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01:50: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手机壳。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用于套设到手机上的手机壳,通常在手机壳的壳体背部的中心处设置一圆状的指环扣,以实现手持手机,从而可防止手机从手中滑落,但该种指环扣只具有手持功能,且会增加手机中间部分的厚度,影响了手持的手感和舒适度,影响了手机壳整体的美观性,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机壳,具有多种功能,可提高手机壳整体的美观性,且不会影响手持的手感和舒适度。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手机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通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通孔外周的手环,所述手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到所述壳体的背部,所述第一部分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沿垂直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部分可相对所述壳体沿平行于所述壳体背部的方向转动;所述手环盖合于所述壳体的背部时,所述手环围绕在所述通孔的外周。
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相对的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前端、后端对应,所述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左侧、右侧对应;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呈l状,所述手环围绕在所述通孔的外周时,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内壁、第三内壁对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内壁、第四内壁对应;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内壁的靠近第一内壁的一端对应、第二内壁的靠近第四内壁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内壁的靠近第三内壁的一端对应、第四内壁的靠近第二内壁的一端对应。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在0-90之间进行转动,所述第二部分可相对所述壳体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一凸部,所述两个第一凸部与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之间分别形成两个第一空位,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所述两个第二凸部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之间分别形成两个第二空位,所述两个第一凸部分别与两个第二空位相配合,所述两个第二凸部分别与两个第一空位相配合;所述第一凸部和对应的第二凸部通过铰接轴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部分可围绕所述铰接轴在0-90度之间进行转动。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部分的其中一个第二空位的底部设有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与对应的第一凸部相抵接。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背部安装有转轴,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底部设有安装槽,所述转轴的顶端可转动地安装到所述安装槽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部分可围绕所述转轴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
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底部和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部分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的限位结构。
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呈弧状的第一限位凸台和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底部,所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壳体背部,所述第一限位凸台所在圆的圆心与第二限位凸台所在圆的圆心重合,且第一限位凸台所在圆的圆心、第二限位凸台所在圆的圆心位于所述转轴的轴线上;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第一端与第二限位凸台的第一端相抵接时,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角度为0度,所述第一限位凸台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凸台的第二端相抵接时,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角度为230度。
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底部在所述安装槽的边缘位置处形成有环部,所述环部套设在所述转轴的外周,且环部的底端与所述壳体背部设置的环槽相配合,所述环槽围绕在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第一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环部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二限位凸台设置在所述环槽的边缘位置处。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阻尼圈,所述阻尼圈围绕在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底部设有槽位,所述槽位围绕在所述安装槽的外周,所述阻尼圈的顶端容置于所述槽位内。
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为摄像孔。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的外周设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手环围绕在所述通孔的外周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槽相配合。
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均为金属件,所述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均为磁性件。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手环结构简单,具有多种功能,并可提高手机壳整体的美观性,不会影响手持的手感和舒适度,极大的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所示手机壳的爆炸示意图;
22.图3是图1所述手机壳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3所示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是图1所示手机壳的手环的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图1所述手机壳的手环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图6所示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8是图1所示手机壳的手环的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转动到9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图1所示手机壳的手环的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转动到90度、第二部分相对壳体转动到23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30.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壳,为一种手机保护壳。该手机壳包括壳体10和手环20。壳体10的背部设有通孔12和手环20,手环20设置在通孔12的外周。通孔12位于壳体10背部的左上角处。
31.手环20包括第一部分22和第二部分24,第一部分22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第二部分24的第一端、第二端铰接,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转动连接到壳体10的背部,第一部分22可相对第二部分24沿垂直于壳体10背部的方向转动,第二部分24可相对壳体10沿平行于壳体10背部的方向转动。手环20盖合于壳体10的背部时,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
