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及其干湿式安装工法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11:27: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建材组件与其施工方法,尤指一种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及其干湿式安装工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全球气候剧烈变迁,造成日夜温差变化大,进而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且人们生命财产因此而受损的情况时有所闻。例如,建筑物于室内外的地坪与墙面所使用的瓷砖等建材,时常发生地坪瓷砖隆起及墙面瓷砖脱落的情况,甚至会有瓷砖爆裂或者下瓷砖雨等严重威胁住家与行人的生命安全的事件。
3.上述危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瓷砖等建材仅是透过黏着剂黏附在墙面或地面上已干燥的水泥砂浆上(干式工法),或者仅是于墙面或地面上的水泥砂浆尚未干燥之前将瓷砖黏附于水泥砂浆上并待干燥(湿式工法),也就是说瓷砖与墙面或地面之间仅有表面接触的黏贴而并无实际卡固结合的结构,因此瓷砖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结合力不足够强,故在建材材质不佳、施作工法不确实、天气反复热涨冷缩、或者是地震等多重原因下,便容易导致瓷砖与水泥砂浆分离,进而导致上述严重威胁住家与行人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
4.有鉴于此,现有技术中的施工方法以及建材确实需要改良,借以预防及阻止上述的危险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及其干湿式安装工法,其能使瓷砖等薄型建材板体除了表面接触的黏贴之外更进一步具有实际卡固结合的结构,因此结合力足够强而能防止薄型建材与水泥砂浆分离隆起,并进一步避免瓷砖爆裂及瓷砖雨等严重威胁住家与行人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
6.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用以与一水泥砂浆结合;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
7.一第一建材板体,其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该第一建材板体具有一第一内侧面,该第一内侧面上形成有一第一结合沟槽,且该第一内侧面用以贴靠于该水泥砂浆;
8.一第一结构强化件,其用以与该水泥砂浆相结合,且包含
9.一第一勾设部,其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结合沟槽内;
10.一平板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勾设部,且位于该第一结合沟槽外;该平板部与该第一勾设部之间形成一锐角或直角的夹角。
11.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用以固设于一墙面上;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
12.一第一建材板体,其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该第一建材板体具有一第一内侧面,该第一内侧面上形成有一第一结合沟槽,且该第一内侧面用以面向该墙面;
13.一壁固定件,其用以固设于该墙面上;
14.一第一结构强化件,其包含
15.一第一勾设部,其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结合沟槽内;
16.一平板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勾设部,且位于该第一结合沟槽外,且与该壁固定件相结合;该平板部与该第一勾设部之间形成一锐角或直角的夹角。
17.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将一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第一勾设部穿设至一第一建材板体的一第一内侧面上所形成的一第一结合沟槽中,借以使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勾住该第一建材板体;将该第一建材板体以该第一内侧面贴靠于一墙面或一地面上的水泥砂浆的表面,且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与该水泥砂浆相结合,而使该第一建材板体固定于该墙面或该地面上。
18.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将一壁固定件固设于一墙面;将一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第一勾设部穿设至一第一建材板体的一第一内侧面上所形成的一第一结合沟槽中,借以使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勾住该第一建材板体;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平板部与该壁固定件相结合,借此该第一建材板体依序经由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及该壁固定件固设于墙面。
19.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借由第一结构强化件的第一勾设部穿设至第一建材板体的第一结合沟槽中,且第一结构强化件能透过直接埋入水泥砂浆、以螺丝锁固于水泥砂浆、或者形成有水泥勾设部倒勾穿设至水泥砂浆内来与水泥砂浆相结合,使得第一建材板体能够不只有第一内侧面黏贴于水泥砂浆表面,还能经由第一结构强化件卡固结合于水泥砂浆中。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能强化第一建材板体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结合强度,借以抵抗热涨冷缩以及地震,从而能防止第一建材板体与水泥砂浆分离隆起,并进一步避免瓷砖爆裂及瓷砖雨等严重威胁住家与行人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本发明除保有建材板体原先的工法(湿式与干式)外,再进一步配合第一结构强化件,可以达到双重保障,使建材板体更不容易与水泥砂浆分离。
