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饲料制粒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21:56: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饲料制粒冷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饲料制粒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饲料工业生产逐步向饲料颗粒状方向转换,使得越来越多的牲畜养殖厂家和饲料生产厂采用制粒设备生产颗粒饲料。在饲料制粒过程中,需要对原粮充分高温灭菌并熟化调质,导致颗粒饲料出机温度通常在80
°
左右,而且也含有一定水分,容易形成湿热颗粒。这种湿热颗粒容易碎裂,贮存时也容易发生霉变。对应于该问题,主要采用制粒冷却器对颗粒进行风冷除湿冷却处理,以获得品质较好的饲料颗粒。
3.制粒冷却器的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470427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除湿冷却器,其包括冷却仓,该冷却仓内设有翻板式排料装置,冷却仓的底部设置集料斗,冷却仓的上部设置出风通道和抽风机,冷却仓上设有进风口以便于向冷区仓内引入冷却风。使用时,待冷却的颗粒饲料进入冷却仓中,并由冷却仓中的翻板式排料装置支撑,抽风机工作以将外界的冷却风吸入冷却仓中实现对颗粒料的冷却。冷却完成后,翻板式排料装置转动,翻板翻转排料,颗粒饲料进入集料斗中并最终排出。为改善冷却效率,在翻板式排料装置的下方对应进风口的位置处设置加热装置,以加热进入冷却仓中的风。
4.上述冷却器加热方式受限于冷却器自身尺寸不可能做的很大,对于外界温度较低的冷却风的加热效率相对较低,加热效率较差。比如在东北区域的冬季时,较为湿冷的外界气体进入冷却仓后容易在冷却仓内形成冷凝水,进而容易产生湿料。湿料进入出风管道中极容易造成堵塞,需要频繁清堵,影响正常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加热效率较低的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饲料制粒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冷却器内部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冷却风的加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房,其内布置有用于冷却颗粒料的制粒冷却器,该制粒冷却器具有与所述冷却房内部空间连通的冷却风进口;进风通道,其设置在所述冷却房上以使外界的冷却风进入所述冷却房中;以及加热装置,其位于所述冷却房中并对应所述进风通道布置,以加热所述进风通道中的冷却风。
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流体换热器,该蒸汽加热器连通有车间蒸汽回水管道,以由所述车间蒸汽回水管道供应热蒸汽,进而使得所述进风通道中的冷却风流经所述蒸汽加热器时被加热。
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流体换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车间蒸汽回水管道与所述流体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冷却房内布置有回水收集罐,该回水收集罐与所述流体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有用于连接锅炉补水箱的回水管路,该
回水管路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回水收集罐中的水泵送入所述锅炉补水箱中的回水泵。
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车间蒸汽回水管道具有加热支路和回水支路,所述加热支路与所述流体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回水支路用于与所述锅炉补水箱连通。
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回水收集罐内设有缓冲盘管,该缓冲盘管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流体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回水管路与所述缓冲盘管的进口连通,所述缓冲盘管的出口与所述回水收集罐的内腔连通。
1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流体换热器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冷却房内布置有回水收集罐,所述车间蒸汽回水管道与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所述回水收集罐通过加热供水管路与所述流体换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加热供水管路上设有加热供水泵,所述回水收集罐通过加热回水管路与所述流体换热器的出水口连通。
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有循环水换热装置,该循环水换热装置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循环水流动通道和车间蒸汽流动通道;所述循环水流动通道的进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回水收集罐中的水向所述循环水换热装置泵送的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流动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以使得被加热的循环水流回所述回水收集罐中;所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进口与所述车间蒸汽回水管路连通;所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或者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
