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7 09:3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运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羽毛球运动在我国是一项十分受欢迎的球类运动,因此为参加羽毛球类比赛而进行训练的群体数量也十分庞大,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学生群体。学生在进行羽毛球训练后,需要将散落在整个训练场馆的羽毛球一个个地捡起并整理成每十五个为一筒排列进球箱。由于刚打完球的学生已经耗费了大量体力,因此在捡拾并排列整理羽毛球时速度会很慢,也浪费了下一轮训练的时间。
3.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一些羽毛球收集器,虽然比人为地一个个地捡起并整理羽毛球方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下所示:
4.其中一种羽毛球集球器,包括一个竖杆和对称设置在该竖杆底端的两个支杆,人们通过手持竖杆并推动竖杆,可以使得位于不同地方的羽毛球聚拢于两个支杆之间并最终被收集到一处,但其只能做到将球聚拢到一起,还是需要人工捡拾并排列整理羽毛球;
5.另一种羽毛球集球器,由可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一长筒,在长筒的前部顶端设置一竖杆,通过操作该竖杆将散落在不同地方的羽毛球收纳进长筒内,位于长筒内的羽毛球能够自动排列成一串,但是这种羽毛球捡球机会因为位于不同地方的羽毛球球头朝向不一,操作竖杆时需要不断调整长筒进球口的朝向以对准羽毛球球头,操作比较不方便,也会耗费较长时间;
6.还有一种羽毛球捡球机,使用大功率风扇将羽毛球从地上吸起,利用传送带将羽毛球传入收集桶内,这种羽毛球捡球机使用的风扇比较耗电,需要频繁充电,而训练场馆一般没有多少适合充电的电源插座,使用时并不方便。
7.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捡拾羽毛球技术中需要人工捡拾并排列整理羽毛球,捡球耗时长效率低,需要在训练场馆用电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捡拾羽毛球技术中需要人工捡拾并排列整理羽毛球,捡球耗时长效率低,需要在训练场馆用电的不足,提供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自动捡拾排列羽毛球的同时方便操作,提高捡球效率。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10.本发明提供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包括:
11.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收集区、传送区和收纳区;
12.梳理单元,所述梳理单元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并设置于所述收集区,用于梳理羽毛球的球头朝向;
13.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设置于所述传送区,并位于所述梳理单元的下游,用于传送经所述梳理单元梳理后的羽毛球;
14.收纳单元,所述收纳单元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设置于所述收纳区,并位于所述传送单元的下游,用于收纳整理经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的羽毛球,以使羽毛球排列设置;
15.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底部,并与所述传送单元传动连接,用于在所述移动单元移动的情况下,带动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羽毛球;
16.导引单元,所述导引单元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并设置于所述收集区,用于扩大所述收集区对羽毛球的收集范围。
1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框架单元包括:
18.第一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前端形成收集区,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底部与所述移动单元连接;
19.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后端,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和所述第一支撑元件的内侧共同形成传送区;
20.第三支撑元件,所述第三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的后端并形成收纳区,并与所述收纳单元连接。
2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包括:
22.第一连接杆;
23.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侧。
2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还包括:
25.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
26.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杆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移动单元。
2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撑元件包括:
28.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固定;
29.手推杆,所述手推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固定。
3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支撑元件包括:
31.至少一组支架,至少一组所述支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二支撑元件的后端,并与所述收纳单元连接。
3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梳理单元包括:
33.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的两端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
34.梳理带元件,所述梳理带元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元件,用于梳理羽毛球的球头朝向。
3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元件包括:
36.u形杆,所述u形杆的两端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
37.所述梳理带元件包括:
38.若干梳理带,若干所述梳理带等间隔地设置在所述u形杆的前端以呈现梳子状。
3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送单元包括:
40.第一转动元件,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传送区,所述第一转动元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移动单元的转动方向相同;
41.第一传送元件,所述第一传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转动元件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以将经所述梳理单元梳理后的羽毛球向下游传送;
42.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二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传送区,并位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的下游,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移动单元的转动方向相反;
43.第三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设置于所述传送区,并位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下游,所述第三转动元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转动方向相同;
44.第二传送元件,所述第二传送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传动连接,用于将经所述第一传送元件传送的羽毛球向所述收纳单元传送。
4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元件包括:
46.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设置于所述传送区,所述第一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移动单元的转动方向相同。
4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传送元件包括:
48.收集刷,所述收集刷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同轴设置;
49.收集板,所述收集板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并位于所述收集刷的下游,用于与所述收集刷形成导球通道。
5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转动元件包括:
51.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设置于所述传送区,位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的下游,并与所述第二传送元件连接;
52.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同轴设置;
53.第一转动皮带,所述第一转动皮带分别与所述移动单元、所述第一转动轮传动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移动单元反向传动连接。
5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转动元件包括:
55.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设置于所述传送区位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的下游,并与所述第二传送元件连接。
5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传送元件包括:
57.传送网,所述传送网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传动连接。
5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传送元件包括:
59.若干纵向传送带,若干所述纵向传送带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所述第三转动元件传动连接;
60.若干横向传送带,若干所述横向传送带分别与若干所述纵向传送带连接,用于形成网状结构。
6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动元件还包括:
62.若干第一传动轮,若干所述第一传动轮同轴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并分别与所述第二传送元件连接。
6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转动元件还包括:
64.若干第二传动轮,若干所述第二传动轮同轴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三转动轴,并分别与所述第二传送元件连接。
6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动元件还包括:
66.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二转动轮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同轴设置;
67.第二转动皮带,所述第二转动皮带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连接,用于使所述第二转动轮与所述第一转动元件反向传动连接。
6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元件还包括:
69.第三转动轮,所述第三转动轮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同轴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转动元件反向传动连接。
7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纳单元包括:
71.收纳元件,所述收纳元件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且所述收纳元件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设置,用于羽毛球进入和离开所述收纳元件;
72.底盖元件,所述底盖元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收纳元件的底部。
7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纳元件包括:
74.若干收纳杆,若干所述收纳杆沿所述底盖元件的圆周轴向设置;
75.至少一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分别与若干所述收纳杆进行可拆卸连接。
7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收纳单元还包括:
77.承接元件,所述承接元件设置在所述收纳元件的顶部,用于承接来自所述传送单元的羽毛球。
7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接元件包括:
79.弧形管接头,所述弧形管接头的出口与所述收纳元件的顶部连接;
80.承接头,所述承接头的出口与所述弧形管接头的入口连接,其中:所述承接头整体呈喇叭状,所述承接头的入口直径大于所述承接头的出口直径。
8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单元包括:
82.主轮元件,所述主轮元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并与所述传送单元传动连接。
8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轮元件包括:
84.移动轮,所述移动轮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的两侧;
85.主动轮,所述主动轮同轴设置于所述移动轮,并与所述传送单元传动连接。
8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单元还包括:
87.辅助轮元件,所述辅助轮元件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框架单元,用于平衡所述框架单元。
8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引单元包括:
89.至少两导引元件,两个所述导引元件的后端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且两个所述导引单元的前端之间距离大于两个所述导引单元的后端之间距离,使得两个所述导引元件整体呈八字形。
9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91.防飞单元,所述防飞单元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并设置于所述传送区,用于防止羽毛球在传送过程中飞出所述传送区。
9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飞单元包括:
93.第一防飞元件,所述第一防飞元件设置在所述传送区的中部,用于防止所述传送单元传送羽毛球的过程中,羽毛球从所述传送区的上方和两侧飞出所述传送区。
94.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飞单元包括:
95.第二防飞元件,所述第二防飞元件设置在所述传送区与所述收纳区之间,用于防止羽毛球从所述传送区到达所述收纳区时,羽毛球从传送区的下游飞出。
96.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防飞元件包括:
97.第一防飞板,所述第一防飞板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传送区内,用于防止羽毛球从所述传送区的两侧飞出所述传送区。
9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防飞元件包括:
99.第二防飞板,所述第二防飞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防飞板的顶部,用于防止羽毛球从所述传送区的顶部飞出所述传送区。
100.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防飞元件包括:
101.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顶端与所述框架单元连接;
102.防飞杆,所述防飞杆与所述连接带的底端连接,并与所述传送单元的传送方向相互垂直设置。
