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插座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5:33: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以下称为“ic封装”)等的电气部件的性能试验等中使用的插座。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为了使ic封装等的电气部件与外部电连接而收纳它们的插座,已知有例如ic插座(以下简称为“插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对电气部件进行出厂检查时,为了检查电气部件的电气特性而使用插座。
3.在使用状态下,插座配置在作为检查对象的ic封装与检查用基板之间。而且,为了确保ic封装件与检查用基板的电连接,利用按压构件向检查用基板按压ic封装件。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969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在采用上述那样的插座的情况下,从插座中取出ic封装时,有可能ic封装已经粘贴到上述按压构件的按压面上,需要从该按压面上剥离ic封装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很麻烦,成为性能试验的作业效率低的原因。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的插座。
10.解决问题的方案
11.本发明的插座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插座,该插座将被按压构件按压上表面的第一电气部件和配置在第一电气部件的下方的第二电气部件电连接,该插座具备:
12.插座主体,其具有放置第一电气部件的载置面;以及
13.保持部,其设置在插座主体上,在第一电气部件被按压构件按压的按压状态下,通过与第一电气部件卡合,将第一电气部件保持在插座主体上,在按压构件从与按压状态对应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情况下,解除与第一电气部件的卡合。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的俯视图。
17.图2是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的立体图。
18.图3a是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省略了立壁部的插座的立体图。
19.图3b是与保持状态对应的、省略了立壁部的插座的立体图。
20.图4是图3a的x1部的放大图。
21.图5是与图1的x2部对应的部分的立壁部及保持机构的仰视图。
22.图6是仅取出保持机构而展示的立体图。
23.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24.图8是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和ic封装的俯视图。
25.图9是与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和ic封装的俯视图。
26.图10是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的图2的a-a剖面图。
27.图11是与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的图2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插座是本发明的插座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
29.[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参照图1~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座s进行说明。
[003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正交坐标系(x、y、z)进行说明。后述的如图所示的正交坐标系(x、y、z)与其他各图所示的正交坐标系(x、y、z)相同。
[0032]
正交坐标系(x、y、z)中的x方向相当于插座s的横向。另外,正交坐标系(x、y、z)中的y方向相当于插座s的纵向。另外,正交坐标系(x、y、z)中的z方向相当于插座s的高度方向。插座s的横向与插座s的纵向可以对调。
[0033]
另外,正交坐标系(x、y、z)中的z方向也相当于插座s的上下方向。z方向 侧相当于插座s的上侧,z方向-侧相当于插座s的下侧。
[0034]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插座s和构成插座s的各元件的俯视形状中,将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一角部,将x方向-侧且y方向 侧的角部称为第二角部,将x方向 侧且y方向 侧的角部称为第三角部,将x方向 侧且y方向-侧的角部称为第四角部。
[0035]
《插座》
[0036]
在检查ic封装6(参照图8和图9)等的电气部件时,为了将ic封装6与检查用基板7(参照图11)电连接而使用插座s。
[0037]
在本实施方式中,ic封装6相当于第一电气部件的一例。另外,检查用基板7相当于第二电气部件的一例。此外,有时检查用基板7相当于第一电气部件的一例,ic封装6相当于第二电气部件的一例。
[0038]
在ic封装6的下表面上矩阵状地设置有多个封装侧端子。封装侧端子例如是焊锡球。另外,在检查用基板7的上表面上矩阵状地设置有多个基板侧端子。
[0039]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检查中使用的插座s的状态(图9和图11所示的状态)也称为插座s的使用状态。在插座s的使用状态下,插座s以收纳了ic封装6的状态配设在检查用基板7上。
[0040]
在插座s的使用状态下,ic封装6被按压构件81(参照图11)向下方按压。因此,插座s的使用状态也是ic封装6被按压构件81按压着的按压状态。
[0041]
另外,插座s和ic封装6未被按压构件81向下方按压的状态(图8和图10所示的状态)也称为插座s的非使用状态、非按压状态。
[004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性能试验时,在设置于ic封装6上方的按压装置8(参照图11)
上设置按压构件81。即,按压构件81设置在与插座s不同的构件上。但是,按压构件也可以设置在插座上。
[0043]
插座s具有配置在检查用基板7上的插座主体1、保持机构5和接触销(未图示)。
[0044]
此外,插座s可以是各种插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插座s也可以具有盖构件,该盖构件可开闭地设置在插座主体1上,且在插座的使用状态下从上方覆盖插座主体的收纳部。另外,插座s也可以具有按压构件,该按压构件被盖构件支撑,且在插座的使用状态下向下方按压ic封装6。
