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新风系统、空调器及新风辅助调温方法与流程

2022-08-10 19:27: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新风系统、空调器及新风辅助调温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器配置的空调新风系统在运行新风模式时,不具备对室外新风的温度进行调节的功能,将室外新风直接引入室内。
3.在如夏季或冬季等室内室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将温差较大的室外新风直接引入室内,会导致用户体感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空调器的空调新风系统不具备对室外新风的调温功能,易导致用户体感不适。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新风系统,其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
6.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依次连通的第一调温室、第二调温室、混合室及室内机风道,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后导入所述混合室,所述混合室用于引入室内新风,并将室内新风与室外新风混合后导入所述室内机风道。
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第一调温室与第二调温室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将调温后的室外新风在混合室内与室内新风混合后导入室内机风道,进而送入室内环境。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新风系统还包括过滤室,所述过滤室与所述第一调温室连通,所述过滤室用于将引入的室外新风进行过滤后导入所述第一调温室。
9.过滤室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去除室外新风中存在的灰尘杂质以及有害成分等,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室内设置有第一测温装置,所述第一测温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过滤室内的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
11.第一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表征室外新风的初始,第一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作为控制器控制第一调温室与第二调温室的控制依据,能够实现对室外新风温度的精确调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温室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升温装置、第一降温装置及第二测温装置,所述第一升温装置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调温室
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一调温室的室外新风进行降温,所述第二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调温室内的温度。
13.第二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形成对第一调温室的闭环控制,进一步提升对室外新风温度调节的精确性。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调温室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升温装置、第二降温装置及第三测温装置,所述第二升温装置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二调温室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用于对进入所述第二调温室的室外新风进行降温,所述第三测温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调温室内的温度。
15.第三测温装置的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形成对第二调温室的闭环控制,进一步提升对室外新风温度调节的精确性。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风道内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所述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室内机风道内的空气湿度,第二调温室与所述混合室之间设置有室外风门,所述混合室引入室内新风的一端设置有室内风门;
17.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湿度检测装置、所述室内风门与所述室外风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室内风门与所述室外风门各自的开度。
18.湿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作为控制器控制室内风门与室外风门的控制依据,在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混合后湿度不达要求的情况下,控制器通过控制室内风门与室外风门实现对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的混合比例的调节,进而实现对混合后的湿度调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19.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新风系统,所述空调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以及依次连通的第一调温室、第二调温室、混合室及室内机风道,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后导入所述混合室,所述混合室用于引入室内新风,并将室内新风与室外新风混合后导入所述室内机风道。
20.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辅助调温方法,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新风系统,所述空调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调温室、第二调温室、混合室及室内机风道,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用于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后导入所述混合室,所述混合室用于引入室内新风,并将室内新风与室外新风混合后导入所述室内机风道,所述新风辅助调温方法包括:
21.在所述空调器同步运行换热模式与新风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室外新风在进入所述第一调温室前的温度,得到初始温度,其中,所述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
22.将所述初始温度与所述换热模式对应的多个预设温度区间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23.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对室外新风进行选择性调温,以使室外新风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所述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与所述第一比对结果相对应;
24.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选择性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换热模式。
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多个所述预设温度区间包括第一预设温度区间、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及第三预设温度区间,所述根据所述第一
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对室外新风进行选择性调温,以使室外新风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步骤包括:
26.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初始温度加热至第一温度,并控制所述第二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第一温度加热至所述目标温度;
27.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不调温,并控制所述第二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初始温度加热至所述目标温度;
28.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及所述第二调温室均不调温。
2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预设温度区间还包括第四预设温度区间,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选择性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换热模式的步骤包括:
30.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四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制热模式。
3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多个所述预设温度区间包括第五预设温度区间、第六预设温度区间、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及第八预设温度区间,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对室外新风进行选择性调温,以使室外新风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步骤包括:
32.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五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初始温度降温至第二温度,并控制所述第二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第二温度降温至所述目标温度;
33.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六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初始温度降温至第三温度,并控制所述第二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第三温度降温至所述目标温度;
34.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不调温,并控制所述第二调温室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所述初始温度降温至所述目标温度;
35.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第一调温室与所述第二调温室均不调温。
3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选择性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换热模式的步骤包括:
37.在所述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若所述初始温度处于所述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制冷模式。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风道内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第二调温室与所述混合室之间设置有室外风门,所述混合室引入室内新风的一端设置有室内风门,所述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39.实时获取所述湿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湿度数据;
40.将所述湿度数据与所述换热模式对应的预设湿度区间进行比对;
41.若所述湿度数据处于所述预设湿度区间之外,则调节所述室内风门与所述室外风门的开度,直至所述湿度数据处于所述预设湿度区间内。
附图说明
4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辅助调温方法的流程框图;
44.图3为图2中步骤s103的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
45.图4为图2中步骤s103的另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
46.图5为图2中步骤s104的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
47.图6为图2中步骤s104的另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
48.附图标记说明:
49.100-空调新风系统;110-第一调温室;111-第一升温装置;112-第一降温装置;113-第二测温装置;120-第二调温室;121-第二升温装置;122-第二降温装置;123-第三测温装置;125-室外风门;130-混合室;131-室内风门;140-室内机风道;141-湿度检测装置;150-过滤室;151-第一测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51.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
52.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100,应用于空调器,该空调新风系统100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依次连通的过滤室150、第一调温室110、第二调温室120、混合室130及室内机风道140,过滤室150用于引入室外新风,并对室外新风进行过滤后导入第一调温室110。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后导入混合室130。混合室130用于引入室内新风,并将室内新风与室外新风混合后导入室内机风道140。
53.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可以为空调新风系统100的单独配置,也可以为该空调新风系统100所应用的空调器的主控装置。当空调器运行新风模式时,室外新风经过滤室150过滤后进入第一调温室110,并依次经过第一调温室110、第二调温室120、混合室130及室内机风道140后进入室内。在此过程中,控制器获取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对经过的室外新风进行调温,包括加热升温与降温,从而降低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避免室外新风进入室内后引起用户体感不适。
54.室外新风经过滤室150过滤后,除去灰尘杂质及有害物质等,提升室内空气的清洁程度。本实施例中,过滤室150内在室外新风的流路截面设置有hepa过滤网。并且,本实施例中,过滤室150内还设置有第一测温装置151,第一测温装置151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测温装置151用于检测过滤室150内的温度,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测温装置151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
55.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室外新风的初始温度,控制器根据第一测温装置151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环境温度进行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对室外新风的调温程度。例如,若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的室外新风的初始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差过大,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均开启调温,并适当增加第
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的调温效果,如增大加热功率等。若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的室外新风的初始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差接近,则控制器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择一开启或适当减弱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的调温效果。
56.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温室110内设置有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升温装置111、第一降温装置112及第二测温装置113,第一升温装置111用于对进入第一调温室110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第一降温装置112用于对进入第一调温室110的室外新风进行降温,第二测温装置113用于检测第一调温室110内的温度。
57.同样的,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有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升温装置121、第二降温装置122及第三测温装置123,第二升温装置121用于对进入第二调温室120的室外新风进行加热,第二降温装置122用于对进入第二调温室120的室外新风进行降温,第三测温装置123用于检测第二调温室120内的温度。
58.在实际应用中,当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的室外新风的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降温装置112与第二降温装置122中的至少一个启动,实现对室外新风降温。当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的室外新风的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控制器控制第一升温装置111与第二升温装置121中的至少一个启动,实现对室外新风的加热升温。
59.在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的过程中,第二测温装置113的检测结果表征经过第一调温室110调温后的室外新风的温度,第三测温装置123的检测结果表征经过第二调温室120调温后的室外新风的温度。第二测温装置113与第三测温装置123将各自的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能够根据得到的反馈数据对第一降温装置112、第二降温装置122、第一升温装置111及第二升温装置121进行补偿控制,进一步提升对室外新风温度调节的精确性。
60.并且,本实施例中,室内机风道140内设置有湿度检测装置141,湿度检测装置141用于检测进入室内机风道140内的空气湿度,第二调温室120与混合室130之间设置有室外风门125,室外风门125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导入混合室130的室外新风的流量,混合室130引入室内新风的一端设置有室内风门131,室内风门131控制室内新风进入混合室130的流量。控制器分别与湿度检测装置141、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电连接,用于根据湿度检测装置141的检测结果控制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各自的开度。
61.湿度检测装置141的检测结果表征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混合后的湿度,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获取到湿度检测装置141的检测数据后,根据检测数据控制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的开度,实现对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混合比例的调节,从而实现对混合新风的湿度调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
62.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新风系统100,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多级调温,并能够对新风的湿度进行调节,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用户体验更佳。
6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新风系统100,空调器配置该空调新风系统100,能够对室外新风进行多级调温,并能够对新风的湿度进行调节,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感舒适度,用户体验更佳。
6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辅助调温方法,应用于前述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前述的新风系统。请参阅图2,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辅助调温方法的流程框图,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5.步骤s101,在空调器同步运行换热模式与新风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室外新风在进
入第一调温室110前的温度,得到初始温度。
66.其中,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实际上,初始温度由设置于过滤室150内的第一测温装置151检测得到,控制器获取第一测温装置151的检测结果。
67.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68.步骤s102,将初始温度与换热模式对应的多个预设温度区间进行比对,得到第一比对结果。
69.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70.步骤s103,根据第一比对结果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对室外新风进行选择性调温,以使室外新风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
71.在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多个预设温度区间包括温度依次升高的第一预设温度区间、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及第三预设温度区间。
72.将初始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及第三预设温度区间进行比对,能够得到至少三种比对结果,即初始温度分别落入三个预设温度区间内的情况,即第一比对结果至少有三种情况。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与第一比对结果相对应,第一比对结果至少有三种可能,即目标温度有三种取值范围。
