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5:52: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涉及家庭及办公用具领域。


背景技术:

2.由于人体腰部易疲劳、易伤损,所以人在长期保持坐姿时,不正确的姿势和不合理的座椅结构都会造成腰部出现问题,因此现有座椅为保证人坐姿时腰部的舒适性,一般在椅背靠近使用者腰部的位置设置凸起的结构,以此支撑使用者腰部以减轻腰部疲劳。现有产品大多通过两种方法实现此功能:一是固定式,这类座椅的腰靠部分是产品生产过程中预设的,其深度和高度都无法后期变化,因此无法满足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人群;二是可调节式,这类座椅通常依靠弹性、轨道或螺纹螺杆等方式相互配合,实现对腰靠的调节。
3.但在第二种方式中,存在着人体与腰靠间的摩擦较大,调节装置常设在椅背后部的问题,这导致调节不方便,需要起身调节后再次尝试,这使用户往往需完成循环多次“起身再调节”的过程才能将腰靠调节至相对合适的高度和深度。此外,采用轨道结构的腰靠会因使用时间过长松动,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等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无需起身的、不易松动的、自由调节前后深度和上下高度的腰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去实现。
6.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包括:腰靠主体和支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靠主体包括旋钮、条带、第一辊子、第一轴、第二辊子和第二轴,所述第一辊子和所述第二辊子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上,且第一辊子、第二辊子分别短于第一轴、第二轴;所述条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辊子、第二辊子上,并且条带在两个辊子上以相反的方向缠绕,侧面形态呈“s”形或倒“s”形。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还包括:椅背,所述椅背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固定有所述支架装置;或者所述椅背包括框架和椅背面,所述椅背面固定在框架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靠主体还包括:腰靠套,包裹住所述条带、第一辊子、第一轴、第二辊子和第二轴,腰靠套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通孔,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穿过所述通孔并插入所述支架装置中。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靠套为柔性材料。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靠主体还包括:旋钮,固定在所述第二轴上,位于所述条带与所述支架装置之间,或者位于支架装置外侧,转动时可驱动第二轴和第二辊子旋转,进而驱动所述条带向第二辊子缠绕。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架装置数量上是两个,均包括支架装置外壳和齿轮组;其中,支架装置外壳在侧面开设通孔,可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穿过。其中,
前述两个轴的端面位于支架装置内部,或者直接穿透支架装置外壳伸出到另外一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轮组包括偶数个齿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内部,依次排列并相互啮合,可依次传动力矩;其中,最边缘位置的两个齿轮分别套装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中间位置的齿轮都套装在支架装置外壳内壁设置的圆柱形凸起体上,并可绕圆柱形凸起体作旋转运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条带为有弹性的、柔软的、厚度较大的条状带子。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动态调节弹性柔软厚条带在两个辊子上的缠绕圈数,形成两个辊子间的直径大小和差异,改变所述腰靠主体的形状,进而实现该腰靠可以调节深度和高度的功能。
15.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调节用的旋钮,可以确保用户不需要起身,只需双手向后探一段距离,旋转旋钮,内部结构自主传动力矩,最终驱动弹性柔软厚条带的缠绕运动,即可使腰靠高度和深度发生变化,轻松便捷。
16.3、本实用新型中,腰靠深度和位置的变化不是靠腰靠整体的移位,而是靠腰靠内部的条带缠绕过程实现,间隔一个腰靠套,不会与人体发生直接的接触和过大摩擦,因此调节腰靠高度和深度时并不费力。
17.4、本实用新型中,腰靠主体完全固定在支架装置上且内部做的是旋转缠绕运动,因此不论内部还是外部的位置都较为稳定,不会发生前后或上下的松动和偏移,大大减少了椅子使用时间过长带来的腰靠位置易移位、弧形易偏离人体腰弧的问题。
18.5、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弹性柔软厚条带和柔性腰靠套,可以为人体腰部提供足够的回弹力,起到支撑腰部的作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的正视图(省略柔性腰靠套)。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主体右面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的支架装置内部右视图。
