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二次结构构造柱支模簸箕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18:20: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次结构构造柱支模簸箕口装置。


背景技术:

2.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构造柱的设置部位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对于构造柱上存在已浇筑梁的情况,混凝土无法从构造柱顶部灌入,对此,现场常规的施工方法为在构造柱侧模板顶部开口,架设簸箕形进料斗进料。
3.目前构造柱顶部模板加固采用簸箕口较为普遍,由于安装简便、通俗易懂、能够一次浇筑到顶等优点广受工人喜爱。传统构造柱入料口采用木模版钉制成“簸箕口”型,通过“簸箕口”可实现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但该方法入料口只可一次性使用,且浇筑完成后在入料口处的混凝土同构造柱一同凝固成型,凸出的混凝土需后期人工剔凿,操作困难,耗费人工较大、工作量大,且剔凿后影响混凝土表观质量,构造柱的表面凹凸不平,需要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平整,同时混凝土凝固凿除后不能回收利用,浪费混凝土极其不经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二次结构构造柱支模簸箕口装置,解决现有二次结构构造柱喇叭口需进行剔凿修补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次结构构造柱支模簸箕口装置,包括:连接板、侧挡板、主挡板以及支撑组件,所述侧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侧挡板成对设置;
6.所述主挡板转动连接于成对设置的所述侧挡板的底部一侧,与成对设置的所述侧挡板围合成簸箕口状;
7.所述支撑组件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所述主挡板的上端,用于固定所述主挡板的位置。
8.进一步的,所述主挡板包括成对设置的方形板,一对所述方形边的棱边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一对所述方形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一对所述方形板之间的夹角与最靠近所述连接板的所述方形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夹角相等。
10.进一步的,一对所述方形板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杆,用于加强支撑。
11.进一步的,所述主挡板的锐角端通过转轴连接于一对所述侧挡板之间,用于与一对所述侧挡板围合成簸箕口状。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当处于构造柱浇筑位置时,至少一对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所述主挡板的上端;
13.当处于浇筑完成位置时,至少一对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所述主挡板的上端。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为具有两个弯折部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弯折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所述第二弯折部连接所述主挡板的上端;
15.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不同。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具有两个弯折部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所述第四弯折部连接所述主挡板的上端;
17.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的弯折角度相同。
1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开设有豁口,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或所述第三弯折部。
1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多组与构造柱模板相连接的螺纹孔。
20.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混凝土浇筑时,可通过簸箕口进行浇筑,当混凝土浇筑到构造柱的顶部时,通过控制主挡板的倾角直至到竖直位置,从而将浇筑口完全封闭;通过设置主挡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口部进行封堵并固定,使得混凝土成型后无需人工二次剔凿,节约了人力物力,有较强的经济性。
22.主挡板结构稳定,受力面积大,便于进行旋转操作;通过在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使得装置本身在浇筑位置时以及浇筑完成时,均能得到稳固的支撑,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本装置可以快捷的安装在构造柱模板上,实现簸箕口模板装置的快速安装和拆除,节约时间。且制造简单,节约加工时间,结构合理,可拆卸重复利用、降本增效;操作方法简单,有利于浇筑质量控制,实用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
26.10、连接板
ꢀꢀꢀꢀꢀꢀꢀꢀꢀꢀꢀꢀ
20、侧挡板
ꢀꢀꢀꢀꢀꢀꢀꢀꢀ
30、主挡板
27.40、支撑组件
ꢀꢀꢀꢀꢀꢀꢀꢀꢀꢀ
50、转轴
ꢀꢀꢀꢀꢀꢀꢀꢀꢀꢀꢀ
31、方形板
28.32、支撑杆
ꢀꢀꢀꢀꢀꢀꢀꢀꢀꢀꢀꢀ
41、第一支撑件
ꢀꢀꢀꢀꢀꢀ
42、第二支撑件
29.411、第一弯折部
