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注射泵的制作方法

2022-08-10 03:41: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射泵。


背景技术:

2.药物注射通常使用注射泵注射。在使用注射泵进行注射时,某些注射药作用在皮下(上臂、腹部、大腿位置),这些药物粘度高、剂量大、注射时间长且需要匀速注射保证吸收。注射过程中注射过快则会引起患者不适,影响药液吸收。注射过慢则会造成时间浪费,甚至长时间药物结晶发生阻塞,无法继续注射。
3.目前,注射泵的注射速度主要采用光栅检测或采用直线位移传感器等检测方式。光栅检测的缺点是相邻光栅之间的间隔太大,在注射泵注射速度慢时,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异常。采用直线位移传感器检测的缺点是增大了成本,且直线位移传感器的尺寸较大,安装不方便。此外,现有注射速度的检测方法还存在准确性差的问题,影响注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泵,能够解决现有注射泵注射速度检测不及时、结构尺寸大、成本高、安装不便以及注射速度检测准确性差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注射泵,包括:
7.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安装药瓶;
8.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推动所述药瓶内的活塞移动,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沿其移动方向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检测标记;
9.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检测组件包括:
10.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能与所述检测标记正对且识别所述检测标记,相邻两个所述检测标记之间的距离为预设距离;
11.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与所述电机输出轴同轴连接,用于检测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移动所述预设距离期间所述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圈数。
12.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的靠近所述药瓶的一端设置有位置标记,所述检测件能感应所述位置标记,所述位置标记被配置为随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向靠近所述药瓶方向移动至所述检测件检测不到所述位置标记时,所述药瓶内的空气排出。
13.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检测标记与所述位置标记均为缺口,所述检测件为光电传感器。
14.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注射泵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检测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能根据所述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调节所述电机的转速。
15.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16.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17.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背向所述齿轮的一侧具有连接部,所述检测标记和所述位置标记设置于所述齿条上;
18.推杆,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推杆用于推动所述药瓶内的活塞。
19.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外壳,所述电机、所述齿轮和部分所述齿条均位于所述驱动外壳内,所述连接部伸出所述驱动外壳外以与所述推杆连接;
20.所述驱动外壳内设置有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具有能与所述齿条滑动抵接的弧面。
21.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驱动外壳内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连接部沿所述齿条的长度方向靠近所述药瓶的一侧,所述限位件能与所述连接部抵接。
22.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注射泵还包括:
23.接头,所述接头套设于所述药瓶的瓶口并能连接注射针,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接头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24.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检测组件均与所述前壳连接。
