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2022-08-11 08:04: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鱼苗在培育过程中,因为孵化时间、进食及先天原因等差异,其个体大小会发生差距。而鱼苗个体大小如若悬殊较大就会发生大鱼吃小鱼的事故。为了避免发生大鱼掠夺小鱼及互相争食的情形,同时也能够使不同尺寸大小的鱼苗吸收该成长阶段应有的营养成份,借此达到鱼苗稳定成长的功效,人们通常采用分级养殖的办法,即在一定时候将鱼苗进行分级,将大小鱼苗分开来养殖。
3.公开号为cn113455445a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养殖用鱼苗分级装置及其方法,包括养殖箱,养殖箱内设有分级组件和控制组件,养殖箱的右侧设有箱门,下方还设有通氧组件和清理组件,本发明设置分级组件和调整组件,通过转动对应的手轮,分别带动一号丝杆和二号丝杆转动,调整左分级板和右分级板的位置,便于调节各级鱼苗生活空间的大小,将鱼苗放入养殖箱的左侧,打开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水泵带动水流从进水管中进入,通过喷水板均匀的向右侧喷出,进入出水管中,体积较小的鱼苗在水流的带动下通过左分级板上的大喇叭口进入养殖箱的中部,体积最小的鱼苗通过右分级板上的小喇叭口进入养殖箱的右部,解决了人工进行分级,效率和效果均不佳的问题。
4.授权公告号为cn105357958b的发明公开了用于鱼类养殖的设备,包括中心槽和一个或多个环绕槽,其中,中心槽用于水处理,而一个或多个环绕槽用于养殖鱼类,鱼类养殖设备还包括流动施加器,由此环绕槽中的水流速度各自地与水交换速度无关,其中鱼类养殖设备在每个环绕槽中包括将环绕槽分成槽区段的多个可移动且可渗透的区段壁,每个环绕槽配置有一个或两个出口和一个或两个入口,并且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环绕槽的每一个中提供基本上水平/层状的水流结构。此外,还描述了鱼类养殖设备的用途,其用于生产特别是非常需要高流动速度的鱼类和需要水平/层状流动结构的鱼类。
5.授权公告号为cn105532544b的发明公开了鱼苗分级装置,网片安装在水箱中并将水箱分割为甲区域和乙区域,网片安装在使网片沿其平面移动的运动机构上,所述网片至少由两段连接而成,该两段网片分别是大网眼段和小网眼段,其中大网眼等于要分级的界线尺寸,小网眼小于最小的鱼苗尺寸。该发明分级方法,先以饲料将鱼苗全部诱入甲区域后用大网眼段拦在两个区域之间,然后再用饲料将小鱼苗全部通过网片诱入乙区域后用小网眼段拦在两个区域之间,使大小鱼苗分离。该发明完全利用鱼苗对饲料的需求而使它们在水箱内活动到指定区域,不存在强制过滤的手段,使鱼苗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提高了后续养殖的成长率和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分鱼的、可以改善水质的、排污效果好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及方法,装置结构简单,分鱼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鱼苗存活率高。
7.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8.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包括同轴套设的养殖外箱和养殖内箱,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的侧壁设置网衣,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养殖单元,养殖内箱侧壁上对应不同养殖单元的网衣的目数不同,即网眼大小不同;
9.养殖内箱的内部设有曝气组件,养殖内箱的底部设有排污组件;
10.曝气组件包括套设在养殖内箱内部的曝气网箱以及设置在曝气网箱内部的曝气管组;曝气网箱的顶端与底端均通过轴承与养殖内箱相配合;曝气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曝气管、过渡管和第二曝气管,第一曝气管竖直设置,第二曝气管水平设置,第二曝气管的出口端朝向曝气网箱的侧壁设置;曝气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曝气导管,曝气导管的排气端穿过第二曝气管的侧壁并朝向曝气网箱的侧壁设置;曝气网箱的底部设有过滤底板,排污组件设于过滤底板的下方。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之间的多个养殖单元之间可通过网衣分隔,为避免鱼苗从养殖单元内游到养殖外箱的外部,养殖外箱侧壁上的网衣的网眼小于最先鱼苗的尺寸,同样为了避免不同养殖单元内的鱼苗随意进出,用于分隔养殖单元的网衣的网眼也小于最小鱼苗的尺寸。
