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6 00:1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对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愈发重视,为方便运输、节约清运时间等,目前一般地市及乡镇均多点分布建设垃圾中转站,通过垃圾收集进入转运站压缩后送至填埋场或者垃圾焚烧厂处理,这部分渗滤液产生量并不大,目前无较好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部分处理装置存在一下问题:1、工艺不成熟、系统零散、操作比较复杂;2、目前一般地市及乡镇垃圾中转站设施较分散,附属设备种类不仅多且复杂,能耗高,故障率高;3、处理不彻底、不达标,有浓缩液等二次污染物无法处理,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无法做到全量化。鉴于以上,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该装置集成式设置,集预处理、生化、氧化等于一体,自动化程度高,并通过生化、物理、化学等方法使渗滤液得到全量化处理,无浓缩液产生。系统设有远程物联模块,通过后台实时监控运行状态,通过后台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降低系统故障率,使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包括pac反应池,所述pac反应池的一侧设置有pam反应池,所述pac反应池与pam反应池的一侧设置有物化沉淀池,所述物化沉淀池的一侧设置有气浮池,所述气浮池的一侧设置有水解酸化池,所述水解酸化池的一侧设置有一级反硝化池,所述一级反硝化池的内部设置有潜水搅拌机,所述一级反硝化池的一侧设置有一级硝化池,所述一级硝化池的内部固定在有硝酸盐回流泵,所述一级硝化池的一侧设置有二级反硝化池,所述二级反硝化池的一侧设置有二级硝化池,所述二级反硝化池的一侧且位于二级硝化池的下方设置有mbr膜池,所述mbr膜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污泥回流泵,所述mbr膜池与二级硝化池的一侧设置有芬顿氧化池,所述芬顿氧化池的一侧设置有污泥池,所述污泥池的一侧设置有清水池。
5.优选的,所述气浮池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碱投加装置,所述碱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脱色剂投加装置,所述脱色剂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pac投加装置,所述pac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pam投加装置,所述pam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中央控制柜,所述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消泡剂投加装置,所述消泡剂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清洗剂投加装置,所述清洗剂投加装置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产水泵,所述产水泵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反洗泵,所述反洗泵的一侧设置有sic碳化硅膜系统,所述sic碳化硅膜系统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污泥进泥泵,所述污泥进泥泵的一侧固定安装有
叠螺脱水机。
6.优选的,所述产水泵与mbr膜池和芬顿氧化池配合。
7.优选的,所述污泥进泥泵与污泥池配合。
8.优选的,所述mbr膜池、一级硝化池和二级硝化池均与消泡剂投加装置配合。
9.优选的,所述清洗剂投加装置和反洗泵与mbr膜池配合。
10.优选的,所述中转站一侧设置有钢制平台。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通过安装新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可以解决传统处理设备带来的浓缩液问题,同时通过后台远程监控不仅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系统故障率的发生,同时自动化的控制程序便于操作,减少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14.图中:1、pac反应池;2、pam反应池;3、物化沉淀池;4、气浮池;5、碱投加装置;6、脱色剂投加装置;7、pac投加装置;8、pam投加装置;9、鼓风机;10、潜水搅拌机;11、中央控制柜;12、硝酸盐回流泵;13、消泡剂投加装置;14、清洗剂投加装置;15、产水泵;16、反洗泵;17、污泥回流泵;18、mbr膜池;19、sic碳化硅膜系统;20、污泥进泥泵;21、叠螺脱水机;22、水解酸化池;23、一级反硝化池;24、一级硝化池;25、二级反硝化池;26、二级硝化池;27、芬顿氧化池;28、钢制平台;29、污泥池;30、清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6.