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20: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牙齿矫治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口腔正畸治疗的颌间推拉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口腔临床正畸治疗中,有些错

患者存在颌骨位置关系的不调或牙齿咬合关系的不调,需要利用颌间加力装置来调整上下颌骨间的位置关系或上下牙齿间的咬合关系,或者进行支抗控制来预防咬合关系的不调。固定矫治中已有的颌间施力装置如forsus、herbst等具有良好的正畸矫治效果,但其为精密铸造生产,成本较高,且安装复杂,需由正畸医师安装和拆卸。
3.隐形矫治过程是患者按顺序自行摘戴壳状矫治器,直到牙齿跟随一系列壳状矫治器的变化而达到整齐排列的目标位置。因此,配合壳状矫治器进行错

矫治的颌间施力装置,需要达到方便患者自行从壳状矫治器上摘戴的要求,并按治疗顺序更换到下一副壳状矫治器;或者降低其生产成本,在每一副壳状矫治器上均安装好颌间施力装置,从而供患者将颌间施力装置与上下壳状矫治器一起从牙颌上整体摘戴。
4.对于颌间位置关系或牙齿咬合关系的调整,比如导下颌骨向前矫治磨牙远中咬合关系,可以是利用连接于上颌前牙和下颌后牙的颌间施力装置产生的拉力(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和2),也可以是利用连接于上颌后牙和下颌前牙的颌间施力装置产生的推力(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3,4,5,6)。两种方式都能对下颌骨和下牙列产生向前的力量,对上颌骨和上牙列产生向后的力量,从而矫治下颌骨和下牙列的后缩、上颌骨和上牙列的前突;但两者在垂直向的分力是相反的,第一方式在垂直向的分力是拉力,容易造成牙套脱离牙齿,并对牙齿施加伸长力,第二种方式在垂直向的分力是推力,可增加牙套与牙齿的固位,并对牙齿施加压低力。
5.本发明提供一种口腔正畸推拉杆式颌间施力装置,可根据临床矫治需求对颌间施加推力或是拉力,可以弯制而成,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杆或圈与牙面或壳状矫治器表面的扣型或管型功能件连接,也可以和固定矫治器连接,安装方便,临床应用灵活。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cn111265318a
8.专利文献2:cn213665869u
9.专利文献3:cn107802360a
10.专利文献4:cn212281697u
11.专利文献5:cn111658191a
12.专利文献6:cn213372620u


技术实现要素:

13.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4.根据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技术,通过上颌和下颌之间的弹性连接件、刚性连接件和拉簧连接件产生的前伸牵引力(拉力)来前导下颌骨,连接件与上下颌的固定件两连,连接件的牵引力将对上下颌牙齿产生伸长力,而下颌后缩患者往往伴随有前牙深覆

