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推板炉的隔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29 20:41: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推板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板炉的隔梁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推板炉内的隔梁砖开模难度高,不易安装,相邻隔梁之间的对接口都留在中间位置,需要在相邻两个隔梁的对接处开设凹凸对接口,或者是使用塞柱对接,结构繁琐,加工和安装难度大,制作和安装不简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推板炉的隔梁结构,该隔梁结构取消了塞柱,将相邻两个隔梁的凹凸对接结构向边缘设计,使得相邻两个隔梁之间的对接面相交,结构简单,解决了相邻两个隔梁对接处结构繁琐、制作安装不方便、加工和安装难度大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推板炉的隔梁结构,包括上隔梁、左侧隔梁、右侧隔梁和下隔梁,所述上隔梁与所述下隔梁上下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左侧隔梁和所述右侧隔梁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左侧隔梁、所述右侧隔梁位于所述上隔梁和所述下隔梁之间;
6.所述上隔梁包括左边隔梁、中隔梁和右边隔梁,所述左边隔梁与所述右边隔梁分别位于所述中隔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左边隔梁的右侧与所述中隔梁的左侧卡接,所述右边隔梁的左侧与所述中隔梁的右侧卡接,所述左边隔梁的右侧、所述右边隔梁的左侧均呈斜面;
7.所述左边隔梁的底部与所述左侧隔梁的顶部接触,所述左侧隔梁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梁的顶部接触,所述右边隔梁的底部与所述右侧隔梁的顶部接触,所述右侧隔梁的底部与所述下隔梁的顶部接触,所述左边隔梁、所述中隔梁、所述右边隔梁、所述左侧隔梁、所述右侧隔梁和所述下隔梁的外侧通过若干个保温砖进行固定支撑。
8.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9.优选的:所述左边隔梁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左边隔梁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右边隔梁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右边隔梁底部的横截面积。
10.优选的:所述中隔梁顶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中隔梁底部的横截面积,所述中隔梁顶部的左右两端形成凸出块,所述中隔梁顶部左端形成的凸出块底部所述左边隔梁的顶部接触,所述中隔梁顶部右端形成的凸出块底部与所述右边隔梁的顶部接触。
11.优选的:所述下隔梁包括左下隔梁和右下隔梁,所述左下隔梁的右侧与所述右下隔梁的左侧接触,所述左下隔梁的顶部左端与所述左侧隔梁的底部接触,所述右下隔梁的顶部右端与所述右侧隔梁的底部接触。
12.优选的:所述左下隔梁的顶部左端与所述左侧隔梁之间设置有左边导轨,所述右下隔梁的顶部右端与所述右侧隔梁之间设置有右边导轨,所述左下隔梁的顶部、所述右下隔梁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中导轨,所述中导轨位于所述左边导轨与所述右边导轨之
间。
13.优选的:所述保温砖为轻质保温砖。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中隔梁与左边隔梁、右边隔梁的对接口采用斜面卡接的方式进行对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降低了加工和安装的难度。
16.2、中隔梁顶部左右两端形成的凸出块既能够保证中隔梁自身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又能够提高中隔梁与左边隔梁、右边隔梁对接后的牢固性。
17.3、左边隔梁、中隔梁、右边隔梁、左侧隔梁、右侧隔梁和下隔梁的外侧通过若干个保温砖进行固定支撑,不需要借助其他额外的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操作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18.图1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ⅰ;
19.图2是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ⅱ;