[0045]
《插座主体》
[0046]
插座主体1例如在图1所示的俯视图中,具有矩形的外形。这样的插座主体1具有侧壁部2、板部3和立壁部4。
[0047]
《侧壁部》
[0048]
侧壁部2构成插座主体1的外形。侧壁部2具有连接成矩形框状的第一壁部20a、第二壁部20b、第三壁部20c和第四壁部20d。
[0049]
第一壁部20a和第三壁部20c以相互平行的状态沿x方向延伸。第三壁部20c设置在第一壁部20a的y方向 侧。
[0050]
第二壁部20b和第四壁部20d以相互平行的状态沿y方向延伸。第四壁部20d设置在第二壁部20b的x方向 侧。
[0051]
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侧壁部2由多个构件组合而构成。这样的侧壁部2支撑后述的板部3。
[0052]
《板》
[0053]
板部3为矩形板状,设置在由侧壁部2包围的空间中。板部3被侧壁部2支撑。
[0054]
板部3具有固定部31和可动部32。
[0055]
《固定部》
[0056]
固定部31为矩形板状,通过紧固部件等的固定件固定在侧壁部2上。因此,固定部31相对于侧壁部2不能移动。
[0057]
固定部31由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地设置的多个板状构件构成。具体而言,固定部31从上至下依次具有第一板301、第二板302、第三板303和第四板304。
[0058]
第一板301、第二板302、第三板303和第四板304,在于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的紧固部件连接。此外,构成固定部31的板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固定部31也可以由一块板构成。
[0059]
《可动部》
[0060]
可动部32为矩形板状,以与固定部31对置的状态设置在固定部31的第一板301的上方。可动部32以相对于固定部3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固定部31支撑。
[0061]
具体而言,可动部32由多个引导构件(未图示)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引导构件被固定在固定部31(具体而言为第四板304)上,且插通到固定部31(具体而言为第一板301、第二板302和第三板303)及可动部32中。
[0062]
在可动部32与固定部31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等的多个弹性构件(未图示)。弹性构件在插座的非使用状态(非按压状态)下为自由状态。当ic封装6被按压构件81向下方按压时,弹性构件收缩,可动部32向下方移动。
[0063]
弹性构件在插座的使用状态(按压状态)下对可动部32施加向上的弹力。当按压构件81对ic封装6的按压被解除时,弹性构件伸长。其结果,可动部32向上方移动。
[0064]
《板部的具体结构》
[0065]
板部3具有第一区域3a(图3a中由双点划线l1所示的矩形的内侧的区域)和第二区域3b(图3a中由双点划线l1所示的矩形的外侧的区域)。
[0066]
第一区域3a是俯视时的包括中央部的矩形区域。第一区域3a可以视为三维区域。
[0067]
第一区域3a构成接触部。第一区域3a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板部3的多个通孔(未图示)。多个通孔的每一个中分别保存有接触销(未图示)。
[0068]
第一区域3a(接触部)的上表面构成载置面33。在使用状态下,ic封装6被放置在载置面33上。
[0069]
在插座的使用状态下,接触部经由接触销,将放置在载置面33上的ic封装6和放置在接触部下方的检查用基板7(参照图11)电连接。
[0070]
第二区域3b是俯视时包围第一区域3a的矩形框状的区域。具体而言,在板部3中,第二区域3b是图3a中双点划线l1所示的矩形的外侧的区域。第二区域3b可以视为三维区域。
[0071]
板部3(可动部32)在第二区域3b的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的上表面上具有配置面305,后述的保持机构5的保持构件51配置于该配置面305。
[0072]
板部3具有触发保持部306a、306b,其保持后述的保持机构5的触发构件53a、53b。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发保持部306a、306b分别设置在第二区域3b的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
[0073]
触发保持部306a设置在配置面305的在x方向上相邻的位置。触发保持部306b设置在配置面305的在y方向上相邻的位置。
[0074]
以下,参照图3a、图10和图11,说明设置在第二区域3b的第一角部的触发保持部306a(以下简称为“触发保持部306a”)的结构。对于其他的触发保持部306a、306b,可以适当援引以下的说明。
[0075]
触发保持部306a从上至下依次具有:设置在可动部32上的通孔321、设置在第一板301上的通孔301a、设置在第二板302上的通孔302a、设置在第三板303上的一对通孔303a、303b、以及设置在第四板304上的一对凹部304a、304b。
[0076]
通孔321、通孔301a和通孔302a分别是沿x方向(在是触发保持部306b的情况下为y方向)延伸的长孔。通孔321、通孔301a和通孔302a的长径与x方向(在是触发保持部306b的情况下为y方向)平行。
[0077]
另外,通孔321、通孔301a和通孔302a的短径与y方向(在是触发保持部306b的情况下为x方向)平行。通孔321、通孔301a和通孔302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0078]
在第三板303中,在与通孔321、通孔301a和通孔302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x方向(在是触发保持部306b的情况下为y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一对通孔303a、303b。
[0079]
在第四板304中,在与通孔303a、303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x方向(触发保持部306b的情况下为y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凹部304a、304b。
[0080]
凹部304a在上下方向上与通孔303a对置。凹部304b在上下方向上与通孔303b对置。
[0081]
《立壁部》
[0082]
立壁部4为矩形框状,设置在板部3(可动部32)的第二区域3b的上表面上。立壁部4以从板部3(可动部3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0083]
