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水再生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07:09: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水再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再生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我国水体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污染问题仍具有普遍性。传统的多段进水结合ao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率,但其生化反应系统在长期的低c/n条件下运行时,生化系统内的活性污泥常出现污泥膨胀的现象;当出现污泥溢出,这将严重影响后续深度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甚至停产,出水品质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污水再生处理设备,其能够最大限度利用了污水中的碳源进行深度反硝化,节省了回流能耗,有利于提高后期的反硝化脱氮效果,保障了出水质量。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污水再生处理设备,包括:
6.反应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好氧池、缺氧池、第二好氧池、脱氮分离池和过滤池,所述过滤池设有出水口,所述脱氮分离池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将所述脱氮分离池分隔成与所述第二好氧池连通的脱氮区和与所述过滤池连通的污泥分离区,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脱氮区和所述污泥分离区的第一通道,所述脱氮分离池于所述污泥分离区中设有斜板组件,所述斜板组件用于引导水体由所述污泥分离区的底部倾斜向上流动;
7.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所述第一搅拌器设于所述厌氧池内,所述第二搅拌器设于所述缺氧池内;
8.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机构和第二曝气机构,所述第一曝气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好氧池,所述第二曝气机构设于所述第二好氧池;
9.分段进水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连通于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于所述缺氧池,所述第三进水管连通于所述脱氮区。
10.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斜板组件包括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污泥分离区的倾斜板。
11.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的顶部连通,所述缺氧池和所述第二好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好氧池和所述脱氮区的顶部连通,所述污泥分离区和所述过滤池的顶部连通。
12.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滤池的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将所述过滤池分隔成进水区和过滤区,所述第二导流板
的底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水区和过滤区的第二通道,所述污泥分离区和所述进水区的顶部连通,所述过滤区设有生物填料区,所述过滤池于所述生物填料区的底部设有第三曝气机构,所述过滤区于所述的顶部设有所述出水口。
13.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曝气机构包括第一曝气盘和第一曝气器,所述第二曝气机构均包括第二曝气盘和第二曝气器,所述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中均设有分隔板,以将所述第一好氧池和所述第二好氧池均分隔成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曝气区和第二曝气区,所述第一好氧池的所述第一曝气区与所述厌氧池连通,所述第一曝气盘设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底部,所述第一曝气器设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所述第二曝气区,所述第二好氧池的所述第一曝气区与所述缺氧池连通,所述第二曝气盘设于所述第二好氧池的底部,所述第二曝气器设于所述第二好氧池的所述第二曝气区。
14.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曝气装置还包括曝气风机,所述第三曝气机构包括第三曝气盘,所述第一曝气盘、第二曝气盘、第三曝气盘、第一曝气器和第二曝气器均与所述曝气风机连接。
15.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污泥回流泵和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所述回流管连接于所述污泥分离区的底部和所述厌氧池之间。
16.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回流管均连通于所述厌氧池的顶部。
17.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脱氮分离池于所述污泥分离区的底部设有漏斗,所述漏斗与所述脱氮分离池连通,所述回流管连通至所述漏斗的底部。
18.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脱氮分离池于所述脱氮区设有第三搅拌器。
19.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该技术方案的污水再生处理设备通过分段进水装置,最大限度利用了污水中的碳源进行深度反硝化,取消了传统技术上的硝化液内回流,节省了回流能耗,不仅如此,多段进水提高了生化系统中碳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生化系统内的活性污泥膨胀的现象;利用斜板组件,能够进一步实现水体与污泥的分离,实现污水深度处理,保障了高品质的出水。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第一曝气器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4.本实用新型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本实用新型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6.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反应池,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11、第一好氧池12、缺氧池13、第二好氧池14、脱氮分离池15和过滤池16,过滤池16设有出水口161,脱氮分离池15的顶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导流板151,第一导流板151将脱氮分离池15分隔成与第二好氧池14连通的脱氮区152和与过滤池16连通的污泥分离区153,导流板的底部形成有连通脱氮区152和污泥分离区153的第一通道154,脱氮分离池15于污泥分离区153中设有斜板组件17,斜板组件17用于引导水体由污泥分离区153的底部倾斜向上流动。