25.作为上述注射泵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减速器,所述减速器传动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传动组件。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7.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泵中,通过检测件、检测标记以及编码器配合实现注射速度的检测,通过增加检测标记的数量能够提高对注射速度测量的速度,以便及时获取注射速度的快慢程度,方便及时调整;且该种结构相比位移传感器的成本低,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注射泵的尺寸,对注射速度检测更准确。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注射泵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主体未装配后壳和电池组件时的主视图;
31.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泵在进行排气时检测件和齿条的位置示意图一;
34.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泵在进行排气时检测件和齿条的位置示意图二;
35.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泵在进行排气时检测件和齿条的位置示意图三;
36.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驱动机构未装配第二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药瓶与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主体未装配后壳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4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泵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3.图中:
44.10、壳体;11、前壳;111、控制按键;112、导光柱;113、观察窗;114、安装孔;115、电池容纳槽;12、后壳;121、周向夹持筋;122、端部抵接筋;13、电池盖;
45.30、驱动机构;31、驱动外壳;311、第一壳体;3111、导向件;3112、限位件;312、第二壳体;321、齿条;3211、连接部;3212、检测标记;3213、位置标记;322、推杆;
46.41、检测件;42、编码器;
47.50、电池组件;51、电池;52、第一电池片;521、第一卡扣;53、第二电池片;531、第二卡扣;
48.60、药瓶;70、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5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53.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注射泵,包括主体,主体包括壳体10和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设置于壳体10内。壳体10内设置有安装药瓶60的药瓶安装区,壳体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4,药瓶60可以通过安装孔114装入壳体10内,药瓶60连接的注射针可以通过安装孔114伸出壳体10外,以进行注射操作。药瓶60装入壳体10内后,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药瓶60内的活塞移动,以推动药瓶60内的药液由注射针排出。
54.本实施例中,药瓶60为卡式瓶,使得注射泵不需要配备盛放药液的容器,而是直接与盛放药液的卡式瓶配合使用,能够降低成本,且省去药液转移过程,使用更方便,避免转移过程中药液浪费或被污染。卡式瓶类似没有推杆322的注射器,其底部不设置瓶底,而是
使用活塞进行封堵,通过推动活塞能将卡式瓶内的药液排出。
55.一些实施例中,该注射泵可以配合有药瓶60,该药瓶60可以为注射器结构或卡式瓶,只要能够通过驱动机构30驱动药瓶60内的药液排出即可。
56.为了方便操作人员查看药瓶60内药液的注射量,壳体10的正面和/或侧面设置有长条形的观察窗113,观察窗113与壳体10内的药瓶60正对,且沿药瓶60的长度方向延伸。通过设置观察窗113,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窗113观察药瓶60内的药液量。
57.进一步地,注射泵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操作组件以及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控制操作组件以及驱动机构30电连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操作组件输入控制指令,控制器根据控制操作组件反馈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机构30启停以及工作参数,从而根据操作人员的需要调整注射参数。本实施例中,控制操作组件包括两个控制按键111,可以分别用于控制驱动机构30的启停以及驱动机构30输出端的移动速度。
58.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操作组件也可以包括旋钮或其他操作件,只要能够辅助操作人员调整注射泵的工作参数即可。