立壁部4在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具有收纳后述的保持机构5的收纳部41。图5示出立壁部4的第一角部的结构。立壁部4的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立壁部4的第一角部的结构相同。
[0084]
收纳部41具有第一收纳部411、第二收纳部412a、412b和第三收纳部413a、413b,第一收纳部411收纳保持机构5的保持部51(参照图5),第二收纳部412a、412b收纳保持机构5的触发构件53a、53b(参照图5),第三收纳部413a、413b收纳保持机构5的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参照图5)。
[0085]
第一收纳部411限制保持部51向上方的移动。第三收纳部413a、413b分别具有与第一弹性构件52a、52b的第二端部522抵接的承受面414a、414b。
[0086]
立壁部4具有使后述的保持机构5的触发构件53a、53b的上侧轴部532插通的通孔415a、415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415a、415b设置在立壁部4的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各自的两个位置。
[0087]
通孔415a设置在立壁部4中与板部3的触发保持部306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通孔415b设置在立壁部4中与板部3的触发保持部306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0088]
《保持机构》
[0089]
保持机构5设置在插座主体1上。保持机构5在ic封装6被按压构件81按压的状态下,通过与ic封装6卡合而成为将ic封装6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保持状态,而在按压构件81从与按压状态对应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情况下,成为解除了与ic封装6的卡合的非保持状态。
[0090]
在以下的说明中,保持状态是指通过保持机构5将ic封装6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状态。另外,非保持状态是指未将ic封装6通过保持机构5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状态。
[0091]
以下,将保持机构5的保持状态以及与保持机构5的保持状态对应的保持机构5的各元件的状态简称为保持状态。另外,将保持机构5的非保持状态以及与保持机构5的非保持状态对应的保持机构5的各元件的状态简称为非保持状态。
[0092]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机构5分别设置在板部3(可动部32)的上表面的第二区域3b的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另外,保持机构的数量及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
[0093]
保持机构只要是能够将ic封装6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一个。优选地,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在板部3的上表面上,在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上对置的至少两个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位置)处,设置有保持机构。
[0094]
以下,对在板部3的第一角部设置的保持机构5进行说明,在板部3的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设置的保持机构5的结构与在板部3的第一角部设置的保持机构5的结构相同。
[0095]
保持机构5具有:保持构件51;第一弹性构件52a、52b;触发构件53a、53b;以及第二弹性构件54a、54b。
[0096]
《保持构件》
[0097]
保持构件51相当于保持部的一例,为大致矩形的板状。保持构件51配置在板部3的配置面305上。保持构件51能够在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保持状态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0098]
保持构件51的第一位置是图3a所示的保持构件51的位置。另外,保持构件51的第二位置是图3b所示的保持构件51的位置。
[0099]
保持构件51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向图3a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也称为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第一移动方向是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且是向插座s的中心线o1接近的方向。
[0100]
另一方面,保持构件51在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向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也称为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方向是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且是从插座s的中心线o1离开的方向。
[0101]
保持构件51具有与ic封装6的角部对置的内侧角部510、以及处于内侧角部510的相反侧的角部即外侧角部511。
[0102]
另外,保持构件51具有第一边512、和与第一边512正交的第二边513。第一边512和第二边513经由内侧角部510而连接。
[0103]
保持构件51具有能够与ic封装6卡合的卡合部514。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514设置在保持构件51的内侧角部510上。具体而言,卡合部514具有第一卡合面515和第二卡合面516。
[0104]
第一卡合面515是与ic封装6的角部的侧面平行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面515是沿着ic封装6的侧面的l形的面。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面515由与上下方向平行且沿第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方向)延伸的第一面、和与上下方向平行且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方向)延伸的第二面构成。
