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跑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06:3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检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跑水装置。


背景技术:

2.核电站通过核燃料反应产生的热量带动汽轮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所以核电站核岛内,部分系统管线中的介质具有放射性的特点。在核电站检修工作中,管道检修和阀门检修工作是核电常规检修工作之一,工作量占比相对较大。在管道或阀门检修工作中,因检修工作需要经常需要将管线进行开口或将阀门进行拆卸,虽然电厂规定检修作业前有严谨的工作程序和严密的隔离手段,但在开口时由于系统内可能存在残留介质,或者隔离边界不严的问题,会导致残余介质持续大量流出,而这些介质或是具有放射性或者是与一回路相连通。由于在这些管道或阀门检修作业前,检修人员无法准确判断管道内或阀门内部是否存在残留介质,因此,若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能导致跑水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跑水将导致对场地的放射性污染或者是对检修人员体表的放射性沾污,且持续严重的跑水将影响系统整体的生产安全及工作效率。
3.目前核电厂中所采取的防跑水措施通常为使用接水袋,具体为将接水袋通过胶带粘至开口处下方或直接将接水袋套在开口处,而若使用胶带粘帖,当流出的介质较多胶带容易脱落,并且无法防止介质喷溅,也无法有效避免对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辐射扩散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跑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核电管道检修时采用接水袋和胶带防止管道开口处跑水的方式易发生胶带脱落的情况,同时无法防止介质喷溅及对人员和环境的辐射伤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跑水装置,用于包裹于管道开口处,所述管道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开口处于所述第一管部及所述第二管部之间,所述防跑水装置包括:
6.装置主体,为柔性防水面料制成的片状结构,所述装置主体开设有操作孔,所述装置主体周向边沿具有首尾相接的第一密封边、第一对合边、第二密封边及第二对合边;
7.密封组件,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边密封包裹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周侧的第一密封构件及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边密封包裹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周侧的第二密封构件;
8.对合组件,用于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对合边及所述第二对合边;
9.操作构件,周向密封连接于所述装置主体的靠近所述操作孔的边沿,以密封所述操作孔,所述操作构件用于供手部穿戴。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一抽带,所述第一密封条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边,并能够周向贴合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周侧,所述第一抽带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边捆扎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周侧;
11.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包括第二密封条和第二抽带,所述第二密封条连接于所述第二密封边,并能够周向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周侧,所述第二抽带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边捆扎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周侧。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抽带锁合为环状的第一锁合件,所述第二密封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抽带锁合为环状的第二锁合件。