20.本发明的第一结构强化件与第二结构强化件是采用sus-304不锈钢材料所制成,以锚钉将第一结构强化件与第二结构强化件固定于结构上,再勾进瓷砖背面,此安装工法稳固且牢靠,不松动、不脱落,更不会有传统瓷砖用水泥团贴容易造成松动的现象发生。
21.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建材板体的厚度为6毫米至16毫米。
22.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用以埋设于该水泥砂浆内;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之间夹设形成有一水泥砂浆空间;该水泥砂浆能填充于该水泥砂浆空间内。
23.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包含一固定部,其连接于该平板部,且形成有一固定孔;该固定部用以透过一螺丝穿设该固定孔结合于该水泥砂浆。
24.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贴靠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包含一退避部,其连接于该平板部,且朝向远离该第一内侧面的方向延伸;该固定部连接于该退避部远离该平板部的一端,且经由该退避部连接于该平板部。
25.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包含一水泥勾设部,其连接于该平板部,且朝向远离该第一建材板体的方向延伸;该水泥勾设部穿设于该水泥砂浆中。
26.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勾设部形成于该平板部的一端。
27.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平板部的两端之间形成有一孔洞,该第一勾设部形成于该孔洞的周缘。
28.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其厚度为6毫米至16毫米;该第二建材板体具一第二内侧面,该第二内侧面上形成有一第二结合沟槽,且该第二内侧面用以贴靠于该水泥砂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包含一第二勾设部,其连接于该平板部,且穿设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结合沟槽内。
29.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其厚度为6毫米至16毫米;该第二建材板体具一第二内侧面,该第二内侧面上形成有一第二结合沟槽,且该第二内侧面用以贴靠于该水泥砂浆;一第二结构强化件,其包含一第二勾设部,其穿设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结合沟槽内;一抵靠板部,其连接于该第二勾设部,且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及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
30.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第一勾设部朝向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该第二勾设部地倾斜于该平板部;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该第二勾设部朝向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第一勾设部地倾斜于该抵靠板部。
31.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其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该第二建材板体具有一第二内侧面,该第二内侧面上形成有一第二结合沟槽,且该第二内侧面用以面向该墙面;一第二结构强化件,其包含一第二勾设部,其穿设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结合沟槽内;一穿设板部,其连接于该第二勾设部,且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及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该穿设板部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之间;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与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夹设该穿设板部。
32.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其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该第二建材板体具一第二内侧面,该第二内侧面用以面向该墙面;一第二结构强化件,其包含一结合板部,其与该壁固定件相结合;一支撑板部,其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一插销,其位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二建材板体之间,且穿设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二建材板体。
33.优选地,所述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其中,该壁固定件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二建材板体之间;该插销贯穿该壁固定件。
34.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于结合该第一结构强化件与该水泥砂浆时,在该水泥砂浆凝固前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平板部埋入该水泥砂浆中,且将该水泥砂浆填入该平板部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之间所形成的一水泥砂浆空间中,并待该水泥砂浆凝固。
35.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于结合该第一结构强化件与该水泥砂浆时,在该水泥砂浆凝固前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水泥勾设部穿设至该水泥砂浆中,并待该水泥砂浆凝固。