[0105]
这样的第一卡合面515在保持状态下,沿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推压ic封装6的角部。在保持状态下,第一卡合面515在x方向和y方向上与ic封装6的角部卡合。因此,在保持状态下,第一卡合面515限制ic封装6在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动。
[0106]
第二卡合面516与第一卡合面515的上端部连接,是沿着ic封装6的角部的上表面的l形的面。具体而言,第二卡合面516由沿第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方向)延伸的朝向下方的第一面、和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方向)延伸的朝向下方的第二面构成。
[0107]
在保持状态下,这样的第二卡合面516覆盖ic封装6的角部的上表面。可以是在保持状态下第二卡合面516与ic封装6的角部的上表面接触,也可以是不接触。
[0108]
在保持状态下,第二卡合面516在z方向上与ic封装6的角部的上表面对置。在保持状态下,这样的第二卡合面516限制ic封装6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0109]
保持构件51具有配置第一弹性构件52a、52b的弹性构件配置部517。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配置部517设置在外侧角部511上。
[0110]
具体而言,弹性构件配置部517由设置在外侧角部511上的一对切口部518a、518b构成。一对切口部518a、518b的底部分别与第一弹性构件52a、52b的第一端部521抵接。
[0111]
一对切口部518a、518b的底部与上述的立壁部4的第三收纳部413a、413b的承受面414a、414b对置。
[0112]
保持构件51具有第一凸轮面519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面519a设置在第一边512上。第一凸轮面519a为越靠近下方越远离第一边512的部分圆筒面状。第一凸轮面519a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的触发构件53a的凸轮面531c对置。
[0113]
保持构件51具有第二凸轮面519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面519b设置在第二边513上。第二凸轮面519b为越靠近下方越远离第二边513的部分圆筒面状。第二凸轮面519b在上下方向上与后述的触发构件53b的凸轮面531c对置。
[0114]
《第一弹性构件》
[0115]
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各自为螺旋弹簧,设置在保持构件51的弹性构件配置部517上。
[0116]
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各自具有第一端部521和第二端部522。第一弹性构件52a的第一端部521与保持构件51的切口部518a的底部抵接。第一弹性构件52b的第一端部521与保持构件51的切口部518b的底部抵接。
[0117]
第一弹性构件52b的第二端部522与立壁部4的第三收纳部413a的承受面414a抵接。第一弹性构件52b的第二端部522与立壁部4的第三收纳部413b的承受面414b抵接。
[0118]
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各自在非保持状态下收缩。因此,在非保持状态下,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各自对保持构件51施加图3a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第一移动方向)的弹力。另一方面,第一弹性构件52a、52b各自在保持状态下为自由状态。
[0119]
第一弹性构件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第一弹性构件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0120]
《触发构件》
[0121]
触发构件53a、53b分别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设置在板部3的触发保持部306a、306b上。
[0122]
触发构件53a、53b各自具有凸轮部531、上侧轴部532、以及下侧轴部533a、533b。
[0123]
凸轮部531具有上表面531a、下表面531b和凸轮面531c。凸轮面531c设置在凸轮部531的第一端部,是连接上表面531a与下表面531b的倾斜面。凸轮部531的第一端部是靠近保持构件51一侧的端部。
[0124]
凸轮面531c以越靠近下方越远离凸轮部531的中心的方式倾斜。触发构件53a的凸轮面531c在上下方向上与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对置。另外,触发构件53b的凸轮面531c在上下方向上与保持构件51的第二凸轮面519b对置。
[0125]
上侧轴部532相当于突出部的一例,设置在凸轮部531的上表面531a上。上侧轴部532为从上表面531a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
[0126]
触发构件53a的上侧轴部532插通到立壁部4的通孔415a中。在非保持状态下,触发构件53a的上侧轴部532的上端部从立壁部4的通孔415a向上方突出。
[0127]
触发构件53b的上侧轴部532插通到立壁部4的通孔415b中。在非保持状态下,触发构件53b的上侧轴部532的上端部从立壁部4的通孔415b向上方突出。
[0128]
下侧轴部533a、533b分别设置在凸轮部531的下表面531b上。下侧轴部533a、533b分别为从下表面531b向下方延伸的圆柱状。下侧轴部533a、533b分别插通到第二弹性构件54a、54b中。
[0129]
另外,触发构件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触发构件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或三个以上。
[0130]
《第二弹性构件》
[0131]
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分别相当于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例,是螺旋弹簧。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各自具有第一端部541和第二端部542。第一端部541是上端部。第二端部542是下端部。
[0132]