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合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对合边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沿所述第二对合边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及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的对接件,所述装置主体具有所述对接件将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的对合状态,所述装置主体在处于所述对合状态时呈筒状。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第一拉链齿条,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拉链齿条相啮合的第二拉链齿条,所述对接件包括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拉链齿条及所述第二拉链齿条的拉头滑块,所述拉头滑块能够在沿所述第一拉链齿条及所述第二拉链齿条滑动时将所述第一拉链齿条与所述第二拉链齿条啮合,以使得所述装置主体切换为对合状态。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跑水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所述装置主体并沿所述第一密封边到所述第二密封边方向延伸的龙骨,所述龙骨为由塑性材料制成的龙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开设有与所述操作孔相间隔的贯穿孔,所述防跑水装置还包括能够盖合或避让所述贯穿孔的防护盖。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主体开设有与所述操作孔相间隔的排水孔,所述防跑水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排水孔的排水管。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跑水装置还包括临时封口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能够将所述第一密封边密封包裹于所述临时封口件周侧,或,所述第二密封构件能够将所述第二密封边密封包裹于所述临时封口件周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临时封口件周向换设有凹槽。
20.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使用时,先将装置主体的第一密封边环绕于第一管部周侧,再通过第一密封构件将第一密封边密封包裹于第一管部周侧,以使得装置主体的第一密封边周向密封连接于第一管部的外壁面,通过第二密封构件将第二密封边密封包裹于第二管部周侧,以使得装置主体的第二密封边周向密封连接于第二管部的外壁面,然后通过对合组件将第一对合边与第二对合边密封连接,以使得装置主体形成两端与管道密封连接的筒状结构,此时装置主体与管道的外壁面共同形成密封腔体,管道上的开口位于该密封腔体内,这样从开口处向外流出或喷射出的液体便被限制在该密封腔体内,以防止管道内的液体介质喷射到人体上或流到环境中污染环境,操作人员需要对开口处进行维修或检查时,可将手部伸入至操作构件中,以将操作构件穿戴着手部,再隔着操作构件对开口处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人员直接与液体相接触,保护人体免受液体污染。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跑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的防跑水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4.图3是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25.图4是图2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跑水装置的临时封口件的正视图;
