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出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19:20: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售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货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出货装置普遍采用吸盘或螺旋弹簧作为驱动商品移出料仓的出货机构,吸盘式的出货机构存在结构复杂的缺陷;而螺旋弹簧式的出货机构工作时容易出现卡货,另外目前也有采用同步带或齿轮传动的方案来作为驱动商品移出料仓的出货机构,该同步带或齿轮传动式的出货机构一般采用单辊或双辊,商品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出货效率和出货稳定性高的出货装置。
4.一种出货装置,包括:
5.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出货口;
6.料仓,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料仓用于收纳层叠设置的多个商品,所述机架与所述料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出料口;
7.分料辊,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料仓的底部,最底层的所述商品能够承载在所述分料辊上;以及
8.驱动机构,与所述分料辊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分料辊转动,以使所述分料辊摩擦带动最底层的所述商品经所述出料口移出所述料仓并经所述出货口离开所述出货装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履带及驱动件,所述主动轮、所述从动轮、所述履带及所述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机架内,所述从动轮与所述主动轮相对设置;所述履带套设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分料辊抵持在所述履带上;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轮沿第一方向转动,以通过所述主动轮带动所述履带移动,从而通过所述履带带动所述从动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同时通过所述履带摩擦带动所述分料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辊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料辊间隔排布在所述履带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分料辊包括第一分料辊和第二分料辊,所述第一分料辊位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所述第二分料辊位于出货口的一侧,所述第一分料辊用于摩擦带动最底层的所述商品经所述出料口移出所述料仓并朝靠近所述出货口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分料辊用于摩擦带动所述第一分料辊输送的所述商品经所述出货口离开所述出货装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设置在所述出货口的附近,所述第一分料辊抵持在所述履带与所述主动轮接触的右侧一端,所述第二分料辊抵持在所述履带与所述主动
轮的左侧一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辊能够相对所述支架上下浮动,以使所述分料辊在所述分料辊的自身重力和所述商品的下压作用下与所述履带形成紧密接触。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支撑辊,所述支撑辊转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所述履带搭接在所述支撑辊上,且所述履带位于所述分料辊和所述支撑辊之间。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内,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导柱、第一弹性件、第一传动板及第一推轴,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导柱上,所述第一导柱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传动板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
16.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机架内,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导柱、第二弹性件、第二传动板及第二推轴,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柱上,所述第二导柱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传动板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凹孔和第四凹孔;
17.所述第一推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凹孔、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及所述第三凹孔,且所述第一推轴能够分别抵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推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凹孔、所述从动轮及所述第四凹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分别依靠自身的弹力带动所述第一推轴移动,以通过所述第一推轴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板和所述第二传动板移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板和所述第二传动板带动所述第二推轴移动,进而通过所述第二推轴带动所述从动轮移动,以使所述履带分别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外表面紧密贴合。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轮和/或所述从动轮上设置有驱动齿,所述履带上设置有镂空部,所述驱动齿能够与所述镂空部相配合,以驱动所述履带的移动。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货装置还包括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设置于所述出货口的附近,所述感应组件用于在感应到所述分料辊摩擦带动所述商品经所述出货口离开所述出货装置时发出出货信号。
