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9 21:54: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普外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胃大部切除术也称“胃次全切除术”,包括切除幽门窦全部在内的胃组织的3/5~4/5,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肿瘤。多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上腹正中切口,通常人们在术后会用到一种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
3.但是现有装置由于不具备固定功能以及固定效果较差,导致人们在侧躺辅助治疗腹部不能将身体局部固定进行治疗,大大延长了疗程,以及延误了人们正常康复的时间,降低了治疗效果的问题,由于现在有装置不具备根据人们任意体位以及治疗的位置进行调整固定装置的位置,导致降低了实用性,提高了人们对用该器械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具备增加了固定功能以及增强了固定效果以及可以根据人们任意体位和任意需要治疗的位置进行调节固定装置的位置等优点,解决了由于不具备固定功能以及固定效果较差,导致人们在侧躺辅助治疗腹部不能将身体局部固定进行治疗,大大延长了疗程,以及延误了人们正常康复的时间,降低了治疗效果和由于现在有装置不具备根据人们任意体位以及治疗的位置进行调整固定装置的位置,导致降低了实用性,提高了人们对用该器械的局限性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具备增加了固定功能以及增强了固定效果以及可以根据人们任意体位和任意需要治疗的位置进行调节固定装置的位置等优点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固定块的内部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转动轴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第三固定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九转动轴,第九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的右侧面,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块的内部,第二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
8.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块,第四固定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远离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内部固通过第四转动轴转动连接有第四连
接杆,第四连接杆远离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八转动轴转动连接有第六固定块,第六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槽相适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方管,方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远离方管的一端通过第五转动轴与第五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六转动轴的外圆周面,第六转动轴的一端通过第三滑槽固定连接在推杆的一侧,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治疗板,推杆通过方管内部的滑道滑动连接在方管的内部。
9.优选的,第三连接杆的底端通过第七转动轴转动连接在第五固定块靠近上表面的内部,第五固定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第二滑槽的内部。
10.优选的,第一固定块、第一转动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转动轴和第二固定块的数量为四个,每个第一固定块、第一转动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转动轴和第二固定块均对称分布在第一支撑板的两侧。
11.优选的,第二转动轴和第三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二转动轴和第三固定块均对称分布在第二支撑板的左右两侧。
12.优选的,第三滑槽位于方管的一侧中心位置,第三滑槽和第六转动轴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三滑槽和第六转动轴均对称分布在方管的左右两侧。
13.优选的,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垫,固定垫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固定垫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每个把手的表面均开设有防滑纹。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通过电动推杆带动了伸缩杆向外推出,随着伸缩杆向外推出从而带动了第三连接杆进行旋转,由第三连接杆的旋转带动了第四连接杆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了第八转动轴在第三滑槽内部进行滑动,从而带动了推杆向前推出,达到了同时实现了固定功能和增强了固定强度的效果,解决了人们在侧躺辅助治疗腹部不能将身体局部固定进行治疗,大大延长了疗程,以及延误了人们正常康复的时间,降低了治疗效果的问题。
16.2、该普外科用肠胃术后护理装置,通过电机旋转带动了第九转动轴进行旋转,随着第九转动轴的旋转带动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通过第一转动轴和第三转动轴的作用下,向内收合,实现了升降的效果,通过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的配合下,达到了左右移动的效果,达到了根据人们任意体位和高度来进行调整固定装置位置的效果,解决了由于现在有装置不具备根据人们任意体位以及治疗的位置进行调整固定装置的位置,导致降低了实用性,提高了人们对用该器械的局限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立体结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1第一支撑板、2第一固定块、3第一转动轴、4第一连接杆、5第二转动轴、6第二连接杆、7第三转动轴、8第二固定块、9第三固定块、10电机、11挡板、12第二支撑板、13第
三支撑板、14第一滑槽、15第四支撑板、16第四固定块、17电动推杆、18伸缩杆、19第三连接杆、20第四转动轴、21第二滑槽、22第五固定块、23第九转动轴、24第四连接杆、25方管、26第一支撑杆、27第五转动轴、28第五连接杆、29第六转动轴、30第三滑槽、31推杆、32治疗板、33第八转动轴、34第六固定块、35第一滑块、36第七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一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2,第一固定块2、第一转动轴3、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6、第三转动轴7和第二固定块8的数量为四个,每个第一固定块2、第一转动轴3、第一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6、第三转动轴7和第二固定块8均对称分布在第一支撑板1的两侧,使该装置实现了升降的效果,以及保证了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固定块2的内部通过第一转动轴3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远离第一转动轴3的一端通过第二转动轴5与第二连接杆6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5和第三固定块9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二转动轴5和第三固定块9均对称分布在第二支撑板12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两个第二转动轴5和两个第三固定块9,实现了通过两个第三固定块9向内收带动第二支撑板实现升降的效果,第二转动轴5的外圆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9,第三固定块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九转动轴23,第九转动轴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电机10的输出端,电机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1,挡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的右侧面,第二连接杆6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动轴7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块8的内部,第二固定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垫,固定垫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固定垫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每个把手的表面均开设有防滑纹,通过设置把手,实现了人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该装置的使用环境,提高了该装置实用性。
24.第二支撑板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13,第三支撑板1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14,第一滑槽14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35,第一滑块35远离第一滑槽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板15,第四支撑板15的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21,第二滑槽2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块16,第四固定块1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7,电动推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8,伸缩杆18远离电动推杆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9,第三连接杆19的底端通过第七转动轴36转动连接在第五固定块22靠近上表面的内部,第五固定块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在第二滑槽21的内部,使该装置在固定的时候增加稳定性,提高了该装置的适用性,第三连接杆19的内部固通过第四转动轴20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接杆24,第四连接杆24远离第三连接杆19的一端通过第八转动轴33转动连接有第六固定块34,第六固定块3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槽21相适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方管25,方管2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6,第一支撑杆26远离方管25的一端通过第五转动轴27与第五连接杆28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接杆2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六转动轴29的外圆周面,第六转动轴29的一端通过第三滑槽30固定连接在推杆31的一侧,第三滑槽30位于方管25的一侧中心位置,第三滑槽30和第六转动轴29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第三滑
槽30和第六转动轴29均对称分布在方管25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两个第三滑槽30与两个第六转动轴29,实现了人们在进行固定的时候增加缓冲空间,避免造成较大的力压伤患者,推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治疗板32,推杆31通过方管25内部的滑道滑动连接在方管25的内部。
25.在使用时,人们首先通过开启电机10进行旋转,随着电机10的旋转带动了第九转动轴23进行旋转,由第九转动轴23旋转带动了第三固定块9向内收合,随着第三固定块9向内收和,带动了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6通过第一转动轴3和第三转动轴7的配合下向内旋转,随着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6向内旋转带动了第二支撑板12实现了上下升降的效果,然后通过第一滑槽14与第一滑块35的配合下,使第四支撑板15在第一滑槽14内部进行移动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当人们根据患者调至合适位置后,只需通过开启电动推杆17向前推出,随着电动推杆17向前推出带动了第三连接杆19进行旋转,由第三连接杆19的旋转从而带动了第四连接杆24通过第七转动轴36与第四转动轴20的作用下向前推出,随着第四连接杆24向前推出从而带动了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21内进行滑动,随着第二滑块的滑动下从而带动了方管25向前移动,通过第六转动轴29与第五连接杆27的配合下从而带动了推杆31向前推出,随着推杆31向前推出从而带动了治疗板32向前推出,从而完成了对患者需要治疗的局部的固定效果。
2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