第二弹性构件54a以包围触发构件53a、53b的下侧轴部533a的方式设置。第二弹性构件54b以包围触发构件53a、53b的下侧轴部533b的方式设置。
[0133]
第二弹性构件54a、54b的第一端部541与凸轮部531的下表面531b抵接。第二弹性构件54a、54b的第二端部542与触发保持部306a中的凹部304a、304b的底部抵接。
[0134]
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各自在非保持状态下以规定量收缩。因此,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各自在非保持状态下对凸轮部531施加向上的弹力。
[0135]
基于该弹力,触发构件53a中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另外,基于上述弹力,触发构件53b中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二凸轮面519b。
[0136]
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各自在保持状态下的收缩程度比非保持状态时大。因此,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各自在保持状态下对凸轮部531施加比非保持状态时更大的弹力。
[0137]
此外,第二弹性构件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第二弹性构件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0138]
《触发构件的总结》
[0139]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触发构件53a、53b中,在非保持状态下,上侧轴部532的前端部比立壁部4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另外,在非保持状态下,触发构件53a中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
[0140]
另外,在非保持状态下,触发构件53b中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二凸轮面519b。
[0141]
在此,将触发构件53a中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的力设为第一推压力。另外,将触发构件53b的凸轮部531的凸轮面531c向上方推压保持构件51的第二凸轮面519b的力设为第二推压力。
[0142]
在非保持状态下,保持构件51被第一弹性构件52a、52b沿图3a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第一移动方向)推压。但是,在非保持状态下,保持构件51向第一移动方向的移动,被第一推压力的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和第二推压力的与载置面33平行的方向的分量限制。
[0143]
《插座的动作》
[0144]
以下,参照图3a、图3b和图8~图11,对插座s(保持机构5)的动作进行说明。
[0145]
图3a、图8和图10是示出与非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的状态的图。另外,图3b、图9和图11是示出与保持状态对应的插座的状态的图。
[0146]
首先,如图8所示,将ic封装6放置在板部3的载置面33上。在该状态下,ic封装6不被按压构件81按压。按压构件81配置在ic封装6的上方。将该状态称为插座及按压构件的第一状态(以下简称为“第一状态”)。
[0147]
当按压构件81从上方接近第一状态的插座s时,在规定位置(以下称为“第一规定
位置”)处,按压构件81的一部分与保持机构5中的触发构件53a、53b的上侧轴部532的上端部抵接。将该状态称为插座及按压构件的第二状态(以下简称为“第二状态”)。
[0148]
此外,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的触发构件53a、53b的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相当于触发部的第一位置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发部的第一位置是触发构件53a、53b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行程的上端。
[0149]
当按压构件81从第二状态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时,触发构件53a、53b与按压构件81一起向下方移动。此时,触发构件53a、53b抵抗第二弹性构件54a、54b的弹力而向下方移动。其结果,第二弹性构件54a、54b收缩。
[0150]
当触发构件53a、53b向下方移动时,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也向下方移动。即,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朝向远离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和第二凸轮面519b的方向移动。
[0151]
于是,保持构件51基于第一弹性构件52a、52b的弹力,向图3a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而且,如图3b和图9所示,保持构件51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直到卡合部514(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面515)与ic封装6的角部卡合。将该状态称为插座和按压构件的第三状态(以下简称为“第三状态”)。
[0152]
当按压构件81移动到下端时,触发构件53a、53b位于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行程的下端(参照图11)。第三状态下的触发构件53a、53b的位置(图11所示的位置)相当于触发部的第二位置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发部的第二位置是触发构件53a、53b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行程的下端。
[0153]
然后,保持机构5成为保持状态。此外,在按压构件81移动到下端的状态下,ic封装6成为被按压构件81向下方按压的按压状态。
[0154]
在保持状态下,在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与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及第二凸轮面519b之间,存在大小为规定距离l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隙55。
