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5 04:55: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散热模块的泵装置。


背景技术:

2.根据现代化需求,计算机与各种电子器件发展快速且效能不断地提升,但在此过程中,高效能的硬件所带来的散热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般而言,计算机与各种电子器件通常会使用散热元件来进行散热,例如使用散热膏或散热片来贴附于欲散热的电子元件上,以将热吸出并逸散。然而,此种散热方式效果有限,因而发展出使用液体冷却方式的散热模块。
3.现有的使用液体冷却方式的散热模块一般是采用冷却液来吸附热能,例如将冷却液流体连接至欲散热的电子元件,已受热的冷却液可往较低温处流动来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即可再流动至欲散热的电子元件来吸附热能,如此可形成一散热循环。
4.然而现有的散热模块在将冷却液运送至欲散热的电子元件中用以吸附热能的空间时,往往会因为散热模块的摆放方式不佳,而有泵吸不到冷却液的情况,进而有着冷却液运送效率差,连带导致吸附热能的效率差,无法有效带走热能的问题。
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泵装置,是目前业界所亟待克服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装置,可以让工作介质不会因为泵装置的摆放方式而有不被泵吸入的情况。
7.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包括:壳体,具有隔离板及第一容置结构,该隔离板界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该第一容置结构位于该第一腔室内,并与该第一腔室及该第二腔室连通;盖体,结合至该壳体,并具有位于该第二腔室内并与该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容置结构;第一泵,设于该第一容置结构中;以及第二泵,设于该第二容置结构中;其中,该第一泵及该第二泵的设置方向彼此相反。
8.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一容置结构包含第一容置槽及第一机电空间,该第一容置槽位于该壳体内侧并连通该第一腔室,且面向该盖体,该第一机电空间位于该壳体外侧并与该第一腔室相互隔离。
9.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一容置结构还包含第一通孔,形成于该第一容置槽上,用以连通该第一容置槽及该第二腔室。
10.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一容置槽与该盖体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11.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一泵包含第一定子、第一转子及第一中空遮板,该第一定子设于该第一机电空间,该第一转子设于该第一容置槽,且该第一中空遮板覆盖该第一容置槽。
12.前述的泵装置中,该泵装置还包含进水通道,形成于该壳体侧面并与该第一腔室
连通。
13.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二容置结构包含第二容置槽、第二机电空间及第二通孔,该第二容置槽位于该盖体内侧并连通该第二腔室,且面向该壳体,该第二机电空间位于该盖体外侧并与该第二腔室相互隔离,且该第二通孔形成于该第二容置槽上。
14.前述的泵装置中,该泵装置还包含排水通道,形成于该壳体侧面并与该进水通道相间隔,且与该第二通孔连通。
15.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二容置槽与该壳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16.前述的泵装置中,该第二泵包含第二定子、第二转子及第二中空遮板,该第二定子设于该第二机电空间,该第二转子设于该第二容置槽,且该第二中空遮板覆盖该第二容置槽。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通过第一泵及第二泵设置方向相反,可以让工作介质不会因为泵装置的摆放方式,而有不被第一泵及第二泵吸入的情况,工作介质运送效率佳,可靠度可有效提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因具有多个泵,可有效提升扬程,并延长整体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泵装置整体示意图。
19.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泵装置的不同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a-a剖线的剖面示意图。
21.图5为图1中b-b剖线的剖面示意图。
22.图6为图1中c-c剖线的剖面示意图。
23.附图标记如下:
24.1泵装置
25.11壳体
26.111第一容置结构
27.1111第一容置槽
28.1112第一机电空间
29.1113第一通孔
30.112隔离板
31.113第一腔室
32.114第二腔室
33.12盖体
34.121第二容置结构
35.1211第二容置槽
36.1212第二机电空间
37.1213第二通孔
38.13第一泵