32.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当第一部分22相对第二部分24转动的角度为0度、第二部分24相对壳体10转动的角度为0度时,如图1所示,可使手环20盖合于壳体10的背部,此时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可对手环20起到收纳作用,可提高手机壳整体的美观性,且不会影响手持的手感和舒适度,当第一部分22相对第二部分2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例如为90度、第二部分24相对壳体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例如为230度时,如图9所示,此时第一部分22可作为指环扣使用,便于手指穿入,方便手持手机,可避免手机从手中滑落,同时第一部分22也可作为支架使用,从而使手机能够放置于例如桌面等地,无需手持,可解放使用者的双手。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手环20结构简单,具有多种功能,极大的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33.本实施例中,通孔12为摄像孔,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时,手环20可作为手机摄像头保护框使用,可对摄像头起到保护作用,可避免突出的摄像头直接受到剐蹭或碰撞。
34.如图2所示,通孔12呈矩形状,通孔12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122和第二内壁124、相对的第三内壁126和第四内壁128。第一内壁122和第二内壁124分别与壳体10的前端、后端对应,第三内壁126和第四内壁128分别与壳体10的左侧、右侧对应,第一部分22和第二部分24均呈l状,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时,第一部分22与第二内壁124、第三内壁126对应,第二部分24与第一内壁122、第四内壁128对应。第一部分22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第三内壁126的靠近第一内壁122的一端对应、第二内壁124的靠近第四内壁128的一端对应,第二
部分24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与第一内壁122的靠近第三内壁126的一端对应、第四内壁128的靠近第二内壁124的一端对应。
35.通孔12的四个角均设有倒圆角,第一部分22的内角22a(见图5)、第二部分24的内角24a(见图6)均为圆角,圆角与倒圆角对应。圆角的设置,一方面与倒圆角对应,可提高手机壳整体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便于与手指配合,使用舒适。
36.优选地,如图2所示,壳体10的背部在通孔12的边缘位置处设有凸出的第一定位部192、第二定位部194,第一定位部192、第二定位部194均呈l状,第一定位部192与第三内壁126和第二内壁124对应,第二定位部194与第一内壁122和第四内壁128对应,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时,第一定位部192与第一部分22配合,第二定位部194与第二部分24配合,第一定位部192、第二定位部194可对手环20起到定位作用,以防手环20相对壳体10沿平行于壳体10背部的方向转动。
3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孔12的外周设有第一定位件17和第二定位件18,第一定位件17优选与通孔12的第三内壁126和第二内壁124的连接处对应,第二定位件18优选与第四内壁128对应,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一部分22和第二部分24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224和第二定位槽249,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时,第一定位件17与第一定位槽224相配合,第二定位件18与第二定位槽249相配合。设置的第一定位件17、第二定位件18、第一定位槽224、第二定位槽249,可对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4起到定位作用,可防止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4翘起。
38.优选地,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4均为金属件,例如为不锈铁,第一定位件17、第二定位件18均为磁性件,例如为磁铁,手环20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时,第一定位件17、第二定位件18可对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4起到引导和吸附作用,这样例如使用者携带手机在走路时,手环20不会松动异响。
39.第一定位件17、第二定位件18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17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定位件18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定位槽224的数量与第一定位件17的数量对应,第二定位槽249的数量与第二定位件18的数量对应。
40.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22可相对第二部分24在0-90之间进行转动,第二部分24可相对壳体10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
41.具体的,结合图5所示,第一部分22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一凸部222,两个第一凸部222与第一部分22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之间分别形成两个第一空位223。第二部分24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242,两个第二凸部242与第二部分24的第一端端部、第二端端部之间分别形成两个第二空位243。两个第一凸部22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凸部242之间,两个第一凸部222分别与两个第二空位243相配合,两个第二凸部242分别与两个第一空位223相配合。第一凸部222和对应的第二凸部242分别设有铰接孔,第一凸部222的铰接孔和对应的第二凸部242的铰接孔内安装有铰接轴50,从而第一凸部222和对应的第二凸部242通过铰接轴50连接在一起,第一部分22可围绕铰接轴50在0-90度之间进行转动。铰接轴50优选为一铆钉。
42.第二部分24的其中一个第二空位243的底部设有阻尼件244,阻尼件244与对应的第一凸部222相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的第二空位243的底部设有所述阻尼件244。通过设置的阻尼件244,可使得第一部分22在转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阻尼效果,并
且当第一部分22围绕铰接轴50转动到位后不会回落。
43.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的第二空位243的底部具有安装孔245,阻尼件244设置到安装孔245内。
44.结合图3、图4、图6、图7所示,壳体10的背部安装有转轴14,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底部设有安装槽246,转轴14的顶端可转动地安装到安装槽246内,从而使得第二部分24可围绕转轴14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
45.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底部和壳体10的背部设有用于限制第二部分24在0-230度之间进行转动的限位结构。
46.具体的,限位结构包括呈弧状的第一限位凸台32和第二限位凸台34。第一限位凸台32设置在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底部。第二限位凸台34设置在壳体10背部,第一限位凸台32所在圆的圆心与第二限位凸台34所在圆的圆心重合,且第一限位凸台32所在圆的圆心、第二限位凸台34所在圆的圆心位于转轴14的轴线上。第一限位凸台32位于第二限位凸台34的第一端34a和第二端34b之间。第一限位凸台32的第一端32a与第二限位凸台34的第一端34a相抵接时,第二部分24相对于壳体10转动的角度为0度,第一限位凸台32的第二端32b与第二限位凸台34的第二端34b相抵接时,第二部分24相对于壳体10转动的角度为230度。
47.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底部在安装槽246的边缘位置处形成有环部247,环部247套设在转轴14的外周,且环部247的底端与壳体10背部设置的环槽15相配合,环槽15围绕在转轴14的外周。第一限位凸台32设置在环部247的外周面上,第二限位凸台34设置在环槽15的边缘位置处。设置的环部247、环槽15,可使得第二部分24转动的更平稳。
48.壳体10的背部设有阻尼圈16,阻尼圈16围绕在转轴14的外周,第二限位凸台34位于阻尼圈16的内侧,第二部分24的第二端底部设有槽位248,槽位248围绕在安装槽246的外周,阻尼圈16的顶端容置于槽位248内。第一限位凸台32通过一台阶322设置到槽位248内的底部。通过设置的阻尼圈16、槽位248,可使得第二部分24在转动过程中具有稳定持久的阻尼效果,可防止第二部分24在转动过程中出现蹊跷、松脱等情况。
49.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背部包括外层和内层,外层和内层均为塑胶层。外层和内层之间设有钢片层,钢片层位于通孔12的第四内壁128与壳体10的右侧之间,外层在对应钢片层的位置设有镂空位,阻尼圈16、第二限位凸台34、环槽15、转轴14均设置在钢片层,通过钢片层可为第二部分24的转动提供更加牢固、稳定的支撑。
5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如图1所示的手环,当手环20需作为指环扣或支架使用时,先将第一部分22相对第二部分2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90度,如图8所示,然后将第二部分24相对壳体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230度,如图9所示,此时第一部分22位于通孔12和壳体10的右侧之间且位于通孔12和壳体10的后端之间,第一部分22即可作为指环扣或支架使用。当手环20不使用时,先将第二部分24相对壳体1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0度,然后将第一部分22相对第二部分24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到0度,如图1所示,此时手环20即围绕在通孔12的外周。
51.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