27.图6是图5中的临时封口件的剖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装置主体;11、第一密封边;12、第一对合边;13、第二密封边;14、第二对合边;101、操作孔;102、排水孔;103、抽带滑道;21、第一密封构件; 213、第一锁合件;22、第二密封构件;221、第二密封条;222、第二抽带;31、第一连接构件;32、第二连接构件可;40、龙骨;50、防护盖;60、操作构件; 70、临时封口件;70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35.管道沿条状延伸,并具有排水通道,在管道检修过程中,通常要在管道上开设连通至排水管道的开口,该开口可以为直接打通的开口,也可以为拆卸下阀门后形成的开口,管道包括第一管部及第二管部,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形成于开口的在管道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也就是说,开口位于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之间。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跑水装置,用于包裹于管道开口处。
37.请参阅图1和图2,该防跑水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密封组件、对合组件、操作构件60、龙骨40、防护盖50、排水管及临时封口件70。
38.装置主体为柔性防水面料制成的片状结构,该片状结构可呈方形,或大致为方形。可选的,装置主体可为防水、防辐射、有韧性、耐高温、耐腐蚀的pvc 或pet材质制成。
39.装置主体开设有操作孔101,以供操作人员手部伸入。操作孔101可至少开设两个,以便操作人员双手操作。
40.请参阅图1,装置主体周向边沿具有首尾相接的第一密封边11、第一对合边12、第二密封边13及第二对合边14。其中,第一密封边11与第二密封边 13相对,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边11 与第二密封边13相平行,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相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也可为弧形。
41.请参阅图1,密封组件包括用于将第一密封边11密封包裹于第一管部的周侧的第一密封构件21及用于将第二密封边13密封包裹于第二管部的周侧的第二密封构件22。其中,第一密封边1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管部的周长,以使得第一密封边11能够环绕第一管部的周侧,第二密封边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管部的周长,以使得第二密封边13能够环绕第二管部的周侧。
42.对合组件用于密封连接第一对合边12及第二对合边14。其中,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可先沿二者延伸方向对齐,再进行连接,也可相叠合,再进行连接。经过对合组件密封连接好第一对合边12及第二对合边14后的装置主体10围合形成筒状结构。
43.请参阅图2,操作构件60周向密封连接于装置主体的靠近操作孔101的边沿,以密封操作孔101,操作构件60用于供手部穿戴。这样装置主体10便通过操作部件形成整面的密封结构。其中,操作构件60的数量与操作孔101的数量相等,一操作构件60对应一操作孔101处。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孔101及操作构件60均具有四个,四个操作孔101两两阵列排布,以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开口位置及检修需要选择可供操作的操作构件60进行穿戴。可选的,本操作构件 60可以为手套,以便操作人员在穿戴上后能够灵活地活动手部。
44.使用时,先将装置主体10的第一密封边11环绕于第一管部周侧,再通过第一密封构件21将第一密封边11密封包裹于第一管部周侧,以使得装置主体 10的第一密封边11周向密封连接于第一管部的外壁面,通过第二密封构件22 将第二密封边13密封包裹于第二管部周侧,以使得装置主体10的第二密封边 13周向密封连接于第二管部的外壁面,然后通过对合组件将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密封连接,以使得装置主体10形成两端与管道密封连接的筒状结构,此时装置主体10与管道的外壁面共同形成密封腔体,管道上的开口位于该密封腔体内,这样从开口处向外流出或喷射出的液体便被限制在该密封腔体内,有效避免在检修工作中,因为人因失误隔离错误或管道中残留介质无法彻底排空导致放射性介质流出或喷溅,也能避免该介质流到环境中污染环境,避免出现对环境辐射扩散的风险。操作人员需要对开口处进行维修或检查时,可将手部伸入至操作构件60中,以将操作构件60穿戴着手部,再隔着操作构件 60对开口处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人员直接与液体相接触,保护人体免受液体污染。
45.第一密封构件21包括第一密封条和第一抽带,第一密封条连接于第一密封边11,并能够周向贴合于第一管部的周侧,第一抽带用于将第一密封边11捆扎固定于第一管部的周侧。使用时,先将第一密封条环绕第一管部周向贴合于第一管部,以使得第一密封条与第