1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循环水换热装置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第一循环水通道和第一蒸汽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第二循环水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所述循环水流动通道包括连通布置的所述第一循环水通道和所述第二循环水通道,所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包括连通布置的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和所述第二蒸汽通道,所述循环水流动通道的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上,所述循环水流动通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上,所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上,所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上。
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回水收集罐连通有用于连接锅炉补水箱的回水管路,该回水管路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回水收集罐中的水泵送入所述锅炉补水箱中的回水泵。
1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进风通道为所述冷却房上设有的进风窗,该进风窗内设置除尘结构,所述加热装置对应所述进风窗的出风口布置。
16.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中,对应制粒冷却器配置冷却房,对应冷却房上的进风通道设置加热装置,以用于对进入冷却房并进入制粒冷却器中的冷却风进行加热。由于加热装置可以布置在冷却房内,而冷却房整体尺寸相对较大,方便布置满足加热需求的加热装置,便于在具体实际生产中应用。
附图说明
17.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并且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18.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2中的回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
20.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3中的回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4中的回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5中的回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6中的回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至图6中实线箭头所示为流体流动方向,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为颗粒饲料流动方向。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冷却房;200、制粒冷却器;300、排风通道;400、加热装置;500、进风通道;1、流体换热器;2、车间蒸汽回水管道;3、加热支路;4、回水支路;5、返回主管路;6、锅炉补水箱;7、排污管道;8、回水管路;9、回水泵;10、液位传感器;11、回水收集罐;12、溢流排蒸汽管道;13、加热回水管路;14、控制器;15、缓冲盘管;16、加热供水泵;17、加热供水管路;20、循环水泵;21、第一管路;22、第一换热器;23、蒸汽回水管路;24、循环水管路;25、第二管路;26、第二换热器;27、第三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对应于现有技术中在制粒冷却器内部设置加热结构以对冷却风进行加热的方式,本发明对应制粒冷却器配置冷却房,并在冷却房上设置进风通道以引入冷却风,并由冷却房内对应进风通道设置的加热装置对冷却风进行加热,由于冷却房空间较大,方便根据实际需要布置满足实际加热需求的加热装置,方便保证可靠的加热效率,不再局限于制粒冷却器自身体积。
29.在介绍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具体介绍本发明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方式。附图中的任何元素数量均用于示例而非限制,以及任何命名都仅用于区分,而不具有任何限制含义。
30.下面参考本发明的若干代表性实施方式,详细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
31.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1:
32.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的饲料制粒系统包括冷却房100,该冷却房可以用于容纳防止冷却制粒冷却器200,该制粒冷却器200用于承接加热熟化后的颗粒饲料,以对颗粒饲料进行冷却。
33.冷却房100可采用砖砌、混凝土浇筑、钢结构板房或模块化组装房,在保证安全和足够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可以在冷却房内布置制粒冷却器200以及其他需要配套连接的部
件即可。
34.制粒冷却器200可以采用现有市购产品,也可以采用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制粒冷却器结构,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470427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除湿冷却器。制粒冷却器200具有冷却仓,冷却仓的下部设置承料结构,利用该承料结构承接下落的饲料颗粒,方便在冷却仓内对颗粒饲料进行冷却,在冷却设定时间后,承料结构打开,使得颗粒饲料下落,最终经制粒冷却器200的出料口排走。
35.本实施例中,制粒冷却器200上设置风冷结构,在制粒冷却器200上设置冷却风进口和排风通道300,排风通道300处设置风机,以排出冷却风。冷却风进口与冷却房内部空间连通,在风机工作时,可以将冷却房内的冷却风抽吸进入冷却仓中,并经排风通道排出,在此过程中实现对颗粒饲料的风冷作业。
36.作为一种实施手段,可以将风机布置在排风通道处,也可将风机布置在冷却风进口处,保证冷却风内的冷却风可进入冷却仓内以进行正常风冷即可。
37.如图1所示,冷却房100上设有进风通道500,该进风通道500用于使外界的冷却风进入冷却房中。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冷却房100的墙壁上设置进风窗,并在进风窗中设置风扇,以便于将外界冷却风引入冷却房100中。而且,该进风窗内还设置除尘结构,以过滤进入冷却房100内的冷却风。进风通道的设置位置以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布置,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可以将进风通道500设置在冷却仓的四周墙壁上,还可以将进风通道布置在冷却房的房顶。
