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5:0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类产品制造及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2.自动转换开关又称为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主要用于通过电机控制方式或者手动控制方式将负载设备与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进行连通或切断,保证负载设备的正常工作。
3.但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自动转换开关使用零件较多,装配较为复杂,拆卸检修不便并且可扩展性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能够解决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使用零件较多、装配较为复杂、拆卸检修不便并且可扩展性弱的问题。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依次可拆卸连接的控制器、转动件、滑板和动触头组件,以及与所述动触头组件活动连接的静触头组件;
6.其中,所述转动件被构成为可被所述控制器驱动围绕竖直的第一预设方向转动并且在下端面的非第一预设方向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推动杆;
7.所述滑板被构成为板状、在水平的第二预设方向上延伸、可沿第二预设方向滑动、顶端凹陷有供所述推动杆插入的推动槽并且当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推动杆通过所述推动槽带动所述滑板滑动,以及所述滑板的主要延伸面上凹陷有转动槽;
8.所述动触头组件包括:若干个相互并列排列的动触头,以及配置在若干个动触头的排列方向的一端的、可插入所述转动槽的、可沿着垂直于所述滑板主要延伸面的方向转动的并且当所述滑板滑动时通过所述转动槽带动所述动触头组件转动直至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抵接的转动杆。
9.可选地,还包括:可围绕与第一预设方向平行的第三预设方向转动的、可与所述转动件啮合连接并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的启动齿轮,以及可被所述控制器驱动使所述启动齿轮转动的电机;
10.所述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设置数量均为两个,并且以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并且与第三预设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为轴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启动齿轮的两侧;
11.其中,所述动触头组件中若干个动触头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滑板的主要延伸面,并且所述转动杆插入的转动槽设置在所述滑板上远离启动齿轮的一侧,以及所述电机设置在两个动触头组件之间;
12.以及,所述转动件为扇形齿轮,并且所述启动齿轮被构成为非全齿齿轮用于当所述启动齿轮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仅与一个转动件啮合连接。
13.可选地,所述动触头在垂直于若干个所述动触头排列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14.以及,所述动触头组件还包括:套设在若干个动触头外部的并且均匀开设有孔洞
用于供所述动触头伸出的触头支持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孔洞内并且夹持在所述动触头的两侧用于维持所述动触头延伸方向的弹簧片。
15.可选地,还包括:壳体;
16.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17.设置在所述转动件和启动齿轮上端的齿轮组壳体、设置在所述转动件和启动齿轮下端的并且与齿轮组壳体配合组装成支撑结构的架构壳体、设置在所述滑板、动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和电机底端的并且与架构壳体的下端配合组装成支撑结构的触头组件壳体;
18.所述触头组件壳体设置有凹陷有供所述滑板滑动的滑动槽的侧壁;
19.以及,所述壳体还包括:
20.均与所述触头组件壳体中与若干个所述动触头排列方向平行并且用于使分离的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抵接的滑板在滑动中不断靠近的一个侧壁可拆卸连接的控制器下壳体和与所述控制器下壳体可拆卸连接并且与所述控制器下壳体形成支撑结构包围所述控制器的控制器上壳体。
21.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齿轮组壳体的上端面并且与所述启动齿轮传动连接用于以手动方式控制所述启动齿轮转动的手柄。
22.可选地,所述触头组件壳体与所述控制器上壳体可拆卸连接处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并且所述控制器上壳体上设置有与第一滑道配合使用的第二滑道。
23.可选地,所述触头组件壳体中开设有滑动槽的侧壁在滑动槽和连接有控制器上壳体的侧壁之间凹陷有竖直方向延伸的槽道;
24.以及,所述滑板在靠近所述控制器的一侧设置有连杆和弹簧;
25.其中,所述连杆被构成为一端设置成圆柱状并且与所述滑板垂直活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成圆柱状并且压接在可沿竖直方向伸缩的弹簧的顶端、以垂直与滑板主要延伸面的方向插入所述槽道并且与所述槽道在竖直方向滑动连接;
26.以及,所述触头组件壳体开设有供所述弹簧伸缩的弹簧槽;
27.当需要使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抵接时,通过控制器或手柄间接使转动件转动,带动滑板滑动,并且在滑板的滑动过程中的沿着垂直于滑板主要延伸面的方向的投影上,所述连杆中设置成圆柱状的两端之间的连线跟随滑板从向远离所述控制器上壳体的一侧倾斜转变至向靠近所述控制器上壳体的一侧倾斜。
28.可选地,所述控制器在靠近所述启动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以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并且与第三预设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为轴分别对称设置的靠近所述启动齿轮的两个关闭状态微动开关和远离所述启动齿轮的两个启动状态微动开关;
29.其中,当设置在所述启动齿轮两侧的所述转动件均未转动并且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均未连接时,两个所述滑板顶端处靠近所述转动件的侧壁分别压紧所述关闭状态微动开关,用于传送关闭状态信息至控制器;
30.当设置在所述启动齿轮任一侧的所述转动件转动并且所述动触头组件与静触头组件抵接时,在滑动后的滑板顶端处靠近所述转动件的侧壁压紧一个所述启动状态微动开关,用于传送启动状态信息至控制器。
31.综上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依次可拆卸连接的控制器、转动件、滑板和动触头组件,以及静触头组件。转动件被构成为可转动并且在下端面设置有推