12.如此,鱼苗进入养殖内箱之后,在鱼食引诱或水体扰动的情况下会穿过养殖内箱侧壁上的网衣进入不同的养殖单元。鱼群中体型尺寸较大的鱼苗仅能通过网眼较大的网衣,进入同一个养殖单元内。而小网眼网衣对应的养殖单元内则仅有体型较小的鱼苗能够进入,此外,体型较小的鱼苗还有可能通过网眼较大的网衣或者网眼适中的网衣进入其他养殖单元。但小鱼苗在受到大鱼苗的攻击或威胁时,或者是在受到鱼食引诱时,也容易向养殖内箱逃窜,进而顺利经过小网眼的网衣进入正确的养殖空间。如此,能够实现自动分鱼,既可以节省劳动成本,也可以降低分鱼对鱼苗的损伤,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13.养殖内箱设置曝气组件,通过曝气导管连接曝气器,对养殖外箱内部的水体通入新鲜气体,有助于提高水体含氧量,降低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为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排污组件的设置,能够及时清除水体中的鱼食残渣、鱼苗粪便以及其他杂质,提高养殖用水的清洁度。如此,有助于鱼苗的健康,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14.此外,在曝气导管将曝气气体输送到第二曝气管的出口端排出的过程中,气体的流动会通过虹吸原理促使第一曝气管下方的水体经过过渡管向第二曝气管方向移动。
15.如此,能够引导曝气网箱外侧的养殖内箱以及养殖外箱内底部的水体向曝气网箱方向流动,促进水体交换,能够促进养殖空间范围内的鱼群游动,促使其锻炼。此外,水体由外侧进入到第一曝气管内部的时候,有助于将养殖外箱以及养殖内箱底部的沉积物引导到曝气网箱内,再经由过滤底板排入排污组件,实现对底部污物清理,从而提高养殖水体的水质,保证鱼苗正常生长,提高存活率。
16.进一步的,第一曝气管上远离过渡管的一端设有过滤套体。如此,能够通过过滤套体对进入第一曝气管内部的水体进行过滤,可避免曝气管组阻塞,有助于实现辅助排污。
17.进一步的,曝气网箱的顶部设有浮体,曝气器设于浮体的上方,曝气导管穿过浮体与第二曝气管相配合;曝气网箱的内部竖直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浮体、过滤底板相连,第一曝气管通过连接套体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18.由此,通过浮体与支撑杆的设置可以对曝气管组在曝气网箱内部的位置进行固
定,并且能够保持曝气网箱的结构形状不变。
19.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曝气管中部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中部设有第一旋叶,第一转轴的顶部伸入过渡管内,并且第一转轴的顶部末端设有第二旋叶,第一旋叶与第二旋叶能够随第一转轴同步转动。
20.进一步的,第一转轴通过环形连接件与第一曝气管的侧壁相配合。环形连接件的外径与第一曝气管的内壁通过密封垫密封连接,环形连接件的内径与第一转轴的外壁相贴合。此外,环形连接件的本体上还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孔。
21.由此,第一曝气管下方的水体在虹吸作用下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旋叶、第二旋叶转动,从而在曝气管组的内部形成旋流,提高水体能量,有助于促进底部水体的流动和交换。另外,第一旋叶与第二旋叶的旋转促使水体成螺旋状与曝气气体接触,有利于气体与水体的混合,并且能够延长气体在水中时间,第一旋叶、第二旋叶的旋转运动也相对提高第一曝气管与连接套体这些部件的震动,有助于通过水体震动来促进曝气气泡在水中的破裂,提高曝气效果。
22.进一步的,第二曝气管内设有同轴设置的导流柱体,曝气导管的排气端与导流柱体相连;导流柱体的侧壁通过导流连接杆与第二曝气管的内壁连接,导流柱体上远离第二曝气管出口方向的一端设有流线型的导流块。
23.由此,曝气导管的排气端穿过浮体以及第二曝气管的侧壁与导流柱体捆绑,有助于曝气导管的固定。导流柱体与导流块的设置能够引导水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流的流向,有助于促进水流与曝气气体的混合。