38.为避免冷却风与颗粒饲料温差过大导致容易出现大量冷凝水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冷却房100中对应进风通道500布置有加热装置400,由加热装置400加热进风通道500中的冷却风。在外界的冷却风经进风通道500进入冷却房时,由加热装置400对冷却风进行加热,可以提高进入制粒冷却器中的冷却房的冷却风温度,避免冷却风与饲料颗粒温差过大而导致出现大量冷凝水。
39.由于冷却房的空间尺寸相对较大,方便根据加热需求布置较大体积的加热装置,以在相对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满足冷却风的加热需求。
40.加热装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电加热件发热,以对流经加热装置的冷却风进行加热。加热装置具有电加热件,该电加热件可通过电阻加热、感应加热、红外线加热等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实现加热,并利用冷却风与电加热件的换热实现对冷却风的加热。
4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中,对应制粒冷却器200配置冷却房100,对应冷却房100上的进风通道500设置加热装置400,以用于对进入冷却房100并进入制粒冷却器200中的冷却风进行加热。由于加热装置可以布置在冷却房内,而冷却房整体尺寸相对较大,方便布置满足加热需求的加热装置,便于在具体实际生产中应用。
42.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2:
43.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中,加热装置为回水加热装置。
4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400为回水加热装置,其可利用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回收输送的蒸汽回水对冷却风进行加热。加热装置400包括流体换热器1,该流体换热器1连通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以由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供应蒸汽回水,进而使得进风通道500中的冷却风流经蒸汽加热器时被加热,实现热交换。流体换热器可采用盘管式换热器,
或者采用翅片式散热器,形成热源,进而能够可靠地对进风通道中的冷却风进行加热。
45.流体换热器1自身具有热蒸汽通道,该热蒸汽通道用于供热蒸汽流过,热蒸汽通道的一端设置进水口,一端设置出水口,此处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流体换热器1上。热蒸汽通道的进水口与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连通,使得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输送来的蒸汽回水可以直接进入流体换热器1中。
46.对应该流体换热器1,在冷却房100内布置有回水收集罐11,流体换热器1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回水管路13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这样一来,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输出的水汽混合物在经流体换热器1与冷却风热交换后降温注入回水收集罐11中,此时流体大部分为液态,少部分为气态。液态水可以暂存于回水收集罐11中,少部分的气态蒸汽可以经溢流排蒸汽管道12排出。溢流排蒸汽管道12上设有相应阀门,由该阀门控制溢流排蒸汽管道通断。
47.就回水收集罐中的液态水而言,在回水收集罐11连通有回水管路8,该回水管路8用于连接锅炉补水箱6。在回水管路8上设有回水泵9,该回水泵9用于将回水收集罐中的液态水泵送入锅炉补水箱6,锅炉补水箱6用于向车间锅炉补充软化水。
48.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液位传感器10搭配控制器14的方式实现回水泵9的自动控制。如图2所示,在回水收集罐11上设置液位传感器10,液位传感器10与控制器14连接,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器14,该控制器14能够在回水收集罐11中的液位上升至设定位置时控制回水泵9启动,并设定回水泵9工作设定时间后自动停止。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采用高低液位变送器相配合的方式控制回水泵的启停。
49.如图2所示,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具有加热支路3和回水支路4,具体实施时,将加热支路3与流体换热器1的进水口连通,回水支路4用于与锅炉补水箱6连通。考虑到具体实施情况,回水支路4可以与回水管路8汇集至返回主管路5上,由返回主管路5集中将流体输送入锅炉补水箱6中。设置加热支路和回水支路是考虑到车间实际工作情况,当不需要对冷却风进行加热时,车间设备回水管道输出的流体可以直接返回锅炉补水箱中。
50.为便于清理,在返回主管路5上设有排污管道7,排污管道7上设有相应阀门,以控制排污管道通断。排污管道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一个取样阀口,方便利用该取样阀口进行取样检测,当检测水质合格时,可正常返回锅炉补水箱。而当水质不合格时则进行排污。
5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在工作时,当需要加热冷却风时,由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向流体换热器1注入蒸汽和热水,以对流经流体换热器的冷却风进行高效加热。
52.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3:
53.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2中,流体换热器注入的流体进入回水收集罐中,本实施例中,在回水收集罐中设置缓冲盘管,减少蒸汽外溢及水浪冲击。
54.如图3所示,在回水收集罐11内设有缓冲盘管15,该缓冲盘管15具有进口和出口,流体换热器1的出水口通过加热回水管路13与缓冲盘管15的进口连通,缓冲盘管15的出口与回水收集罐11的内腔连通。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输出的水汽混合物在经流体换热器1与冷却风热交换后降温注入缓冲盘管15中,在缓冲盘管中缓冲循环,可避免直接冲入回水收集罐中形成水浪冲击,还可在逐渐流动过程中形成进一步降温,减少蒸汽外溢。
55.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车间蒸汽回水管道均是直接向流体换热器注入蒸汽回水,利用蒸汽回水自身压力实现流动。