23.图中:1椅背、11框架、12椅背面、2腰靠主体、21柔性腰靠套、22弹性柔软厚条带、23第一辊子、24第一轴、25第二辊子、26第二轴、27旋钮、3支架装置、31支架装置外壳、311圆柱形凸起台、32齿轮组、321第一齿轮、322第二齿轮、323第三齿轮、324第四齿轮、33定位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25.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26.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可调节高度和深度的腰靠,包括椅背1、腰靠主体2和支架装置3;所述椅背1包括框架11和椅背面12,所述椅背面12用螺丝固定在框架11上;所述腰靠主体2包括柔性腰靠套21、弹性柔软厚条带22、第一辊子23、第一轴24、第二辊子25、第二轴
26和旋钮27,所述柔性腰靠套21位于最外层,包裹住所述弹性柔软厚条带22、第一辊子23、第一轴24、第二辊子25和第二轴26,柔性腰靠套21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通孔,所述第一轴24和第二轴26可以穿过通孔与所述支架装置3插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辊子23和所述第二辊子25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一轴24和所述第二轴26上并用定位键限位,第一辊子23、第二辊子25呈纵向上下排布;所述弹性柔软厚条带22的两端分别胶接在所述第一辊子23、第二辊子25上,并且弹性柔软厚条带22在两个辊子上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缠绕,此时四者构成的侧面形态呈“s”或倒“s”形;所述旋钮27包括左右两个相同的旋钮件,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二轴26的两端并用定位键限位,位置可位于所述柔性腰靠套21与支架装置3之间或者支架装置3外侧,可以通过外力旋转所述旋钮27进而驱动第二轴26旋转。
27.所述支架装置3数量上是完全相同的左右两个,每一个均包括支架装置外壳31、齿轮组32和定位键33,所述支架装置外壳31在纵向上用螺丝固定在框架11端部,在横向上的侧面开设可供前述第一轴24和第二轴26穿过的圆形通孔,通孔呈纵向上下排布。其中,两个轴的端面位于支架装置3内部,或者直接穿透支架装置外壳31伸出到外侧。
28.所述齿轮组32包括第一齿轮321、第二齿轮322、第三齿轮323和第四齿轮324,位于所述支架装置3内部,纵向依次排列并相互啮合,可依次传动力矩;其中,所述第一齿轮321和第四齿轮324分别套装在前述第一轴24和第二轴26上并利用所述定位键33限位;所述第二齿轮322和第三齿轮323都套装在支架装置外壳31内壁设置的圆柱形凸起体311上,并可绕圆柱形凸起体311旋转运动。
29.所述第二轴26上同时套装有第二辊子25、两个旋钮27、两个所述第四齿轮324,因此当同时旋转两个旋钮27时,左右两个第四齿轮324及第二辊子25会随之同步旋转,将力矩分别通过齿轮组32和弹性柔软厚条带22传递给第一齿轮321和第一辊子23。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者倚靠在腰靠上后,如判断腰靠主体2位置不合理、不舒适,无需起身,只需手向后探,转动旋钮27。此时,第二轴26上套装的第二辊子25和第四齿轮324随之同步旋转。
31.如顺时针旋转旋钮27,胶接在第二辊子25上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被拉紧,进而拉动第一辊子23和第一轴24逆时针旋转;与此同时,第四齿轮324将顺时针的力矩依次传递给第一齿轮321,因偶数个齿轮传动导致第一齿轮321旋转方向逆转,呈逆时针旋转;同样套装在第一轴24上的第一辊子23和第一齿轮321因运动方向相同,且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会抵消齿轮传动的微小时间差,因此两者不会产生冲突。使用者进行操作后,第二辊子25上缠绕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加厚,即直径增大,由此腰靠突起的最高位置下移且前移,更适合腰弧曲线低的使用者。
32.如逆时针旋转旋钮27,胶接在第二辊子25上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被放松;与此同时,第四齿轮324将逆时针的力矩依次传递给第一齿轮321,套装并限位有第一齿轮321的第一轴24被驱动着顺时针旋转,顺时针力矩随之被传递给第一辊子23,辊子上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被拉紧并顺时针旋转。使用者进行操作后,第一辊子23上缠绕的弹性柔软厚条带22加厚,即直径增大,由此腰靠突起的最高位置上移且前移,更适合腰弧曲线高的使用者。
3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旋钮27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控制腰靠主体2高度和深度变化,从而适应更多人的腰弧曲线形状及位置。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厚”、“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内”、“外”、“侧面”、“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表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词,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装”、“连接”、“固定”、“横架”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亦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呈“纵向依次排布”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38.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所附权利要求和附图中所描述的所有特征,无论单独还是它们的任意组合,都是本实用新型的重要特征。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