导光板23内发生全反射,朝靠近第二导光部232的方向进行传播。光线传递至第二导光部232设置有光学网点25处的表面时,在光学网点25的作用下,光线的全反射被破坏,光线从第二导光部232远离显示面11一侧的表面射出。
54.综上,如图5所示,通过半透半反膜24以及光学网点25的作用,进入到导光板23内部的光线会从显示区域111的前方以及非显示区域112的前方射出,使得观众观看显示画面时感觉非显示区域112也在发射光线,从视觉上消除了非显示区域112,提高的显示面板1的显示占比。其中,光学网点25可通过热压工艺,将模具上的光学网点复制到导光板23的表面上。
55.在图5所示方案的基础上,粘接件4可以位于显示区域111与第一导光部231之间。这样,粘接件4和光学网点25设置在导光板23的不同位置,粘接件4不容易对光学网点25破坏光线全反射的作用造成影响。
56.可以理解的是,粘接件4可以为光学透明胶。由于光学透明胶呈透明状,具有较好的透过率,可以保证显示区域111射出的光线能够透过光学透明胶进入到导光板23的内部。
57.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粘接件4的折射率可以小于导光板23的折射率。这样,如图5所示,当光线重新回到第一导光部23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时,由于粘接件4的折射率较小,光线在该表面不容易透过,能够保证光线的全反射,光线不会重新从粘接件4处射向显示区域111。
58.示例性的,粘接件4可以选择折射率为1.3以下的光学透明胶材料制成,导光板23选择折射率大于1.3的材料制成。示例性的,导光板23的材料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和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材料中的一种。
59.pmma材料的透过率较高,透射率约为92%,可以保证光线的透过率。折射率为1.49,折射率较高,使得光线在导光板23内部容易发射全反射。ps材料的折射率更高,为1.59~1.66,透射率为88%,也可以起到达到较好的效果。具体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示例性的,导光板23可以由pmma材料制成。
60.此外,参阅图5,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光线进入到导光板23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第二导光部232的宽度,且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小于第二导光部232的宽度的两倍。
61.这样,由于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较大,而第一导光部231覆盖显示区域111,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经过第一导光部231靠近显示面11一侧的表面射入导光板23的内部,进而使得有足够的光线能够经过第一导光部231后,从第二导光部232远离显示面11一侧的表面射出,进而使得用户感觉非显示区域112处的光线较多,亮度较高,用户不易感觉到黑边的存在。同时,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不会过大,不会影响显示区域111本身的显示效果。
62.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可以与第二导光部232的宽度相同。当然,第一导光部231的宽度也可以为第二导光部232的宽度的两倍。
63.此外,如图6所示出,图6为图5所示导光板23靠近显示面11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在
一些实施例中,朝远离显示区域111(图5)中心的方向(即图6中x方向),光学网点25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大。这样,光线在非显示区域112(图5)的边缘位置处更容易受到光学网点25的作用,破坏其全反射。更多的光线会从非显示区域112的边缘位置射出,使得非显示区域112的边缘处呈现的亮度较高。
64.当然,光学网点25也可以均匀分布在第二导光部232靠近非显示区域112(图5)一侧的表面上。
6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导光件2可以包括全反射板26以及半透半反膜24。全反射板26包括第一全反射部261和第二全反射部262。第一全反射部261覆盖显示区域111,第二全反射部262覆盖非显示区域112。第一全反射部26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21。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22。全反射板26用于使来自显示区域111的光线在全反射板26内进行全反射。
66.半透半反膜24位于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且半透半反膜24与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贴合。
67.由此,如图7所示,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第一全反射部26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进入,当光线射至第一全反射部261远离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时,由于全反射部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贴合有半透半反膜24,部分光线会透过半透半反膜24射出,而另一部分光线会发生全反射,朝着靠近第二全反射部262的方向传播。光线在到达第二全反射部262远离非显示区域112一侧的表面时,会从半透半反膜24射出。
68.这样,如图7所示,该方案同样能够使得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非显示区域112的前方射出,使用户视觉上感觉不到非显示区域112,显示面板1的显示占比较高。此外,采用此方案时,全反射板26结构简单,制作更加方便。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导光件2也可以仅包括导光板23。导光板23包括第一导光部231和第二导光部232。第一导光部231覆盖显示区域111,第二导光部232覆盖非显示区域112。第一导光部23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21。导光板23靠近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光学网点25。
70.这样,如图8所示,由于导光板23靠近显示面板1一侧的整个表面均设置有光学网点25。光线在从第一导光部231靠近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进入之后,部分光线返回至该表面时,便会有部分光线在光线网点25的作用下,全反射被破坏,从第一导光部231远离显示区域111一侧的表面射出。而另一部分光线则在导光板23内继续进行全反射,传递至第二导光部232靠近非显示区域112一侧的表面时,被光学网点25破坏全反射,从第二导光部232远离非显示区域112一侧的表面射出。
71.基于图8所示的方案,同样能够使得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非显示区域112的前方射出,使用户视觉上感觉不到非显示区域112的存在,显示面板1的显示占比较高。
7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导光件2也可以包括导光板23。其中,导光板23全部覆盖于非显示区域112。导光板23靠近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光学网点25。导光板23靠近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21。
73.这样,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导光板23靠近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图9中的左侧)的表面入射至导光板23内部,朝靠近非显示区域112的方向传播。在光线传播的过程中,光线会在光线网点25的作用下,全反射被破坏,从导光板23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射出。
74.由此,通过图9所示的方案,同样可以使得显示区域111的光线从非显示区域112的前方射出,使得用户视觉上感觉不到非显示区域112的存在。同时,由于仅在非显示区域112的位置设置导光板23,可以减少导光板23的尺寸,进而减少材料的消耗,节约成本。
7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导光件2也可以包括全反射板26以及半透半反膜24。全反射板26全部覆盖于非显示区域112。半透半反膜24位于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且半透半反膜24与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贴合。全反射板26靠近显示区域111中心一侧(即图10中的左侧)的表面为入光面21。
76.这样,如图10所示,光线进入到全反射板26之后,朝着靠近非显示区域112的方向进行全反射。此过程中,光线传递至全反射板26远离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时,会在半透半反膜24的作用下,从全反射板26射出,进而使得光线从非显示区域112的前方射出,从视觉上提高显示面板1的显示占比。
77.由此,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靠近显示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在显示面11的非显示区域112(图10)上覆盖导光件2,可以使得显示面11显示画面的区域从视觉上有所提升,使观众观看画面时,感受不到非显示区域112(图10)的存在,观看体验更好。
78.此外,在上述不同的实施例中,半透半反膜24可以为金属膜,且半透半反膜24的厚度可以小于50nm。当金属膜的厚度小于50nm时,便可以起到良好的半透半反的作用。示例性的,金属膜的材料可以包括金、银、铝等金属材料中的一种。在制作时,可以直接将在导光板23(图5)或者全反射板26(图7)的表面上镀上一侧较薄的金属膜即可完成半透半反膜的制作。
79.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导光板23和全反射板26的厚度可以为0.5mm~1.5mm。此厚度范围的导光板23和全反射板26可以较好的实现导光的功能,同时消耗的材料也比较少。
8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