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14:13: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


背景技术:

2.目前,电磁炉和电陶炉由于具有无需使用明火、易于清洁搭理、体积小可收纳等特点,成为厨房家用电器中最受欢迎的产品;电磁炉和电陶炉各有各的优点,但是,由于电磁炉和电陶炉两者在加热原理和加热效率上都不相同,电陶炉的升温速度相对电磁炉的快,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量,为了避免两者的工作性能相互影响,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电磁炉、电陶炉都是相互独立的产品,并没有将其合集成一体的产品。
3.虽然,这样可以保证电磁炉和电陶炉之间的工作不互相影响干扰,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考虑到用电安全问题,往往需要将两者分隔开一端距离才可以使用,比较占用空间,而且,若厨房可提供的插座有限,用户可能就不得不剑电磁炉或电陶炉其中一个搬移到别的地方使用,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将电磁炉和电陶炉集合为一体,并能保证电陶炉不影响电磁炉的工作性能的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上述目的:
6.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包括底壳,安装在底壳上方的玻璃面板、以及安装在底壳内的电控组件,所述底壳内还安装有电磁炉盘、电陶炉盘、以及隔热架,其中,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隔热架一侧,所述电陶炉盘设于所述隔热架另一侧,所述隔热架通过与所述底壳、所述玻璃面板密封连接,将所述电陶炉盘与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控组件分隔开,所述电控组件通过电线分别与所述电磁炉盘、所述电陶炉盘电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隔热架为双层隔热架,所述隔热架内设有空气流道,所述隔热架的底部和所述底壳底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导流孔,所述空气流道与所述导流孔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隔热架靠近所述电陶炉盘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引流孔通过所述空气流道与所述导流孔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隔热架顶部固定安装有密封胶条,并通过所述密封胶条与所述玻璃面板密封连接,所述密封胶条由可弹性形变的上体和下连接体连为一体而成,所述上体表面自上体向外凸出形成有若干凸筋,所述凸筋与所述玻璃面板密封连接,所述下连接体位于所述空气流道内,所述下连接体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倾斜的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与所述空气流道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上体、所述下连接体底部均开设有气连通孔。
10.进一步地,所述底壳的侧壁和底部还设有若干散热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源接线盒、电源控制模块和触摸显示屏,所述触摸显示屏位于所述电源接线盒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之间,并与所述电源接线盒、所述电源控
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电磁炉盘、所述电陶炉盘电连接,所述电源接线盒与家庭供电线连接;所述玻璃面板上设有触摸控制区,所述触摸显示屏位于所述触摸控制区下方。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通过将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陶炉盘放置在同一个底壳内,并用所述电控组件对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陶炉盘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控制,实现将所述电磁炉和所述电陶炉集合为一体,而通过在所述底壳内设置所述隔热架,并使所述隔热架与所述底壳、所述玻璃面板密封连接,从而将所述电陶炉盘与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控组件分隔开,这样,可以防止所述电陶炉盘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传递到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控组件所在的区域,保证所述电磁炉盘和所述电控组件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整体分解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电磁炉与电陶炉一体化的炉具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的剖面示意图;
18.图4为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密封胶条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20.图中,1底壳、2玻璃面板、21触摸控制区、3电磁炉盘、4电陶炉盘、5隔热架、51空气流道、6电控组件、61电源接线盒、62电源控制模块、63触摸显示屏、7密封胶条、71上体、72下连接体、711凸筋、712凸缘、721连接凸块、8导流孔、11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图1-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种电磁与电陶一体化炉,所述炉具结构包括底壳1、安装在底壳1上方的玻璃面板2、以及安装在底壳1内的电控组件6,所述底壳1内还安装有电磁炉盘3、电陶炉盘4、以及隔热架5,其中,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控组件6设于所述隔热架5一侧,所述电陶炉盘4设于所述隔热架5另一侧,所述隔热架5通过与所述底壳1、所述玻璃面板2密封连接,将所述电陶炉盘4与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控组件6分隔开,所述电控组件6通过电线分别与所述电磁炉盘3、所述电陶炉盘4电连接。