,部分患者下颌高角,上下牙齿的伸长将不利于深覆

和/或下颌高角患者的矫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拉力式的颌间施力装置不如推力式的颌间施力装置。
15.根据专利文献3和4记载的技术,都介绍了一种正畸颌间弹性推杆,利用弹性推杆受压发生弯曲形变时产生的弹性回复力(推力)来前导下颌骨。然而,这种正畸颌间弹性推杆不能拉伸变长,不能适应患者佩戴后大张口活动的需求,如清晰说话、大笑、唱歌、打哈欠等,大张口活动时,下颌与上颌之间距离增加,牵拉弹性推杆,可能导致推杆与上下颌的固位附件之间脱离,或上下颌的牙套与牙齿之间脱离。
16.根据专利文献5和6记载的技术,都介绍了一种插销式(即伸缩杆式)的颌间推力装置,是将一个插杆插入一个中空的套杆中进行伸缩移动,文献5中压簧套在两杆外部,受压后产生推力以前导下颌,文献6中,在其实施例中,压簧或拉簧套在插杆外部但位于套杆内部,受压后产生推力或受拉伸后产生拉力以调整颌间关系。文献5和文献6中的伸缩杆均需铸造、注塑或3d打印生产,不能弯制成型,且连接方式均为套环式,即套环套入牙颌上的凸起或扣式附件上进行固位,另外,伸缩杆的最大拉伸距离和最小压缩距离受限于插杆和套杆的长度,对于张口度很大或咬合时颌间距离很小的患者会有一定限制。总之,插销式(即伸缩杆式)的颌间推力装置在制作方式、连接方式和工作伸缩距离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17.为了解决临床正畸治疗中尤其是隐形矫治中利用颌间矫治力来调整颌间位置关系、牙齿咬合关系和/或支抗控制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患者摘戴的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式施力装置,不同于之前的插销式(即伸缩杆式)颌间推力装置将插杆插入中空的套杆中,本装置设计为两杆互套互插,既可以铸造、注塑或3d打印生产,也可以弯制成型,降低生产成本;既可以环套式连接,也可以插杆式连接或环卡式连接,安装方式灵活;相比之前的插销式颌间推力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增大最大拉伸距离和减小最小压缩距离,以满足正畸临床患者不同张口度和闭口咬合时颌间距离的需求。
18.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包括推拉杆、施力件和连接件。所述推拉杆包括相互引导滑动的第一推拉杆和第二推拉杆,第一推拉杆包括远中阻挡件、滑动引导杆和近中滑动件,第二推拉杆包括近中阻挡件、滑动引导杆和远中滑动件,所述施力件为置于第一杆远中阻挡件和第二杆远中滑动件之间并套于第一杆的滑动引导杆上的弹性装置,和/或置于第一杆近中滑动件和第二杆近中阻挡件之间并套于第二杆的滑动引导杆上的弹性装置,或套于第一杆和第二杆外侧的弹性装置,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为圈和/或杆,将第一推拉杆的阻挡件连接至第一牙颌,第二连接件为圈和/或杆,将第二推拉杆的阻挡件连接至第二牙颌。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拉杆的阻挡件为曲或圈或管,与滑动引导杆第一端相连,其长径大于弹性装置的直径或边长。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拉杆的滑动引导杆的长度为13~42mm,直径或边长为 0.4~1.2mm。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拉杆的滑动件为圈或管状闭环,与滑动引导杆第二端相连,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其外径大于弹性装置的直径或边长,内径小于弹性
装置的直径或边长。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力件的弹性装置可以是金属推拉簧或非金属弹性材料,其直径或边长为2~4mm,线径0.1~0.4mm,长度不超过滑动引导杆的长度,受压时产生的推力和被拉伸时产生的拉力均可作为矫治力。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圈为环环相扣的链圈,链圈的长度不超过10mm,也可以是卷成圈型可伸缩的线圈,可拉伸长度大于20mm。张口时,链圈或线圈将被拉伸,从而满足最大张口度的需求,闭口时,线圈将回缩,链圈将自然下垂或被推拉杆推至后方,从而满足最小闭口度的需求。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圈的数量为1个或以上,至少1个圈的转动轴垂直于开闭口方向,使得推拉杆装置可以沿开闭口方向转动。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和阻挡件可以是一体制造,也可以分离,通过连接件的开闭环或结扎丝进行连接。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末端的杆或圈,与牙颌上的管型或扣型功能件或矫治器相连。末端为杆时,插入管型功能件,杆的末端设置弹性箭头卡、旋转锁扣等固定,方便患者插拔;杆的末端也可回弯固定,在连接件的圈型结构部分设置方便患者摘戴的开关,如弹性夹,旋钮锁扣等;连接件末端为圈时,为可开关的圈,方便患者套入管型或扣型功能件并取下,圈的直径大于扣的缩窄杆部直径,小于扣的膨大头部直径,圈的半周长大于管的长度。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可以是弯制生成,也可以是铸造生成,也可以是注塑成型,也可以是3d打印成型。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其制造材料为医用级或食品级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三维视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推拉杆装置开始产生推力状态正视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推拉杆装置推至最短状态正视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推拉杆装置拉至最长状态正视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阻挡件为曲的推拉杆装置正视图。
3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推拉簧套于推拉杆外侧时推拉杆装置正视图。
3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末端为杆型连接件连接牙颌时正视图。
36.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末端为圈型连接件连接牙颌时正视图。