103.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04.本发明的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通过设置梳理单元,将位于收集区内的羽毛球的球头朝向梳理成全部朝向框架单元;通过设置传送单元,将经过梳理单元梳理的羽毛球从靠近地面的低处传送区上游传送至远离地面的高处传送区下游;通过设置收纳单元,羽毛球在被传送单元传送至位于高处的传送区下游时,羽毛球在重力和传送单元传送趋势的共同作用下进入收纳单元,依次进入收纳单元的羽毛球自动排列整理成串;通过设置导引单元,扩大了收集区收集羽毛球的范围,能够更加快速地收集羽毛球;通过设置移动单元,手推框架单元,移动单元带动框架单元整体移动时,梳理单元梳理羽毛球朝向,移动单元带动传送单元运动以传送羽毛球,进而使得羽毛球进入收纳单元自动归纳整理成串,本装置无需人力弯腰捡拾羽毛球,也不用人工对羽毛球进行排列整理,整个操作过程只需手推框架单元,操作十分便捷,捡拾整理羽毛球十分高效,且移动单元移动的同时为传送单元提供动力,无需用电。
附图说明
105.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的示意图;
106.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框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7.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梳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8.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09.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送单元的侧视半剖示意图;
110.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收纳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11.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12.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防飞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13.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送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侧视图;
114.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传送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俯视示意图;
115.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防飞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16.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支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117.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转动元件与移动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118.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19.100、框架单元;110、收集区;120、传送区;130、收纳区;140、第一支撑元件;141、第
一连接杆;142、第一底板;143、第三连接杆;144、第二底板;150、第二支撑元件;151、第二连接杆;152、手推杆;160、第三支撑元件;161、支架;
120.200、梳理单元;210、连接元件;211、u形杆;220、梳理带元件;221、梳理带;
121.300、传送单元;310、第一转动元件;311、第一转动轴;312、第三转动轮;320、第一传送元件;321、收集刷;322、收集板;330、第二转动元件;331、第二转动轴;332、第一转动轮;333、第一转动皮带;334、第二转动轮;335、第二转动皮带;336、第一传动轮;340、第三转动元件;341、第三转动轴;342、第二传动轮;350、第二传送元件;351、传送网;352、纵向传送带;353、横向传送带;
122.400、收纳单元;410、收纳元件;411、收纳杆;412、限位环;420、底盖元件;430、承接元件;431、弧形管接头;432、承接头;
123.500、移动单元;510、主轮元件;511、移动轮;512、主动轮;520、辅助轮元件;
124.600、导引单元;610、导引元件;
125.700、防飞单元;710、第一防飞元件;711、第一防飞板;712、第二防飞板;720、第二防飞元件;721、连接带;722、防飞杆。
具体实施方式
1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129.实施例1
130.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羽毛球捡拾整理装置,包括框架单元100、梳理单元200、传送单元300、收纳单元400、移动单元500和导引单元600。其中,框架单元100包括依次设置的收集区110、传送区120和收纳区130;梳理单元20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并设置于收集区110,用于梳理羽毛球的球头朝向;传送单元30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设置于传送区120,并位于梳理单元200的下游,用于传送经梳理单元200梳理后的羽毛球;收纳单元40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设置于收纳区130,并位于传送单元300的下游,用于收纳整理经传送单元300传送的羽毛球,以使羽毛球排列设置;移动单元500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底部,并与传送单元300传动连接,用于在移动单元500移动的情况下,带动传送单元300传送羽毛球;导引单元60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并设置于收集区110,用于扩大收集区110对羽毛球的收集范围。