20.图3是实施例中左边隔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实施例中中隔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实施例中左下隔梁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实施例中右侧隔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左边隔梁;2、中隔梁;3、右边隔梁;4、左侧隔梁;5、右侧隔梁;6、保温砖;7、左边导轨;8、右边导轨;9、中导轨;10、左下隔梁;11、右下隔梁;12、凸出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上”、“下”、“左”、“右”、“顶部”、“底部”和“外”均指附图中的方向,但是并不加以限定。
27.如图1-图6所示,一种推板炉的隔梁结构,包括上隔梁、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和下隔梁,上隔梁与下隔梁上下平行间隔设置,左侧隔梁4和右侧隔梁5平行间隔设置,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位于上隔梁和下隔梁之间;
28.上隔梁包括左边隔梁1、中隔梁2和右边隔梁3,左边隔梁1与右边隔梁3分别位于中隔梁2的左右两侧,左边隔梁1的右侧与中隔梁2的左侧卡接,右边隔梁3的左侧与中隔梁2的右侧卡接,左边隔梁1的右侧、右边隔梁3的左侧均呈斜面;
29.左边隔梁1的底部与左侧隔梁4的顶部接触,左侧隔梁4的底部与下隔梁的顶部接触,右边隔梁3的底部与右侧隔梁5的顶部接触,右侧隔梁5的底部与下隔梁的顶部接触,左边隔梁1、中隔梁2、右边隔梁3、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和下隔梁的外侧通过若干个保温砖6进行固定支撑。
30.左边隔梁1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左边隔梁1底部的横截面积,右边隔梁3顶部的横截面积小于右边隔梁3底部的横截面积。
31.中隔梁2顶部的横截面积大于中隔梁2底部的横截面积,中隔梁2顶部的左右两端
形成凸出块12,中隔梁2顶部左端形成的凸出块12底部左边隔梁1的顶部接触,中隔梁2顶部右端形成的凸出块12底部与右边隔梁3的顶部接触。
32.下隔梁包括左下隔梁10和右下隔梁11,左下隔梁10的右侧与右下隔梁11的左侧接触,左下隔梁10的顶部左端与左侧隔梁4的底部接触,右下隔梁11的顶部右端与右侧隔梁5的底部接触。
33.左下隔梁10的顶部左端与左侧隔梁4之间设置有左边导轨7,右下隔梁11的顶部右端与右侧隔梁5之间设置有右边导轨8,左下隔梁10的顶部、右下隔梁1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中导轨9,中导轨9位于左边导轨7与右边导轨8之间。
34.中隔梁2与左边隔梁1、右边隔梁3的对接口采用斜面卡接的方式进行对接,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降低了加工和安装的难度。
35.中隔梁2顶部左右两端形成的凸出块12既能够保证中隔梁2自身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又能够提高中隔梁2与左边隔梁1、右边隔梁3对接后的牢固性。
36.左边隔梁1、中隔梁2、右边隔梁3、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和下隔梁的外侧通过若干个保温砖6进行固定支撑,不需要借助其他额外的零部件进行连接固定,操作简单,安装方便。
37.具体实施过程:
38.将左下隔梁10和右下隔梁11并排设置,左下隔梁10的右侧与右下隔梁11的左侧接触,将左下隔梁10和右下隔梁11的底部放置多个自下而上设置横向轻质保温砖,左侧隔梁4和右侧隔梁5竖直放置,左侧隔梁4放置到左下隔梁10顶部的左端,右侧隔梁5放置到右下隔梁11顶部的右端,使得左侧隔梁4的底部与左下隔梁10的顶部接触,右侧隔梁5的底部与右下隔梁11的顶部接触,左侧隔梁4的顶部放置左边隔梁1,右侧隔梁5的顶部放置右边隔梁3,使得左边隔梁1的底部与左侧隔梁4的顶部接触,右边隔梁3的底部与右侧隔梁5的顶部接触,中隔梁2放置在左边隔梁1与右边隔梁3之间,使得中隔梁2的左侧与左边隔梁1的右侧斜面卡接,中隔梁2的右侧与右边隔梁3的左侧斜面卡接,中隔梁2顶部左端的凸出块12底部与左边隔梁1的顶部接触,中隔梁2顶部右端的凸出块12底部与右边隔梁3的顶部接触,左边隔梁1、中隔梁2、右边隔梁3、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左下隔梁10和右下隔梁11形成一个空腔,左侧隔梁4和左边隔梁1的左侧、右侧隔梁5和右边隔梁3的右侧均放置有多个竖向并排放置的轻质保温砖,左边隔梁1、中隔梁2和右边隔梁3的顶部放置有多个自下而上设置横向轻质保温砖,轻质保温砖将左边隔梁1、中隔梁2、右边隔梁3、左侧隔梁4、右侧隔梁5、左下隔梁10和右下隔梁11进行固定支撑。
39.本具体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