37.图中的标记100为第一推拉杆;标记101为第一推拉杆远中阻挡件;标记102为第一推拉杆滑动引导杆;标记103为第一推拉杆近中滑动件;标记200为第二推拉杆;标记201 为第二推拉杆近中阻挡件;标记202为第二推拉杆滑动引导杆;标记203为第二推拉杆远中滑动件;标记300为施力件;标记301为第一施力件;标记302为第二施力件;标记401 为第一连接件;标记402为第二连接件;标记501为第一牙颌;标记502为第二牙颌。
具体实施方式
3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患者自行摘戴且成本相对降低的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在上下牙颌之间提供推力或拉力作为矫治力,可以更灵活地满足正畸临床需求。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以便更好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所说明的实施方法并不限制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39.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三维视图。
40.该装置包括推拉杆、施力件和连接件。
41.推拉杆包括第一推拉杆(100)和第二推拉杆(200)。第一推拉杆包括远中阻挡件(101)、滑动引导杆(102)和近中滑动件(103),第二推拉杆包括近中阻挡件(201)、滑动引导杆 (202)和远中滑动件(203)。
42.施力件包括第一施力件(301)和第二施力件(302)。第一施力件为置于第一推拉杆远中阻挡件(101)和第二杆远中滑动件(203)之间并套于第一杆的滑动引导杆(102)上的弹性装置,第二施力件为置于第一杆近中滑动件(103)和第二杆近中阻挡件(201)之间并套于第二杆的滑动引导杆(202)上的弹性装置。第一施力件和第二施力件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只有一个施力件。
43.施力件可以是推簧,也可以是拉簧,也可以是其它弹性非金属构件,其受压时产生的推力和被拉伸时产生的拉力均可作为矫治力,弹性装置的直径或边长为2~4mm,线径0.1~0.4mm,长度不超过滑动引导杆的长度。
44.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401)和第二连接件(402),第一连接件为圈和/或杆,将第一推拉杆的阻挡件连接至第一牙颌,第二连接件为圈和/或杆,将第二推拉杆的阻挡件连接至第二牙颌。
45.推拉杆的阻挡件为曲或圈或管,与滑动引导杆第一端相连,其长径大于弹性装置的直径。
46.推拉杆的滑动引导杆的长度为13~42mm,直径或边长为0.4~1.2mm。
47.推拉杆的滑动件为圈或管状闭环,其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与滑动引导杆第二端相连,其外径大于弹性装置的直径或边长,内径小于弹性装置的直径或边长。第一连接件的圈为环环相扣的链圈,链圈的长度不超过10mm,也可以是卷成圈型可伸缩的线圈,可拉伸长度大于20mm。张口时,链圈或线圈将被拉伸,从而满足最大张口度的需求,闭口时,线圈将回缩至起点,链圈将自然下垂或被推拉杆推至后方,从而满足最小闭口度的需求。
48.第二连接件的圈的数量为1个或以上,至少1个圈的转动轴垂直于开闭口方向,使得推拉杆装置可以沿开闭口方向转动。
49.连接件和阻挡件可以是一体制造,也可以分离,通过连接件的开闭环或结扎丝进行连接。
50.连接件的末端为杆或圈,与牙颌上的管型或扣型功能件或矫治器相连。
51.图2示意性地展示了推拉杆装置开始产生推力状态正视图。
52.此时滑动件刚好与推簧接触,推簧夹于滑动件与阻挡件之间,第一连接件的链圈被推至后方或线圈被缩回起点,此时推拉杆装置的长度应大于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时的颌间距离,当患者继续闭口咬合时,推拉杆装置被推压,推簧将开始压缩并产生推力,此推力
可作为颌间的矫治力。
53.图3示意性地展示了推拉杆装置推至最短状态正视图。
54.此时,推簧被压缩至最短,第一连接件的链圈被推至后方或线圈被缩回起点,推拉杆装置的长度应小于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时的颌间距离,从而不影响患者正常闭口咬合。
55.图4示意性地展示了推拉杆装置拉至最长状态正视图。
56.此时,推簧处于不压缩状态,推拉杆被拉至最长,第一推拉杆的滑动件与第二推拉杆的滑动件接触,第一连接件的链圈被拉至前方或线圈被拉伸至最长,此时推拉杆装置的长度应大于患者最大张口度时的颌间距离,从而不影响患者最大张口动作,如打哈欠时。
57.图5示意性地展示了阻挡件为曲的推拉杆装置正视图。
58.推拉杆的阻挡件可以是不同形态的正畸曲,如垂直开大曲,泪滴曲,靴型曲等,曲的高度应大于推拉簧的直径,从而对推拉簧产生阻挡作用。另外,通过曲的开大和关闭可小范围调节推拉杆的作用长度,同时,由于曲最有一定弹性,被拉伸或压缩时也可以产生拉力或推拉作为矫治力。
59.图6示意性地展示了推拉簧套于推拉杆外侧时推拉杆装置正视图。
60.弹性施力件(300)可整体套于第一推拉杆和第二推拉杆的外侧,其长度大于单个推拉杆的长度,小于两个推拉杆拉至最长时的总长度。
61.图7示意性地展示了末端为杆型的连接件连接牙颌的正视图。
62.第一连接件(401)末端为杆时,插入第一牙颌(501)上的管型功能件,插入方向可以是自近中向远中,也可以是自远中向近中,杆的末端可回弯固定,在连接件的圈型结构部分设置方便患者摘戴的开关,如弹性开闭夹,旋钮锁扣等;第二连接件(402)末端为杆时,插入第二牙颌(502)上的管型功能件,插入方向可以是自上向下,也可以是自下向上,杆的末端设置弹性箭头卡、旋转锁扣等固定,方便患者插拔。
63.图8示意性地展示了末端为圈型的连接件连接牙颌的正视图。
64.连接件的末端为圈时,为可开闭的圈,方便患者摘戴装置。圈打开后,套入管型或扣型功能件,然后关闭固定,取下时,打开圈并从牙颌上取下。开闭圈的方式可以是弹性开闭夹、旋转锁扣等。若连接件与扣型功能件相连,圈的直径大于扣的缩窄杆部直径,小于扣的膨大头部直径,若连接件与管型功能件相连时,圈的半周长大于管径的长度。
65.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可以互换。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一个末端是圈型,一个末端是杆型。牙颌上的功能件可以是在牙面上,也可以是在壳状矫治器上或固定矫治器上。
66.所述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可以是弯制生成,也可以是铸造生成,也可以注塑成型,也可以3d打印成型。
67.所述口腔正畸颌间推拉杆装置,其制造材料为医用级或食品级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68.附图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附图所示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