131.如图2所示,框架单元100包括第一支撑元件140、第二支撑元件150和第三支撑元件160。其中,第一支撑元件140的前端形成收集区110,第一支撑元件140的底部与移动单元500连接;第二支撑元件150设置于第一支撑元件140的后端,第二支撑元件150和第一支撑元件140的内侧共同形成传送区120;第三支撑元件160设置于第二支撑元件150的后端并形成收纳区130,并与收纳单元400连接。
132.具体地,第一支撑元件140包括第一连接杆141和第一底板142。其中,第一底板142对称地设置于第一连接杆141的两侧。
133.具体地,第二支撑元件150包括第二连接杆151和手推杆152。其中,第二连接杆151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151的底端与第一支撑元件140固定;手推杆15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杆151的顶端固定。
134.具体地,第二连接杆151与第一底板142在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设置在100-130
°
之间,使得羽毛球在传送区120内被传送单元300传送至传送区120下游时,位于远离地面的高处,此时羽毛球依靠传送单元300对其的传送趋势和羽毛球的自身重力得以自动进入收纳单元400。具体地,手推杆152与第二连接杆151利用一固定件进行固定,该固定件整体为长方体结构,固定件的上半部为与手推杆152插接吻合的通槽,固定件的下半部为与第二连接杆151插接吻合的插接槽,固定件的上半部和固定件的下半部之间封闭设置,将手推杆152插接在通槽中,第二连接杆151插接在插接槽中,用螺钉将固定件的上半部与手推杆152固定,用螺钉将固定件的下半部与第二连接杆151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十分牢靠。
135.具体地,第三支撑元件160包括至少一组支架161。至少一组支架161对称地设置在第二支撑元件150的后端,具体地,设置在第二连接杆151的后端,并与收纳单元400连接,用于支撑收纳单元400。为了增加收纳单元400的稳定性,可设置多组支架161以支撑收纳单元400。
136.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第一支撑元件140还包括第三连接杆143和第二底板144。其中,第三连接杆143设置于第一底板142的外侧;第二底板144与第三连接杆143连接,其中,第二底板144与第一底板14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移动单元500。
137.如图3所示,梳理单元200包括连接元件210和梳理带元件220。其中,连接元件210的两端与框架单元100连接;梳理带元件220设置于连接元件210,用于梳理羽毛球的球头朝向。
138.具体地,连接元件210包括u形杆211。u形杆211的两端与框架单元100连接。
139.具体地,u形杆211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底板142连接。
140.具体地,梳理带元件220包括若干梳理带221,若干梳理带221等间隔地设置在u形杆211的前端以呈现梳子状。具体地,相邻两梳理带221之间的间隔距离设置成小于羽毛球的整体长度同时大于羽毛球的球头直径,由于羽毛球的球头较小且重量较重即球头始终着地,框架单元100在移动单元500的带动下行进过程中,多个不同朝向的羽毛球在经过梳理带221时,会以球头为支点进行旋转,因此多个不同朝向的羽毛球最终会被梳理成朝向框架单元100。
141.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梳理带221可选用扎带。
142.如图4~5所示,传送单元300包括第一转动元件310、第一传送元件320、第二转动元件330、第三转动元件340和第二传送元件350。其中,第一转动元件310设置于传送区120,第一转动元件310的转动方向与移动单元500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传送元件320设置于第一转动元件310,用于在第一转动元件310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以将经梳理单元200梳理后的羽毛球向下游传送;第二转动元件330设置于传送区120,并位于第一转动元件310的下游,第二转动元件330的转动方向与移动单元500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三转动元件340设置于传送区120,并位于第二转动元件330的下游,第三转动元件34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元件
330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传送元件350分别与第二转动元件330、第三转动元件340传动连接,用于将经第一传送元件320传送的羽毛球向收纳单元400传送。
143.具体地,第一转动元件310与第一支撑元件140转动连接,第二转动元件330与第一支撑元件140转动连接,第三转动元件340与第二支撑元件150转动连接。
144.具体地,第一连接杆141设置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底板142的前端顶部和后端底部,位于第一底板142前端顶部的第一连接杆141在实现两个第一底板142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不会影响羽毛球从收集区110进入传送区120被第一传送组件传送,位于第一底板142后端底部的第一连接杆141在实现两个第一底板142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不会影响羽毛球被第一传送元件320传送至第二传送元件350上。
145.具体地,第一转动元件310包括第一转动轴311。第一转动轴311设置于传送区120,第一转动轴311的转动方向与移动单元500的转动方向相同。具体地,第一转动轴311与移动单元500同轴设置,移动单元500转1圈,第一转动轴311转1圈。
146.具体地,第一转动轴311与两第一底板142转动连接。
147.具体地,第一传送元件320包括收集刷321和收集板322。其中,收集刷321与第一转动轴311同轴设置,收集板322与框架单元100连接,并位于收集刷321的下游,用于与收集刷321形成导球通道。具体地,收集板322倾斜设置,使得羽毛球在导球通道内始终球头倾斜向上并朝向第二传送元件350,经梳理元件梳理后的羽毛球被收集刷321卷起,并通过导球通道到达第二传送元件350。