动杆。滑板被构成为可滑动、顶端凹陷有供推动杆插入的推动槽并且推动杆通过推动槽带动滑板滑动,以及滑板上凹陷有转动槽。动触头组件包括:若干个动触头,以及可插入转动槽的、可转动的并且带动动触头组件转动的转动杆。由于本技术采用的零件较少,所以装配非常简单,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以及由于控制器在本技术中为可拆卸连接,所以可方便地对控制器进行拆装,以便适用于安装不同类型的控制器,提高了本技术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因此本技术能够解决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使用零件较多、装配较为复杂、拆卸检修不便并且可扩展性弱的问题。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拆分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器与控制器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启动齿轮未带动转动件转动时的俯视图;
3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启动齿轮带动转动件转动后的俯视图;
3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与启动齿轮的连接示意图;
4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滑板与触头组件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4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处于0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
4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处于0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
44.图12为图11中a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45.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从0位状态转动至时i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
46.图14为图13中b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47.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从0位状态转动至时i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
48.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处于i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
49.图17为图16中c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50.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处于i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
51.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从i位状态转动至时0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
52.图20为图19中d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53.其中,1-控制器;11-关闭状态微动开关;12-启动状态微动开关;2-转动件;21-推动杆;3-滑板;31-推动槽;32-转动槽;33-连杆;34-弹簧;4-动触头组件;41-动触头;42-转
动杆;43-触头支持架;44-弹簧片;5-静触头组件;6-启动齿轮;7-电机;8-壳体;81-齿轮组壳体;82-架构壳体;83-触头组件壳体;831-滑动槽;832-第一滑道;833-槽道;834-弹簧槽;84-控制器下壳体;85-控制器上壳体;851-第二滑道;9-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以及,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所有附图参考的坐标系均相同。
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拆分示意图,包括:控制器1、转动件2、滑板3、动触头组件4、静触头组件5、启动齿轮6、电机7、壳体8和手柄9。
56.(一)结构说明
57.自动转换开关的功能分组:控制器1和电机7配合组成电机控制结构,用于为开关转换提供驱动力;手柄9和电机7配合组成手动控制结构,也用于为开关转换提供驱动力;两个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配合组成两路转换机构,用于被驱动并且带动作为动作机构的滑板3;滑板3为动作机构,用于调节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的连接和分离;壳体8为保护结构,用于保护其余组件。
58.转动转换开关的结构分组:壳体8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开关间隔成三个部分。
59.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器与控制器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壳体8包括:齿轮组壳体81、架构壳体82、触头组件壳体83、控制器下壳体84和控制器上壳体85。
60.齿轮组壳体81和架构壳体82的上端侧配合组装成第一个支撑结构,用于支撑保护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架构壳体82的下端侧与触头组件壳体83配合组装成第二个支撑结构,用于支撑保护滑板3、动触头组件4、静触头组件5和电机7;控制器下壳体84和控制器上壳体85与触头组件壳体83配合组装成第三个支撑结构,用于支撑保护控制器1。
61.控制器下壳体84和控制器上壳体85均与触头组件壳体83中与若干个动触头41排列方向平行并且用于使分离的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的滑板3在滑动中不断靠近的一个侧壁可拆卸连接。
62.触头组件壳体83与控制器上壳体85可拆卸连接处在竖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滑道832,并且控制器上壳体85上设置有与第一滑道832配合使用的第二滑道851,保证控制器1可在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安装状态下仅通过控制器上壳体85的拆装即可进行拆卸和安装。
63.其中,第一预设方向为转动件2为扇形齿轮进行转动时的中心轴向,第三预设方向为启动齿轮6进行转动时的中心轴向。
64.在逆着y轴的延伸方向上,控制器1、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滑板3依次设置,在沿着x轴的延伸方向上,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滑板3、转动件2、启动齿轮6依次设置。
65.转动件2为水平设置的扇形齿轮并且设置数量为两个,启动齿轮6为水平设置的非
