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2022-08-13 22:4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通称为蘑菇,品种以及大小不同,但栽培方式基本无差,食用菌的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液态培养法和固态栽培法;
3.液态培养法是将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发酵罐中进行培养的方法,液态培养法便于机械化操作,适合于工厂化生产,劳动强度低,但对原料的要求比较高,收获的只是菌丝体(球),而且大量发酵废液的排放会污染环境;
4.固态栽培法是将菌种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中,在菇房(棚)中进行培育的方法,该法能利用廉价的原料收获价值较高的子实体,而且没有废液的排放,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但劳动强度较大,一般操作流程为:(1)配制培养基; (2)装袋(塑料袋);(3)灭菌;(4)接种;(5)发菌及出菇管理。
5.该法是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的生产方法,但存在着如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6.(1)需消耗大量塑料袋,都是一次性使用,废弃的塑料袋会造成极大的“白色污染”;
7.(2)灭菌时间长,消耗大量能源,因为塑料袋在100℃以上的高温下易变形破损,目前一般采用常压灭菌法,在100℃保持12小时以上,既浪费能源,又破坏培养基养分;
8.(3)发菌时间长,菌棒一般采用三点接种法,接种量小,而且分布不均匀,菌丝布满整个菌棒需要2-3个月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过将液体培养基连同菌种一起注入培养球内部,使菌种在培养球内部生长出菌丝,而且能够对菌种提供一定的养分以及温湿度,促进菌种在菌丝期间的生长发育,而且替换了传统装袋式的培养方式,减少白菜垃圾的污染,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一、培养球制备:选取木屑、米糠、麸皮、石膏、棉絮、碳酸钙和甘蔗渣,搅拌混合后,加入球形模具中,待混合物凝结成型后,将球体混合物取出,并进行杀菌处理;
12.步骤二、将菌种放置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液体培养,ph值自然,在15-20℃温度下通风培养至1-2天,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瓶中,培养方式为摇晃培养;
13.步骤三、在步骤二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注射器汲取菌种,并将菌种注入到步骤一获得的培养球的内部,并对含有菌种的培养球进行培养;
14.步骤四、菌床制备:
15.s1、选取稻草,并在水池中加入2%石灰,将石灰和水进行混合形成石灰水,将稻草放置石灰水的内部,浸泡3-6h,待稻草干燥后,并对稻草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处理,将破碎后的稻草平铺在床架上;
16.s2、准备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将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依次添加在平铺的稻草上,并对其表面喷洒步骤二中的液体培养基;
17.步骤五、菌种移植,待步骤三中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布满菌丝后,将布满菌丝的培养球镶嵌在步骤四的湿土表面,嵌入深度为6-8cm,同时继续铺设干土;
18.步骤六、菌种生长,设置食用菌的生长条件,食用菌从菌丝长成子实体后,其菌床温度为25-30℃,湿度为85-95%,保持滴水的方式定期灌溉。
1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步骤一中,培养球中心为中空设置,其内层为麸皮、棉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层为米糠和甘蔗渣的混合物,外层为木屑,其中:
20.麸皮、棉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比例为1:0.7:0.4:0.08,米糠和甘渣的混合比例为1:0.5;
21.内层厚度为0.8mm,中层和外层各0.1mm,杀菌方式为巴氏消毒。
2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二中,所述液体培养基为市场常规使用的培养基,具体配置方式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种类进行配置。
23.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步骤三中,在通过注射器对菌种进行抽取时,菌种与液体培养基同时抽取,抽取容量为50ml,注射方式是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培养球内部,使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球内部的中空内部。
2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四中,稻草的铺设厚度为3-5cm,麦麸的铺设厚度为1-3cm,干牛粪为牛粪颗粒,铺设厚度为0.5-1cm,过磷酸钙为菌床大小的0.03%,湿土铺设厚度为10-15cm。
25.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五中,查看菌丝布满的条件是,菌丝是否布满在培养球外层部位,菌丝是否茂密,如果不茂密需继续培养,且培养球的嵌入密度为整个菌床表面积的10-15%,各个培养球之间的间距为 5-10cm,干土铺设厚度为1-2cm。