36.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一固定部贴靠于该墙面或该地面,且以一螺丝的一螺杆穿设该固定部上的一固定孔,并将该螺杆锁入该墙面或该地面中,并且以该螺丝的一螺丝头将该固定部压抵于该墙面或该地面。
37.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将一第二结构强化件的一第二勾设部穿设至一第二建材板体的一第二内侧面上所形成的一第二结合沟槽中,并使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一抵靠板部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将该第一结构强化件与该水泥砂浆相结合后,将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该抵靠板部穿设至该水泥砂浆中并将该抵靠板部抵靠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并将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贴靠于该水泥砂浆的表面,借此使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该抵靠板部同时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及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
38.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在结合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一结构强化件时,使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与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相间隔;将一第二结构强化件的一第二勾设部穿设至一第二建材板体的一第二内侧面上所形成的一第二结合沟槽中,借以使该第二结构强化件勾住该第二建材板体;将该第二结构强化件的一穿设板部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之间,并以该第一建材板体的该第一内侧面与该第一结构强化件的该平板部夹设该穿设板部,借此该第二建材板体经由该第二结构强化件及该第一结构强化件固设于第一建材板体。
39.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该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其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该第二建材板体具一第二内侧面,该第二内侧面用以面向该墙面;一第二结构强化件,其包含一结合板部,其与该壁固定件相结合;一支撑板部,其抵靠于该第二建材板体的该第二内侧面。
40.优选地,所述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其中,该壁固定件穿设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二建材板体之间;该用于薄型建材板体的防隆起抗震固定组件包含一插销,其用以位于该第一建材板体与该第二建材板体之间,且用以穿设该第一建材板体、该第二建材板体、及该壁固定件。
附图说明
41.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42.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43.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结构强化件的立体外观图。
44.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45.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结构强化件的立体外观图。
46.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47.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一结构强化件的立体外观图。
48.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49.图9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底视图。
50.图10及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结合动作示意图。
51.图12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52.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53.图14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54.图15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55.图16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56.图17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57.其中,符号说明:
58.a:水泥砂浆
59.b:螺丝
60.c:墙面
61.10:第一建材板体
62.11:第一内侧面
63.12:第一结合沟槽
64.20:第一结构强化件
65.21:第一勾设部
66.22:平板部
67.23:水泥砂浆空间
68.10b:第一建材板体
69.20b:第一结构强化件
70.22b:平板部
71.24b:水泥勾设部
72.10c:第一建材板体
73.11c:第一内侧面
74.20c:第一结构强化件
75.21c:第一勾设部
76.22c:平板部
77.25c:固定部
78.251c:固定孔
79.26c:退避部
80.27c:第二勾设部
81.30c:第二建材板体
82.31c:第二内侧面
83.32c:第二结合沟槽
84.21d:第一勾设部
85.22d:平板部
86.27d:第二勾设部
87.10e:第一建材板体
88.11e:第一内侧面
89.20e:第一结构强化件
90.21e:第一勾设部
91.22e:平板部
92.30e:第二建材板体
93.31e:第二内侧面
94.32e:第二结合沟槽
95.40e:第二结构强化件