73.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步骤s103的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步骤s103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74.子步骤s1031,在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若初始温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初始温度加热至第一温度,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第一温度加热至目标温度。
75.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区间为(-∞,8℃],第一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0
±
1℃,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20
±
1℃。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一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小于或等于8℃时,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内设置的第一升温装置111将流入的室外新风加热至10
±
1℃的范围内,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的第二升温装置121将流入的室外新风加热至20
±
1℃的范围内。
76.子步骤s1032,若初始温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不调温,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初始温度加热至目标温度。
77.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温度区间为(8℃,16℃],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18
±
2℃。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二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8℃且小于或等于16℃时,则仅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的第二升温装置121将流入的室外新风加热至18
±
2℃的范围内。
78.子步骤s1033,若初始温度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及第二调温室120均不调温。
79.本实施例中,第三预设温度区间为(16℃, ∞),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6℃。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三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16℃时,则控制第一升温装置111与第二升温装置121均不工作,此时,初始温度已经处于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内,不需要再对室外新风进行调温。
80.在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多个预设温度区间包括温度依次降低的第五预设温度区间、第六预设温度区间、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及第八预设温度区间。
81.将初始温度与第五预设温度区间、第六预设温度区间、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及第八预设温度区间进行比对,能够得到至少四种比对结果,即初始温度分别落入四个预设温度区间内的情况,即第一比对结果至少有四种情况。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与第一比对结果相对应,第一比对结果至少有四种可能,即目标温度有四种取值范围。
82.请参阅图4,图4所示为步骤s103的另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步骤s103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83.子步骤s1034,在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若初始温度处于第五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初始温度降温至第二温度,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第二温度降温至目标温度。
84.本实施例中,第五预设温度区间为[43℃, ∞),第二温度的取值范围为37
±
2℃,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31
±
2℃。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五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或等于43℃时,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内设置的第一降温装置112将流入的室外新风降温至37
±
2℃的范围内,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的第二降温装置122将流入的室外新风降温至31
±
2℃的范围内。
[0085]
子步骤s1035,若初始温度处于第六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初始温度降温至第三温度,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第三温度降温至目标温度。
[0086]
本实施例中,第六预设温度区间为[35℃,43℃),第三温度的取值范围为32
±
1℃,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28
±
1℃。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六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43℃时,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内设置的第一降温装置112将流入的室外新风降温至32
±
1℃的范围内,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的第二降温装置122将流入的室外新风降温至28
±
1℃的范围内。
[0087]
子步骤s1036,若初始温度处于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不调温,并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将流入的室外新风由初始温度降温至目标温度。
[0088]
本实施例中,第七预设温度区间为[27℃,35℃),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26
±
2℃。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七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或等于27℃且小于35℃时,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内设置的第一降温装置112不工作,控制第二调温室120内设置的第二降温装置122将流入的室外新风降温至26
±
2℃的范围内。
[0089]
子步骤s1037,若初始温度处于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第一调温室110与第二调温室120均不调温。
[0090]
本实施例中,第八预设温度区间为(-∞,27℃),此时的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为小于27℃。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小于27℃时,初始温度已经处于目标温度的取值范围内,室外新风的温度不需要进行调整。因此,控制器控制第一降温装置112与第二降温装置122均不工作。
[0091]
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0092]
步骤s104,根据第一比对结果选择性控制空调器退出换热模式。
[0093]
在新风模式下的调温已经能够满足室内温度需求的情况下,控制空调器退出换热模式以降低能耗。
[0094]
在制热模式下,多个预设温度区间还包括第四预设温度区间,请参阅图5,图5所示
为步骤s104的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步骤s104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0095]
子步骤s1041,在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的情况下,若初始温度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制热模式。
[0096]
本实施例中,第四预设温度区间为(23℃, ∞],当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四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大于23℃,控制空调器退出制热模式,单独运行新风模式即可。
[0097]
并且,请参阅图6,图6所示为步骤s104的另一种子步骤流程框图,步骤s106还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0098]
子步骤s1042,在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若初始温度处于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制冷模式。
[0099]
第八预设温度区间为(-∞,27℃),在第一比对结果表征初始温度处于第八预设温度区间内时,即初始温度小于27℃时,控制空调器退出制冷模式,单独运行新风模式即可。
[0100]
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0101]
步骤s105,实时获取湿度检测装置141检测得到的湿度数据。
[0102]
湿度检测数据由室内机风道140内设置的湿度检测装置141反馈,湿度检测装置141检测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混合后的湿度。
[0103]
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0104]
步骤s106,将湿度数据与换热模式对应的预设湿度区间进行比对。
[0105]
制热模式对应的预设湿度区间为(-∞,65%],若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则将湿度数据与(-∞,65%]进行比对。制冷模式对应的预设湿度区间为[60%, ∞),若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则将湿度数据与[60%, ∞)进行比对。
[0106]
进一步地,该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还包括:
[0107]
步骤s107,若湿度数据处于预设湿度区间之外,则调节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的开度,直至湿度数据处于预设湿度区间内。
[0108]
若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湿度数据大于65%,则控制调节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的开度,直至湿度数据小于或等于65%。若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且湿度数据小于60%,则控制调节室内风门131与室外风门125的开度,直至湿度数据大于或等于60%。
[0109]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辅助调温方法,能够在换热模式与新风模式同时运行的情况下,通过对室外新风的调温实现对换热模式的辅热,提升用户体验并降低能耗。还能够调节新风湿度,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0110]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