59.进一步地,注射泵还包括指示灯,指示灯与控制器电连接,壳体10上设置有与指示灯正对的透光孔,指示灯用于显示注射泵的工作状态。示例性地,指示灯可以在注射泵启动以及正常工作时为一种颜色,在注射泵故障时显示另一种颜色;或指示灯在注射泵启动以及正常工作时正常发光,在注射泵故障时闪烁。
60.可选地,透光孔内设置有导光柱112,导光柱112与指示灯正对,能够将指示灯发出的光线导出壳体10外,以方便操作人员观察。
61.为方便注射泵装配,壳体10包括相连接的前壳11和后壳12。可选地,前壳11和后壳12可以通过螺钉或卡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粘结或超声波焊接固定。
6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包括电机和传动组件。电机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传动组件能推动药瓶60内的活塞移动,以将药液排出药瓶60外。具体地,传动组件包括推杆322以及相啮合的齿轮和齿条321,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推杆322和齿条321均与药瓶60内活塞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齿条321与推杆322连接,推杆322用于推动药瓶60内的活塞移动,以将药液排出。
63.通过齿轮、齿条321和推杆322的配合,能够减小驱动机构30沿活塞移动方向的尺寸,以合理利用壳体10内的空间。
64.进一步地,齿条321上设置有连接部3211,连接部3211位于齿条321背向齿轮的一侧,以便连接平行设置的齿条321和推杆322。
65.进一步地,连接部3211包括定位环,推杆322包括同轴设置且连接的小径段和大径段,小径段远离药瓶60,大径段与药瓶60内的活塞抵接。定位环套设在小径段外,且与小径段和大径段之间的台阶面抵接。锁定螺钉与小径段的端面螺纹连接,并与定位环的端面抵接,以将连接部3211与推杆322固定。
66.进一步地,驱动机构30还包括驱动外壳31,电机、编码器42和至少部分传动组件设置于驱动外壳31内,以对电机、编码器42和至少部分传动组件进行保护。此外,通过设置驱动外壳31,还可以提高驱动机构30的模块化程度,使得驱动机构30可以整体拆装,方便操作。
67.可选地,驱动外壳3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311和第一壳体312,第一壳体311和第
一壳体312能够围合形成安装电机、编码器42和传动组件的空间。第一壳体311和第二壳体312可以通过螺钉、卡接等方式可拆装连接,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
68.注射过程中注射过快则会引起患者不适,影响药液吸收。注射过慢则会造成时间浪费,甚至长时间药物结晶发生阻塞,无法继续注射。为避免出现药液注射过快或过慢,本实施例中注射泵还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能获取注射泵的注射速度,以方便对注射速度进行调整和控制。
69.具体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检测组件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的检测件41和编码器42。传动组件的输出端沿其移动方向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检测标记3212,检测件41能与检测标记3212正对且识别检测标记3212。编码器42与电机输出轴同轴连接,用于检测传动组件的输出端移动预设距离期间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圈数。其中,相邻两个检测标记3212之间的距离为预设距离。
70.本实施例中,注射泵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检测件41和编码器42的配合,能够获取药瓶60内的柱塞在移动预设距离期间,编码器42检测到的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圈数。因相邻两个检测标记3212的距离固定,当移动该预设距离器件,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过大,则说明注射器的注射速度快;相反地,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过少,则表示注射器的注射速度慢。在柱塞移动预设距离期间,通过将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可以获取注射器的注射速度快慢,以方便调整注射速度。
71.可选地,检测件41和编码器42均可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件41和编码器42的检测结果后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计算,以判断注射器的注射快慢。
72.进一步地,电机的转速可调,控制器分别与电机和检测组件电连接,控制器能在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调节电机的转速。
73.为避免出现患者不适或药液浪费,控制器内预存有预设最大圈数和预设最小圈数,当药瓶60内的活塞在移动预设距离期间,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大于预设最大圈数,则注射速度过快;当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小于预设最小圈数,则注射速度过慢。控制器在注射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下可以发出报警信号,以告知操作人员及时调整注射速度。