一管部密封抵接,然后通过第一抽带将第一密封边11捆扎在第一管部上,以防止第一密封边11从第一管部上脱落,第一密封边11实现了与第一管部之间的密封,第一抽带实现了对第一密封边11的固定。其中,第一密封条可与为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密封条,当第一密封条抵接于第一管部时,第一密封条能够向第一管部的外部施加弹性预紧力,以使得第一密封条与第一管部紧密贴合。
46.请参阅图1,可选的,第一密封构件21还包括用于将第一抽带锁合为环状的第一锁合件213,第一抽带通过第一锁合件213实现了对第一密封边11在第一管部的捆扎,防止第一抽带松开。使用时,可将第一抽带先缠绕第一管部,再将第一抽带的两端均穿入第一锁合件213内,然后拉拽第一抽带两端的其中一端,以使得第一抽带收紧,从而将第一密封条紧密抵压在第一管部的外壁面上。
47.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第二密封构件22包括第二密封条221和第二抽带222,第二密封条221连接于第二密封边13,并能够周向贴合于第二管部的周侧,第二抽带222用于将第二密封边13捆扎固定于第二管部的周侧。使用时,先将第二密封条221环绕第二管部周向贴合于第二管部,以使得第二密封条221 与第二管部密封抵接,然后通过第二抽带222将第二密封边13捆扎在第二管部上,以防止第二密封边13从第二管部上脱落,第二密封边13实现了与第二管部之间的密封,第二抽带222实现了对第二密封边13的固定。其中,第二密封条221可与为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密封条221,当第二密封条221抵接于第二管部时,第二密封条221能够向第二管部的外部施加弹性预紧力,以使得第二密封条221与第二管部紧密贴合。
48.可选的,第二密封构件22还包括用于将第二抽带222锁合为环状的第二锁合件,第二抽带222通过第二锁合件实现了对第二密封边13在第二管部的捆扎,防止第二抽带222松开。使用时,可将第二抽带222先缠绕第二管部,再将第二抽带222的两端均穿入第二锁合件内,然后拉拽第二抽带222两端的其中二端,以使得第二抽带222收紧,从而将第二密封条221紧密抵压在第二管部的外壁面上。
49.其中,请参阅图3,装置主体10上设有两个分别设于第一密封边11处及第二密封边13处的抽带滑道103,第一抽绳与第二抽绳分别位于一抽带滑道103 内,以方便定位并避免丢失。第一密封条与第二密封条221可选为弹性较好的橡胶材质制成,第一抽带与第二抽带222可选为韧性较强的尼龙材质支撑。
50.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对合组件包括沿第一对合边12设置的第一连接构件31、沿第二对合边14设置的第二连接构件及用于将第一连接构件31与第二连接构件可32拆卸地密封连接的对接件,装置主体10具有对接件将第一连接构件31与第二连接构件可32拆卸地密封连接的对合状态,装置主体10 在处于对合状态时呈筒状。对接件也可对第一连接构件31与第二连接构件解锁,以使得装置主体10呈片状。这样装置主体10通过对接件实现了装置主体 10在筒状与片状之间的切换。使用时,将片状的装置主体10先包裹于第一管部及第二管部,并将第一密封边11与第二密封边13包裹于第一管部及第二管部的周侧,然后对接件将装置主体10切换为呈筒状的对合状态,这样装置主体 10便于管道共同形成了密封腔体,以防止从开口流出的液体介质喷出。当操作完成后,可通过对接件使得第一连接构件31与第二连接构件分离,以使得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分离,此时再解下第一抽绳及第二抽绳,装置主体 10得以从管道上卸下。
51.可选地,对合组件可与为拉连接构,具体为第一连接构件31包括第一拉链齿条,第二连接构件包括与第一拉链齿条相啮合的第二拉链齿条,锁合件包括可滑动的连接于第一拉链齿条及第二拉链齿条的拉头滑块,拉头滑块能够在沿第一拉链齿条及第二拉链齿条滑动时将第一拉链齿条与第二拉链齿条啮合,以使得装置主体10切换为对合状态。当拉头滑块反向滑动时,第一拉链齿条与第二拉链齿条解除啮合,从而实现第一拉链齿条与第二拉链齿条的分离。这样,便能够实现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的快速密封连接和快速解除连接,方便操作,成本低廉。其中,第一对合边12或第二对合边14上可连接有密封挡片,用于在装置主体10处于对合状态时,密封第一拉链齿条与第二拉链齿条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液。
52.在其他实施例中,对合组件也可为能够将第一对合边12与第二对合边14 密封连接的单一部件,如锁扣。
53.请参阅图1、图2和图4,龙骨40至少设有一个,该龙骨40连接于装置主体10并沿第一密封边11到第二密封边13方向延伸的龙骨40,龙骨40为由塑性材料制成的龙骨40。这样装置主体10便能够通过龙骨40实现支撑,以使得密封腔体的中部鼓起,密封腔体内的体积增大,便于操作人员的穿戴好操作构件60的手部在密封腔体内动作。
54.在本实施例中,龙骨40设有多个,多个龙骨40间隔设置,以周向支撑起密封腔体,进一步增大密封腔体内的空间。
