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10:21: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婴儿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婴儿的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视。其中,体重是大多家长关心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测量体重是每个阶段的新生儿必做的项目。婴儿秤,用来测量婴儿体重,主要应用在各大医院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中心等场所。
3.在利用婴儿秤对婴儿称重时,需要将婴儿放置在托盘上,由于各个阶段的新生儿身高、体重差异较大,所以为了增加婴儿秤的称重范围,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增加托盘的尺寸,相当于增加托盘的面积,以此达到增加称重范围的效果。但是增加托盘尺寸,虽然能够测量身高差较大的新生儿,但是存在搬运携带十分不便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设计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采用折叠式设计,使用者根据使用情况对折叠盘进行调节,当折叠盘和主称体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进行卧式称重,方便婴儿秤的搬运,当折叠盘和主称体折叠时,能够进行站立式称重,实现了不同称重模式的切换,在主称体和折叠盘上同时设置重力传感器,对主称体实现了支撑,提高了婴儿秤的稳定性,使重量测量更准确;
5.包括主称体,所述主称体的底部安装有多个重量传感器,还包括:折叠盘,所述折叠盘与所述主称体铰接,所述折叠盘的一侧也设置有重量传感器;当所述折叠盘与所述主称体展开时,所述折叠盘上的重量传感器与所述主称体上的重量传感器位于同一侧。
6.优选的,还包括双转轴铰链,所述折叠盘和主称体分别转动安装在双转轴铰链的两根转轴上,婴儿秤有折叠和展开两种称重状态。
7.优选的,所述主称体底部的重量传感器数量为4个,且分别位于主称体底部的四个边角处;所述折叠盘上的重量传感器数量为2个,且关于折叠盘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8.优选的,所述主称体的顶部呈内凹设置,当所述折叠盘与主称体折叠时,所述折叠盘嵌设在主称体顶部的内凹处。
9.优选的,所述主称体的顶部形成有用于放置婴儿头部的凹槽。
10.优选的,所述主称体远离其与折叠盘铰接处的一侧设置有头垫,所述头垫由可食用硅胶材质制成,所述主称体采用电容式触摸按键,所述折叠盘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身高的身高测量结构。
11.优选的,所述身高测量结构包括安装在折叠盘上的测量板、设置在折叠盘表面上的刻度线,所述测量板沿刻度线滑动安装在折叠盘上。
12.优选的,所述测量板包括板体、固定在板体两端的限位片以及成型在板体顶部的手持部,两所述限位片分别夹持在折叠盘的两侧。
13.优选的,所述主称体靠近所述折叠盘的一端设置有自检机构,所述自检机构包括:
14.壳体,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称体内靠近所述折叠盘的一端,所述壳体开口设置;
15.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壁远离所述折叠盘的一侧,所述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16.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水平连接于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第一转轴外侧布置有若干螺纹;
17.套筒,所述套筒螺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外侧;
18.检测箱,所述检测箱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并且所述检测箱与套筒固定连接;
19.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并且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布置;
20.带轮,两个所述带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两个所述带轮通过同步带连接;
21.滚筒,所述滚筒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
22.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开设于所述滚筒表面;
23.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槽内,并且所述第一滑杆与壳体内壁滑动连接;
24.触发块,所述触发块固定连接于第一滑杆另一端;
25.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并且两个所述触发开关分别布置于所述触发块两侧,所述触发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
26.检测指示灯,所述检测指示灯连接于所述主称体上,所述检测指示灯与控制器电连接。
27.优选的,所述检测箱包括:
28.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箱内壁远离所述折叠盘的一端;
29.套杆,所述套杆滑动连接于所述套杆外侧,所述套杆一端与检测箱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固定杆上,所述套杆另一端穿设所述检测箱向外延伸,所述套杆延伸端连接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与控制器电连接;
