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

2022-07-20 06:14: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林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


背景技术:

2.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3.目前现有传统的驱虫装置大多都是固定的尺寸,不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树木上,使用范围较小,灵活性较差,同时现有大多的诱捕方式较为简单,诱捕效果较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实现了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树木上进行固定使用,使用范围较大,同时实现了诱捕效果好的成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包括大树本体和外壳,所述大树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驱诱机构;
7.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中部分别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手,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块,所述固定环块相邻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滑垫,所述螺纹杆靠近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转动处的位置均设置有紧固套,所述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卡槽,所述第二半环与第一半环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卡块;
8.所述驱诱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与转桶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桶上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小孔,所述转桶内部设置有若干个驱除虫药,所述转桶的前侧设置有翻盖,所述翻盖的前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引虫灯;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卡块与两个卡槽卡合固定将第一半环与第二半环套在大树本体上,接着转动两个转手,两个转手的转动带动两个螺纹杆转动,两个螺纹杆转动将螺纹杆上的两个固定环块和两个防滑垫慢慢靠近与大树本体接触并固定在大树本体上,螺纹杆的转动可以根据动树木的大小转动调节的,可以适应不同树木直径大小的固定,同时通过电机带动转桶转动,转桶带动驱除虫药转动散发药味,接着带动引虫灯转动吸引虫子,使得诱捕效果好。
10.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卡块分别与两个卡槽卡合;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个卡块分别与两个卡槽的设置,用于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之间的固定。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上端均设置有遮挡罩;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遮挡罩设置,用于对驱诱机构的遮挡风雨。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下端均设置有收虫罩;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收虫罩的设置,用于对诱导过来的虫杀死后进行收集。
16.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垫分别与大树本体的两侧接触;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垫的设置接触,用于紧固在大树上。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相邻的一侧前端均设置有螺纹槽,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分别通过螺纹钉贯穿固定板的两侧并与螺纹槽螺纹连接;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钉、螺纹槽和固定板的设置,用于加固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固定。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环的前侧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与电机电性连接;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开关的设置,用于对电机的开关控制。
2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将大树本体罩住,接着通过连个卡块与两个卡槽进行卡住固定,通过螺纹钉、螺纹槽和固定板进行将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固定,接着根据大树本体本身的大小来进行转动转手,转手转动带着螺纹杆进行转动,将两个螺纹杆带着固定环块和防滑垫转动慢慢接触大树本体,直到与大树本体进行贴近紧固,固定完成,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树木的大小来进行调整固定。
24.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带动转桶进行转动,转桶的转动带着转桶内部的驱除虫药进行高速转动散发出药味道,接着通过转桶的转动带动引虫灯进行转动,转动的光来吸引虫子,接着通过散发的药味来驱除虫子,从而实现了可以有效的驱除虫子。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的组件概括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的结构分解展示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的正视图。
28.图例说明:
29.1、调节机构;101、第一半环;102、第二半环;103、转手;104、螺纹杆;105、紧固套;106、固定环块;107、防滑垫;108、卡块;109、卡槽;2、驱诱机构;201、电机;202、转桶;203、小孔;204、翻盖;205、引虫灯;206、驱除虫药;3、大树本体;4、外壳;5、遮挡罩;6、收虫罩;7、螺纹槽;8、固定板;9、螺纹钉;10、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驱虫装置,包括大树本体3和外壳4,大树本体3的两侧均设置有调节机构1,外壳4的内部设置有驱诱机构2;
32.调节机构1包括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的中部分别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04,螺纹杆10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手103,螺纹杆104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块106,固定环块106相邻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滑垫107,螺纹杆104靠近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转动处的位置均设置有紧固套105,第一半环101与第二半环102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卡槽109,第二半环102与第一半环10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两个卡块108,通过将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将大树本体3罩住,接着通过两个卡块108与两个卡槽109进行卡住固定,通过螺纹钉9、螺纹槽7和固定板8进行将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固定,接着根据大树本体3本身的大小来进行转动转手103,转手103转动带着螺纹杆104进行转动,将两个螺纹杆104带着固定环块106和防滑垫107转动慢慢接触大树本体3,直到与大树本体3进行贴近紧固,固定完成,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树木的大小来进行调整固定;
33.驱诱机构2包括电机201,电机201的转轴与转桶202的后端固定连接,转桶202上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小孔203,转桶202内部设置有若干个驱除虫药206,转桶202的前侧设置有翻盖204,翻盖204的前侧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引虫灯205,通过电机201带动转桶202进行转动,转桶202的转动带着转桶202内部的驱除虫药206进行高速转动散发出药味道,接着通过转桶202的转动带动引虫灯205进行转动,转动的光来吸引虫子,接着通过散发的药味来驱除虫子,从而实现了可以有效的驱除虫子。
34.两个卡块108分别与两个卡槽109卡合,通过两个卡块108分别与两个卡槽109的设置,用于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之间的固定,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的上端均设置有遮挡罩5,通过遮挡罩5设置,用于对驱诱机构2的遮挡风雨,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的下端均设置有收虫罩6,通过收虫罩6的设置,用于对诱导过来的虫杀死后进行收集,防滑垫107分别与大树本体3的两侧接触,通过防滑垫107的设置接触,用于紧固在大树本体3上,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相邻的一侧前端均设置有螺纹槽7,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分别通过螺纹钉9贯穿固定板8的两侧并与螺纹槽7螺纹连接,通过螺纹钉9、螺纹槽7和固定板8的设置,用于加固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的固定,第一半环101的前侧设置有控制开关10,控制开关10与电机201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开关10的设置,用于对电机201的开关控制。
35.工作原理:通过将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将大树本体3罩住,接着通过两个卡块108与两个卡槽109进行卡住固定,通过螺纹钉9、螺纹槽7和固定板8进行将第一半环101和第二半环102固定,接着根据大树本体3本身的大小来进行转动转手103,转手103转动带着螺纹杆104进行转动,将两个螺纹杆104带着固定环块106和防滑垫107转动慢慢接触大树本体3,直到与大树本体3进行贴近紧固,固定完成,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树木的大小来进行调整固定,通过电机201带动转桶202进行转动,转桶202的转动带着转桶202内部的驱除虫药206进行高速转动散发出药味道,接着通过转桶202的转动带动引虫灯205进行转动,转动的
光来吸引虫子,接着通过散发的药味来驱除虫子,从而实现了可以有效的驱除虫子。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