148.具体地,第二转动元件330包括第二转动轴331、第一转动轮332和第一转动皮带333。其中,第二转动轴331设置于传送区120,位于第一转动元件310的下游,并与第二传送元件350连接,第一转动轮332与第二转动轴331同轴设置,第一转动皮带333分别与移动单元500、第一转动轮332传动连接,用于使第一转动轮332与移动单元500反向传动连接。
149.具体地,第二转动轴331与两第一底板142转动连接。
150.具体地,第三转动元件340包括第三转动轴341。第三转动轴341设置于传送区120位于第二转动元件330的下游,并与第二传送元件350连接。
151.具体地,第三转动轴341与两第二连接杆151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152.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在第三转动轴341与两第二连接杆151转动连接的情况下,第三转动轴341的直径大于第二转动轴331的直径。
153.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在第三转动轴341与两第二连接杆151固定连接的情况下,第三转动轴341的直径小于等于第二转动轴331的直径。
154.具体地,第二传送元件350包括传送网351。传送网351分别与第二转动元件330、第三转动元件340传动连接。羽毛球从导球通道处被传送至第二传送元件350上游时,羽毛球的球头被传送网351上的网格卡住并保持该状态被传送至第二传送元件350下游,由于第一转动轮332与移动单元500反向传动连接,使得羽毛球得以从传送区120的低处被传送至传送区120的高处。
155.具体地,传送网351分别与第二转动轴331、第三转动轴341传动连接。
156.如图6所示,收纳单元400包括收纳元件410和底盖元件420。其中,收纳元件41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且收纳元件410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设置,用于羽毛球进入和离开收纳元件410;底盖元件420可拆卸地设置在收纳元件410的底部,当羽毛球收纳完毕或者收纳元
件410内的空间已被占满时,将底盖元件420拆下,从收纳元件410内取出已经排列整理成串的羽毛球。
157.具体地,收纳元件410与第三支撑元件160连接。
158.具体地,收纳元件410包括若干收纳杆411和至少一限位环412。若干收纳杆411沿底盖元件420的圆周轴向设置;限位环412分别与若干收纳杆411进行可拆卸连接。
159.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收纳元件410还可以设置成一透明收纳桶。
160.进一步地,收纳单元400还包括承接元件430。承接元件430设置在收纳元件410的顶部,用于承接来自传送单元300的羽毛球。
161.具体地,承接元件430包括弧形管接头431和承接头432。其中,弧形管接头431的出口与收纳元件410的顶部连接;承接头432的出口与弧形管接头431的入口连接,其中:承接头432整体呈喇叭状,承接头432的入口直径大于承接头432的出口直径。承接头432相较于收纳元件410的出口扩大了接收来自传送单元300的羽毛球的范围,保证羽毛球能够准确地落入收纳元件410内部。
162.如图9~10所示,移动单元500包括主轮元件510,主轮元件510转动地设置于框架单元100,并与传送单元300传动连接。
163.具体地,如图13所示,主轮元件510包括移动轮511和主动轮512。移动轮511对称地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的两侧;主动轮512同轴设置于移动轮511,并与传送单元300传动连接,即第一转动皮带333分别与主动轮512、第一转动轮332反向传动连接。
16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移动单元500还包括辅助轮元件520。辅助轮元件520转动地设置于框架单元100,用于平衡框架单元100。
165.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导引单元600与第一支撑元件140连接。
166.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引单元600包括至少两导引元件610。两个导引元件610的后端与第一底板142的前端连接,且两个导引元件610的前端之间距离大于两个导引元件610的后端之间距离,使得两个导引元件610整体呈八字形。
167.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本发明还包括防飞单元700。防飞单元700与框架单元100连接,并设置于传送区120,用于防止羽毛球在传送过程中飞出传送区120。
168.具体地,防飞单元700包括第一防飞元件710和第二防飞元件720。其中,第一防飞元件710设置在传送区120的中部,用于防止传送单元300传送羽毛球的过程中,羽毛球从传送区120的上方和两侧飞出传送区120;第二防飞元件720设置在传送区120与收纳区130之间,用于防止羽毛球从传送区120到达收纳区130时,羽毛球从传送区120的下游飞出。
169.具体地,第一防飞元件710包括第一防飞板711和第二防飞板712。其中,第一防飞板711对称地设置在传送区120内,用于防止羽毛球从传送区120的两侧飞出传送区120;第二防飞板712设置在第一防飞板711的顶部,用于防止羽毛球从传送区120的顶部飞出传送区120。
170.具体地,第二防飞元件720包括连接带721和防飞杆722。具体地,连接带721的顶端与框架单元100连接;防飞杆722与连接带721的底端连接,并与传送单元300的传送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具体地,连接带721可选用具有延展性的材质制成,使得防飞杆722得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上下移动。位于传送单元300下游的羽毛球因其自身的重力和被传送单元300传送的作用,具有从传送区120的下游飞出的趋势,设置防飞杆722后,羽毛球到达传送单元
300下游处会触碰到防飞杆722,同时防飞杆722给予羽毛球一反向作用力,保证羽毛球的球头始终保持向下地落入收纳元件410中,并最终在收纳元件410中整理排列成串。