30.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安装于所述检测箱内壁,两个所述电动推杆布置于所述套杆两侧,所述电动推杆与套杆垂直布置,所述电动推杆与控制器电连接;
31.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连接于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并且所述第二滑杆与检测箱内壁滑动连接;
32.连杆,所述连杆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杆和套杆远离所述折叠盘的一端铰接;
33.楔形块,所述楔形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杆靠近所述折叠盘的一端,所述楔形块从内至外厚度逐渐增加;
34.第三滑杆,所述第三滑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检测箱靠近所述折叠盘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杆与套杆平行布置,所述第三滑杆一端与所述楔形块的楔形面滑动连接;
35.挡块,所述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杆上,所述挡块与检测箱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三滑杆上;
36.凸台,所述凸台连接于检测箱靠近折叠盘的一端;
37.滑孔,所述滑孔开设于凸台靠近折叠盘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杆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孔内;
38.侧滑槽,所述侧滑槽开设于所述凸台侧端,并且所述侧滑槽与滑孔垂直布置;
39.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滑动连接于所述侧滑槽内,并且所述限位杆与侧滑槽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
40.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两端分别与第三滑杆和限位杆连接,所述连接绳穿设所述凸台设置;
41.检测孔,所述检测孔开设于所述折叠盘靠近主称体的侧端,所述检测孔内壁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限位杆适应设置。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3.图1为本发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发明重量传感器在主称体和折叠盘上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为本发明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为本发明自检机构位置示意图;
47.图5为本发明自检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48.图6为本发明检测箱剖面结构示意图;
49.图7为本发明图6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0.图中:1.主称体;2.折叠盘;3.重量传感器;4.双转轴铰链;5.凹槽;6.头垫;7.身高测量结构;8.电容式触摸按键;9.自检机构;71.测量板;72.刻度线;711.板体;712.限位片;713.手持部;81.壳体;82.电机;83.第一转轴;84.套筒;85.检测箱;86.第二转轴;87.带轮;88.滚筒;89.弧形槽;810.第一滑杆;811.触发块;812.触发开关;813.固定杆;814.套杆;815.电动推杆;816.第二滑杆;817.连杆;818.楔形块;819.第三滑杆;820.挡块;821.凸台;822.滑孔;823.侧滑槽;824.限位杆;825.连接绳;826.检测孔;827.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2.实施例
5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54.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包括主称体1,所述主称体1的底部安装有多个重量传感器3,还包括:折叠盘2,所述折叠盘2与所述主称体1铰接,所述折叠盘2的一侧也设置有重量传感器3;当所述折叠盘2与所述主称体1展开时,所述折叠盘2上的重量传感器3与所述主称体1上的重量传感器3位于同一侧。
5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56.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采用折叠式设计,当折叠盘2和主称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折叠盘2上的两个重量传感器3与称体底部的四个重量传感器3位于同一侧,该种状态下,折叠盘2上的两个重量传感器3的感应端面与称体底部的四个重量传感器3的感应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此时,折叠盘2和主称体1形成较大的放置托盘;将婴儿放置在较大的放置托盘后,该种状态下,折叠盘2和主称体1上的重量传感器3均起到作用,将重量信号反馈给控制器进行卧式称重;当折叠盘2和主称体1折叠时,折叠盘2折叠至主称体1的顶部,此时,主称体1上的重力传感器作用到桌面上,折叠盘2上的重力传感器不起作用,婴儿可站立在折叠盘2的背面,进行站立式称重。
5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5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采用折叠式设计,使用者根据使用情况对折叠盘2进行调节,当折叠盘2和主称体1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进行卧式称重,方便婴儿秤的搬运,当折叠盘2和主称体1折叠时,能够进行站立式称重,实现了不同称重模式的切换,在主称体1和折叠盘2上同时设置重力传感器3,对主称体1实现了支撑,提高了婴儿秤的稳定性,使重量测量更准确。