全齿齿轮,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启动齿轮未带动转动件转动时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启动齿轮带动转动件转动后的俯视图,启动齿轮6设置在两个转动件2之间并且和两个转动件2沿着x轴的延伸方向排列。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的齿轮部分逆着y轴设置,并且当启动齿轮6被驱动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任一侧的转动件2转动时,仅与一个转动件2啮合连接并且带动其转动。
66.自动转换开关的状态区分:当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均未转动并且动触头组件4未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0位状态,即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当启动齿轮6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一个转动件2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一个动触头组件4和一个静触头组件5抵接,自动转换开关处于i位状态,即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启动状态;当启动齿轮6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另一个转动件2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另一个动触头组件4和另一个静触头组件5抵接,自动转换开关处于ii位状态,即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启动状态。
67.自动转换开关的结构位置:转动件2、滑板3、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的设置数量均为两个,并且以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并且与第三预设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为轴分别对称设置在启动齿轮6的两侧。现以逆着x轴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启动齿轮6前方的转动件2、滑板3、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为例说明转动件2、滑板3、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之间的相互位置。
68.其中,每个静触头组件5包括对称设置在动触头组件4两侧的两组静触头,每组静触头包括8个静触头,两组共16个静触头。
69.启动齿轮6的中央设置有内孔与设置在启动齿轮6下方的电机7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控制器1可通过控制器电机7驱动启动齿轮6围绕第三预设方向转动;启动齿轮6的顶端与设置在齿轮组壳体81的上端面的手柄9传动连接,转动手柄9也可以启动电机7驱动启动齿轮6围绕第三预设方向转动。
70.转动件2的下端面的非第一预设方向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推动杆21,如图7所示,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与启动齿轮的连接示意图,转动件2的中心轴被固定在齿轮组壳体81上,转动件2与齿轮组壳体81转动连接。推动杆21的设置形状为圆柱状。
71.滑板3设置在转动件2逆着y轴的延伸方向的前方并且设置在转动件2逆着x轴的延伸方向的前方以及设置在转动件2逆着z轴的延伸方向的下方。如图7和图8所示,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滑板与触头组件壳体的连接示意图,触头组件壳体83内凹陷有供滑板3滑动的滑动槽831。
72.滑板3被构成为板状、在与y轴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水平的第二预设方向上延伸、在逆着y轴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转动件2的前方、可沿第二预设方向滑动并且可经过转动件2远离启动齿轮6的一侧、顶端凹陷有供推动杆21插入的推动槽31并且当转动件2转动时推动杆21通过推动槽31带动滑板3滑动,以及滑板3在逆着x轴的延伸方向的主要延伸面上凹陷有转动槽32。转动槽32设置在滑板3上远离启动齿轮6的一侧。
73.滑板3在靠近控制器1的一侧设置有连杆33和弹簧34,如图9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处于0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触头组件壳体83中开设有滑动槽831的侧壁在滑动槽831和连接有控制器上壳体85的侧壁之间凹陷有竖直方向延伸的槽道833,触头组件壳体83开设有供弹簧34伸缩的弹簧槽834。连杆33被构成为一端设置成圆柱状并且与滑板3垂直活动连接,另一端设置成圆柱状并且压接在可沿竖直方向伸缩的弹簧34的顶
端、以垂直与滑板3主要延伸面的方向插入槽道833并且与槽道833在竖直方向滑动连接。
74.当需要使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时,通过控制器1或手柄9间接使转动件2转动,带动滑板3滑动,并且在滑板3的滑动过程中,连杆33的设置方向跟随滑板3从向远离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转变至向靠近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
75.动触头组件4包括:动触头41、转动杆42、触头支持架43和弹簧片44,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若干个动触头41沿着x轴的延伸方向相互并列排列,并且动触头41在垂直于若干个动触头41排列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当自动转换开关处于0位状态时,动触头41以逆着y轴的延伸方向延伸。
76.转动杆42配置在若干个动触头41的排列方向靠向滑板3的一端、可插入转动槽32并且可沿着垂直于滑板3主要延伸面的方向转动,以及当自动转换开关从0位状态转换至i位状态时,在沿着x轴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上,转动杆42与动触头组件4转动时中心轴的连线从向远离转动件2的一侧倾斜转动至向靠近转动件2的一侧倾斜,即转动杆42从位于动触头组件4转动时中心轴的右侧斜上方转动至位于动触头组件4转动时中心轴的左侧斜上方。
77.触头支持架43套设在若干个动触头41外部的并且均匀开设有孔洞用于供动触头41伸出。弹簧片44设置在孔洞内并且夹持在动触头41的两侧用于维持动触头41延伸方向。
78.控制器1设置有四个微动开关并且四个微动开关并排设置成两排,并且控制器1上设置有以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并且与第三预设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为轴分别对称设置的靠近启动齿轮6的两个关闭状态微动开关11和远离启动齿轮6的两个启动状态微动开关12。
79.当设置在启动齿轮6两侧的转动件2均未转动并且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均未连接时,两个滑板3顶端处靠近转动件2的侧壁分别压紧关闭状态微动开关11水平设置的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伸缩的触片上,用于传送关闭状态信息至控制器1;当设置在启动齿轮6任一侧的转动件2转动并且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时,在滑动后的滑板3顶端处靠近转动件2的侧壁压紧一个启动状态微动开关12水平设置的可在水平方向上进行伸缩的触片上,用于传送启动状态信息至控制器1。