24.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的底部均设有过滤底网,过滤底网的内径与过滤底板的外径相适配。如此,通过过滤底网与过滤底板的配合,能够对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内的水体进行过滤,有助于提高排污效果。
25.进一步的,排污组件包括漏斗形的排污基体,排污基体的顶部开口与养殖外箱的底部相适配,设于排污基体底部的排污口连接有排污管体。排污基体的内部竖直设有排污支撑柱,排污支撑柱的底端套设在排污口内,排污支撑柱内部中空,并且排污支撑柱的底部设有排污孔,排污孔暴露在排污口的上方。
26.由此,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内部的鱼食残渣、鱼苗粪便等杂质经由过滤底网、过滤底板进入排污基体后可通过排污支撑柱上的排污孔进入与排污口相连的排污管体排出。
27.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排污支撑柱的顶端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侧壁环绕布设有多个搅拌轴和多个排污旋叶,排污旋叶设于搅拌轴的上方,搅拌轴的外侧末端向排污基体的侧壁延伸。
28.由此,通过第二转轴能够带动搅拌轴和排污旋叶转动,促进水体形成旋转运动,并能在转动过程中对汇集到排污基体内部的污泥进行打撒,通过旋转水流提高排污效果,还可以避免排污孔堵塞。
29.进步一步的,排污基体的侧壁上环绕布设有多个倾斜的喷头。在进行排污的时候,水体外排作用力以及喷头作用力的作用下,能够促使污物向排污支撑柱的排污孔方向移动,实现排污。
30.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搅拌轴为空心结构,搅拌轴的侧壁设有开槽,搅拌轴的内部套设有滑移轴,滑移轴的外部套设有弹簧,滑移轴的侧壁上设有延伸杆,延伸杆上远
离滑移轴的一端穿过开槽伸向搅拌轴的外部。
31.由此,在搅拌轴旋转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滑移轴会沿轴向相对滑移并带动延伸杆产生位移,进而实现多方位移动且对污泥打撒处理,同时搅拌轴上的滑移轴相对的滑移带动延伸杆的位移运动能够对旋转水体形成适当干扰,避免形成的旋转水流离心力过大影响上部鱼类游动或导致其应激反应。
32.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之间设有多个隔离件,隔离件包括上下对应的养殖连杆,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分别与养殖连杆的两端相连,养殖连杆沿径向延伸,上下对应的养殖连杆之间配设有网衣;养殖连杆沿养殖外箱的径向设置,并且上下对应的养殖连杆能够同步绕养殖外箱的轴线转动。
33.由此,通过移动养殖连杆可以调节相应的养殖单元的空间大小。相应的,养殖内箱侧壁上的网衣宽度可随养殖连杆的移动进行调节,以避免不同尺寸的鱼苗混杂进入同一个养殖单元。
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箱养殖的分鱼方法,采用上述网箱养殖分鱼装置中的一种,在养殖外箱与养殖内箱之间设置首尾相连的养殖单元甲、养殖单元乙和养殖单元丙,养殖单元甲对应的养殖内箱的网衣目数大,养殖单元丙对应的养殖内箱的网衣目数小,养殖单元乙对应的养殖内箱的网衣目数适中,包括以下步骤:
35.s1.将养殖池内不同尺寸的鱼苗围入养殖内箱与曝气网箱之间;启动曝气组件,通过曝气气流形成局部扰动驱赶鱼群,采用鱼食等引诱鱼群中不同尺寸的鱼苗通过养殖内箱侧壁上相应网目的网衣进入养殖单元甲、养殖单元乙或养殖单元丙,其中,鱼群中体型较大的鱼苗仅能进入养殖单元丙的内部,养殖单元甲中仅有体型较小的鱼苗能够进入;
36.s2.待养殖单元甲中的鱼的个体数量达到预期目标后,对养殖单元甲内的鱼苗进行捕捞,并在养殖单元丙和养殖单元乙的内部制造扰动,驱赶个体较小的鱼苗;
37.s3.将进入养殖单元甲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2中所得鱼群;待养殖单元乙内的混杂的小体型鱼苗的数量降低到预期目标后可对养殖单元乙内的鱼群进行捕捞;
38.s4.在养殖单元丙的内部制造扰动或利用鱼食引诱,促使体型较小和体型适中的鱼苗游出养殖单元丙,并在养殖单元乙内制造扰动,促使体型较小的鱼苗游入养殖单元甲;将进入养殖单元甲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2中所得鱼群;将进入养殖单元乙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3中所得鱼群;然后对剩余的体型较大的鱼苗进行捕捞即可。
