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4:41: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挖掘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设置在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的前侧或后侧,能够对从柴油机发动机内流出的多种介质(水、油和空气)分别进行散热,以使柴油发动机维持正常工作。
3.现有的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通常包括油散热器、水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油散热器,水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采用并列方式分布,水散热器的左侧与中冷散热器的右侧固定连接,右侧与油散热器的左侧固定连接,以形成密封在柴油发动机的前侧或后侧的散热结构。各种介质从相应的散热器的上部流入相应的散热器内,再从相应的散热器的下部流出。由于不同的介质对散热的需求不同,所以,油散热器,水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的宽度各不相同。其中,空气对散热需求最低,因此,中冷散热器的宽度相对较窄,与柴油发动机的进气口/出气口的口径相匹配即可。为了保障密封性,中冷散热器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被迫拉高,顶端需要与水散热器/油散热器的顶端相齐平,使得中冷散热器的散热功能出现了较多冗余。
4.因此,如何在满足不同介质各自的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的制造成本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在满足不同介质各自的散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的制造成本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
6.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一种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其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小于上下两侧的间距;
7.散热装置包括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
8.水散热器中空,内部设有第一散热芯体,上部开设有进水口,下部开设有出水口;
9.油散热器中空,内部设有第二散热芯体,上部开设有进油口,下部开设有出油口,左侧与水散热器的右侧固定连接;
10.中冷散热器中空,内部设有第三散热芯体,左端设有进气口,右端设有出气口,底部分别与水散热器的顶部、油散热器的顶部固定连接;
11.中冷散热器的左端与水散热器的左侧齐平,右端与油散热器的右侧齐平。
12.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油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水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以及中冷散热器的上下两侧的间距依次递减。
13.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850-8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190-1210mm;
14.其中,水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390-40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
15.油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0-4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
16.中冷散热器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850-8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0-160mm。
17.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1010-102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
18.其中,水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0-4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80-900mm;
19.油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540-55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80-900mm;
20.中冷散热器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1010-102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0-160mm。
21.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进水口和出水口设于水散热器的同一侧;
22.进气口和出气口设于中冷散热器的同一侧。
23.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芯体包括第一翅片;
24.第一翅片为多个,两两并列设置;
25.第二散热芯体包括第二翅片;
26.第二翅片为多个,两两并列设置;
27.第三散热芯体包括第三翅片;
28.第三翅片为多个,依次层叠设置。
29.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及第三翅片的材质为金属。
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通过设置水散热器、油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水散热器能够对从发动机流出的水进行散热,油散热器能够对从发动机流出的油进行散热,中冷散热器能够对从发动机流出的中冷进行散热。其中,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小于上下两侧的间距,中冷散热器的左端与水散热器的左侧齐平,右端与油散热器的右侧齐平。如此,使得中冷散热器的高度不再受限于水散热器和油散热器的高度,而是受限于水散热器和油散热器的宽度。在满足不同介质各自的散热需求的前提下,使得中冷散热器的尺寸能够减小,降低了制造成本,且散热功能不会再出现冗余。同时,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设于中冷散热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于柴油发动机的左侧的出气口、设于柴油发动机的右侧的进气口相对应,有利于减少柴油发动机与中冷散热器连接时所耗管路的长度,进而避免了管路布局复杂的问题。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由于中冷散热器与水散热器以及中冷散热器与油散热器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动,使得中冷散热器的左右两端的间距小于传统的中冷散热器的上下两侧的间距,进而使得空气在中冷散热器内流程变短,降低了功率损耗,有效控制流入空气和流出空气的压差,以满足了柴油发动机的需求。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33.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线”、“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衔接”、“铰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参照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一种挖掘机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其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小于上下两侧的间距。散热装置包括水散热器110、油散热器120和中冷散热器130。其中,水散热器110为中空结构,内部设有第一散热芯体。在水散热器110的上部开设有进水口111,下部开设有出水口112。油散热器120为中空结构,内部设有第二散热芯体。在油散热器120的上部开设有进油口121,下部开设有出油口122。油散热器120的左侧与水散热器110的右侧固定连接。中冷散热器130为中空结构,内部设有第三散热芯体。在中冷散热器130的左端设有进气口131,右端设有出气口132。中冷散热器130的底部分别与水散热器110的顶部、油散热器120的顶部固定连接。其中,中冷散热器130的左端与水散热器110的左侧齐平,右端与油散热器120的右侧齐平。