96.41e:第二勾设部
97.42e:抵靠板部
98.20f:第一结构强化件
99.40f:第二结构强化件
100.20g:第一结构强化件
101.21g:第一勾设部
102.22g:平板部
103.25g:固定部
104.251g:固定孔
105.20h:第一结构强化件
106.21h:第一勾设部
107.25h:固定部
108.251h:固定孔
109.20i:第一结构强化件
110.21i:第一勾设部
111.22i:平板部
112.25i:固定部
113.251i:固定孔
114.26i:退避部
115.10j:第一建材板体
116.11j:第一内侧面
117.12j:第一结合沟槽
118.20j:第一结构强化件
119.21j:第一勾设部
120.22j:平板部
121.23j:缝隙
122.30j:第二建材板体
123.31j:第二内侧面
124.32j:第二结合沟槽
125.40j:第二结构强化件41j:第二勾设部
126.42j:穿设板部
127.50j:壁固定件
128.10k:第一建材板体
129.20k:第一结构强化件
130.30k:第二建材板体
131.31k:第二内侧面
132.40k:第二结构强化件
133.41k:结合板部
134.42k:支撑板部
135.50k:壁固定件
136.60k: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137.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138.请参考图1及图2,本发明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是用以与一水泥砂浆a结合。在第一实施例中,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一建材板体10及一第一结构强化件20。
139.第一建材板体10厚度为为2毫米至25毫米,且更精确来说在第一实施例中为6毫米至16毫米。具体来说,第一建材板体10可以是瓷砖或者是人造石。第一建材板体10具有一第一内侧面11,即瓷砖背面,第一内侧面11上形成有一第一结合沟槽12,且第一内侧面11用以贴靠于水泥砂浆a。
140.第一结构强化件20用以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且包含一第一勾设部21及一平板部22。第一勾设部21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的第一结合沟槽12内。平板部22连接于第一勾设部21,且位于第一结合沟槽12外;并且,平板部22在第一实施例中是平行于第一建材板体10,且平板部22与该第一勾设部21之间形成一锐角或直角的夹角。
141.具体来说,第一结构强化件20与水泥砂浆a的结合方式有三种,分别揭露于本发明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实施例,如下说明。
142.请参考图1及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的平板部22用以埋设于水泥砂浆a内。第一结构强化件20的平板部22与第一建材板体10的第一内侧面11之间夹设形成有一水泥砂浆空间23。水泥砂浆a能填充于水泥砂浆空间23内。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20便能借由平板部22结合于水泥砂浆a内。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勾设部21形成于平板部22的一端;换言之,第一勾设部21是直接由平板部22的末端弯折而形成。并且,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勾设部21倾斜于平板部22,且第一勾设部21与平板部22之间夹角为一锐角,借此能有利于扣住第一建材板体1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勾设部21也可以是垂直于平板部22,即该夹角为90度,又或者该夹角也可以是钝角;此外,第一勾设部21也可以不是由平板部22的末端弯折形成,例如请参考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143.请参考图3及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b包含一水泥勾设部24b。水泥勾设部24b连接于平板部22b,且朝向远离第一建材板体10b的方向延伸。水泥勾设部24b
穿设于水泥砂浆a中。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20b便能借由水泥勾设部24b结合于水泥砂浆a内。此外,水泥勾设部24b可以是垂直于平板部22b,也可以是倾斜于平板部22b,且在第二实施例中水泥勾设部24b与平板部22b之间夹设有一锐角,如此便能有利于使第一结构强化件20b稳固地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
144.请参考图5及图6,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c的平板部22c贴靠于第一建材板体10c的第一内侧面11c,且第一结构强化件20c包含一固定部25c及一退避部26c。固定部25c连接于平板部22c,且形成有一固定孔251c。固定部25c用以透过一螺丝b穿设固定孔251c结合于水泥砂浆a。退避部26c连接于平板部22c,且朝向远离第一内侧面11c的方向延伸。固定部25c连接于退避部26c远离平板部22c的一端,且经由退避部26c连接于平板部22c。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20c便能透过一螺丝b锁固固定部25c而稳固地与水泥砂浆a结合。退避部26c是用以避免螺丝b干涉到第一建材板体10c,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没有退避部26c。
145.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平板部22c的两端之间形成有一孔洞,第一勾设部21c是形成于孔洞的周缘;换言之,第一勾设部21c具体的形成方法,是在平板部22c上切割有一ㄇ字形切缝,并将切缝内侧的部位相对于切缝外侧的部位沿着切缝的两端联机弯折而形成(即冲压形成),并且第一勾设部21c与平板部22c之间的夹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146.再者,在第三实施例中,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建材板体30c,且第一结构强化件20c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勾设部27c。第二建材板体30c厚度为6毫米至16毫米。第二建材板体30c具一第二内侧面31c,第二内侧面31c上形成有一第二结合沟槽32c,且第二内侧面31c用以贴靠于水泥砂浆a。第二内侧面31c与第一建材板体10c的第一内侧面11c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第二建材板体30c与第一建材板体10c可以是完全相同,也可以是具有部分差异。第一结构强化件20c的第二勾设部27c连接于平板部22c,且穿设于第二建材板体30c的第二结合沟槽32c内,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20c透过第一勾设部21c与第二勾设部27c可以同时将第一建材板体10c与第二建材板体30c稳固地结合于水泥砂浆a上。
