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模块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8-03 00:46: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绿色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 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采暖系统。


背景技术:

2.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冬季煤采暖不仅大量消耗不可再生 能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不可修复的环境污染,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 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清洁化能源 可替代一次能源用于供暖,农村地区冬季取暖能耗占到生活消费用能 的80%。由建筑取暖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天 气频发,空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危害身 体健康。
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电能 的消耗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区域性差异,晚 11点至早7点的时间内,则可能是负荷的低谷区,在负荷低谷区, 发电和供电设备均不能满负荷运行,其效率较低,为了缓和电力供需 矛盾,提高了电网负荷率和设备利用率,达到控制高峰负荷、充分利 用电网低谷电量,充分挖掘发、供电设备的潜力,实行峰谷电价制, 峰谷电价制度能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用户削峰填谷、 均衡用电的积极性。如何做到削峰填谷,如何去做到时间上的转移, 相变储能技术以及一些辅助措施和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将夜间低谷电 能储存,在白天峰值和平值时进行释能,做到削峰填谷,是所需解决 的技术问题。
4.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 模块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采暖系统。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模块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采暖系统,包括相变 储能换热部分、蓄能释能循环部分、中间板换热部分和控制调节部分, 所述相变储能换热部分采用密闭不锈钢槽封装相变材料制成,相变储 能换热部分包括高温型储能装置和低温型储能装置,且高温型储能装 置和低温型储能装置串联安装,所述高温型储能装置和低温型储能装 置均由封闭式不锈钢储能箱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组成,蛇形螺旋换热 盘管包括第一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和第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蛇形螺旋 换热盘管出口管设置有ph值传感器,所述蓄能释能循环部分主要由 蓄能释能循环泵、电能加热装置、第一调节型三通阀门、第二调节型 三通阀门、第一开关型三通阀门、第二开关型三通阀门、第三开关型 三通阀门、第四开关型三通阀门、蓄能释能系统膨胀罐组成,所述中 间板换热部分包括有中间换热板换、地暖换热循环泵,所述控制调节 部分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子模块分别与相变储能换热部分、蓄能 释能循环部分、中间板换热部分相对应。
8.优选的,所述相变储能换热部分采用密闭不锈钢槽封装相变材料 分为高温型和
低温型,高温型的相变温度在70-80℃之间,选用的是 无机类相变复合材料,相变温度为78℃,低温型的相变温度在 50-60℃之间,选用的是有机类相变材料。
9.优选的,所述第一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和第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采 用内置不锈钢薄壁的不锈钢管制作而成。
10.优选的,所述高温型储能装置和低温型储能装置上均安装有蓄能 装置放空管。
11.优选的,所述相变储能换热部分、蓄能释能循环部分、中间板换 热部分和控制调节部分均安装在壳体内,且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 板。
1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3.1、相变储能换热部分的高温型和低温型两个储能换热器,有效利 用了高温相变蓄能材料和低温相变蓄能材料的充分结合,且通过智能 控制和储能技术结合,有效调整了太阳能不同阶段辐射强度和峰谷电 价采暖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在极大地提高了蓄能的效率、供暖可 靠性和供暖的经济效益;
14.2、所选用的高温型的相变温度在70-80℃之间,选用的是无机 类相变复合材料,相变温度约在78℃,低温型的相变温度在50-60℃ 之间,选用的是有机类相变材料,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一般 在45-40℃之间,其房间室内温度一般在18℃,使得采暖系统和储能 热源之间有较大温差可用,有效提升了一个需能和释能的利用效率和 系统整体的运行能效;
