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托梁拔柱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10 19:38: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梁拔柱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建筑业的发展已由大规模的新建时期转到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时期,既有建筑物面临的改造加固问题日益增多,例如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或增大室内空间。托梁拔柱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因能够有效地解决扩大柱距问题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托梁拔柱是托屋架拔柱、托梁拆墙和托梁拔柱的统称,是在不拆或少拆上部结构的情况下实施拆除部分(或全部)承重柱或墙的一种特种技术。传统的托梁拔柱法采用搭设满堂支撑支撑楼盖,待拆除钢筋混凝土柱并对原框梁加固后,再拆除满堂支撑,进而完成托梁拔柱,此工法存在工期长、造价高、施工期占用工作面大,影响原结构正常使用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在生活生产节奏的要求;因此,急需研发一种新型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来解决传统的托梁拔柱法所采用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整个托梁拔柱加固改造期间无需搭设满堂支撑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包括用于对框梁支撑的卸荷组件和用于对拟拔除柱支撑的承载组件,所述拟拔除柱与所述框梁的下方之间设有一圈托换区,所述承载组件设有若干个并呈周向分布安装在所述托换区内;所述卸荷组件位于所述框梁的下方与地面之间,所述卸荷组件的数量与所述框梁设置的数量相等,且所述卸荷组件与所述框梁呈一一对应分布。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卸荷组件和承载组件的组合,在托梁拔柱施工期间,在不改变原结构体系传力路径的情况下将竖向载荷有效地向下进行传递,此施工装置能够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且施工期间不影响原结构的正常使用。
6.作为优选,所述卸荷组件包括千斤顶、钢管和第一支撑件,所述钢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千斤顶上,所述千斤顶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在所述钢管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千斤顶的顶升与所述框梁相抵;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满足框梁的承载力,同时具有安装拆卸方便。
7.作为优选,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找平块和支撑块,所述找平块一体浇注成型在所述托换区的底部,所述支撑块一体成型在所述托换区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找平块与所述支撑块之间并相抵;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来保证拟拔除柱内托换区的竖向载荷承载,并能够有效的传递竖向载荷力。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为工字钢,且两者的长度均相等;在保证支撑件强度的同时,还能使得两支撑件之间的互换性更好,方便施工及节约成本。
9.作为优选,所述卸荷组件与所述拟拔除柱之间的间距a为1.2至1.8米;这样通过卸
荷组件能实现对框梁的有效支撑,同时也便于现场的施工。
10.作为优选,所述托换区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浇注在框梁下方的加固梁的厚度m;这样能使得加固梁在浇注的过程中把托换区也能一体浇注成型,使得加固梁与框梁的强度更好。
11.作为优选,所述托换区的顶部平面与所述框梁的底部平面相平齐;在托梁拔柱施工期间,这样尽可能的减少对现有框梁结构的破坏,来保持现有框梁结构的强度。
12.作为优选,所述承载组件依次呈等间距围绕所述拟拔除柱的周向布置;这样使得通过托换区能实现框梁与拟拔除柱之间的均匀支撑,来防止承载力的不均。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在施工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图2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组件在施工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框梁;2、拟拔除柱;3、卸荷组件;4、承载组件;5、托换区;6、加固梁;31、千斤顶;32、钢管;33、第一支撑件;41、第二支撑件;42、找平块;43、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对框梁1支撑的卸荷组件3和用于对拟拔除柱2支撑的承载组件4,拟拔除柱2与框梁1呈竖向与横向之间的垂直分布;拟拔除柱2与框梁1的下方之间凿有一圈托换区5,该托换区5即为框梁1的底面与拟拔除柱2顶部的相交区域,并依次沿拟拔除柱2的周向凿除一圈用于放置承载组件的区域;承载组件4设有若干个并安装在托换区5内,且依次呈等间距围绕拟拔除柱2的周向布置;卸荷组件3位于框梁1的下方与地面之间,卸荷组件3的数量与框梁1设置的数量相等,且卸荷组件3与框梁1呈一一对应分布,这样能使得在托梁拔柱施工期间,所要拔柱而所连接的每根框梁1都能得到卸荷组件3的支撑,不但便于施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安全性能。