39.如此,分鱼方法简单,能够实现自动分鱼的目的,既可以节省劳动力也可以降低鱼苗损伤。
40.本发明由于采用了曝气管组与曝气导管配合,一方面能够提高养殖水体的含氧量,保证养殖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在曝气网箱内部利用虹吸原理促进养殖外箱、养殖内箱与曝气网箱之间的水体交换,有助于驱赶鱼群游动,既有助于分鱼又能促进鱼苗游动,保持鱼苗活力;此外,还有助于水中污物的排出,提高排污效果,提高养殖水体水质,从而有助于提高鱼苗存活率。排污组件中,搅拌轴与排污旋叶以及喷头的配合能够促进污泥的转动,能够打散污泥,防止排污过程中出现堵塞;搅拌轴上滑移轴与延伸杆的设置能够提高污泥打散效果,还可以对旋转水体形成适当干扰,避免形成的旋转水流离心力过大影响上部鱼类游动或导致其应激反应。因此,本发明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分鱼的、可以改善水质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及方法,分鱼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鱼苗存活率高。
附图说明
41.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图1所示网箱养殖分鱼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图2所示网箱养殖分鱼装置的曝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4为图3所示曝气组件中第一转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45.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46.图6为图5所示网箱养殖分鱼装置的排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为图6中d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8.图8为图6所示排污组件中搅拌轴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号:养殖外箱11;养殖内箱12;固定框13;第一网衣14;第二网衣15;过滤底网16;安装板17;支撑连杆18;轴承19;养殖连杆20;养殖单元甲21;养殖单元乙22;养殖单元丙23;曝气网箱31;第四网衣32;浮体33;过滤底板34;支撑杆35;连接套体36;第一曝气管41;过渡管42;第二曝气管43;曝气导管44;过滤套体45;第一转轴51;环形连接件52;通孔53;第一旋叶54;第二旋叶55;导流柱体56;导流块57;排污基体61;排污管体62;排污支撑柱63;排污孔64;第二转轴71;搅拌轴72;开槽73;滑移轴74;弹簧75;延伸杆76;排污旋叶77;喷头78。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1.实施例1
52.图1~图4示意性的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及方法。如图所示,本装置包括内外同轴套设的圆柱形的养殖内箱12和养殖外箱11,二者皆包括上下对应设置的、环形的固定框13,以及用于连接上下对应的固定框13的侧壁,养殖外箱11与养殖内箱12的底部均设有过滤底网16,构成圆柱形的网箱结构。
53.养殖内箱12与养殖外箱11之间的空间通过隔离件划分为三个养殖单元,即:养殖单元甲21、养殖单元乙22和养殖单元丙23。
54.养殖内箱12与养殖外箱11二者的侧壁皆为片状的网衣。其中,养殖外箱11的侧壁设置的为目数较高的第一网衣14,网眼小于最小鱼苗的尺寸;养殖内箱12的侧壁根据对应的养殖单元的不同设置三组目数不同的第二网衣15,对应养殖单元甲21的第二网衣15目数较大,网眼小,仅可供鱼苗中体型较小者进出;对应养殖单元丙23的第二网衣15目数较小,网眼大,可供鱼苗中体型较大者进出;对应养殖单元乙22的第二网衣15目数适中,鱼苗中体型较大者不能从其上的网眼通过,体型适中与体型较小的鱼苗均能通过。
55.隔离件包括上下对应的、沿径向延伸的养殖连杆20,位于上方的养殖连杆20,其两个末端分别与养殖内箱12、养殖外箱11顶部的固定框13连接;位于下方的养殖连杆20,其两个末端分别与养殖内箱12、养殖外箱11底部的固定框13连接。上下对应的养殖连杆20之间配设有片状的第三网衣,为避免鱼苗通过第三网衣在不同养殖单元之间游动,第三网衣上的网眼也设置为小于最小鱼苗的尺寸。