59.如图3所示,当需要对大龄儿童和成人进行称重时,将主称体1放置在地面上,然后将折叠盘2和主称体1进行折叠,折叠盘2折叠至主称体1的顶部,此时,主称体1上的重力传感器作用到地面上,折叠盘2上的重力传感器3不起作用,折叠盘2和主称体1贴合在一起后,增加了主称体1的强度,使得大龄儿童和成人可以站立,因此,大龄儿童和成人可以站立在折叠盘2的背面,进行称重,使得婴儿秤不止可以对婴儿进行称重,还可以对大龄儿童和成人进行称重。
60.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还包括双转轴铰链4,所述折叠盘2和主称体1分别转动安装在双转轴铰链4的两根转轴上,婴儿秤有折叠和展开两种称重状态。
6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62.将折叠盘2和主称体1分别安装在双转轴铰链4的两根轴上,实现折叠盘2和主称体1的铰接,通过双转轴铰链4能够对折叠盘2进行转动,将折叠盘2折叠至主称体1的顶部,婴儿秤可以根据使用方式将折叠盘2折叠或打开,使用更灵活,便于折叠盘2的收纳,减少婴儿秤的占用空间,方便进行搬运。
63.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称体1底部的重量传感器3数量为4个,且分别位于主称体1底部的四个边角处;所述折叠盘2上的重量传感器3数量为2个,且关于折叠盘2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64.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65.在主称体1底部的边角处安装4个重量传感器,同时在折叠盘上安装2个重量传感器,且2个传感器关于折叠盘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使得重量传感器3在折叠盘和主称体1上分布更加均匀,使得婴儿秤放置更加稳定,提高了主称体1的平衡性,使各重量传感器3均匀受力,进一步提高婴儿秤的称重精度,可靠性更高。
66.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称体1的顶部呈内凹设置,当所述折叠盘2与主称体1折叠时,所述折叠盘2嵌设在主称体1顶部的内凹处。
67.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68.将主称体1的顶部呈内凹式设置,即内凹形成一平面,当折叠盘2绕双转轴铰链4转动至主称体1的顶部时,折叠盘2可嵌设安装在主称体1顶部内凹的平面上,为折叠盘2提供了容纳空间,能够提高折叠盘2折叠至主称体1顶部时的稳定性,并且,使折叠状态下的婴儿秤整体性更好,减少搬运过程中折叠盘2的抖动。
69.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称体1的顶部形成有用于放置婴儿头部的凹槽5。
7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71.在主称体1的顶部开设凹槽5,凹槽5位于主称体1远离双转轴铰链4的一侧,且朝向主称体1端部呈敞口设置,在对新生儿体重进行称量时,将新生儿放在主称体1上方,新生儿的头部放置于凹槽5内,能够有效地保护新生儿的颈部,防止新生儿在称量过程中受到压迫,或在新生儿转头过程中与主称体1侧壁发生磕碰,有效实现对新生儿的保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并且,凹槽5的底部铺设有可食用硅胶,能够提高新生儿称重时的舒适感。
72.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称体1远离其与折叠盘2铰接处的一侧设置有头垫6,所述头垫6由可食用硅胶材质制成,所述主称体1采用电容式触摸按键8,所述折叠盘2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身高的身高测量结构7。
7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74.主称体1远离其与折叠盘2铰接处的一侧可拆卸安装有头垫6,头垫6竖直安装在主称体1上,头垫6位于主称体1的端部,且位于凹槽5的敞口处,头垫6不可从主称体1上拆卸下来,防止头垫6使用时丢失,在对新生儿进行称重时,将新生儿的头部抵接在头垫6的侧壁上,然后利用身高测量结构7,能够实现称重的同时还能测量新生儿的身高,增加了婴儿秤的功能,设计更加全面;头垫6采用可食用硅胶材质,硅胶材质柔性较好,能够保护新生儿的头颅,减少抵接产生的不适感;主称体1采用电容式触摸按键8,电容式触摸按键8与婴儿秤的控制器连接,通过控制器对称量过程进行控制,提高称重的准确性。
75.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身高测量结构7包括安装在折叠盘2上的测量板71、设置在折叠盘2表面上的刻度线72,所述测量板71沿刻度线72滑动安装在折叠盘2上。
7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77.在利用身高测量结构7对新生儿测量身高时,将新生儿的头部抵接在头垫6的侧壁上,然后滑动测量板71,使测量板71与新生儿的脚部对齐,对新生儿的身高进行测量,测量板71的位置与刻度线72对应,对应的刻度线72竖直即为新生儿的身高,将身高测量机构7集成于婴儿秤上,有效实现了称重同时,对新生儿身高的测量,使用方便快捷,且测量精度高。
78.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板71包括板体711、固定在板体711两端的限位片712以及成型在板体711顶部的手持部713,两所述限位片712分别夹持在折叠盘2的两侧。
7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80.测量板71与折叠盘2可拆卸设置,测量板71在滑动时,使用者握住手持部713,手持部713通过板体711带动两侧的限位片712在折叠盘2上滑动,将板体711移动至新生儿的脚部位置,将手持部713设置为l型,方便人们握持,设计更加人性化,两限位片712分别夹持在折叠盘2的两侧,使限位片712与折叠盘2的侧壁配合滑动,使得测量板71运动更加稳定,并