56.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4:
57.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2中,车间蒸汽回水管道是直接向流体换热器注入蒸汽,本实施例中,车间蒸汽回水管道先将蒸汽流体注入回水收集罐中,再利用加热供水泵将热水送入流体换热器中,以对流经的冷却风进行加热。
5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饲料制粒系统中的回水加热装置主要包括流体换热器1、回水收集罐11及循环水换热装置。
59.其中,冷却房100内布置有回水收集罐11,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以将蒸汽回水送入回水收集罐11中。并将回水收集罐11中的热水泵送入流体换热器1中,以实现回水加热装置的加热作业。
60.具体地,流体换热器1自身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回水收集罐11通过加热供水管路17与流体换热器1的进水口连通,在加热供水管路17上设有加热供水泵16,回水收集罐11通过加热回水管路13与流体换热器1的出水口连通。在加热供水泵16的作用下,可以将回水收集罐11中的热水连续不断地送入流体换热器1中,以加热冷却风。
61.在车间蒸汽回水管道输送过来的蒸汽回水温度较高时,如果直接将蒸汽回水送入回水收集罐中时,容易导致回水收集罐中蒸汽量过大,对应于此,本实施例中设有循环水换热装置,该循环水换热装置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利用回水收集罐11中已有的热水与蒸汽回水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注入回水收集罐中的蒸汽回水的温度,以减少回水收集罐中的蒸汽量。
62.为实现回水收集罐中已有的热水与蒸汽回水进行热交换,该循环水换热装置需要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循环水流动通道和车间蒸汽流动通道。
63.具体实施时,循环水流动通道的进口通过第一管路21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在第一管路21上设置循环水泵20,由该循环水泵20将回水收集罐11中的水向循环水换热装置泵送。循环水流动通道的出口将通过第二管路25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以使得被加热的循环水流回相应回水收集罐11中。
64.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进口需要与车间蒸汽回水管路23连通,使得车间蒸汽回水管路23向车间蒸汽流动通道注入蒸汽回水,并使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三管路27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
65.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水换热装置具体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第一换热器22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第一循环水通道和第一蒸汽通道,第二换热器26具有可实现热交换的第二循环水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
66.上述循环水流动通道包括第一循环水通道和第二循环水通道,第一循环水通道和第二循环水通道通过循环水管路24连通布置,该循环水管路24对应布置在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之间。
67.上述车间蒸汽流动通道包括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通过蒸汽回水管路23连通布置,该蒸汽回水管路23也对应布置在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之间。
68.并且,循环水流动通道的进口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2上,以方便第一换热器22通过第一管路21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循环水流动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6上,以方便第二换热器26通过第二管路25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
69.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进口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6上,使得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可以将蒸汽回水直接注入第二换热器26中。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2上,也方便第一换热器22通过第三管路27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
70.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2具体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6可以采用集热桶,该集热桶包括桶体,桶体设置内部管道以用于流经循环水,桶体的内腔供蒸汽回水流过,以实现蒸汽回水与内部管道中的循环水的热交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手段,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可以均采用板式换热器,或者是翅片式换热器等,具体结构并不作限制,只要换热器内分别设置可实现热交换的相应蒸汽通道和循环水通道即可。
7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循环水换热装置使用时,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将蒸汽回水注入第二换热器26中,依次经第二蒸汽通道、蒸汽回水管路23、第一蒸汽通道及第三管路27注入回水收集罐11中。回水收集罐11中的循环水在循环水泵20的作用下,依次经第一管路21、第一循环水通道、循环水管路24、第二循环水通道及第二管路25流回相应的回水收集罐11中。蒸汽回水和循环水在第一换热器22和第二换热器26内部进行热交换,从而有效降低蒸汽回水的温度,降低注入蒸汽回水收集罐11中的蒸汽量。
72.另外,就回水收集罐11而言,其上还设有回水管路8、排污管道7及溢流排蒸汽管道12。