39.131第一定子
40.132第一转子
41.133第一中空遮板
42.14第二泵
43.141第二定子
44.142第二转子
45.143第二中空遮板
46.15进水通道
47.16排水通道
48.d1第一间隙
49.d2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和功效,也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
51.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1包括壳体11、盖体12、第一泵13、第二泵14、进水通道15及排水通道16。壳体11具有第一容置结构111、隔离板112、第一腔室113及第二腔室114。盖体12可结合至壳体11,而隔离板112从壳体11内侧朝盖体12延伸并抵接盖体12,借此界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腔室113及第二腔室114,工作介质可填充在第一腔室113及第二腔室114中。第一容置结构111位于第一腔室113内,用以容置第一泵13,并包含有第一容置槽1111、第一机电空间1112及第一通孔1113。第一容置槽1111具体位于壳体11内侧,并连通第一腔室113,且其开口方向是面向盖体12。第一机电空间1112位于壳体11外侧并与第一腔室113相互隔离,亦即第一机电空间1112与第一容置槽1111彼此不连通。第一通孔1113形成于第一容置槽1111的侧面上,用以连通第一容置槽1111与第二腔室114。
52.盖体12具有第二容置结构121,第二容置结构121于盖体12结合至壳体11后位于第二腔室114内,用以容置第二泵14,并包含第二容置槽1211、第二机电空间1212及第二通孔1213。第二容置槽1211具体位于盖体12内侧,并连通第二腔室114,且其开口方向是面向壳体11。第二机电空间1212位于盖体12外侧,并与第二容置槽1211彼此不连通,亦即第二机电空间1212与第二腔室114相互隔离。第二通孔1213形成于第二容置槽1211的侧面上,用以连通第二容置槽1211。
53.第一泵13包含第一定子131、第一转子132及第一中空遮板133。第一定子131设于第一机电空间1112中,第一转子132设于第一容置槽1111,当第一泵13通电时,第一转子132就可被驱动而转动,进而带动工作介质的流动。第一中空遮板133覆盖第一容置槽1111,其具体为中心具有通孔的圆板,通孔可对应第一转子132的轴心。第二泵14包含第二定子141、第二转子142及第二中空遮板143。第二定子141设于第二机电空间1212中,第二转子142设于第二容置槽1211,当第二泵14通电时,第二转子142就可被驱动而转动,进而带动工作介质的流动。第二中空遮板143覆盖第二容置槽1211,其具体为中心具有通孔的圆板,通孔可对应第二转子142的轴心。
54.进水通道15形成于壳体11的侧面并与第一腔室113连通。排水通道16形成于壳体11的侧面并与进水通道15相间隔,且与第二通孔1213连通。进水通道15及排水通道16具体
可以是接头,并可连接管路,用以输送工作介质。
55.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容置槽1111是面向盖体12,第二容置槽1211是面向壳体11,二者方向相反,故第一泵13及第二泵14的设置方向也彼此相反,此即是工作介质分别被第一泵13及第二泵14所吸入方向也是相反。因此,例如是以重力方向设置为例,不论是以壳体11在上或是盖体12在上的摆放方式,工作介质皆可沿重力方向进入至少一个泵中,借此可防止两个泵皆吸不到工作介质的情况。
56.以下进一步说明工作介质在泵装置1中的整体流动情形。
57.请参阅图4、图5及图6,工作介质从进水通道15进入至第一腔室113(如箭头a)。由于第一容置槽1111与盖体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d1,故工作介质可经由第一间隙d1从第一中空遮板133中央的通孔被吸入至第一容置槽1111中(如箭头b),第一转子132可驱动工作介质从第一通孔1113流出,并进入第二腔室114(如箭头c)。由于第二容置槽1211与壳体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d2,故工作介质可经由第二间隙d2从第二中空遮板143中央的通孔被吸入至第二容置槽1211中(如箭头d),第二转子142可驱动工作介质从第二通孔1213及排水通道16流出。
5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通过第一泵及第二泵设置方向相反,可以让工作介质不会因为泵装置的摆放方式,而有不被第一泵及第二泵吸入的情况,工作介质运送效率佳,可靠度可有效提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因具有多个泵,可有效提升扬程,并延长整体寿命。
59.上述实施形态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功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畴,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下,对上述实施形态进行修饰与改变。然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所教示内容而完成的等效修饰及改变,均仍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而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