147.换言之,在第三实施例中,是一个结构强化件同时具有两个勾设部来结合两个建材板体,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结构强化件进一步具有第三、第四勾设部来结合第三、第四建材板体,即单一结构强化件能同时对应使用于多个建材板体;例如,若建材板体的高为6公分,则结构强化件大约长20公分且具有四个勾设部就能将四个建材板体挂于墙上。
148.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c的第一勾设部21c与第二勾设部27c两者皆是经由于平板部22c上切缝再弯折而形成(即冲压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149.例如请参考图7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勾设部21d由平板部22d的末端弯折形成,而第二勾设部27d经由于平板部22d上切缝再弯折而形成。
150.请参考图8至图11,在第五实施例中,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第二建材板体30e,并且进一步包含一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第二结构强化件40e包含一第二勾设部41e及一抵靠板部42e。第二勾设部41e穿设于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结合沟槽32e内。抵靠板部42e连接于第二勾设部41e,且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内侧面31e及第一建材板体10e的第一内侧面11e。
151.也就是说,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e仅是稳固地将第一建材板体10e与水泥砂浆a结合,而第二结构强化件40e首先透过第二勾设部41e结合于第二建材板体
30e,再以抵靠板部42e抵靠于已经被第一结构强化件20e稳固固定的第一建材板体10e的第一内侧面11e,借此第二建材板体30e是透过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抵靠板部42e卡固于第一建材板体10e;而此时由于第一建材板体10e已被稳固地固定在水泥砂浆a上,故第二建材板体30e也被间接地固定于水泥砂浆a上。换言之,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结构强化件40e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而是透过卡固于第一建材板体10e来固定第二建材板体30e。
152.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e的第一勾设部21e朝向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第二勾设部41e地倾斜于平板部22e,且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第二勾设部41e朝向第一结构强化件20e的第一勾设部21e地倾斜于抵靠板部42e,也就是说第一勾设部21e与第二勾设部41e朝向彼此倾斜延伸,形成上下或左右钳扣住第一建材板体10e与第二建材板体30e的态样。
153.再者,第五实施例中的第一结构强化件20e与第二实施例完全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并且,上述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配置,较佳为应用于地坪瓷砖上,但也可以应用于墙面瓷砖上。
154.例如,请参考图12,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f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并且进一步配合第二结构强化件40f将瓷砖等建材板体固定于墙面上。
155.第一结构强化件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的各个细部结构可以任意交互搭配组合,而不以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搭配为限。
156.例如,请参考图13,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g包含固定部25g及固定孔251g但不包含退避部,且第一勾设部21g是由平板部22g的末端弯折形成。
157.或者,请参考图14,在第八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h包含固定部25h及固定孔251h但不包含退避部,其中固定孔251h为横向长孔,并且第一勾设部21h是以冲压方式弯折形成。
158.再者,请参考图15,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强化件20i包含了固定部25i、三固定孔251i、及退避部26i,并且第一勾设部21i是由平板部22i的末端弯折形成。
159.请进一步参考图16,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是在墙面上铺涂水泥砂浆,且第一结构强化件是与水泥砂浆结合,并借由水泥砂浆与墙面结合;而在第十实施例中是透过一壁固定件50j直接固设于墙面c上,且第一结构强化件20j与壁固定件50j相结合,并借由壁固定件50j与墙面c结合。换言之,在第十实施例中墙面c上可以铺涂水泥砂浆,但也可以不铺涂水泥砂浆。
160.具体来说,在第十实施例中,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包含一第一建材板体10j、一第一结构强化件20j、一第二建材板体30j、一第二结构强化件40j、及一壁固定件50j。