且,将板体711、限位片712和手持部713一体成型设置,能够提高板体711、限位片712和手持部713件的连接强度,减少测量板71的变形,使结构更稳定,受力更好。
81.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称体1靠近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设置有自检机构9,所述自检机构9包括:
82.壳体81,所述壳体81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称体1内靠近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所述壳体81开口设置;
83.电机82,所述电机82安装于所述壳体81内壁远离所述折叠盘2的一侧,所述电机82与控制器电连接;
84.第一转轴83,所述第一转轴83水平连接于所述电机82输出端,所述第一转轴83外侧布置有若干螺纹;
85.套筒84,所述套筒84螺接于所述第一转轴83外侧;
86.检测箱85,所述检测箱85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81内壁,并且所述检测箱85与套筒84固定连接;
87.第二转轴86,所述第二转轴86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81内壁,并且所述第二转轴86与第一转轴83平行布置;
88.带轮87,两个所述带轮87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83和第二转轴86上,两个所述带轮87通过同步带连接;
89.滚筒88,所述滚筒88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27上;
90.弧形槽89,所述弧形槽89开设于所述滚筒88表面;
91.第一滑杆810,所述第一滑杆810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槽89内,并且所述第一滑杆810与壳体81内壁滑动连接;
92.触发块811,所述触发块811固定连接于第一滑杆810另一端;
93.触发开关812,所述触发开关812连接于所述壳体81内壁,并且两个所述触发开关812分别布置于所述触发块811两侧,所述触发开关812与控制器电连接;
94.检测指示灯,所述检测指示灯连接于所述主称体1上,所述检测指示灯与控制器电连接。
9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96.折叠盘2在频繁折叠和打开后会导致折叠盘2连接松动,使折叠盘2展开时与主称体1的角度不准确,重量传感器3与放置面接触不良产生检测误差,因此在主称体1靠近折叠盘2的一端设置有自检机构9,自检机构9使用时,初始状态时,触发块811与一侧的触发开关812接触,控制器控制检测指示灯处于熄灭状态,然后将折叠盘2展开,使折叠盘2的侧端与主称体1侧端靠近,启动电机82,电机82驱动第一转轴83转动,第一转轴83与套筒84啮合传动,使套筒84向外移动,带动检测箱85向折叠盘2方向移动,同时第一转轴83带动带轮87传动,使第二转轴86同步转动,第一滑杆810在弧形槽89内滑动,直至触发块811与另一侧的触发开关812接触,控制器控制检测指示灯处于常亮状态,将电机82停止,此时,检测箱85的检测端与折叠盘2接触,自检机构9能够进行角度检测操作。
97.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主称体1靠近折叠盘2的一端设置自检机构9,在不进行角度检测和折叠盘2处于折叠状态时,检测箱85收纳于主称体1内,对折叠盘2的展开和婴儿秤的搬运不产生影响,当进行角度检测时,通过电机82驱动将检测箱85移出,使其检测端与折叠
盘2接触进行角度检测,并通过检测指示灯对检测箱85的位置状态提供指示,使用者能够直观的了解检测箱85的位置状态,检测得到的角度数据能够通过控制器反馈至婴儿秤的显示界面,为折叠盘2上重量传感器3的检测准确度提供依据,便于对婴儿秤及时检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98.如图6、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箱85包括:
99.固定杆813,所述固定杆813固定连接于所述检测箱85内壁远离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
100.套杆814,所述套杆814滑动连接于所述套杆814外侧,所述套杆814一端与检测箱85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固定杆813上,所述套杆814另一端穿设所述检测箱85向外延伸,所述套杆814延伸端连接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与控制器电连接;
101.电动推杆815,所述电动推杆815安装于所述检测箱85内壁,两个所述电动推杆815布置于所述套杆814两侧,所述电动推杆815与套杆814垂直布置,所述电动推杆815与控制器电连接;
102.第二滑杆816,所述第二滑杆815连接于所述电动推杆815输出端,并且所述第二滑杆816与检测箱85内壁滑动连接;
103.连杆817,所述连杆817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杆816和套杆814远离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铰接;
104.楔形块818,所述楔形块818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杆816靠近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所述楔形块818从内至外厚度逐渐增加;
105.第三滑杆819,所述第三滑杆819滑动连接于所述检测箱85靠近所述折叠盘2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杆819与套杆814平行布置,所述第三滑杆819一端与所述楔形块818的楔形面滑动连接;