2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三中,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在菌丝培养时,需在10-25℃,培养时间为25-30天,湿度为65-75%,避光培养,在步骤六中,光照情况为半光培养,及光照强度为200-300lux。
2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四中,所述床架为多个呈矩形的盒子,底部开设有漏水口,两侧开设有通风口,且在步骤六中,滴水灌溉的方式就是在床架上安装多个滴水管,并且滴水管呈矩形排列在床架的顶部且处于边缘处,每周滴水1-3次,在步骤六中,菌种生长的过程中,菌种的菌柱延伸出干土后,通过床架两侧的通风口将菌床的培养料两侧翘起,对菌种通风30 分钟,每周通风2-3次。
28.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9.1、通过制备培养球,将培养球分为三层,其中内层由麸皮、棉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物组成,中层由米糠和甘蔗渣的混合物,而外层由木屑构成,并且将液体培养基连同菌种一起注入培养球内部,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在进入到培养球内部后,液体培养液一部分被内层吸收,还有一部分则继续维持菌丝的生长,而被吸收的液体培养液能够通过内层为菌
丝提供湿度以及养分,并且内层的棉絮保持培养球内部的湿度以及温度,使菌种能够在培养球内部生长菌丝,并且能够提供给菌种一定的营养物质以及水份,进入使菌种生长的菌丝分布在外层的木屑表面,而培养球的使用也替代了传统装袋式的培养方式,减少白菜垃圾的污染,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30.2、通过将生长后的菌丝直接移植到菌床表面进行培养,使菌丝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并且缩短菌菇的生长周期以及培养基的制备周期,而且在食用菌生长期间,方便对其进行滴灌、光照以及通风操作,使食用菌在良好的营养成分、通风、良好的温湿度环境下生长,也方便培养人员对食用菌进行观察和栽培,不需要进行扎孔透气和灭菌操作,简化培养方式,缩小培养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实施例1、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3.步骤一、培养球制备:选取木屑、米糠、麸皮、石膏、棉絮、碳酸钙和甘蔗渣,搅拌混合后,加入球形模具中,待混合物凝结成型后,将球体混合物取出,并进行杀菌处理,培养球中心为中空设置,其内层为麸皮、棉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层为米糠和甘蔗渣的混合物,外层为木屑,其中:
34.麸皮、棉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比例为1:0.7:0.4:0.08,米糠和甘渣的混合比例为1:0.5;
35.内层厚度为0.8mm,中层和外层各0.1mm,杀菌方式为巴氏消毒;
36.步骤二、将菌种放置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液体培养,ph值自然,在18℃温度下通风培养至1天,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瓶中,培养方式为摇晃培养,液体培养基为市场常规使用的培养基,具体配置方式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种类进行配置;
37.步骤三、在步骤二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注射器汲取菌种,并将菌种注入到步骤一获得的培养球的内部,并对含有菌种的培养球进行培养,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在菌丝培养时,需在18℃,培养时间为28天,湿度为70%,避光培养,在对菌种抽取时,菌种与液体培养基同时抽取,抽取容量为50ml,注射方式是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培养球内部,使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球内部的中空内部;
38.步骤四、菌床制备:
39.s1、选取稻草,并在水池中加入2%石灰,将石灰和水进行混合形成石灰水,将稻草放置石灰水的内部,浸泡4h,待稻草干燥后,并对稻草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处理,将破碎后的稻草平铺在床架上,稻草的铺设厚度为4cm;
40.s2、准备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将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依次添加在平铺的稻草上,并对其表面喷洒步骤二中的液体培养基,麦麸的铺设厚度为2cm,干牛粪为牛粪颗粒,铺设厚度为0.8cm,过磷酸钙为菌床大小的0.03%,湿土铺设厚度为12cm;
41.步骤五、菌种移植,待步骤三中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布满菌丝后,将布满菌丝的培养
球镶嵌在步骤四的湿土表面,嵌入深度为7cm,同时继续铺设干土,查看菌丝布满的条件是,菌丝是否布满在培养球外层部位,菌丝是否茂密,如果不茂密需继续培养,且培养球的嵌入密度为整个菌床表面积的12%,各个培养球之间的间距为8cm,干土铺设厚度为1cm;
42.步骤六、菌种生长,设置食用菌的生长条件,食用菌从菌丝长成子实体后,其菌床温度为28℃,湿度为90%,保持滴水的方式定期灌溉,滴水灌溉的方式就是在床架上安装多个滴水管,并且滴水管呈矩形排列在床架的顶部且处于边缘处,每周滴水2次,菌种生长的过程中,菌种的菌柱延伸出干土后,通过床架两侧的通风口将菌床的培养料两侧翘起,对菌种通风30分钟,每周通风2次。