80.(二)工作原理
81.现以逆着x轴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启动齿轮6前方的转动件2、滑板3、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为例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即自动转换开关从0位状态切换至i位状态的过程说明,以及自动转换开关从i位状态切换回0位状态的过程说明。
82.(1)0位状态
83.当转动件2和启动齿轮6均未转动并且动触头组件4未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时,自动转换开关处于0位状态,即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84.如图9、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处于0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a部分的局部示意图,连杆33压接在弹簧34上,弹簧34推动连杆33卡住滑板3靠近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用于限定滑板3滑动并且使滑板3通过推动槽31卡住转动件2的推动杆21使转动件2在未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不能移动。
85.滑板3的顶端上靠近转动件2的侧壁压紧关闭状态微动开关11水平设置的触片上,用于传送关闭状态信息至控制器1。
86.(2)0位状态

i位状态
87.当启动齿轮6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转动件2逆时针方向转动。
88.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从0位状态转动至时i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b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从0位状态转动至时i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通过控制器1或手柄9使启动齿轮6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转动件2逆时针方向转动,带动滑板3在滑动槽831中滑动并且改变转动槽32与转动杆42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滑板3的滑动过程中,连杆33的设置方向跟随滑板3从向远离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转变至向靠近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并且在转变过程中的某一瞬间连杆33的设置方向与弹簧34的弹性方向平行,此时弹簧34的压缩达到最大程度。
89.(3)i位状态
90.当启动齿轮6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转动件2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动触头组件4和静触头组件5抵接,自动转换开关处于i位状态,即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启动状态。
91.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处于i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c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和弹簧的处于i位状态时的连接示意图,当弹簧34的压缩达到最大程度后,弹簧34快速释放被压缩产生的势能,拽动滑板3在滑动槽831中更快地向控制器上壳体85一侧滑动。
92.滑板3在滑动过程中,通过转动槽32继续带动转动杆42转动直至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
93.自动转换开关处于启动状态并且弹簧34卡住滑板3靠近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用于限制滑板3滑动。此时,滑板3的顶端上靠近转动件2的侧壁压紧启动状态微动开关12水平设置的触片上,用于传送启动状态信息至控制器1。
94.(4)i位状态

0位状态
95.如图19和图20所示,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动件、滑板、动触头组件和静触头组件的从i位状态转动至时0位状态过程中的连接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d部分的局部示意图,通过控制器1或手柄9使启动齿轮6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带动转动件2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滑板3在滑动槽831中滑动并且改变转动槽32与转动杆42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滑板3的滑动过程中,连杆33的设置方向跟随滑板3从向靠近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转变至向远离控制器上壳体85的一侧倾斜。
96.(5)ii位状态
97.自动转换开关关于ii位状态与0位状态之间的切换过程的工作原理与i位状态与0位状态之间的切换过程的工作原理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98.综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包括:依次可拆卸连接的控制器1、转动件2、滑板3和动触头组件4,以及与动触头组件4活动连接的静触头组件5。转动件2被构成为可围绕竖直的第一预设方向转动并且在下端面的非第一预设方向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推动杆21。滑板3被构成为可沿第二预设方向滑动、顶端凹陷有供推动杆21插入的推动槽31并且当转动件2转动时推动杆21通过推动槽31带动滑板3滑动,以及滑板3的主要延伸面上凹陷有转动槽32。动触头组件4包括:若干个动触头41,以及配置在若干个动触头41的排列方向的一端的、可插入转动槽32的、可沿着垂直于滑板3面的方向转动的并且当滑板
3滑动时通过转动槽32带动动触头组件4转动直至动触头组件4与静触头组件5抵接的转动杆42。由于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零件较少,所以装配非常简单,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以及由于控制器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可拆卸连接,所以可方便地对控制器1进行拆装,以便适用于安装不同类型的控制器,提高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99.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