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5:33: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全国在施工的大多数公路、市政、铁路工程挡墙设计时挡墙背后根据规范要求须填筑渗水料,以防止挡墙背部出现积水现象。
3.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填筑渗水料通常30cm宽、30cm高的袋装级配碎石贴着挡墙布设。
4.但是,上述传统设计存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尺寸不好把控,浪费人工,效率低下等问题。且时间久了碎石袋容易破损,导致渗水层堵塞存水,时间久了对挡墙背后填土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所述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包括:
7.无砂混凝土反滤板,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外侧套设有透水土工布,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表面开设有预留管口;
8.排水管,插接在预留管口的内部,排水管的管口处插接有塞环,塞环固定在挡环的表面,挡环设置在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表面;及
9.牵引环,设于塞环的表面,牵引环的表面设置有卡圈,排水管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环。
10.优选的,所述排水管贯穿透水土工布。
11.优选的,所述挡环呈断面为“l”形的环状结构,挡环贯穿透水土工布,挡环和透水土工布的贯穿处粘接密封。
12.优选的,所述挡环的表面设置有气囊环,气囊环呈内部中空的环形结构,气囊环夹持在排水管和挡环之间。
13.优选的,所述塞环呈台形环状结构,塞环插入排水管后,卡圈被限位环限位。
14.优选的,所述牵引环呈环形板状结构,卡圈呈断面为圆形的环状结构,卡圈的外径大于限位环的内环口径。
15.优选的,所述限位环呈断面为直角梯形的环板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提出的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代替挡墙背后袋装级配碎石。结构外部包裹土工透水土工布,内为预制无砂混凝土块,底部采用排水管与挡墙结合将渗
水排出,且免除了现场填装碎石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劳动力,同时预制块与土工材料合为一体,提高结构质量,避免后期质量病害。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环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透水土工布2、预留管口3、排水管4、挡环5、气囊环6、塞环7、牵引环8、卡圈9、限位环10。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26.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所述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包括: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外侧套设有透水土工布2,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表面开设有预留管口3;排水管4,插接在预留管口3的内部,排水管4贯穿透水土工布2;
27.排水管4的管口处插接有塞环7,塞环7固定在挡环5的表面,挡环5设置在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表面;挡环5呈断面为“l”形的环状结构,挡环5贯穿透水土工布2,挡环5和透水土工布2的贯穿处粘接密封,挡环5的表面设置有气囊环6,气囊环6呈内部中空的环形结构,
气囊环6夹持在排水管4和挡环5之间,塞环7呈台形环状结构,塞环7插入排水管4后,卡圈9被限位环10限位;
28.牵引环8,设于塞环7的表面,牵引环8的表面设置有卡圈9,排水管4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环10,牵引环8呈环形板状结构,卡圈9呈断面为圆形的环状结构,卡圈9的外径大于限位环10的内环口径,限位环10呈断面为直角梯形的环板结构。
29.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由水泥、水、石子按以下重量组分配比混合制成:每立方米材料用水泥(p.o42.5)247kg左右、石子(3-5mm)1482kg、水113.6kg,具体操作时,将水泥、水和石子用强制型搅拌机搅拌均匀;注入模板内,模板可为钢模或木模或硬质塑料模板均可,模板长度和宽度均为30cm,高度可按分层填筑高度确定。模板内提前在周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无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与土工布形成一个只透水不透其他填料的渗水结构);无砂混凝土按照浇筑、振捣、成型和养护的顺序加工成型,养护时间不低于7天;拆模过程中注意不要破坏土工布,如有破坏需要进行修补。现场根据挡墙回填情况每层填筑前先进行无砂混凝土反滤结构施工,施工完进行本层土方回填,压实,靠近本结构位置可采用小型夯机进行夯实碾压处理;
30.且在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浇筑时预留出预留管口3,排水管4安装时插入预留管口3中,塞环7插入排水管4后,气囊环6被挤压填充排水管4和挡环5之间空隙,且卡圈9越过限位环10后被限位环10限位。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包括: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外侧套设有透水土工布(2),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表面开设有预留管口(3);排水管(4),插接在预留管口(3)的内部,排水管(4)的管口处插接有塞环(7),塞环(7)固定在挡环(5)的表面,挡环(5)设置在无砂混凝土反滤板(1)的表面;及牵引环(8),设于塞环(7)的表面,牵引环(8)的表面设置有卡圈(9),排水管(4)的内壁设置有限位环(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4)贯穿透水土工布(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5)呈断面为“l”形的环状结构,挡环(5)贯穿透水土工布(2),挡环(5)和透水土工布(2)的贯穿处粘接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环(5)的表面设置有气囊环(6),气囊环(6)呈内部中空的环形结构,气囊环(6)夹持在排水管(4)和挡环(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塞环(7)呈台形环状结构,塞环(7)插入排水管(4)后,卡圈(9)被限位环(10)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环(8)呈环形板状结构,卡圈(9)呈断面为圆形的环状结构,卡圈(9)的外径大于限位环(10)的内环口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10)呈断面为直角梯形的环板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包括:无砂混凝土反滤板,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外侧套设有透水土工布,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表面开设有预留管口;排水管,插接在预留管口的内部,排水管的管口处插接有塞环,塞环固定在挡环的表面,挡环设置在无砂混凝土反滤板的表面;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提出的新型挡墙背后无砂混凝土反滤层结构代替挡墙背后袋装级配碎石。结构外部包裹土工透水土工布,内为预制无砂混凝土块,底部采用排水管与挡墙结合将渗水排出,且免除了现场填装碎石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劳动力,同时预制块与土工材料合为一体,提高结构质量,避免后期质量病害。避免后期质量病害。避免后期质量病害。


技术研发人员:孙彦龙 霍剑 李国炜 王闵闵 徐小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2.07
技术公布日:2022/8/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