56.在其他实施例中,上下对应设置的两个养殖连杆20能够同步绕养殖外箱11/养殖
内箱12的轴线转动,从而可调整不同养殖单元的空间大小。相应的,养殖内箱12侧壁上的第二网衣15配设有收放机构,能够根据对应的养殖连杆20的位置调整第二网衣15的面积,保证分鱼效果。
57.养殖内箱12的内部设有曝气组件,曝气组件包括套设在养殖内箱12内部的曝气网箱31以及设置在曝气网箱31内部的曝气管组以及曝气器。养殖内箱12的顶部和底部的固定框13内部均同轴套设有环形的安装板17,安装板17与对应的固定框13之间通过支撑连杆18连接。曝气网箱31的顶端与底端均通过轴承19与养殖内箱12上的安装板17转动连接。曝气网箱31的侧壁采用网眼小于最小鱼苗的尺寸的第四网衣32设置。
58.曝气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曝气管41、过渡管42和第二曝气管43,其中过渡管42为弯管,用于连接第一曝气管41和第二曝气管43,第一曝气管41竖直设置,第二曝气管43水平设置。第二曝气管43的出口端朝向曝气网箱31的侧壁设置。曝气网箱31的顶部设有浮体33,曝气器设于浮体33的上方。曝气器的输出端连接有曝气导管44,曝气导管44的排气端穿过浮体33以及第二曝气管43的侧壁并朝向曝气网箱31的侧壁设置。
59.曝气网箱31的底部设有过滤底板34,曝气网箱31的内部竖直设置有支撑杆35,支撑杆3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浮体33、过滤底板34相连,第一曝气管41通过连接套体36与支撑杆35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杆35与浮体33以及过滤底板34的配合可以对曝气管组在曝气网箱31内部的位置进行固定,并且能够保持曝气网箱31的结构形状不变。
60.第一曝气管41上远离过渡管42的一端设有过滤套体45。第一曝气管41中部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51,第一转轴51通过环形连接件52与第一曝气管41的侧壁相配合。环形连接件52的外径与第一曝气管41的内壁通过密封垫密封连接,环形连接件52的内径与第一转轴51的外壁相贴合。此外,环形连接件52的本体上还设有供水流通过的通孔53。
61.第一转轴51的中部设有第一旋叶54,第一转轴51的顶部伸入过渡管42内,并且第一转轴51的顶部末端设有第二旋叶55,第一旋叶54与第二旋叶55能够随第一转轴51同步转动。其中多个第一旋叶54环绕第一转轴51设置,整体呈开口向上的喇叭状形。
62.第二曝气管43内设有同轴设置的导流柱体56,曝气导管44的排气端与导流柱体56相连;导流柱体56的侧壁通过导流连接杆与第二曝气管43的内壁连接,导流柱体56上远离第二曝气管43出口方向的一端设有流线型的导流块57。
63.如此,在曝气器通过曝气导管44向养殖水体内部排放曝气气体,有助于提高水体含氧量,降低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为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曝气导管44将曝气气体输送到第二曝气管43的出口端排出的过程中,气体的流动会通过虹吸原理促使第一曝气管41下方的水体经过过渡管42向第二曝气管43方向移动。
64.水体在第一曝气管41内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了第一旋叶54和第二旋叶55的旋转,且第一曝气管41下方的水体在进入其内部的时候经过过滤套体45过滤,这样还能够实现引导外侧的养殖外箱11内底部的水体向养殖内箱12流动,促进水体交换,以及促进养殖空间范围内的鱼群游动,促使其锻炼,且促进水体进入到第一曝气管41内部的时候,有助于将养殖外箱11以及养殖内箱12底部的沉积物引导到曝气箱体内,再从过滤底板34排出,实现对底部污物清理。
65.另外,曝气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虹吸作用促使第一旋叶54、第二旋叶55的旋转,促使水体成螺旋状与曝气气体接触,有利于气体与水体的混合且延长气体在水中的存留时
间,第一旋叶54与第二旋叶55的旋转运动也相对提高第一曝气管41与连接套体36这些部件的震动,有助于通过水体震动来促进曝气气泡在水中的破裂,提高曝气效果。
66.曝气网箱31的底部设有过滤底板34,过滤底网16与过滤底板34相适配,过滤底网16的内径与安装板17的外径相适配,过滤底板34的外径与过滤安装板17的内径相适配。通过过滤底网16与过滤底板34的配合,能够对养殖外箱11与养殖内箱12内的水体进行过滤,有助于提高排污效果。排污组件设于过滤底板34与过滤底网16的下方。
