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04:58: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园林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


背景技术:

2.园林灌溉是补充园林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以改善其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灌溉包括滴灌、喷灌、漫灌、人工浇灌等几种灌溉形式,其中,滴灌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95%。
3.相关技术中,授权公开号为cn2043354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效节水园林绿化地上灌溉系统,其包括主管道,主管道上设置有三通头,三通头一头连接有储水桶,三通头另一头与水源龙头连接。主管道上设置有多根渗水管,主管道和多根渗水管均埋设在绿化带内,从而实现对植物根系的滴灌。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进行对植物根系进行滴灌时,需要对多根渗水管进行埋设,操作相当麻烦,从而增加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工人的工作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灌溉机构,所述灌溉机构用于对植物根系进行滴灌,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带动灌溉机构下端插入地下。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机构放置于需要滴灌处,按压支撑板,将固定机构插接于地下,固定机构带动灌溉机构下端插入地下,灌溉机构对植物根系进行滴灌,相对于对渗水管进行埋设的方式,通过插接将灌溉机构固定于地下的方式简单方便,从而减小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9.可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插接杆,所述插接杆设置于支撑板底部,所述插接杆下端设置有插接头,所述灌溉机构包括灌溉管,所述灌溉管一端设置于插接杆内,所述插接杆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渗水的第二渗水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支撑板,将插接杆按压至地下,灌溉管内的水通过第二渗水孔流至地下,从而完成对植物根系的浇灌,操作简单方便。
11.可选的,所述插接头设置为倒圆锥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头设置为倒圆锥形,从而便于将插接杆插进地下,进而减小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13.可选的,所述插接杆上设置有固定盘,当所述插接杆插接至固定盘底面与地面抵接时,所述插接杆固定于地下。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杆插接至地下时,固定盘底面与地面抵接,从而增大了插接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插接杆插接于地下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灌溉管位于插接杆内的一端封闭设置,所述灌溉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渗水孔,所述第一渗水孔直径大于第二渗水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灌溉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渗水孔,灌溉管内的水通过第一渗水孔流入插接杆内,第一渗水孔直径大于第二渗水孔,同一时间内第一渗水孔中的渗水量大于第二渗水孔中的渗水量,从而对灌溉管内的水渗入地下起缓冲作用,进而提高了滴灌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灌溉管设置为多根,所述灌溉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灌溉管启闭的控制阀,所述灌溉机构还包括送水管,所述送水管上设置有多根出水管,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集水机构,所述集水机构用于收集雨水,多根所述出水管均与集水机构内部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集水机构收集雨水,打开控制阀,集水机构内的水经出水管以及送水管进入多根灌溉管内,从而完成对灌溉管的供水。
19.可选的,所述集水机构包括多个集水筒,多个所述集水筒与多根所述送水管对应设置,所述送水管与对应的集水筒内部连通,所述集水筒上端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用于过滤雨水中的杂物。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层过滤雨水中的杂物,从而减少进入灌溉管内的杂物,进而减少了灌溉管堵塞情况的发生。
21.可选的,所述过滤层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与集水筒内部相适配,所述滤网边缘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顶部设置有连接环,当所述连接环底部与集水筒顶部抵接时,所述滤网位于集水筒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滤网放入集水筒内,当连接环底部与集水筒顶部抵接时,完成对滤网的固定,从而便于对滤网的安装。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将固定机构放置于需要滴灌处,按压支撑板,将固定机构插接于地下,固定机构带动灌溉机构下端插入地下,灌溉机构对植物根系进行滴灌,相对于对渗水管进行埋设的方式,通过插接将灌溉机构固定于地下的方式简单方便,从而减小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25.2.按压支撑板,将插接杆按压至地下,灌溉管内的水通过第二渗水孔流至地下,从而完成对植物根系的浇灌,操作简单方便;