74.可选地,控制器可以通过指示灯闪烁或语音等方式提醒操作人员当前注射速度快慢程度。
75.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机构还包括显示器,控制器可以根据编码器42检测到的转动圈数来获取当前注射速度值,并根据显示器显示当前注射速度值,以便操作人员对当前注射速度有更直观的了解,方便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设定。
76.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包括齿条321和推杆322,多个检测标记3212设置在齿条321上,以使检测标记3212始终位于药瓶60外侧,方便检测件41对感应检测标记3212。
77.其他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直线往复运动。示例性地,传动组件包括丝杠螺母结构,对应地输出端可以为螺母,多个检测标记3212设置在螺母上。
78.可以理解的是,检测标记3212设置越多,对注射速度的调整会更及时。
79.本实施例中,检测标记3212为缺口,检测件41为光电传感器,例如对射型光电传感器或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在齿条321移动过程中,光电传感器会交替与齿条321上的缺口或
实体部分正对。当光电传感器与缺口正对时,光电传感器能接收到信号,光电传感器传输高电平,表现为1;当光电传感器与齿条321上的实体部分正对时,光电传感器无法接收到信号,光电传感器传输低电平,表面为0。通过上述原理,使得光电传感器可以识别检测信号,从而对活塞移动预设距离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进行记录,以方便获取移动预设距离器件电机的转动圈数。
80.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标记3212可以为磁铁,对应的检测件41为霍尔传感器,也可以与编码器42配合实现对注射速度的检测。
81.通过检测件、检测标记以及编码器配合实现注射速度的检测,通过增加检测标记的数量能够提高对注射速度测量的速度,以便及时获取注射速度的快慢程度,方便及时调整;且该种结构相比位移传感器的成本低,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注射泵的尺寸。
82.因药瓶60内可能存在空气,在注射之前需要进行排气操作。为此,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即齿条321)上还设置有位置标记3213,位置标记3213位于传输组件的输出端靠近药瓶60的一侧,检测件41能感应位置标记3213。当位置标记3213随齿条321向靠近药瓶60方向移动,且检测件41检测不到位置标记3213时,药瓶60内的空气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当安装于壳体10内的药瓶60的型号固定时,药瓶60内的药液量也是固定的,对应地,当药瓶60内的空气都排空时,药瓶60内的活塞在壳体10内的相对位置时固定的。基于此,根据药瓶60的信号以及空气排空时活塞的位置,可以确定齿条321上的位置标记3213的位置,从而实现药瓶60内空气的准确排空。
83.本实施例中,位置标记3213为缺口,以使位置标记3213和检测标记3212均能够被检测件41识别,通过同一个检测件41能够实现排空时的检测以及注射速度的检测,有利于简化注射泵的结构。具体地,齿条321的正面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啮合齿,缺口贯穿齿条321的正面和背面,且位于齿条的一侧。该种设置能够避免缺口干涉齿条321和齿轮的啮合,也能够保证检测件41对缺口检测的准确性。
84.本实施例中,位置标记3213沿齿条321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下称为位置标记3213的宽度)可以根据药瓶60内的空气量设定。即在注射泵进行排空操作时,齿条321移动的距离等于位置标记3213的宽度时,能带动药瓶60内的活塞将药瓶60内的空气完全排出,从而满足排空操作要求。
85.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进行排气之前,检测件41与齿条321上紧邻位置标记3213的实体位置正对,且该实体位置位于位置标记3213靠近药瓶60的一侧,此时检测件41显示低电平。当注射泵进行排空操作时,齿条321向靠近药瓶60的方向移动,检测件41将与位置标记3213正对,此时检测件41显示高电平。随着排气的进行,齿条321向靠近药瓶60的方向移动,如图7所示,检测件41逐渐经过位置标记3213,此时检测件41仍显示为高电平。当药瓶60内的气体排空后,如图8所示,检测件41与位置标记3213错开,检测件41检测不到位置标记3213,检测件41与齿条321上位于位置标记3213远离药瓶69一侧的实体部分正对,检测件41显示为低电平。当检测件4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后,药瓶60内的气体已完全排除,此时停止排气操作,驱动机构30停止,注射泵可以进行注射操作。
86.可选地,当注射过程中,检测件41与距离药瓶60最远的检测标记3212错开后,药瓶60内的药液完全被排出。此时,控制器控制驱动机构30停止运行,以避免进一步推动活塞导致药瓶60破碎或注射泵损坏。具体地,为了方便判断药液完全排出的时间,控制器内存储有