161.第一建材板体10j的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且具有一第一内侧面11j。第一内侧面11j上形成有一第一结合沟槽12j,且第一内侧面11j用以面向墙面c。
162.第二建材板体30j的厚度为2毫米至25毫米,且具有一第二内侧面31j。第二内侧面31j上形成有一第二结合沟槽32j,且第二内侧面31j用以面向墙面c。
163.壁固定件50j用以固设于墙面c上,且在第十实施例中具体是透过螺丝锁固于墙面c上,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壁固定件50j可以是一般铁件,且具体来说可以是由铁片弯折形
成。
164.第一结构强化件20j包含一第一勾设部21j及一平板部22j。第一勾设部21j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结合沟槽12j内。平板部22j连接于第一勾设部21j,且位于第一结合沟槽12j外,且与壁固定件50j相结合;在第十实施例中平板部22j与壁固定件50j是透过螺丝锁固相结合,但不以此为限。平板部22j与第一勾设部21j之间形成一锐角或直角的夹角。
165.第二结构强化件40j包含一第二勾设部41j及一穿设板部42j。第二勾设部41j穿设于第二建材板体30j的第二结合沟槽32j内。穿设板部42j连接于第二勾设部41j,且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j的第二内侧面31j及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穿设板部42j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1j之间。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2j夹设穿设板部42j;换言之,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2j之间具有一缝隙23j,而第二结构强化件40j的穿设板部42j插入且稳固地卡合于缝隙23j中。
166.请进一步参考图17,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大致与第十实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针对第二建材板体30k的固定方式。
167.具体来说,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二建材板体30k不具有结合沟槽,且第二结构强化件40k包含一结合板部41k及一支撑板部42k,并且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进一步包含有一插销60k。
168.第二结构强化件40k的结合板部41k与壁固定件50k相结合,且支撑板部42k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k的第二内侧面31k。插销60k位于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之间,且穿设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换言之,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二结构强化件40k为一l形片体,其一边与壁固定件50k及第一结构强化件20k一同被螺丝锁固,而另一边仅贴靠支撑第二建材板体30k的第二内侧面31k;并且,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正对于彼此的端面被插销60k穿设固定,借此同时利用l形的第二结构强化件40k以及插销60k稳固结合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此外,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壁固定件50k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之间,并且插销60k贯穿壁固定件50k,借此达到更稳固的结合结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则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没有插销60k而仅以支撑板部42k抵靠支撑第二建材板体30k,且在有插销60k的情况下壁固定件50k也可以不穿入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之间而不被插销60k贯穿。
169.再者,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二结构强化件40k仅是以支撑板部42k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k的第二内侧面31k,但也可以额外有一第二勾设部穿入第二建材板体30k的第二结合沟槽内进一步强化结合结构。
170.上述第十及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要为应用于墙面所设计,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视情况应用于地面,即固设于地面。
171.本发明的防隆起抗震的薄型建材板体组件是搭配本发明的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施工,薄型建材板体的干湿式防隆起抗震安装工法具体内容如下。
172.在透过水泥砂浆a与墙面结合的实施例中,施工时,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的第一勾设部21穿设至第一建材板体10的第一内侧面11上所形成的第一结合沟槽12中,借以使第一结构强化件20勾住第一建材板体10。将第一建材板体10以第一内侧面11贴靠于墙面或一地
面上的水泥砂浆a的表面,且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而使第一建材板体10固定于该墙面或该地面上。其中,此处地面不以户外地面为限,也可以是楼面等,并且此处结合方式视不同实施例而定,具体如下。
173.在第一实施例中,于结合第一结构强化件20与水泥砂浆a时,在水泥砂浆a凝固前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的平板部22埋入水泥砂浆a中,且将水泥砂浆a填入平板部22与第一建材板体10的第一内侧面11之间所形成的水泥砂浆空间23中,并待水泥砂浆a凝固,完成施工。
174.在第二实施例中,于结合第一结构强化件20b与水泥砂浆a时,在水泥砂浆a凝固前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b的水泥勾设部24b穿设至水泥砂浆a中,并待水泥砂浆a凝固,完成施工。