26.3.灌溉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渗水孔,灌溉管内的水通过第一渗水孔流入插接杆内,第一渗水孔直径大于第二渗水孔,同一时间内第一渗水孔中的渗水量大于第二渗水孔中的渗水量,从而对灌溉管内的水渗入地下起缓冲作用,进而提高了滴灌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灌溉机构;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部分结构剖视图,主要用于展示插接组件。
30.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板;11、出水口;2、集水机构;21、集水筒;22、过滤层;221、滤网;222、固定环;223、连接环;3、灌溉机构;31、连接吊环;32、送水管;33、出水管;34、灌溉管;341、第一渗水孔;35、控制阀;4、固定机构;41、插接组件;411、插接杆;4111、容纳槽;4112、固定槽;4113、第二渗水孔;412、固定盘;413、插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
33.参照图1,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上方设置有集水机构2,支撑板1下方设置有固定机构4,固定机构4上设置有灌溉机构3。集水机构2用于收集雨水并对灌溉机构3进行供水,灌溉机构3用于对植物根系进行滴灌,固定机构4用于将灌溉机构3下端固定在地下。
34.参照图1和图2,集水机构2包括多个集水筒21,集水筒21用于收集雨水,多个集水筒21沿支撑板1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集水筒21上端向远离自身轴线的方向倾斜设置。集水筒21底部与支撑板1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口11,多个出水口11分别位于多个集水筒21内。集水筒21上端设置有过滤层22,过滤层22包括用于过滤雨水中杂物的滤网221,滤网221设置为圆形。滤网221边缘同轴固定连接有固定环222,固定环222周侧壁与集水筒21内侧壁抵接,固定环222与集水筒21相适配。固定环222顶部同轴固定连接有连接环223,连接环223底部与集水筒21顶部抵接。
35.参照图2,灌溉机构3包括两个连接吊环31,两个连接吊环31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下表面,两个连接吊环31沿支撑板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板1下方设置有送水管32,送水管32插接于两个连接吊环31内,送水管32轴向与支撑板1长度方向平行。多个出水口11处均固定连接有出水管33,多根出水管33另一端均与送水管32固定连接,多根出水管33内部均与送水管32内部连通。送水管32上固定连接有两组灌溉管34,两组灌溉管34以送水管32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为对称面相对设置。每组灌溉管34均包括多根灌溉管34,多根灌溉管34沿送水管32轴向等距间隔设置,多根灌溉管34内部均与送水管32内部连通,多根灌溉管34上均固定连接有控制阀35,控制阀35用于控制灌溉管34启闭。
36.集水筒21内的水经多根出水管33进入送水管32内,打开控制阀35,送水管32内的水进入多根灌溉管34内。
37.参照图2,固定机构4包括两组插接组件41,两组插接组件41沿与支撑板1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送水管32位于两组插接组件41之间,两组插接组件41分别与两组灌溉管34对应设置。
38.参照图2和图3,插接组件41包括多根插接杆411,多根插接杆411沿送水管32轴向等距间隔设置,多根插接杆411顶部均与支撑板1底面固定连接,每根插接杆411均与相邻的灌溉管34对应设置。插接杆411轴向竖直设置,插接杆411内部开设有容纳槽4111,容纳槽4111沿插接杆411轴向开设。插接杆411周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4112,灌溉管34远离送水管32一端穿过对应插接杆411的固定槽4112伸入容纳槽4111内。灌溉管34远离送水管32一端为封闭设置,灌溉管34伸入容纳槽4111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渗水孔341,多个第一渗水孔341在灌溉管34周侧壁上均匀分布。插接杆411下端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渗水孔4113,第二渗水孔4113与容纳槽4111内部连通,多个第二渗水孔4113在插接杆411周侧壁上均匀分布,第二渗水孔4113直径小于第一渗水孔341的直径。插接杆411上同轴固定连接有固定盘412,多个第二渗水孔4113均位于固定盘412下方。插接杆411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接头413,插接头413呈倒圆锥形。
39.将插接头413插接于地面,按压支撑板1,将插接杆411按压至固定盘412与地面抵
接,插接杆411插入地下,从而将灌溉管34插入地下,水从第一渗水孔341中流出,流至容纳槽4111内,再从第二渗水孔4113中流至地下,从而完成对植物根系的滴灌。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园林绿化节水设备的实施原理为:将插接头413插接于地面,按压支撑板1,将插接杆411按压至固定盘412与地面抵接,插接杆411插入地下,从而将灌溉管34插入地下。集水筒21内的水经多根出水管33进入送水管32内,打开控制阀35,送水管32内的水进入多根灌溉管34内。水从第一渗水孔341中流出,流至容纳槽4111内,再从第二渗水孔4113中流至地下,从而完成对植物根系的滴灌。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