106.挡块820,所述挡块82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杆819上,所述挡块819与检测箱85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三滑杆819上;
107.凸台821,所述凸台821连接于检测箱85靠近折叠盘2的一端;
108.滑孔822,所述滑孔822开设于凸台821靠近折叠盘2的一端,所述第三滑杆819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孔822内;
109.侧滑槽823,所述侧滑槽823开设于所述凸台821侧端,并且所述侧滑槽823与滑孔822垂直布置;
110.限位杆824,所述限位杆824滑动连接于所述侧滑槽822内,并且所述限位杆824与侧滑槽823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
111.连接绳825,所述连接绳825两端分别与第三滑杆819和限位杆824连接,所述连接绳825穿设所述凸台821设置;
112.检测孔826,所述检测孔826开设于所述折叠盘2靠近主称体1的侧端,所述检测孔826内壁开设有限位孔827,所述限位孔827与限位杆824适应设置。
11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114.折叠盘2侧端开设检测孔826,检测箱85的凸台821能够伸入检测孔826内,初始状态时,套杆814上的检测头与检测孔826内壁分离,第三滑杆819与楔形块818厚度最大处接触,连接绳825拉动限位杆824使其与限位孔826分离,当进行检测时,控制器启动电动推杆
815,电动推杆815拉动第二滑杆816向远离套杆814方向移动,使连杆817摆动,套杆814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检测孔826内移动,直至检测头与检测孔826内壁接触,通过检测头对折叠盘2和主称体1之间角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控制器,第三滑杆819在楔形块818上滑动,使第三滑杆819在第二弹簧作用下远离折叠盘2,将连接绳825放松,限位杆824在第三弹簧作用下滑出,并卡接在限位孔826内,限位块826的孔径大于限位杆824直径,通过限位杆824对折叠盘2进行限位,防止检测过程中折叠盘2大幅度移位,当检测完成后,控制电动推杆815反向移动,将检测箱85与折叠盘2脱落即可。
115.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检测箱85内设置可移动的检测头和限位杆824,在折叠盘2折叠到位后,通过检测头对折叠盘2和主称体1之间角度进行检测,在检测时通过限位杆824对折叠盘2进行限位,有效实现了折叠盘2偏移角度的快速测量,防止检测过程中折叠盘2大幅度移位,使检测状态时折叠盘2与主称体1之间相对固定,减少检测过程外力的影响,检测头在不进行检测操作时收回,避免折叠盘2角度偏移过大对检测头发生过度挤压,同时将检测箱85与检测孔826适应设置,将检测组件设置于内部,减少占用空间,避免干涉,美观性较好。
1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便携式智能婴儿秤还包括:
117.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连接于所述主称体1内侧,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婴儿秤展开状态时主称体1内的图像,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电连接;
118.警报器,所述警报器安装于主称体1上,用于对婴儿与主称体1的不完全分离状态进行报警,所述警报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119.控制器通过预设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对警报器进行控制,当婴儿未完全离开主称体1时,若操作人员转动折叠盘2,则启动警报器报警;
120.所述预设算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21.步骤a1:控制器控制摄像头拍摄主称体1内的初始背景图像,电子称测量结束后,控制器控制摄像头拍摄主称体1内的对比图像;
122.步骤a2:基于对比图像和初始背景图像,获得差值图像,并将差值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计算结果为:
123.c(x,y)=|m(x,y)-n(x,y)|
[0124][0125]
其中,n(x,y)为对比图像,m(x,y)为使用的初始背景图像,c(x,y)为差值图像,t为二值化的阈值,cs(x,y)为转化后的二值图像,即为遮挡区域图像,视为婴儿未完全离开主称体1部分的图像;
[0126]
步骤a3:计算遮挡区域图像cs(x,y)的面积s,对遮挡区域面积s进行判断,所述控制器根据判断结果对警报器进行控制:
[0127][0128]
其中,fru表示控制结果,sm表示遮挡区域面积s的阈值,a表示警报器报警,b表示警报器停止报警。
[012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0130]
当对折叠盘2进行折叠时,若婴儿未完全离开主称体1,将会对婴儿产生磕碰,在称量完成后,通过主称体1内侧的摄像头采集婴儿秤展开状态时主称体1内的图像,基于主称体1内的初始背景图像,将拍摄的对比图像与主称体1内的初始背景图像求差,获得相应的差值图像,即为遮挡区域图像,视为婴儿未完全离开主称体1部分的图像,当遮挡区域图像面积超过阈值时,即可判断婴儿未完全离开主称体1,控制器控制警报器报警,将婴儿移除后再进行折叠板2的折叠操作。通过上述计算方法,有效提高了婴儿秤的安全性,为主称体1上婴儿是否完全离开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主称体1上是否有异物进行判断,避免操作不当对婴儿身体发生磕碰,为折叠板2能否进行折叠作出指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了婴儿秤的智能化程度,可靠性更高。
[0131]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