55.其中,装置主体10可为透明材料制成,以便于操作人员观察密封腔体内的操作情况并进行检查。
56.对管道上的开口进行检查或维修时常常需要用到工具,而先将工具放置于装置主体10上,再将装置主体10切换为对合状态的话,装置主体10需要承受工具的压力,可能造成第一密封边11与第二密封边13的松脱,对此,请参阅图1,装置主体10可开设与操作孔101相间隔的贯穿孔,防护盖50能够盖合或避让贯穿孔。在本实施例中,防护盖50的一部分边沿可连接于装置主体10,另一部分边沿可活动并远离装置主体10,当该另一部分连接在装置主体10上时,防护盖50盖合于贯穿孔,当该另一部分远离装置主体10时,防护盖50 避让贯穿孔。防护盖50由柔性防水材料制成,防护盖50可盖合于贯穿孔,以使得装置主体10与管道通过围设形成密封的密封腔体,在需要拿工具进行维修或检查时,打开防护盖50,以使得工具能够通过贯穿孔进入密封腔体内,然后再盖合防护盖50,操作人员再进行操作。为防止液体介质从贯穿孔露出,使用时需要将贯穿孔置于防跑水装置的上部。
57.其中,为防止防护盖50与装置主体10之间漏液,防护盖50边缘设有胶垫,以使得防护盖50盖合于贯穿孔时与装置主体10密封连接。
58.防跑水装置在使用时,从开口内流出的液体介质存积在密封腔体内,并在重力作用下下压装置主体10,对此,请参阅图1和图2,装置主体10开设有与操作孔101相间隔的排水孔102,排水孔102处连接有排水管,密封腔体内存积的液体介质通过排水孔102进入排水管,并通过排水管的引导流入安全区域。使用时,可将排水孔102置于装置主体10最下部。
59.对管道检修完成后需要对管道或阀门进行回装。此时第一管部或第二管部需要从防跑水装置中抽离,以第二管部被抽离为例,此时第二密封边13处形成出口,密封腔体内的液体可能通过该出口流出。对此,请参阅图5,防跑水装置还包括临时封口件70,第一密封构件21能够将第一密封边11密封包裹于临时封口件70周侧,或,第二密封构件22能够将第二
密封边13密封包裹于临时封口件70周侧。以第二管部被抽离为例,在第二管部被抽离后,将第二密封边 13密封包裹于临时封口件70周侧,此时第二密封条221贴合于临时封口件70 周侧,通过第二抽绳将第二密封边13紧密包裹于临时封口件70周侧,此时临时封口件70密封了装置主体10的出口,防跑水装置与管道之间重新形成密封腔体,防止液体介质流出。
60.其中,该临时封口件70可选为防水、轻质、兼顾的材质制成。
61.可选的,请参阅图6,临时封口件70周向换设有凹槽701。使用时辣酱第二密封边13周向环绕与凹槽701内,再通过第二抽绳将第二密封边13按压在凹槽701内,该凹槽701对第二抽绳起到了定位作用,防止第二密封边13从临时封口件70上脱落。
62.若抽出的为第一管部,原理与上述抽出第二管部类似,此处不赘述。
63.本防跑水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64.s1、根据所需作业的管道或法兰管径,选择适合尺寸的防跑水装置;
65.s2、将防跑水装置平铺,检查防跑水装置的各个部件是否有破损,是或否牢固,检查无异常后可进行使用;
66.s3、观察管道开口处,选择开口两侧的第一管部及第二管部的各一点作为紧固点,紧固点要求为光滑的管壁或法兰侧面。两点间距离应在选择防跑水装置的第一密封边11与第二密封边13之间的长度之内。
67.s4、将防跑水装置的第一密封条缠绕至第一管部的紧固点的外壁上,将第一抽带穿过该边的第一锁合件213,稍微拉拽锁死,直至第一密封边11无法脱落即可;
68.s5、将防跑水装置的第二密封条221缠绕至第二管部的紧固点的外壁上,将第二抽带222穿过该边的第二锁合件,稍微拉拽锁死,直至第二密封边13 无法脱落即可;
69.s6、将防跑水装置的拉头滑块拉合,以使得装置主体10处于对合状态,此时在龙骨40的作用下防跑水装置形成一个密封腔体,调整防跑水装置的位置,并使得排水孔102置于重力位,同时确认管道的开口处处于防跑水装置的内侧且便于作业操作;
70.s7、进一步拉拽第一抽带及第二抽带222,并进行紧固,检查第一密封条完全与第一管部的管壁贴合且有一定的缩紧力,检查第二密封条221完全与第二管部的管壁贴合且有二定的缩紧力;
71.s8、将排水管的一侧安装在排水孔102处,将排水管的另一侧置于设定的安全区域处,防跑水装置安装完成;
72.s9、操作人员将手部插入防跑水装置的操作孔101中,通过贯穿孔将需使用的工具递进或递出,每次递工具后需关好防护盖50;
73.s10、对开口的作业完成后,如有需取出的管道或阀门,如需去除第二管部,则将第二抽带222通过第二锁合件进行松脱,取出后使用临时封口件70进行临时替换,再将第二抽带222进行抽紧;
74.s11、检查防跑水装置内的残留液体,将残留液体倒入排水孔102中,并通过排水管流出,管道或阀门完成检修后进行回装,将临时封口件70上的第二抽带222轻微松脱,将检修后的管道或阀门进行回装。回装后将第一抽带及第二抽带222完全松脱,将排水管取下,将拉头滑块拉开,防跑水装置拆除完成。
75.该防跑水装置在清洁后可重复利用。
7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
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