175.在第三实施例中,于结合第一结构强化件20c与水泥砂浆a时,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c的固定部25c贴靠于该墙面或该地面,且以一螺丝b的一螺杆穿设固定部25c上的固定孔251c,并将螺杆锁入该墙面或该地面中,并且以螺丝b的一螺丝头将固定部25c压抵于该墙面或该地面,完成施工。
176.在第五实施例中,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第二勾设部41e穿设至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内侧面31e上所形成的第二结合沟槽32e中,并使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抵靠板部42e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内侧面31e。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e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后,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抵靠板部42e穿设至水泥砂浆a中并将抵靠板部42e抵靠于第一建材板体10e的第一内侧面11e,并将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内侧面31e贴靠于水泥砂浆a的表面,借此使第二结构强化件40e的抵靠板部42e同时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e的第二内侧面31e及第一建材板体32e的第一内侧面31e,完成固定第二建材板体30e的施工。此外,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将第一结构强化件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后以此安装工法透过第二结构强化件将第二建材板体结合于第一建材板体。
177.在利用壁固定件50j直接固设于墙面c的实施例中,施工时,将壁固定件50j固设于墙面c,且具体可以是利用螺丝锁固。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第一勾设部21j穿设至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上所形成的第一结合沟槽12j中,借以使第一结构强化件20j勾住第一建材板体10j。将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2j与壁固定件50j相结合,且具体可以是利用螺丝锁固。借此第一建材板体10j依序经由第一结构强化件20j及壁固定件50j固设于墙面c。
178.在第十实施例中,在结合第一建材板体10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时,使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1j与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相间隔。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j的第二勾设部41j穿设至第二建材板体30j的第二内侧面31j上所形成的第二结合沟槽32j中,借以使第二结构强化件40j勾住第二建材板体30j。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j的穿设板部42j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2j之间,并以第一建材板体10j的第一内侧面11j与第一结构强化件20j的平板部22j夹设穿设板部42j,借此第二建材板体30j经由第二结构强化件40j及第一结构强化件20j固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j。
179.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k的结合板部41k与壁固定件50k相结合,且具体可以是第一结构强化件20k、壁固定件50k、及第二结构强化件40k三者一并以同一螺丝锁固。将第二结构强化件40k的支撑板部42k抵靠于第二建材板体30k的第二内侧面31k。
将插销60k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之间,并使插销60k穿设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朝向彼此的端面。此外,将壁固定件50k穿设于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之间,且使插销60k贯穿壁固定件50k。借此,插销60k同时固定第一建材板体10k与第二建材板体30k至壁固定件50k上,进一步强化结构。
180.上述利用壁固定件直接固设于墙面的实施例所采用的即为干式工法,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先在墙面上铺涂水泥砂浆,待水泥砂浆硬化后再将壁固定件锁固;并且,第一建材板体及第二建材板体与墙面之间不一定完全不使用水泥砂浆,也就是说仍可以在建材板体与墙面之间的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在建材板体与墙面之间填入水泥砂浆。
18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借由第一结构强化件20的第一勾设部21穿设至第一建材板体10的第一结合沟槽12中,且第一结构强化件20能透过直接埋入水泥砂浆a、以螺丝b锁固于水泥砂浆a、或者形成有水泥勾设部24倒勾穿设至水泥砂浆a内来与水泥砂浆a相结合,使得第一建材板体10能够不只有第一内侧面11黏贴于水泥砂浆a表面,还能经由第一结构强化件20卡固结合于水泥砂浆a中。借此,第一结构强化件20能强化第一建材板体10与水泥砂浆a之间的结合强度,借以抵抗热涨冷缩以及地震,从而能防止第一建材板体10与水泥砂浆a分离隆起,并进一步避免瓷砖爆裂及瓷砖雨等严重威胁住家与行人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本发明除保有建材板体原先的工法(湿式与干式)外,再进一步配合第一结构强化件20,可以达到双重保障,使建材板体更不容易与水泥砂浆a分离,如此可完全克服2毫米、3毫米、5毫米甚至更大的土路。
18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