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柔性扁平线缆的制作方法

2022-08-11 05:59: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扁平线缆。


背景技术:

2.柔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是一种新型数据线缆,通过将ffc与适配的ffc connector连接,以进行数据传输。ffc是将多个由基础部构成的导体均匀且间隔排布后,通过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将pet绝缘材料和多个导体压合而成。现有技术中存在有0.5mm、0.8mm、1.0mm、1.25mm、1.27mm、1.5mm、2.0mm、2.54mm等各种间距(p)规格的柔性扁平线缆,该间距是指相邻两个导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3.ffc具有柔软、随意弯曲折叠、厚度薄、体积小、连接简单、拆卸方便、易解决电磁屏蔽等优点,但受限于其线材中导体的宽度,ffc的载流能力也受到限制。ffc载流能力随导体宽度的增大而增加,而为保证ffc适用于对应的ffc连接器时数据通道数量不变,对于导体数量固定的线材,导体宽度的增加会带来线缆整体宽度的增加;或者线缆宽度不变而导体宽度的增加会导致对应的导体数量减少。因此在保证通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实现ffc线材载流能力的增加,就需要增加线缆的整体宽度或者增加线缆的数量来满足,这样会导致线缆占用的空间增加或线缆对应的端子占用面积增加。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柔性扁平线缆,旨在保证通道数量、线缆整体宽度和导体数量均不改变的前提下,增加导体的宽度以提升线缆的载流能力。
6.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柔性扁平线缆,其包括绝缘本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内沿厚度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均包括多个导体;多个导体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所述导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导体包括基础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于所述基础部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导体层错位布置,且错位的距离小于所述导体的宽度。
8.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基础部和所述延伸部为一体结构。
9.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层与所述第二导体层之间错位的距离大于所述导体的宽度的一半。
10.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多个导体均匀分布。
11.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绝缘本体。
12.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导体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导体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
13.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且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二绝缘层,且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长度。
14.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且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三绝缘层,且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长度。
15.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第一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中每个导体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长度均相等。
16.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其中,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长度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长度相等。
17.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在现有基础部的基础上增设所述延伸部,增大了所述导体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沿其厚度方向间隔布置,使所述绝缘本体中每一层可容纳导体的空间增大,因此即便增大了所述导体的宽度,也无需增加所述绝缘本体的宽度。同时将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之前错位的距离均小于所述导体的宽度,以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在保证其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所述绝缘本体整体宽度不变、以及导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所述导体加宽,提升了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耐电流能力。
附图说明
18.图1是现有技术中ffc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现有技术中ffc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现有技术中ffc的冲边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发明中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自所述第一绝缘层方向和自所述第三绝缘层方向的对比视图;
25.图8是本发明中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冲边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发明中所述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8.如图1所示,现有柔性扁平线缆ffc的结构包括绝缘本体10,绝缘本体10内布置有多个导体20,多个导体20沿绝缘本体10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且均匀排列;每个导体的结构
和规格均相同,且导体20由基础部构成。其中,绝缘本体10的整体宽度为a,相邻两个导体之间间隔的距离为b;如图2所示,绝缘本体10的底部两端增加补强板30,以提升ffc的强度。为了配合各种间距(p)规格的ffc连接器,相邻两个导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置为p;且ffc与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连同补强板30一起插入ffc连接器内,使ffc连接器上下对应的两个弹性端子中,一个弹性端子咬合导体,另一个弹性端子咬合补强板30。
29.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对使用不同规格导体的多个ffc进行耐电流(其中耐电流为通电时ffc表面温度上升30℃以内安全规范值)实验后,得到如表1所示ffc耐电流对照表。
30.表1 ffc耐电流对照表
[0031][0032]
ffc耐电流能力与其使用的导体截面积成正比,导体截面积越大,ffc的耐电流越大;而对于使用同样规格导体的多个ffc线材,pin数越大(相当于ffc使用的导体数量),耐电流能力递减。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增加导体宽度的方法来增加ffc的耐电流能力,为保证ffc适用于对应的ffc连接器时数据通道数量不变,对于导体数量固定的线材,导体宽度的增加会带来线缆整体宽度的增加;或者线缆宽度不变而导体宽度的增加会导致对应的导体数量减少,这就需要增加线缆的数量。因此,现有技术中虽通过增加导体的宽度提升了ffc的耐电流能力,却同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线缆占用的空间增加或线缆对应的端子占用面积增加。
[003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扁平线缆,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包括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内设置有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均包括多个导体2,每个导体层中的多个导体2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方向均匀且间隔分布。如图9所示,所述导体20包括基础部21和延伸部22,所述延伸部22位于所述基础部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基础部21连接。所述延伸部22与所述基础部21长度相等、厚度相等。所述延伸部22的宽度以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宽度不变(如图4所示,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宽度为a)的前提而设定。所述第一导体层3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之间错位的距离小于所述导体2的宽度,使得通过调整ffc连接器的位置,即可满足:ffc连接器上下对应的两个弹性端子中有且仅有一个弹性端子能够与一个导体的中心电连接,从而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