73.回水管路8用于连接锅炉补水箱6,该回水管路8上设有回水泵9,以将回水收集罐11中的水泵送入相应锅炉补水箱6中。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液位传感器搭配控制器的方式实现回水泵的自动控制。例如,在回水收集罐上设置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以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在回水收集罐中的液位上升至设定位置时控制回水泵启动,并设定回水泵工作设定时间后自动停止。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采用高低液位变送器相配合的方式控制回水泵的启停。
74.排污管道7通常会设置于回水收集罐11的底部,以实现排污清理。溢流排蒸汽管道12通常可以设置在回水收集罐11的顶部,既实现安全排气,又实现安全溢流,降低危险。
75.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回水加热装置中,利用回水收集罐11作为蒸汽回水的缓冲措施,方便应用于车间蒸汽回水较大的场合。并利用循环水换热装置对蒸汽回水进行降温处理,避免过量蒸汽进入回水收集罐11中而带来安全影响。
76.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5:
77.其与实施例4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4中,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三管路与回水收集罐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管路连通,以与回水收集罐连通。
78.如图5所示,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设置在第二换热器26,且车间蒸汽流动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三管路27与第二管路25连通,并最终经第二管路25与回水收集罐11连通。这样一来,从车间蒸汽流动通道流出的蒸汽回水经第三管路27汇流入第二管路25中,与循环水流动通道的出口排出的循环水一同经第二管路25流回相应的回水收集罐11中。
79.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6:
80.其与实施例4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4中,对应回水收集罐配置循环水换热装置,本实施例中,省去循环水换热装置。
81.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间蒸汽回水管道2与回水收集罐11直接连通,可以将蒸
汽回水直接注入回水收集罐11中。相比于实施例4中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省去循环水换热装置的方案更适用于蒸汽回水中蒸汽含量相对较少的场所。
82.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实施例7:
83.其与实施例4的区别主要在于:实施例4中,循环水换热装置采用串联布置的两个换热器,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水换热装置仅包括一个换热器,该换热器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集热桶或者是翅片换热器,其可以实现循环水和蒸汽回水的热交换即可。
84.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手段,循环水换热装置也可以包括三个以上串联布置的换热器,其串联布置的方式可以采用实施例4中两个换热器的串联布置方式,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85.在实施例4至实施例7中,对于布置在冷却房内的回水收集罐而言,由于其用于接收车间蒸汽回水管道注入的蒸汽回水,而且,回水收集罐中的水始终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因此回水收集罐内各区域的温度相差不大,较为均匀。
86.本发明所提供的饲料制粒冷却系统中,直接为饲料制粒冷却器配置专用的冷却房,并在冷却房中对应进风通道处设置加热装置,以能够可靠、高效的满足冷却风加热。在将这种饲料制粒冷却系统应用于较为寒冷的区域时,能够可靠地形冷却风加热,避免冷却风与颗粒饲料温差较大而在冷却器内产生大量冷凝水。并且,采用车间蒸汽回水搭配流体换热器加热冷却风,不仅加热效率高,而且可以使得车间蒸汽回水得到合理处理,减少蒸汽外排量,节省热能,保护环境。
87.根据本说明书的上述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如下使用的术语,例如“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本说明书的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其仅是为了便于阐述本发明的方案和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涉及的装置或元件必须要具有所述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来构造和进行操作,因此上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不能被理解或解释为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
88.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或“第二”等用于指代编号或序数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或“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89.虽然本说明书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实施例只是以示例的方式提供的。本领域技术人员会在不偏离本发明思想和精神的情况下想到许多更改、改变和替代的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在实践本发明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本文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替代方案。所附权利要求书旨在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因此覆盖这些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的模块组成、等同或替代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