20.本技术提供的出货装置,机架上设置有出货口,机架与料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出料口,最底层的商品能够承载在分料辊上,当驱动机构驱动分料辊转动时,分料辊与最底层的商品之间形成摩擦力,分料辊在该摩擦力作用下可带动最底层的商品经出料口移出料仓并经出货口离开出货装置,而此时最底层以上的商品仍被限位在料仓内不会跟随最底层的商品移动,因此,上述出货装置通过分料辊和料仓的相互配合,可以较好地克服相邻两层商品之间的表面张力,实现将多个层叠设置的商品从料仓内逐个取出并经出货口离开出货装置,进而完成商品的出货,上述出货装置的适用的商品范围更广,既可以适用超薄、小型片状商品,也可适用较厚的柔性商品,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以及出货效率和出货稳定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21.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出货装置与商品的组合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的出货装置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所示的出货装置与商品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24.图4为图1所示的出货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6为一实施例中料仓挡板倾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货装置10,该出货装置10包括机架100、料仓200、分料辊300以及驱动机构400,机架100上设置有出货口110,料仓200设置于机架100上,料仓200用于收纳层叠设置的多个商品20,机架100与料仓20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出料口120,分料辊300转动设置于机架100上,并位于料仓200的底部,最底层的商品20能够承载在分料辊300上;驱动机构400与分料辊300传动连接,驱动机构400用于驱动分料辊300转动,以使分料辊300摩擦带动最底层的商品20经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
31.本技术提供的出货装置10,机架100上设置有出货口110,机架100与料仓20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出料口120,最底层的商品20能够承载在分料辊300上,当驱动机构400驱动分料辊300转动时,分料辊300与最底层的商品20之间形成摩擦力,分料辊300在该摩擦力作用下可带动最底层的商品20经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而此时最底层以上的商品20仍被限位在料仓200内不会跟随最底层的商品20移动,因此,上述出货装置10通过分料辊300和料仓200的相互配合,可以较好地克服相邻两层商品20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将多个层叠设置的商品20从料仓200内逐个取出并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进而完成商品20的出货,上述出货装置10的适用的商品范围更广,既可以适用超薄、小型片状商品,也可适用较厚的柔性商品,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以及出货效率和出货稳定性高的优点。
3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本技术提供的出货装置10,机架100与料仓20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出料口120,所述料仓200上的挡板210可以设置为倾斜角度,所述挡板210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商品的实际大小来替换挡板或设置所需的倾斜角度,使得挡板210与商品20接触部分更有利于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分离,不容易造成物料的卡顿,更轻易的从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
33.更进一步的,本技术中出料口120上的挡板210可以与料仓200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
34.如图2及图3所示,驱动机构400包括主动轮410、从动轮420、履带430及驱动件440,主动轮410、从动轮420、履带430及驱动件440均设置于机架100内,从动轮420与主动轮410相对设置;履带430套设在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上,分料辊300抵持在履带430上;驱动件440与主动轮410连接,驱动件440用于驱动主动轮410沿第一方向转动,以通过主动轮410带动履带430移动,从而通过履带430带动从动轮420沿第一方向转动,同时通过履带430摩擦带动分料辊30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
35.具体地,当驱动件440驱动主动轮41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主动轮410带动履带430移动,履带430带动从动轮420沿第一方向转动,与此同时,履带430通过履带430自身与分料辊300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带动分料辊30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当分料辊300在履带430摩擦带动作用下沿第二方向转动时,分料辊300与最底层的商品20之间形成摩擦力,此时分料辊300在分料辊300自身与最底层的商品20之间摩擦力作用下带动最底层的商品20经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而此时最底层以上的商品20仍被限位在料仓200内不会跟随最底层的商品20移动,进而实现商品20的正常出货的目的。
36.需要指出的是,为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方向为图2所示中的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图2所示中的逆时针方向。具体地,商品20还能够部分承载在机架100上,以增强商品20在料仓200内的放置稳定性。
37.进一步的,所述当驱动件440驱动主动轮41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主动轮410带动履带430移动,履带430带动从动轮420沿第一方向转动,所述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调整前后的位置,在此不一一限定。
38.分料辊300能够相对支架上下浮动,以使分料辊300在自身重力和商品20的下压作用下与履带430形成紧密接触,从而提高履带430和分料辊300之间传动的可靠性。
39.进一步地,分料辊3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分料辊300间隔排布在履带430上,通过采用多个分料辊300联动的方案,驱动力更强,稳定性更高,有利于提升商品20的出货稳定性。
40.如图2及图3所示,多个分料辊300包括第一分料辊310和第二分料辊320,所述第一分料辊310位于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之间,所述第二分料辊320位于出货口110的一侧,,第一分料辊310用于摩擦带动最底层的商品20经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朝靠近出货口110的方向移动,第二分料辊320用于摩擦带动第一分料辊310输送的商品20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防止商品20出现卡货,进一步提高商品20的出货稳定性。
4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轮410设置在出货口110的附近,第一分料辊310抵持在履带430与主动轮410的右侧一端,第二分料辊320抵持在履带430与主动轮410接触的左侧一端。
42.进一步的,所述从动轮420设置在出货口110一端,则所述第二分料辊320抵持在所述履带430与从动轮420的右一端。
43.第一分料辊310能够相对支架上下浮动,以使第一分料辊310在自身重力和商品20的下压力的作用下与履带430远离主动轮410的一端形成紧密接触,第一分料辊310抵持在履带430远离主动轮410的一端,履带430将自身从主动轮410获取的动力通过履带430远离主动轮410的一端和第一分料辊310之间的摩擦效应传递给第一分料辊310,使第一分料辊
310获得旋转的动力,并再通过第一分料辊310的旋转运动和摩擦效应驱动最底层的商品20经出料口120移出料仓200并朝靠近出货口110的方向移动。