ꢀꢀꢀꢀꢀꢀꢀ
412、第一连接杆
ꢀꢀꢀꢀꢀ
413、第二弯折部
30.421、第三弯折部
ꢀꢀꢀꢀꢀꢀꢀ
422、第四弯折部
ꢀꢀꢀꢀꢀ
11、豁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二次结构构造柱支模簸箕口装置,包括:连接板10、侧挡板20、主挡板30以及支撑组件40,侧挡板20固定连接于连接板10,
侧挡板20成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一对侧挡板20,侧挡板20的一边垂直固定连接于连接板10,一对侧挡板20之间设置主挡板30,其中主挡板30的两边分别与一对侧挡板20抵接,主挡板30转动连接于成对设置的侧挡板20的底部一侧,与成对设置的侧挡板20围合成簸箕口状;在施工过程中,支撑组件40的两侧分别连接于连接板10的上端和主挡板30的上端,用于固定主挡板30的位置,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
3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侧挡板20为具有两个直角边的三角形板,一对侧挡板20与主挡板30围合成簸箕口状,便于对二次结构构造柱进行浇筑。
34.如图1所示中,主挡板30包括成对设置的方形板31和支撑杆32,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一对方形板31,一对所方形板31之间设置有支撑杆32,增加了主挡板30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一对方形板31的棱边固定连接,使得一对方形板31围合成带有夹角的结构,一对方形板31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且该夹角与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31与连接板10之间的夹角相等,保证当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31旋转至竖直位置时,远离连接板10的方形板31恰好旋转至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31的初始位置。通过一对方形板31的设置,使得在混凝土浇筑到构造柱的顶部时,主挡板30旋转时受力面积更大,更加便于操作。
35.具体的,主挡板30的锐角端通过转轴连接于一对侧挡板20之间,使得主挡板30可以绕转轴旋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便于对口部进行封堵并固定,使得混凝土成型后无需人工二次剔凿,节约了人力物力。
36.如图1、图2所示,支撑组件40包括:第一支撑件41和第二支撑件42,当处于构造柱浇筑位置时,至少一对第一支撑件4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板10的上端和主挡板30的上端;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一对第一支撑件14;具体的,第一支撑件41为具有两个弯折部的弯折结构,第一支撑件41包括:第一弯折部411、第一连接杆412和第二弯折部413,第一弯折部411、第一连接杆412和第二弯折部413依次连接成第一支撑件41,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412可以但不限于直线状杆结构,第一弯折部411连接在连接板10的上端的豁口11内,第二弯折部413连接主挡板30的上端,具体的连接在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的上端远离连接板侧;第一弯折部411和第二弯折部413的弯折角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411相对于第一连接杆412成90度,第二弯折部413相对于第一连接杆412成锐角,第二弯折部413贴合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的上端远离连接板侧设置。
37.如图2所示,当处于浇筑完成位置时,至少一对第二支撑件4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连接板10的上端和主挡板30的上端;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一对第二支撑件42;具体的,第二支撑件42为具有两个弯折部的弯折结构,第二支撑件42包括:第三弯折部421和第四弯折部422,本实施例中,第三弯折部421和第四弯折部422连接成∩结构,第三弯折部421连接连接板10的上端的豁口11内,第四弯折部422连接主挡板30的上端,具体的连接在最靠近连接板10的方形板的上端远离连接板侧;第三弯折部421和第四弯折部422的弯折角度相同。
38.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连接板10为矩形板,连接板10上开设有多组螺纹孔,通过螺纹孔直接与构造柱模板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板10设置有四对与构造柱模板连接的螺纹孔。同时,连接板10的上端开设有豁口11,在施工过程中,第一支撑件41的第一弯折部、第二支撑件42的第三弯折部放置于该豁口11中。
3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40.将本装置通过连接板10上开设的螺纹孔连接于二次结构构造柱模板上,将第一支
撑件41固定好主挡板30的位置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旋转主挡板30逐渐遮挡缺口,同时继续向内浇筑混凝土,直至旋转最靠近连接板10处的方向板31至竖直位置,从而使构造柱一次浇筑完成,并通过第二支撑件42固定主挡板30的位置。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构本装置,构造柱浇筑完成。不需要对构造柱进行二次人工浇筑和修补,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并且避免了二次浇筑产生施工缝,有效提高了构造柱的结构强度。
4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