[0034]
本发明在现有基础部21的基础上增设所述延伸部22,增大了所述导体20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沿其厚度方向间隔布置,使所述绝缘本体1中每一层可容纳导体的空间增大,因此即便增大了所述导体20的宽度,也无需增加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同时将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错位布置,且所述
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之前错位的距离均小于所述导体的宽度,以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在保证其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所述绝缘本体1整体宽度不变、以及导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所述导体20加宽,提升了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耐电流能力。
[0035]
进一步的,所述基础部21和所述延伸部22为一体结构。由于如果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导体数量分布不均会带来的以下问题:导体层所处空间被浪费,同时当其中一个导体层中导体数量过多时为能够容纳该导体层内所有导体,不得不将所述绝缘本体1的宽度增加,而导致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整体宽度增大。因此,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导体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导体的数量相等,既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内每个导体层所处空间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保证线缆整体宽度不变。
[0036]
由于本发明将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沿所述绝缘本体1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ffc的整体的厚度,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整体厚度增加,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强度随之增加,无需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增设补强板,因此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厚度依旧能够满足与现有ffc连接器插接配合。
[0037]
所述第一导体层3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任意相邻两个导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均为p,以使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能够与市面现有规格的ffc连接器相适配的前提下,使得每个导体的中心均可以暴露出来,以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
[0038]
所述第一导体层3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之间错位的距离大于所述导体20的宽度的一半,使得每个导体的中心均不会被遮挡。当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与现有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ffc连接器上下对应的两个弹性端子中必然有一个弹性端子能够与一个导体的中心电连接,从而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
[0039]
以下以图1所示现有ffc中导体数量为14个,即现有ffc在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为14为例,对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以说明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
[0040]
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均包括7个导体;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相邻两个导体,如:第一导体层3中导体100和导体200均与第二导体层4中导体300相邻,则导体100的中心与导体30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p,导体200的中心与导体30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也为p,从而保证任意一个导体的中心均能够与ffc连接器的一个弹性端子电连接。电连接导体100的弹性端子与电连接导体300的弹性端子相互错位,并不会上下对应;因此,每一个导体与ffc连接器的弹性端子电连接后,均能形成一个数据通信的通道。
[0041]
本发明中当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与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ffc连接器每一对上下对应的两个弹性端子中,有且仅有一个弹性端子能够与一个导体电连接,则沿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宽度方向上,其数据通信的通道数量为14,实现了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在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
[0042]
本发明中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之间错位的距离小于所述导体20的宽度,如图4所示,导体300相对于导体100向右错位的距离小于导体100的宽度,使得导体100朝导体300方向的投影能够与导体300部分重合,且重合的宽度越大,越
节省所述第一导体层3和所述第二导体层4在所述绝缘本体1内部占用的空间,每个导体的宽度就可以达到更大。
[0043]
所述导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绝缘本体1,以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沿所述导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两个金手指层5,其中,每个金手指层5均包括7个金手指;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同一侧的两个金手指层分别与ffc连接器的弹性端子电连接后,共同构成14个数据通信通道。
[0044]
具体的,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绝缘层11、第二绝缘层12和第三绝缘层13;所述第一导体层3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与所述第二绝缘层12之间;所述第二导体层4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与所述第三绝缘层13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11与所述第二绝缘层12之间,除所述第一导体层3的所有导体之外的空间均布置有pet绝缘材料;所述第二绝缘层12与所述第三绝缘层13之间,除所述第二导体层4的所有导体之外的空间也均布置有pet绝缘材料,即所有导体均被绝缘材料包覆。
[0045]
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11,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二绝缘层12,且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第二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绝缘层13的长度,以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同一侧的两个金手指层的朝向相同,即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导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导体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所有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所有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朝向相同。