检测标记3212的数量,在注射泵进行注射时,控制器记录检测件41检测到的检测标记3212的数量,以便控制器在检测件41检测不到最后一个检测标记3212后控制驱动机构30停止运行。
87.为避免活塞在移动过程中卡顿,如图9所示,驱动机构30还包括导向件3111,导向件3111能够为齿条321的移动方向提供导向作用,以使活塞的移动方向准确,从而避免活塞卡顿。
88.具体地,导向件3111设置于驱动外壳31内并与齿条321滑动抵接,导向件3111能够避免齿条321晃动,从而为齿条321移动导向。
89.本实施例中,导向件3111和齿轮分别位于齿条321的相对两侧,导向件3111能将齿条321压向齿轮,在引导齿条321移动方向的同时,保证齿条321与齿轮啮合,以提高传动稳定性。
90.为提高对齿条321的导向效果,导向件3111设置有多个,多个导向件3111沿齿条321的长度方向排列,以通过多个位置的导向,避免齿条321晃动或移位。
91.为避免加工误差导致导向件3111与齿条321干涉或影响齿条321的延伸方向,导向件3111具有能与齿条321滑动抵接的弧面。齿条321与导向件3111接触表面为平面,通过弧面与平面接触,使得导向件3111与齿条321为线接触,减少齿条321与导向件311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加工误差对齿条321和导向件3111之间配合精度的影响。
92.为限制齿条321的移动行程,驱动外壳31内设置有限位件3112,限位件3112位于连接部3211沿齿条321的长度方向靠近药瓶60的一侧,限位件3112能与连接部3211抵接,以在推杆322推动活塞将药瓶60内的药液完全排出后限制推杆322继续向药瓶60方向移动。
93.因一些药物粘度较大,需要较大的驱动力实现注射。本实施例中,电机集成有减速器,减速器传动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和传动组件,以通过降低减速器的输出转速来增大驱动力矩,从而满足对粘度大药物的注射需求。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射泵中,电机集成有减速器,可以选择合适的速比,可以实现不同的推力,以满足不同粘度药液的注射要求。
94.为方便药瓶60固定,如图10所示,前壳11和后壳12内均设置有周向夹持筋121和端部抵接筋122。周向就夹持筋121与药品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通过前壳11和后壳12上的周向夹持筋121配合将药瓶60与驱动外壳31固定。药瓶60装入壳体10内时,药瓶60的瓶口端位于安装孔114处,以方便注射针伸出;药瓶60的瓶底与端部抵接筋122抵接,以限制药瓶60在壳体10内的安装深度。
95.进一步地,周向夹持筋121具有与药瓶60的外周面相适配的适配表面,以保证药瓶60与周向夹持筋121的接触效果,从而保证对药瓶60的夹持固定效果。
96.为进一步方便安装药瓶60,安装孔114的孔径大于药瓶60,使药瓶60可以通过安装孔114插入到壳体10内,拆装方便。
97.为避免药瓶60与壳体10脱离,如图11所示,注射泵还包括接头70,接头70套设于药瓶60的瓶口并能连接注射针,接头70可拆卸安装于安装孔114内。通过接头70与壳体10固定,能够进一步限制药瓶60的位置,避免药瓶60与壳体10脱离。
98.本实施例中,接头70上设置有外螺纹,安装孔114为螺纹孔,接头70螺纹连接于安装孔114内,以实现接头70与壳体10的固定。其他实施例中,接头70还可以与壳体10通过卡接固定。
99.可选地,推杆322的长度可调或可以更换不同长度的推杆322,以完成对不同剂量的药物的注射。
100.为进一步方便注射泵组装,驱动机构30和检测组件均与前壳11连接,在装配注射泵时,可以先将驱动机构30和检测组件固定在前壳11上,再将后壳12与前壳11固定,以方便操作。
101.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注射泵还包括电池组件50,电池组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为控制器、检测组件和驱动机构30供电,以为注射泵提供动力。具体地,前壳11上设置有电池容纳槽115,电池组件50设置于电池容纳槽115内,以实现固定。电池组件50包括电池51、第一电池片52和第二电池片53,第一电池片52和第二电池片53相对设置于电池容纳槽115内,作为与电池51正极和负极接触的导电结构,电池51置于第一电池片52和第二电池片53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电池片52和第二电池片53抵接。
102.为方便第一电池片52和第二电池片53的固定,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电池片52上设置有第一卡扣521,第二电池片53上设置有第二卡扣531,电池容纳槽115内对应第一卡扣521设置有第一卡槽,对应第二卡扣531设置有第二卡槽,通过第一卡扣521与第一卡槽的配合实现第一电池片52的固定,通过第二卡扣531和第二卡槽的配合实现第二电池片53的固定,拆装方便,便于更换。
103.为方便更换电池51,如图15所示,后壳12上设置有与电池容纳槽115正对的取放口,壳体10还包括电池盖13,电池盖13与前壳11可拆卸连接,用于关闭取放口。当需要更换电池51时,仅需要拆下电池盖13即可,无需将前壳11和后壳12拆卸,操作方便。具体地,电池盖13上设置有第三卡扣,电池容纳槽115的内壁设置有第三卡槽,第三卡扣能与第三卡槽卡接,以将电池盖13与前壳11固定。
104.本实施例中注射泵可以应用于皮下注射,但不局限于皮下注射,也可用于皮内注射、肌肉注射。
105.本实施例中壳体10使用pc、pa等高分子材料注塑或机加工制作,电机内的传动组件(包含齿轮、齿条321等)可使用机加工、线切割工艺制作,也可使用pom、peek等高分子材料注塑而成。
106.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