44.第二分料辊320能够相对支架上下浮动,以使第二分料辊320在自身重力和商品20的下压力的作用下与履带430与主动轮410接触的一端形成紧密接触,第二分料辊320抵持在履带430与主动轮410接触的一端,履带430将自身从主动轮410获取的动力通过履带430与主动轮410接触的一端和第二分料辊320之间的摩擦效应传递给第二分料辊320,使第二分料辊320获得旋转的动力,并再通过第二分料辊320的旋转运动和摩擦效应驱动第一分料辊310输送的商品20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
45.进一步地,第一分料辊310和第二分料辊320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料辊310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分料辊320的数量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分料辊310和第二分料辊320的数量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46.分料辊300采用摩擦力大的柔性材质制成,以增加分料辊300与商品20以及履带430之间的摩擦力,同时避免分料辊300刮伤商品20。进一步地,分料辊3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结构,以进一步增加分料辊300与商品20以及履带430之间的摩擦力,防滑结构可以为防滑条纹、防滑格纹或者其他形状的防滑花纹。
47.如图2及图3所示,驱动机构400还包括支撑辊450,支撑辊450转动设置于机架100上,并位于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之间,履带430搭接在支撑辊450上,且履带430位于分料辊300和支撑辊450之间。支撑辊450能够对履带430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分料辊300在分料辊300的自身重力和/或商品20的下压作用下与履带430形成紧密接触,提高履带430和分料辊300之间传动的可靠性。
48.支撑辊4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辊450间隔设置于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之间,以便于实现对履带430提供更可靠地支撑。
49.支撑辊450能够相对支架上下浮动以保持对履带430的稳定支撑,从而以使分料辊300在分料辊300的自身重力和商品20的下压作用下与履带430形成紧密接触,从而提高履带430和分料辊300之间传动的可靠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履带430远离主动轮410的一端搭接在支撑辊450上。
50.在一实施例中,履带430为织带,由于织带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薄的厚度,因此有利于提高驱动机构400的空间利用率;同时由于织带的价格很低,因此有利于驱动机构400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51.如图2所示,主动轮410上设置有驱动齿412,履带430上设置有镂空部432,驱动齿412能够与镂空部432相配合,以驱动履带430的移动。在主动轮410传动的过程中,通过驱动齿412穿过镂空部432,从而提高传动的可靠性,与无齿靠履带430和主动轮410的摩擦传动相比,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履带430打滑的问题发生。在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动轮410的外周上设置有均匀间隔排布的多个驱动齿4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从动轮420上设置有驱动齿412。
52.进一步地,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的驱动齿412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该截面形状为梯形的驱动齿412不仅可以起到防止履带430打滑的作用,还能够起到防止履带430在运转过程中跑偏的作用。
53.驱动件440可以为电机,驱动件440嵌设于主动轮410内,由于驱动件440嵌设在主
动轮410内,即驱动件440采用内藏式的安装方式,从而可有效减小驱动件440的安装占用空间。
54.如图4及图5所示,驱动机构400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460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460设置于机架100内,第一调节组件460包括第一导柱461、第一弹性件462、第一传动板463及第一推轴464,第一弹性件462套设在第一导柱461上,第一导柱46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612,第一传动板463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凹孔4632和第二凹孔4634;第二调节组件设置于机架100内,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导柱、第二弹性件、第二传动板及第二推轴470,第二弹性件套设在第二导柱上,第二导柱上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传动板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三凹孔和第四凹孔;第一推轴464依次穿过第一凹孔4632、第一滑槽4612、第二滑槽及第三凹孔,且第一推轴464能够分别抵顶第一弹性件462和第二弹性件,第二推轴470依次穿过第二凹孔4634、从动轮420及第四凹孔,第一弹性件462和第二弹性件能够分别依靠自身的弹力带动第一推轴464移动,以通过第一推轴464带动第一传动板463和第二传动板移动,从而通过第一传动板463和第二传动板带动第二推轴470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推轴470带动从动轮420移动,以使履带430分别与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的外表面紧密贴合。通过第一弹性件462和第二弹性件的弹力驱动作用能够向履带430提供稳定、持续的张紧力,使得履带430分别与主动轮410和从动轮420的外表面紧密贴合,这样履带430在传动过程不会打滑,保证履带430与分料辊300之间保持足够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传动的可靠性。
55.如图1及图3所示,出货装置10还包括感应组件500,感应组件500可以为光电感应开关、微动开关或电磁感应开关,感应组件500设置于出货口110的附近,感应组件500用于在感应到分料辊300摩擦带动商品20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时发出出货信号。
56.具体地,当分料辊300摩擦带动商品20通过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时,该商品20将会触发感应组件500,此时感应组件500将会发出出货信号,且当出货口110每输出一个商品20时,感应组件500就会相应发出一次出货信号,操作人员可通过统计感应组件500发出的出货信号的次数来判断出货装置10的商品20的出货量。
5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出货口110设置在机架100的一端,感应组件500设置于出货口110的一端。
58.出货装置10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与驱动件440电连接,控制组件用于控制驱动件440的启停。感应组件500与控制组件电连接,感应组件500能够在感应到分料辊300摩擦带动商品20经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时向控制组件发出出货信号,控制组件能够在接收到感应组件500发出的出货信号时向驱动件440发出控制指令,从而控制驱动件440的停止,以确保当前从出货口110离开出货装置10的商品20实现稳定出货。
5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