38.在此实施例中,由柴油发动机流出的水从进水口111流入水散热器110内,流经第一散热芯体进行散热后,从水散热器110的出水口112流出,并回流至柴油发动机内。由柴油发动机流出的油从进油口121流入油散热器120内,流经第二散热芯体进行散热后,从油散热器120的出油口122流出,并回流至柴油发动机内。由柴油发动机流出的空气从进气口131流入中冷散热器130内,流经第三散热芯体进行散热后,从中冷散热器130的出气口132流出,并回流至柴油发动机内。需要指出的是,水在水散热器110内的流向是自上而下,油在油散热器120内的流向是自上而下。空气在中冷散热器130内的流向是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需要说明的是,水散热器110与油散热器120固定连接、中冷散热器130与水散热器110固定连接以及中冷散热器130与油散热器120固定连接时具体的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9.基于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小于上下两侧的间距特点,即,散热装置的宽度小于高度的特点,采用将中冷散热器130置于水散热器110和油散热器120的顶部,使中冷散热器130的左端与水散热器110的左侧齐平,右端与油散热器120的右侧齐平。如此,使得
中冷散热器130的高度不再受限于水散热器110和油散热器120的高度,而是受限于水散热器110和油散热器120的宽度。在满足不同介质各自的散热需求的前提下,使得中冷散热器130的尺寸能够减小,降低了制造成本,且散热功能不会再出现冗余。
40.同时,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32分别设于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设于柴油发动机的左侧的出气口132、设于柴油发动机的右侧的进气口131相对应,有利于减少柴油发动机与中冷散热器130连接时所耗管路的长度,进而避免了管路布局复杂的问题。
41.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用散热装置,由于中冷散热器130与水散热器110以及中冷散热器130与油散热器120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动,使得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的间距小于传统的中冷散热器的上下两侧的间距,进而使得空气在中冷散热器130内流程变短,降低了功率损耗,有效控制流入空气和流出空气的压差,以满足了柴油发动机的需求。
42.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油散热器12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水散热器11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以及中冷散热器130的上下两侧的间距依次递减。如此,能够满足不同介质的不同散热需求。
43.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1012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其中,传统的中冷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151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传统的水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396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传统的油散热器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5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
44.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850-8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190-1210mm。其中,水散热器11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390-40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油散热器12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0-4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850-8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0-160mm。具体地,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861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199mm。其中,水散热器11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396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油散热器12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5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861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1mm。
45.在此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尺寸发生改变。水散热器110的尺寸与传统的水散热器的尺寸相同,油散热器120与传统的油散热器的尺寸相同,中冷散热器130相对于传统的中冷散热器的尺寸减小,散热装置整体的宽度变小,高度变高。使得空气在中冷散热器130内流程变短,降低了功率损耗。
46.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1010-102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0-1050mm。其中,水散热器11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0-47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80-900mm。油散热器12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540-55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80-900mm。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1010-1020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0-160mm。具体地,散热装置整体左右两侧的间距为1012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048mm。其中,水散热器11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465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97mm。油散热器120的左右两侧的间距为546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897mm。中冷散热器130的左右两端的间距为1012mm,上下两侧的间距为151mm。
47.在此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整体尺寸不变。水散热器110与传统的水散热器相比,宽
度变宽,高度变低。油散热器120与传统的油散热器相比,宽度变宽,高度变低。中冷散热器130相对于传统的中冷散热器的尺寸略减小。如此,空气在中冷散热器130内流程变短。水在水冷散热器内流程变短,通路变多。油在油冷散热器内流程变短,通路变多,更好地平衡了各种介质的散热需求,降低了多种功率损耗。
48.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进水口111和出水口112设于水散热器110的同一侧,以便于分别与柴油发动机上的进出水口112连通。进气口131和出气口132设于中冷散热器130的同一侧,以便于分别与柴油发动机上的空气进出口连通。进油口121和出油口122可以设于油冷散热器的同一侧,也可以设于油冷散热器的不同侧。
49.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散热芯体包括第一翅片,第一翅片为多个,两两并列设置。第二散热芯体包括第二翅片,第二翅片为多个,两两并列设置。第三散热芯体包括第三翅片,第三翅片为多个,依次层叠设置。翅片与翅片的具体连接方式以及连接时采用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50.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及第三翅片的材质为金属,具体地,可为铜或铝,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5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一个具体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