171.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172.通过手推手推杆152,使得框架单元100、梳理单元200、传送单元300和收纳单元400在移动单元500的移动轮511的转动作用下整体前进;
173.在前进的过程中,呈八字形的两个导引元件610将更多的羽毛球聚集在收集区110;梳理单元200的梳理带元件220对收集区110内不同朝向的羽毛球球头进行梳理,使羽毛球的球头朝向框架单元100;
174.移动单元500的主动轮512带动第一转动元件310的第一转动轴311转动进而带动收集刷321转动,使得收集刷321得以卷起羽毛球,被收集刷321卷起的羽毛球从收集刷321的上游被传送至收集刷321下游并进入导球通道,由于收集板322倾斜设置,使得羽毛球在导球通道内的球头始终倾斜向上并朝向第二传送元件350的传送网351,之后羽毛球从导球通道进入第二传送元件350的传送网351并被传送网351的网格卡住,由于传送网351分别与第二转动元件330、第三转动元件340传动连接,而使第二转动元件330的第一转动轮332与移动单元500通过第一转动皮带333反向传动连接,因此,在前进的过程中,被传送网351的网格卡住的羽毛球得以从传送区120的低处被传送至传送区120的高处;
175.位于高处的即位于传送单元300下游的羽毛球因为自身重力、传送单元300给予的传送趋势及防飞杆722的共同作用,使得球头始终朝下地进入收纳单元400的收纳元件410,并最终自动整理成串。
17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梳理单元200,将位于收集区110内的羽毛球的球头朝向梳理成全部朝向框架单元100;通过设置传送单元300,将经过梳理单元200梳理的羽毛球从靠近地面的低处传送区120上游传送至远离地面的高处传送区120下游;通过设置收纳单元400,羽毛球在被传送单元300传送至位于高处的传送区120下游时,羽毛球在重力和传送单元300传送趋势的共同作用下进入收纳单元400,依次进入收纳单元400的羽毛球自动排列整理成串;通过设置移动单元500,手推框架单元100,移动单元500带动框架单元100整体移动时,梳理单元200梳理羽毛球朝向,移动单元500带动传送单元300运动以传送羽毛球,进而使得羽毛球进入收纳单元400自动归纳整理成串,本装置无需人力弯腰捡拾羽毛球,也不用人工对羽毛球进行排列整理,整个操作过程只需手推框架单元100,操作十分便捷,捡拾整理羽毛球十分高效,且移动单元500移动的同时为传送单元300提供动力,无需用电。
177.实施例2
178.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转动轴311与移动单元500的主动轮512异轴设置。
179.如图9-10所示,第二转动元件330还包括第二转动轮334和第二转动皮带335。其中,第二转动轮334与第二转动轴331同轴设置;第二转动皮带335分别与第二转动轮334、第一转动元件310连接,用于使第二转动轮334与第一转动元件310反向传动连接
180.第一转动元件310还包括第三转动轮312,第三转动轮312与第一转动轴311同轴设置,并与第二转动元件330反向传动连接。即第三转动轮312与移动单元500具有相同转动方向,第一转动轴311及收集刷321与第三转动轮312同步转动。
181.具体地,第二转动皮带335分别与第二转动轮334、第三转动轮312传动连接,使得第二转动轮334与第三转动轮312具有相反的转动方向。具体地,第二传动皮带设置成横置的“8”字形。
182.具体地,调整第三转动轮312直径与主动轮512直径之间的比例关系,将主动轮512直径设置成第三转动轮312之间的n倍,n为4~6,实现主动轮512转动1圈,第三转动轮312转动n圈。
183.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增加了同一时间内收集刷321的转动圈数,使得收集刷321传送羽毛球的速度提升,进而使得本发明能够更快地收集羽毛球。
184.实施例3
185.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2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第二传送元件350的结构设置不同。
186.如图11所示,第二传送元件350包括若干纵向传送带352和若干横向传送带353。其中,若干纵向传送带352分别与第二转动元件330、第三转动元件340传动连接;若干横向传送带353分别与若干纵向传送带352连接,用于形成网状结构。
187.其中,横向传送带353与纵向传送带352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随时更换损坏的纵向传送带352或横向传送带353。
188.作为其中的一些实施例,纵向传送带352的弹性小于横向传送带353的弹性。
189.第二转动元件330还包括若干第一传动轮336,若干第一传动轮336同轴间隔设置于第二转动轴331,并分别与第二传送元件350连接。
190.第三转动元件340还包括若干第二传动轮342,若干第二传动轮342同轴间隔设置于第三转动轴341,并分别与第二传送元件350连接。
191.具体地,第一传动轮336与第二传动轮342一一对应设置,纵向传送带352分别与第一传动轮336、第二传动轮342连接,实现第一传动轮336和第二传动轮342的同步传动。
192.具体地,第二传动轮342的直径大于第一传动轮336的直径。
193.具体地,每一纵向传送带352分别与对应的一第一传动轮336、一第二传动轮342传动连接。
194.具体地,羽毛球到达第二传送元件350上游处时,每个羽毛球被若干横向传送带353与若干纵向传送带352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中的网格卡住并进行传送。
195.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相较于实施例1~2,本实施例设置第一传动轮336与第二传动轮342,使得第二传送元件350在传送羽毛球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流畅;设置若干横向传送带353与若干纵向传送带352,并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当该网状结构中的某处损坏时如纵向传送带352损坏时,只需要更换纵向传送带352,无需进行整体更换,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196.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