67.采用本实施例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在进行分鱼时,采用如下方法:
68.s1.将养殖池内不同尺寸的鱼苗围入养殖内箱12与曝气网箱31之间;启动曝气组件,通过曝气气流形成局部扰动驱赶鱼群,采用鱼食等引诱鱼群中不同尺寸的鱼苗通过养殖内箱12侧壁上相应网目的网衣进入养殖单元甲21、养殖单元乙22或养殖单元丙23,其中,由于养殖单元甲21、养殖单元乙22和养殖单元丙23对应的养殖内箱12侧壁上的第二网衣15的目数不同,养殖单元甲21中仅有体型较小的鱼苗能够进入,养殖单元乙22中有体型较小的鱼苗和体型适中的鱼苗游入;鱼群中体型较大的鱼苗仅能进入养殖单元丙23的内部,并且养殖单元丙23内还有可能混入体型适中以及体型较小的鱼苗。
69.s2.待养殖单元甲21中的体型较小的鱼苗的个体数量足够多,达到预期目标后,对养殖单元甲21内的鱼苗进行捕捞,调整曝气组件中第二曝气管43出口端的朝向,并在养殖单元丙23和养殖单元乙22的内部制造扰动,驱赶个体较小的鱼苗。
70.s3.将进入养殖单元甲21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2中所得鱼群,逐步减少多个养殖单元内小个体鱼苗的数量;待养殖单元乙22内的混杂的小体型鱼苗的数量降低到预期目标后可对养殖单元乙22内的鱼群进行捕捞,减少多个养殖单元内个体适中的鱼苗的数量。
71.s4.在养殖单元丙23的内部制造扰动或利用鱼食引诱,促使体型较小和体型适中的鱼苗游出养殖单元丙23,重新调整曝气组件中第二曝气管43出口端的朝向,并在养殖单元乙22内制造扰动,促使体型较小的鱼苗游入养殖单元甲21;将进入养殖单元甲21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2中所得鱼群;将进入养殖单元乙22内的鱼苗捕捞后混入s3中所得鱼群;然后对剩余的体型较大的鱼苗进行捕捞即可。
72.采用上述方法,能够实现自动分鱼,既可以节省劳动成本,也可以降低分鱼对鱼苗的损伤,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曝气组件的设置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的同时形成扰动,起到驱赶鱼群的作用,提高分鱼效率。
73.实施例2
74.图5~图8示意性的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网箱养殖分鱼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75.排污组件包括漏斗形的排污基体61,排污基体61的顶部开口与养殖外箱11的底部相适配,设于排污基体61底部的排污口连接有排污管体62。排污基体61的内部竖直设有排污支撑柱63,排污支撑柱63的底端套设在排污口内,排污支撑柱63内部中空,并且排污支撑柱63的底部设有排污孔64,排污孔64暴露在排污口的上方。养殖外箱11与养殖内箱12内部的鱼食残渣、鱼苗粪便等杂质经由过滤底网16、过滤底板34进入排污基体61后可通过排污支撑柱63上的排污孔64进入与排污口相连的排污管体62排出。
76.排污支撑柱63的顶端设有第二转轴71,第二转轴71的侧壁环绕布设有多个搅拌轴72和多个排污旋叶77,排污旋叶77设于搅拌轴72的上方,搅拌轴72的外侧末端向排污基体
61的侧壁延伸。排污基体61的侧壁上环绕布设有多个倾斜的喷头78。
77.在进行排污的时候,水体外排作用力以及喷头78作用力的作用下,促使污物向排污支撑柱63的排污孔64方向移动,实现排污。在这个过程中搅拌轴72以及排污旋叶77能够形成旋转运动,并能在转动过程中对汇集到排污基体61内部的污泥进行打撒,通过旋转水流提高排污效果,还可以避免排污孔64堵塞。
78.搅拌轴72为空心结构,搅拌轴72的侧壁设有开槽73,搅拌轴72的内部套设有滑移轴74,滑移轴74的外部套设有弹簧75,滑移轴74的侧壁上设有延伸杆76,延伸杆76上远离滑移轴74的一端穿过弹簧75上的缝隙以及开槽73伸向搅拌轴72的外部。
79.在搅拌轴72旋转的过程中,其内部的滑移轴74会沿轴向相对滑移并带动延伸杆76产生位移,进而实现多方位移动且对污泥打撒处理,同时搅拌轴72上的滑移轴74相对的滑移带动延伸杆76的位移运动能够对旋转水体形成适当干扰,避免形成的旋转水流离心力过大影响上部鱼类游动或导致其应激反应。
80.本发明的操作步骤中的常规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进行赘述。
8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