15.3、相变储能装置部分,内置若干组蛇形螺旋换热盘管,每个储 能装置成模块式,可以根据需求做并联增加;高温型和低温型储能装 置采用串联,在蓄能和释能时有效降低系统水容量和蓄能泵能耗,并 在每组盘管处设置ph值检测仪检测盘管的密闭性;
16.4、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呈水平状安装,其进出口分别设置在上部 和底部,为了达到高效持续的蓄能和释能,蓄能和释能时采用小温差, 稳定持续换热,蓄能时采用高温介质下部进上部出,下部相变材料优 先由固态到液态转变,同时利用热浮原理,优先在环形盘管形成液态, 相变材料有环状上浮趋势,中间部分向心下降,形成扰动增强整体换 热;释热时,采用小温差换热(2
‑‑
3℃),整个储能装置没有明显温 度梯度,同时由于环形换热器液态相变材料温度降低,形成环形下沉, 中间高温液态上升,形成扰动进一步减少整个装置温度梯度差,促成 整个装置释能效果,提高利用率;
17.本发明转移、储存日间太阳能和夜间低谷时段电能,用于日高峰 电价时段和太阳能不足时段的地板辐射供暖的蓄能式供暖装置,同时 也可利用底谷时段和平峰时段直接供暖,以实现冬季在建筑供暖中的 多源高效利用能源,推动北方地区清洁能源采暖,缓解目前冬季燃煤 采暖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模块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 采暖系统的示意图。
19.图中:a-相变储能换热部分、b-蓄能释能循环部分、c-中间板换 热部分、d-控制调节部分、1-高温型蓄能装置、1-1-第一蛇形螺旋换 热盘管、2-低温型蓄能装置、2-1-第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3-蓄能释 能循环泵、4-电能加热装置、5-中间换热板换、6-地暖换热循环泵、 7-蓄能释能系统膨胀罐、8-蓄能装置放空管、9太阳能板、t-1-第一 调节型三通阀门、
t-2-第二调节型三通阀门、k-1-第一开关型三通阀 门、k-2-第二开关型三通阀门、k-3-第三开关型三通阀门、k-4-第四 开关型三通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参照图1,一种模块式电能、太阳能双源相变储能地板采暖系统,, 包括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蓄能释能循环部分b、中间板换热部分c 和控制调节部分d,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采用密闭不锈钢槽封装相变 材料制成,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包括高温型储能装置1和低温型储能 装置2,且高温型储能装置1和低温型储能装置2串联安装,高温型 储能装置1和低温型储能装置2均由封闭式不锈钢储能箱和蛇形螺旋 换热盘管组成,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包括第一蛇形螺旋换热盘管1-1和 第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2-1,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出口管设置有ph值 传感器,蓄能释能循环部分b主要由蓄能释能循环泵3、电能加热装 置4、第一调节型三通阀门t-1、第二调节型三通阀门t-2、第一开 关型三通阀门k-1、第二开关型三通阀门k-2、第三开关型三通阀门 k-3、第四开关型三通阀门k-4、蓄能释能系统膨胀罐7组成,通过 调整各个调节型三通阀门、开关型三通阀门实现不同支路的运行,来 实现用于日高峰电价时段和太阳能不足时段的地板辐射供暖的蓄能 式供暖,中间板换热部分c包括有中间换热板换5、地暖换热循环泵 6,中间板换热部分c通过地板采暖供水管线上的温度t2,以及室内 温控面板设定温度共同控制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来实现对室内供暖 的自动调节,控制调节部分d包括多个子模块,且多个子模块分别与 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蓄能释能循环部分b、中间板换热部分c相对 应。
22.控制调节部分其控制部分主要分为检测、监控整个装置,主要子 模块为:
23.模块1
‑‑
蓄能装置温度监控—主要检测蓄能箱内竖向上部相变材 料温度t1-1、t2-1、中部相变材料温度t1-2、t2-2、下部相变材料 温度t1-3、t2-3,当t1-1、2、3的平均值t/123-80℃=0℃时表示高 温型蓄能箱完成蓄能,t2-1、2、3的平均值t/123-60℃=0℃时表示 低温型蓄能箱完成蓄能。
24.模块2—在夜间低谷蓄能时(夜间23:00至次日7:00),当t4 <90℃且t3、t4的差值>3℃时,增大电能加热装置输出功率;当t1-1、2、3的平均值t/123-80℃小3℃时,且t4大于60℃与t3、 t4的差值<3℃时,减少电能加热装置输出功率;当t2-1、2、3的 平均值t/123-60℃小3℃时,且t4大于44℃与t3、t4的差值<3℃ 时,减少电能加热装置输出功率。
25.模块3—控制开关型三通阀门(合流型)k-1、2和开关型三通阀 门(分流型)k-3、4的开关状态来实现对整个装置内管路的运行系 统调整。
26.模块4—ph值检测仪独立显示,若ph1、ph2值大于8.0,表明 对应蛇形螺旋换热盘管出现渗漏,系统自动定点报警,并强制关闭系 统;冰点仪独立显示,冰点低于零下25℃,出现预警,表明系统缺 少乙二醇,需要进行乙二醇溶液补充。
27.本发明中,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采用密闭不锈钢槽封装相变材料 分为高温型和低温型,高温型的相变温度在70-80℃之间,选用的是 无机类相变复合材料,相变温度为78℃,低温型的相变温度在 50-60℃之间,选用的是有机类相变材料。
28.本发明中,第一蛇形螺旋换热盘管1-1和第二蛇形螺旋换热盘管 2-1采用内置不