请参阅图1至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包括pac反应池1,pac反应池1的一侧设置有pam反应池2,pac反应池1与pam反应池2的一侧设置有物化沉淀池3,物化沉淀池3的一侧设置有气浮池4,气浮池4的主要作用是当物化沉淀池3清水进入气浮池4,通过气浮产生的微小气泡实现除油,气浮池4的一侧设置有水解酸化池22,水解酸化池22的主要作用是当气浮池4出水进入水解酸化池22,通过反射锥布水,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质,水解酸化池22的一侧设置有一级反硝化池23,一级反硝化池23的内部设置有潜水搅拌机10,潜水搅拌机10的主要作用时当水解酸化池22出水经过一级反硝化池23,通过潜水搅拌机10搅拌进入一级硝化池24,一级反硝化池23的一侧设置有一级硝化池24,一级硝化池24的内部固定在有硝酸盐回流泵12,一级硝化池24的一侧设置有二级反硝化池25,二级反硝化池25的一侧设置有二级硝化池26,二级反硝化池25的一侧且位于二级硝化池26的下方设置有mbr膜池18,mbr膜池18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污泥回流泵17,mbr膜池18与二级硝化池26的一侧设置有芬顿氧化池27,芬顿氧化池27的一侧设置有污泥池29,污泥池29的一侧设置有清水池30,气浮池4的一侧固定
安装有碱投加装置5,碱投加装置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脱色剂投加装置6,脱色剂投加装置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pac投加装置7,pac投加装置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pam投加装置8,pam投加装置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鼓风机9,鼓风机9的主要作用是给一级硝化池24、二级硝化池26及mbr膜池18供氧,维持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鼓风机9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中央控制柜11,中央控制柜11的内部装配物联网模块儿,可在手机及电脑段远程控制,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消泡剂投加装置13,mbr膜池18、一级硝化池24和二级硝化池26均与消泡剂投加装置13配合,消泡剂投加装置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清洗剂投加装置14,清洗剂投加装置14和反洗泵16与mbr膜池18配合,清洗剂投加装置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产水泵15,产水泵15与mbr膜池18和芬顿氧化池27配合,产水泵1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反洗泵16,清洗剂投加装置14与反洗泵16的主要作用是当mbr膜池18中膜污染后,可通过反洗泵16及清洗剂投加装置14进行反冲洗或者化学清洗,反洗泵16的一侧设置有sic碳化硅膜系统19,sic碳化硅膜系统19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污泥进泥泵20,污泥进泥泵20与污泥池29配合,污泥进泥泵20的主要作用是当污泥池29的污泥通过污泥进泥泵20打入叠螺脱水叠螺脱水机21进行脱水,脱水后的干泥定期外运处理,污泥进泥泵2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叠螺脱水机21,中转站一侧设置有钢制平台28,钢制平台28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日常巡检及检修系统的日常运行。
17.综上,该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全量化处理装置,使用时,将中转站渗滤液收集至调节池,依次通过泵进入pac反应池1、pam反应池2、物化沉淀池3,通过碱投加装置5、脱色剂投加装置6、pac投加装置7、pam投加装置8,物化沉淀池3沉淀后的底泥排至污泥池29钢制平台28;中转站渗滤液经药剂投加反应,反应时间为15分钟左右,经过物化沉淀池3沉淀,时间为1.5小时,可去除部分cod及悬浮物,在通过气浮池,可去除大部分油类,在次阶段codcr去除率为20%~25%,bod5去除率为15%~20%,ss去除率为5%~60%,油类去除率60~80%;气浮出水经过水解酸化、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水解酸化池22停留时间9-10小时,然后一次通过一级反硝化池23、一级硝化池24,停留时间约为5天,二级反硝化池26、二级硝化池27,停留时间约为1.5天,通过mbr抽吸出水,硝化液回流不低于4倍、污泥回流比不低于6倍,风机气水比不低于20:1,溶解氧不低于2.0mg/l,阶段codcr去除率为90%~95%,bod5去除率为95%~98%,氨氮去除率为94%~99%,总氮去除率为80%~96%,ss去除率为98%~100%;mbr膜池18水池进入芬顿氧化池,强氧化性的oh
·
可将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降解矿化为co2和h2o。芬顿反应时间不少于2.5h、沉淀时间1.5-2h,此阶段codcr去除率为75%~80%,bod5去除率为15%~20%,氨氮去除率为5%~10%,总氮去除率为5%~10%,通过sic膜分离后,ss去除率98%~100%;经过上述反应后,最后出水codcr≤500mg/l,bod5≤300mg/l,ss≤400,ph6~9,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
1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