20.卸荷组件3包括千斤顶31、钢管32和第一支撑件33,钢管32的下端固定在千斤顶31上,千斤顶31安装在地面上,第一支撑件33固定在钢管32的上端,且第一支撑件33通过千斤顶31的顶升与框梁1相抵;上述的千斤顶31所采用的为带有表盘的液压千斤顶,那么通过千斤顶对框梁1所施加的卸荷值可直接通过表盘读取,这样能防止千斤顶的过度施加卸荷值而使得框梁1变形。
21.承载组件4包括第二支撑件41、找平块42和支撑块43,找平块42一体浇注成型在托换区5的底部,支撑块43一体成型在托换区5的顶部,第二支撑件41位于找平块42与支撑块43之间并相抵;找平快42的厚度一般在20mm,支撑块43的厚度一般在25mm。
22.第一支撑件33和第二支撑件41均为工字钢,且两者的长度均相等;在施工过程中,相同类型的工字钢施工,不但便于施工而且也能节省一定的成本。
23.卸荷组件3与拟拔除柱2之间的间距a为1.2至1.8米,一般取值在1.5米,在施工期
间,这样能提高施工装置及施工人员的通过性。
24.托换区5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浇注在框梁1下方的加固梁6的厚度m;托换区5的顶部平面与框梁1的底部平面相平齐;便于后期加固梁6的施工,加固梁6需要说明的是:是事先凿除一个托换区5并放入承载组件4,且托换区5的高度h根据实际所需计算得出,然后再在框梁1的底面浇注加固梁6。
25.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包括用于对框梁(1)支撑的卸荷组件(3)和用于对拟拔除柱(2)支撑的承载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拟拔除柱(2)与所述框梁(1)的下方之间设有一圈托换区(5),所述承载组件(4)设有若干个并呈周向分布安装在所述托换区(5)内;所述卸荷组件(3)位于所述框梁(1)的下方与地面之间,所述卸荷组件(3)的数量与所述框梁(1)设置的数量相等,且所述卸荷组件(3)与所述框梁(1)呈一一对应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组件(3)包括千斤顶(31)、钢管(32)和第一支撑件(33),所述钢管(3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千斤顶(31)上,所述千斤顶(31)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件(33)固定在所述钢管(32)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支撑件(33)通过所述千斤顶(31)的顶升与所述框梁(1)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4)包括第二支撑件(41)、找平块(42)和支撑块(43),所述找平块(42)一体浇注成型在所述托换区(5)的底部,所述支撑块(43)一体成型在所述托换区(5)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件(41)位于所述找平块(42)与所述支撑块(43)之间并相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3)和所述第二支撑件(41)均为工字钢,且两者的长度均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组件(3)与所述拟拔除柱(2)之间的间距a为1.2至1.8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区(5)的高度h大于或等于浇注在框梁(1)下方的加固梁(6)的厚度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区(5)的顶部平面与所述框梁(1)的底部平面相平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4)依次呈等间距围绕所述拟拔除柱(2)的周向布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梁拔柱施工装置,包括用于对框梁支撑的卸荷组件和用于对拟拔除柱支撑的承载组件,拟拔除柱与框梁的下方之间凿有一圈托换区,承载组件设有若干个并安装在托换区内,且依次围绕拟拔除柱的周向布置;卸荷组件位于框梁的下方与地面之间,卸荷组件的数量与框梁设置的数量相等,且卸荷组件与框梁呈一一对应分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卸荷组件和承载组件的组合,在托梁拔柱施工期间,在不改变原结构体系传力路径的情况下将竖向载荷有效地向下进行传递,此施工装置能够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且施工期间不影响原结构的正常使用。的正常使用。的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黄旭辉 邓万青 江嘉伦 朱福祥 楼驰 江超瑜 冯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固邦建筑特种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31
技术公布日:2022/8/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