43.在本实施例中,将与液体培养基内部的菌种抽取并放置在培养球内部培养,使菌种在培养球内部生长菌丝,不需要将培养基装进袋中对菌棒进行培养,待菌种的菌丝分布后,将其移植入培育好的菌床中进行生长发育,使菌丝在菌床内部并吸收菌床培养基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并控制好菌种生长的温湿度以及光照环境,及时对菌种进行浇灌等措施,保持菌种在良好的环境下栽培,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且栽培周期短。
44.实施例2、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5.步骤一、培养球制备:选取木屑、米糠、麸皮、石膏、碳酸钙和甘蔗渣,搅拌混合后,加入球形模具中,待混合物凝结成型后,将球体混合物取出,并进行杀菌处理,培养球中心为中空设置,其内层为麸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层为米糠和甘蔗渣的混合物,外层为木屑,其中:
46.麸皮、石膏和碳酸钙的混合比例为1:0.7:0.4:0.08,米糠和甘渣的混合比例为1:0.5;
47.内层厚度为0.8mm,中层和外层各0.1mm,杀菌方式为巴氏消毒;
48.步骤二、将菌种放置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液体培养,ph值自然,在18℃温度下通风培养至2天,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瓶中,培养方式为摇晃培养,液体培养基为市场常规使用的培养基,具体配置方式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种类进行配置;
49.步骤三、在步骤二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注射器汲取菌种,并将菌种注入到步骤一获得的培养球的内部,并对含有菌种的培养球进行培养,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在菌丝培养时,需在20℃,培养时间为30天,湿度为72%,避光培养,在对菌种抽取时,菌种与液体培养基同时抽取,抽取容量为50ml,注射方式是将注射器针头刺入培养球内部,使菌种和液体培养基处于培养球内部的中空内部;
50.步骤四、菌床制备:
51.s1、选取稻草,并在水池中加入2%石灰,将石灰和水进行混合形成石灰水,将稻草放置石灰水的内部,浸泡5h,待稻草干燥后,并对稻草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处理,将破碎后的稻草平铺在床架上,稻草的铺设厚度为4cm;
52.s2、准备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将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和湿土依次添加在平铺的稻草上,并对其表面喷洒步骤二中的液体培养基,麦麸的铺设厚度为2cm,干牛粪为牛粪颗粒,铺设厚度为0.8cm,过磷酸钙为菌床大小的0.03%,湿土铺设厚度为12cm;
53.步骤五、菌种移植,待步骤三中培养球内部的菌种布满菌丝后,将布满菌丝的培养球镶嵌在步骤四的湿土表面,嵌入深度为6-8cm,同时继续铺设干土,查看菌丝布满的条件是,菌丝是否布满在培养球外层部位,菌丝是否茂密,如果不茂密需继续培养,且培养球的
嵌入密度为整个菌床表面积的12%,各个培养球之间的间距为8cm,干土铺设厚度为1cm;
54.步骤六、菌种生长,设置食用菌的生长条件,食用菌从菌丝长成子实体后,其菌床温度为23℃,湿度为92%,保持滴水的方式定期灌溉,滴水灌溉的方式就是在床架上安装多个滴水管,并且滴水管呈矩形排列在床架的顶部且处于边缘处,每周滴水2次,菌种生长的过程中,菌种的菌柱延伸出干土后,通过床架两侧的通风口将菌床的培养料两侧翘起,对菌种通风30分钟,每周通风2次。
55.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过程相同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制备培养球时,没有添加棉絮,且使用菌在成长菌丝时分布情况不佳,而且部分菌丝出现死亡的现象,表明棉絮能够替换传统培养方式中的白色塑料袋,使菌丝能够在良好的温度以及湿度环境下生产,且棉絮能够替换白色塑料袋,能够吸收水份以及保温效果,能够及时对菌丝的生长提供水份以及温度,保持菌丝生长时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生长。
56.对比例1
57.本实施例相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在步骤六中,将移植在菌床上的菌种放置在户外或者野外进行培养,使其菌种受到自然环境的温湿度进行生产,结果发现生长后的食用菌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并且有少量食用菌发现死亡,而实施例1和实施例2放置在室内栽培的食用菌反而生长情况良好,虽不及户外食用菌的肥大,但是大小一致,且分别均匀,表明食用菌在从菌丝到子实体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受到培养的温湿度、光照情况,浇水情况以及通风情况影响,而且实施例1和实施例2菌种在特定的环境光照下生长情况良好。
58.下面根据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对比例1,菌种从菌丝到子实体发育情况,如下表所示:
59.[0060][0061]
表1为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中食用菌生长后外观及数量情况
[0062]
由上表数据所知,食用菌在经过菌丝培养时,可通过由内层、中层和外层不同物料的混合物组合而成的培养球,能够使食用菌在菌丝期间正常生长,进而替换目前传统使用的将培养基装进塑料袋中进行培养,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而且食用菌在生长时,控制好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光照环境能够改善食用菌的大小情况,避免食用菌在受到自然环境下不同温湿度和光照环境的影响,提高食用菌的大小情况以及生长数量。
[0063]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