[0155]
另外,在保持状态下,触发构件53a、53b被第二弹性构件54a、54b向上方按压。
[0156]
接着,对按压构件81从按压状态向上方移动而解除按压状态时的保持机构5的动作进行说明。
[0157]
随着按压构件81向上方的移动,触发构件53a、53b基于来自第二弹性构件54a、54b的向上的弹力而向上方移动。在此,由于间隙55的存在,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不会立即与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及第二凸轮面519b抵接。
[0158]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55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如下的移动量,该移动量是从按压构件81自按压状态开始向上方移动起,直至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下表面)离开ic封装6的被按压面(上表面)为止的按压构件81的移动量。
[0159]
因此,在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下表面)离开ic封装6的被按压面(上表面)时,ic封装6是通过保持机构5被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由此,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下表面)可靠地离开ic封装6的被按压面(上表面)。
[0160]
之后,当按压构件81从按压状态(保持状态)向上方移动了规定距离时,间隙55消失,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与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和第二凸轮面519b抵接。第一规定距离与间隙5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等。
[0161]
而且,当按压构件81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基于第一推压力和第二推压力的与载
置面33平行的方向的分量,保持构件51向与图3a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移动方向移动,该第一推压力和第二推压力是触发构件53a、53b的凸轮面531c对保持构件51的第一凸轮面519a和第二凸轮面519b施加的推压力。
[0162]
其结果,保持构件51的卡合部514(具体而言,第一卡合面515)与ic封装6的角部的卡合被解除,成为非保持状态。这样,在按压构件81从与按压状态对应的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情况下,保持构件51的卡合部514与ic封装6的卡合被解除,成为非保持状态。
[0163]
《作用
·
效果》
[016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s中,在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下表面)离开ic封装6的被按压面(上表面)时,ic封装6是通过保持机构5被保持在插座主体1上的。由此,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下表面)可靠地离开ic封装6的被按压面(上表面)。因此,不需要从按压构件81的按压面剥离ic封装6的作业。其结果,能够提高性能试验的作业效率。
[01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s中,保持机构5具有两个触发构件53a、53b。除非两个触发构件53a、53b都向下方移动,这样的保持机构5是不会从非保持状态转移到保持状态的。即,即使两个触发构件53a、53b中的仅一个触发构件向下方移动,保持机构也不会起动。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抑制由误操作引起的保持机构的误起动。
[0166]
在2020年1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7599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技术。
[0167]
工业实用性
[0168]
本发明可以在用于将各种电气部件相互连接的插座中应用。
[0169]
附图标记说明
[0170]
s 插座
[0171]
1 插座主体
[0172]
2 侧壁部
[0173]
20a 第一壁部
[0174]
20b 第二壁部
[0175]
20c 第三壁部
[0176]
20d 第四壁部
[0177]
3 板部
[0178]
3a 第一区域
[0179]
3b 第二区域
[0180]
31 固定部
[0181]
301 第一板
[0182]
301a 通孔
[0183]
302 第二板
[0184]
302a 通孔
[0185]
303 第三板
[0186]
303a、303b 通孔
[0187]
304 第四板
[0188]
304a、304b 凹部
[0189]
305 配置面
[0190]
306a、306b 触发保持部
[0191]
32 可动部
[0192]
321 通孔
[0193]
33 载置面
[0194]
4 立壁部
[0195]
41 收纳部
[0196]
411 第一收纳部
[0197]
412a、412b 第二收纳部
[0198]
413a、413b 第三收纳部
[0199]
414a、414b 承受面
[0200]
415a、415b 通孔
[0201]
5 保持机构
[0202]
51 保持构件
[0203]
510 内侧角部
[0204]
511 外侧角部
[0205]
512 第一边
[0206]
513 第二边
[0207]
514 卡合部
[0208]
515 第一卡合面
[0209]
516 第二卡合面
[0210]
517 弹性构件配置部
[0211]
518a、518b 切口部
[0212]
519a 第一凸轮面
[0213]
519b 第二凸轮面
[0214]
52a、52b 第一弹性构件
[0215]
521 第一端部
[0216]
522 第二端部
[0217]
53a、53b 触发构件
[0218]
531 凸轮部
[0219]
531a 上表面
[0220]
531b 下表面
[0221]
531c 凸轮面
[0222]
532 上侧轴部
[0223]
533a、533b 下侧轴部
[0224]
54a、54b 第二弹性构件
[0225]
541 第一端部
[0226]
542 第二端部
[0227]
55 间隙
[0228]
6 ic封装
[0229]
7 检查用基板
[0230]
8 按压装置
[0231]
81 按压构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