锈钢薄壁的不锈钢管制作而成。
29.本发明中,高温型储能装置1和低温型储能装置2上均安装有蓄 能装置放空管8。
30.本发明中,相变储能换热部分a、蓄能释能循环部分b、中间板 换热部分c和控制调节部分d均安装在壳体内,且壳体的顶部设置有 太阳能板9。
31.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
32.以24h完成一个相变过程,按照峰谷电的时间进行相变过程的设 定,以谷电时间——夜间23:00至次日清晨7:00为例。
33.冬季供暖过程:电能相变储热净化送风供暖系统在plc智能控制 器控制,将整个过程分为夜间电力谷值(夜间23:00——次日清晨 7:00)蓄能、释能、供暖工况和日间(清晨7:00——夜间23:00) 蓄能、释能、供暖工况,主要采用供暖形式为地板辐射采暖。
34.(1)夜间电力谷值(夜间23:00——次日清晨7:00)蓄热、释 能、供暖工况:
35.1)当时间在时23:00时,启动蓄能释能循环泵3,启动电能加 热装置4,开关型三通风k-2、4连接太阳能集热板通道关闭,其余 通道打开,k-3主通道关闭,分通道打开,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 t-1、2主通道打开,分流通道打开,实现在谷值电阶阶段进行高温 型装置蓄能、低温型装置蓄能、供暖,夜间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 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水温度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 t-2主通道流量来调整供暖效果;
36.2)当t1-1、2、3的平均值t/123-80℃小3℃时,且t4大于80℃ 与t3、t4的差值<3℃时,减少电能加热装置输出功率,关闭调节型 三通阀门(分流型)t-1分通道,关闭开关型三通风k-3分通道,主 通道关闭状态,实现在谷值电阶阶段进行低温型装置蓄能、供暖,夜 间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水温度t2,调整 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2主通道流量来调整供暖效果;
37.3)当t2-1、2、3的平均值t/123-60℃小3℃时,且t4大于60℃ 与t3、t4的差值<3℃时,减少电能加热装置输出功率,实现在高温 型和低温型蓄能装置蓄满的前提下,利用低谷电直接供暖.
38.(2)日间(清晨7:00——夜间23:00)释能、蓄能、供暖工况:
39.1)当时间在时7:00时,关闭电能加热装置4,实现利用低温型 蓄能装置释能供暖,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 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2主通道流量来调整供 暖效果;
40.2)当t1≥60℃时,打开开关型三通阀k-2、4连接太阳能集热 板的通道,其余通道开启状态,打开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1 的分通道,主通道开启状态,开启开关型三通风k-3的主通道,分通 道关闭状态,关闭开关型三通风k-4的分通道,关闭调节型三通阀门 (分流型)t-2的主通道,分通道开启状态,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 定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 t-1分通道流量来调整供暖效果;
41.3)当t2-1、2、3的平均值t/123-60℃小3℃时,且t1大于80℃, 关闭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1的主通道,分通道开启状态,关 闭开关型三通阀k-3的主通道,分通道开启状态,打开调节型三通阀 门(分流型)t-2的主通道,分通道开启状态,实现为高温型寻能装 置蓄能,同时利用低温型蓄能装置和太阳能联合供暖,通过室内温度 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 (分流型)t-2主通道流量来调整供暖效果;
42.4)当t1-1、2、3的平均值t/123-80℃小3℃时,且当t1>80℃, 关闭调节型三通阀
门(分流型)t-1的分通道,打开主通道,关闭开 关型三通阀k-3的分通道,主通道关闭状态,实现利用太阳能集热板 和低温型蓄能装置联合供暖,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 换热器供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2主通道流量 来调整供暖效果;当t1小于60℃,关闭开关型三通风k-2、4的连 接太阳能集热板的通到,打开开关型三通阀k-4的分通道,实现利用 低温型蓄能装置释能供暖,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换 热器供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2主通道流量来 调整供暖效果;
43.5)当t2-1、2、3的平均值t/123-60℃等于0℃时,且t/123等 于50℃时,打开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1的分通道,关闭主通 道,打开开关型三通阀k-3分通道,分通道关闭状态,实现高温型蓄 能装置的释能供暖,通过室内温度设定器设定房间温度以及换热器供 水问题t2,调整调节型三通阀门(分流型)t-1分通道流量来调整供 暖效果。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 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 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