22.通过将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陶炉盘4放置在同一个底壳内,并用所述电控组件6对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陶炉盘4的工作状态分别进行控制,由此实现将所述电磁炉和电陶炉集合成一体;而通过在所述底壳1内设置所述隔热架5,并使所述隔热架5与所述底壳1、所述玻璃面板2密封连接,将所述电陶炉盘4与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控组件6分隔开,从而防止所述电陶炉盘4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传递到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控组件6所在的工作区域,由此保证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控组件6的工作性能。
2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隔热架5为双层隔热架,所述隔热架5内设有空气流道51,所述隔热架5的底部和所述底壳1底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导流孔8,所述导流孔8和所述空气流道51连通,所述空气流道51通过所述导流孔8与外界连通,外界空
气通过所述导流孔8进入所述空气流道51,将所述电陶炉盘4工作时产生并传递给所述隔热架5的热量带走,并通过所述导流孔8带出到所述炉具结构外,由此实现散热。
24.进一步地,为了加快散热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架5靠近所述电陶炉盘4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引流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引流孔通过所述空气流道51与所述导流孔8连通,所述电陶炉4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经所述引流孔进入所述空气流道51,沿所述空气流道51流动,并通过所述导流孔8排出所述底壳1,避免大量热量积累在所述电陶炉盘4所在的区域,保证所述电陶炉盘4的工作性能,同时,这样,传递到所述隔热架5靠近所述电磁炉盘3一侧的热量将进一步减少,由此维持稳定所述隔热架5的隔热作用,保证隔热效果。
2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所述隔热架5顶部固定安装有密封胶条7,并通过所述密封胶条7与所述玻璃面板2密封连接;所述密封胶条7采用耐高温硅胶支撑,所述密封胶条7由可弹性形变的上体71和下连接体72连为一体而成,其中,所述上体71表面自上体71向外凸出形成有若干凸筋711,所述若干凸筋711与所述玻璃面板2密封连接,所述上体71呈半圆状,当所述玻璃面板2下压所述密封胶条7时,所述上体71受力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所述上体71上的所述若干凸筋711逐渐与所述玻璃面板2接触,而所述上体71与所述玻璃面板2之间的空气被往外挤压,直至所述上体71停止形变,此时,由于所述玻璃面板2与所述上体71之间的大部分空气已被挤排到外不,所述玻璃面板2与所述上体71之间的内部气压低于外部气压,受到外部气压影响,所述若干凸筋711与所述玻璃面板2紧密接触,实现密封连接;
26.所述下连接体72位于所述空气流道51内,所述下连接体72的两侧设有向外凸出并倾斜的连接凸块721,所述连接凸块721与所述空气流道51侧壁密封连接;所述上体71、所述下连接体72底部均开设有气流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密封胶条7内部的热量可通过所述气流通孔流出至所述空气流道51内。
2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密封胶条7的上体71底部两侧还自所述上体71向下凸出形成有两凸缘712,所述两凸缘712与所述隔热架5、所述下连接体72相互配合,将所述密封胶条7固定在所述隔热架5的顶部。
2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壳1的侧壁和底部还设有若干散热孔11。
2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电控组件6包括电源接线盒61、电源控制模块62和触摸显示屏63,所述触摸显示屏63位于所述电源接线盒61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62之间,并与所述电源接线盒61、所述电源控制模块62电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62分别与所述电磁炉盘3、所述电陶炉盘4电连接,所述电源接线盒61与家庭供电线连接;所述玻璃面板2上设有触摸控制区21,所述触摸显示屏63位于所述触摸控制区21下方。
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炉具结构上方还设有抽油烟机,所述抽油烟机内设有总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控制模块62与所述总控制模块建立无线通信通路,以将所述电磁炉盘3和所述电陶炉盘4的工作参数发送至所述总控制模块,所述总控制模块根据工作参数选取所述抽油烟机的工作模式,并根据选取的工作模式,驱动所述抽油烟机按所选择的工作模式启动工作;当所述电磁炉盘3或所述电陶炉盘4停止工作,所述电源控制模块62发送停止工作信号给所述抽油烟机的所述总控制模块,所述总控制模块根据该停止工作信号启动工作延时模式,控制所述抽烟烟机延时工作一段时间,以将所述炉具结构周边残余的油
烟抽吸,保持炉具及其周边环境的清洁。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案及其说明仅用于解析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2.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和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