[0046]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向上布置。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层11之外,即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11部分的上表面均裸露在外,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下表面均被所述第二绝缘层12完全遮挡,使得由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7个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向上布置。
[0047]
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层12之外,即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超出所述第二绝缘层12部分的上表面均裸露在外,且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下表面均被所述第三绝缘层13完全遮挡,使得由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7个导体组成的金手指层也向上布置。
[0048]
虽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同一侧的两个金手指层未处于同一平面,但是由于ffc连接器的弹性端子具有弹性,因此,当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与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同一侧的两个金手指层均能够与ffc连接器的弹性端子电连接。具体的,当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与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ffc连接器的上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一弹性端子、第三弹性端子、第五弹性端子、第七弹性端子、第九弹性端子、第十一弹性端子和第十三弹性端子依次与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7个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电连接;ffc连接器的上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二弹性端子、第四弹性端子、第六弹性端子、第八弹性端子、第十弹性端子、第十二弹性端子和第十四弹性端子依次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7个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电连接。同时,本实施例中需要对应延长ffc连接器的上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一弹性端子、第三弹性端子、第五弹性端子、第七弹性端子、第九弹性端子、第十一弹性端子和第十三弹性端子的长度,或者缩短其上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二弹性端子、第四弹性端子、第六弹性端
子、第八弹性端子、第十弹性端子、第十二弹性端子和第十四弹性端子的长度。
[0049]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导体的长度与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导体的长度与所述第三绝缘层13的长度相等,以便于对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冲边加工。
[0050]
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11,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超出所述第三绝缘层13,且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长度,以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同一侧的两个金手指层的朝向相反,即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所有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与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所有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朝向相反。
[0051]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绝缘层11向上布置。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层11之外,即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超出所述第一绝缘层11部分的上表面均裸露在外,且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下表面均被所述第二绝缘层12完全遮挡,使得由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7个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向上布置。
[0052]
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第三绝缘层13之外,即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超出所述第三绝缘层13部分的下表面均裸露在外,且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上表面均被所述第二绝缘层12完全遮挡,使得由7个第二导体组成的金手指层向下布置。
[0053]
当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与ffc连接器插接配合时,ffc连接器的上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一弹性端子、第三弹性端子、第五弹性端子、第七弹性端子、第九弹性端子、第十一弹性端子和第十三弹性端子依次与7个第一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电连接;ffc连接器的下排14个弹性端子中第二弹性端子、第四弹性端子、第六弹性端子、第八弹性端子、第十弹性端子、第十二弹性端子和第十四弹性端子依次与7个第二导体形成的金手指层电连接。
[0054]
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体层3中每个导体的长度、所述第二导体层4中每个导体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12的长度均与现有技术中导体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绝缘层11的长度与所述第三绝缘层13的长度相等。与现有技术中ffc结构相比,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中只有导体的排布方式、以及绝缘本体1的厚度改变,如图3和图8所示,使得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可以延用现有技术中ffc的冲边规格b、冲边规格c和冲边规格d,以便于对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冲边加工。
[0055]
本发明中一具体实施例,同一个导体层中相邻两个导体之间间隔的距离为2b,同一个导体层中相邻两个导体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2p,使得所述导体20的宽度达到现有ffc中导体宽度的2倍,即本发明中所述延伸部22的宽度与所述基础部21的宽度相等,大大提升了所述导体20的载流能力,进而提升了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耐电流能力,同时不增加线缆的整体宽度。
[0056]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扁平线缆,在现有基础部的基础上增设所述延伸部,增大了所述导体的宽度;且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沿其厚度方向间隔布置,使所述绝缘本体中每一层可容纳导体的空间增大,因此即便增大了所述导体的宽度,也无需增加所述绝缘本体的宽度。同时将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
体层错位布置,且所述第一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导体层之前错位的距离均小于所述导体的宽度,以保证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进行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柔性扁平线缆在保证其数据通信时的通道数量不变、所述绝缘本体整体宽度不变、以及导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所述导体加宽,提升了所述柔性扁平线缆的耐电流能力。
[0057]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