28.参见图1和图2,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机构和第二曝气机构,第一曝气机构设于第一好氧池12,第二曝气机构设于所述第二好氧池14。分段进水装置包括第一进水管31、第二进水管32和第三进水管33,第一进水管31连通于厌氧池11,第二进水管32连通于缺氧池13,第三进水管33连通于脱氮区152。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器41和第二搅拌器42,第一搅拌器41设于厌氧池11内,第二搅拌器42设于缺氧池13内。
29.使用时,污水通过分段进水装置分别进入到厌氧池11、缺氧池13和脱氮分离池15的脱氮区152中,流体在反应池中以:厌氧池11、第一好氧池12、缺氧池13、第二好氧池14、脱氮分离池15和过滤池16的顺序依次流动。由于厌氧池11中设有活性污泥,当污水进入厌氧池11后,第一搅拌器41对污水进行搅拌,在厌氧环境作用下,污水中有机物发生水解、酸化和甲烷化,去除一定的codcr和bod5,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进行厌氧处理后的污水流入第一好氧池12中,由于第一好氧池12中设有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与污水进入通水管211中,在第一曝气机构的曝气作用下,使得好氧活性污泥进行有氧呼吸,污水中的有机氮和游离态氨氮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逐步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一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氨氮的氨化、硝化和有机物的降解。进行第一次好氧处理后的污水流入到缺氧池13中,第二搅拌器42对由第一好氧池12进入的污水和由第二进水管32处进入的污水进行搅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污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处理。进行缺氧处理后的污水再流入第二好氧区中,并在第二曝气机构的作用下进行二次硝化处理,而后进入脱氮分离池15的脱氮区152,并与由第三进水管33处进入的污水进行混合,完成二次深度反硝化处理。
30.进行深度反硝化处理后,污水向上流经斜板组件17,污水中的污泥在斜板组件17的阻挡下无法直线上升,进而被停留在斜板组件17的表面,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水体则
在斜板组件17的导向作用下斜向上流动,从而实现分离,并进入过滤池16进行过滤出水,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实现高品质出水。其中,高品质指的是达到地表准四类水的标准。
31.该技术方案的污水再生处理设备通过分段进水装置,最大限度利用了污水中的碳源进行深度反硝化,取消了传统技术上的硝化液内回流,节省了回流能耗,不仅如此,多段进水提高了生化系统中碳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生化系统内的活性污泥膨胀的现象;利用斜板组件17,能够进一步实现水体与污泥的分离,实现污水深度处理,保障了高品质的出水。可参见以下进出水时的水质对比参数:
[0032][0033][0034][0035]
进一步地,参见图1,斜板组件17包括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污泥分离区153的倾斜板171,相邻两个倾斜板171之间形成了过滤通道172,可实现水体与污泥的分离,结构简单,且能够深化净水。
[0036]
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厌氧池11与第一好氧池12的底部连通,第一好氧池12与缺氧池13的顶部连通,缺氧池13和第二好氧池14的底部连通,第二好氧池14和脱氮区152的顶部连通,污泥分离区153和过滤池16的顶部连通,从而最大程度地延长了生化系统的反应路线,提高净水效果。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池16的顶部向下延伸的第二导流板162,第二导流板162将过滤池16分隔成进水区163和过滤区164,第二导流板162的底部形成有连通进水区163和过
滤区164的第二通道(图中未示出),污泥分离区153和进水区163的顶部连通。过滤区164设有生物填料区165,生物填料区165中设有生物填料,以对水体进行深度净化。过滤池16于生物填料区165的底部设有曝气机构166,过滤区164于的顶部设有出水口161,以引导净化后的水向上流动,过滤效果更佳。
[0038]
进一步地,参见图1,第一曝气机构包括第一曝气盘71和第一曝气器21,第二曝气机构包括第二曝气盘72和第二曝气器22,第一好氧池12和第二好氧池14中均设有分隔板6,以将第一好氧池12和第二好氧池14均分隔成底部相连通的第一曝气区61和第二曝气区62。第一好氧池12的第一曝气区61与厌氧池11连通,并于底部设有第一曝气盘71,以对污水进行初步硝化,第一曝气器21设于第一好氧池12的第二曝气区62,以加强硝化效果,减少水体裹挟进入缺氧池13的溶解氧,利于缺氧池13的反硝化反应。第二好氧池14的第一曝气区61与缺氧池13连通,并于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盘72,第二曝气器22设于第二好氧池14的第二曝气区62,以加强硝化效果,减少水体裹挟进入脱氮区152的溶解氧,利于脱氮分离池15的反硝化反应。
[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曝气装置还包括曝气风机23,第三曝气机构166包括第三曝气盘,第一曝气盘71、第二曝气盘72、第三曝气盘、第一曝气器21和第二曝气器22均与曝气风机23连接,以实现曝气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曝气风机23包括鼓风机或通风机等。
[0040]
进一步地,参见图2,第一曝气器21和第二曝气器22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水管211和多个分布于通水管211的周边的曝气管212。第一好氧池12中的通水管211用于将第一好氧池12中的水体输送至缺氧池13,第二好氧池14中的通水管211用于将第二好氧池14中的水体输送至脱氮区152,曝气管212和通水管211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与通水管211之间连通有多个沿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曝气孔(图中未示出),曝气孔处设有疏水膜(图中未示出)。曝气管212与曝气风机23连接,确保氧气能进入曝气管212,并通过曝气孔进入到通水管211中,多个曝气孔与通水管211对应连通,使得氧气能够与污水充分混合并进行反应,提高硝化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进入到缺氧池13和脱氮区152中的溶解氧,从而提高反硝化脱氮效率。
[0041]
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污水再生处理设备还包括污泥回流泵81和回流管82,污泥回流泵81通过回流管82连接于污泥分离区153的底部和厌氧池11之间,实现污泥回流。
[0042]
进一步地,第一进水管31和回流管82均连通于厌氧池11的顶部,确保回流至厌氧池11的污泥能够在第一时间与第一进水管31进入的污水直接接触,延长了污泥与污水在厌氧池11中的反应时间,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
[0043]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1,脱氮分离池15于污泥分离区153的底部设有漏斗83,漏斗83与脱氮分离池15连通,回流管82连通至漏斗83的底部。通过漏斗83收集回收污泥,方便操作。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脱氮分离池15于脱氮区152设有第三搅拌器43,以使由第二好氧池14进入脱氮分离池15的脱氮区152的污水与由第三进水管33处进入脱氮区152的污水充分混合,利于进行反硝化处理。
[0045]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示例”、“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
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6]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