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能蒸汽锅的制作方法

2022-07-13 01:13: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锅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空气能蒸汽锅。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蒸煮食物的方法一般是在锅体内部加入初始水量,继而对初始水量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初始水量产生的蒸汽对食物进行加热。然而,这种加热食物的方法需要加入较多的初始水量,长时间使用后,锅体底部会产生较多水垢,水垢的导热性很差,会导致受热面传热情况恶化,使得锅体底部受热不均匀而损坏,同时浪费燃料或电力,水垢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3.同时,初始水量经加热变成蒸汽后,遇到锅体内壁或者锅盖会冷凝成水,滴落到锅体底部,使得锅体底部积聚了大量的水,锅体底部更加容易产生水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空气能蒸汽锅,所述蒸汽锅可以减少锅体底部水垢的产生。
5.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空气能蒸汽锅,包括锅盖、锅体以及加热装置,
7.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装置与第二加热装置,
8.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锅体,
9.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设在锅体底部,由所述锅体底部延伸入锅体内部,
10.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内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连接一外界进水机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内部还设置有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用于加热所述进水管内的水,水从外界进水机构进入所述进水管,经所述加热体加热变成蒸汽后进入锅体内部。
11.蒸汽锅开始蒸煮食物之前,先在锅体内部加入一定的初始水量,第一加热装置对初始水量进行加热,产生初始蒸汽,继而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向锅体内部导入热蒸汽,蒸汽与初始蒸汽混合,蒸煮蒸汽锅内的食物,能够减少蒸煮食物前所需加入的初始水量,从而减少锅体底部由于加热初始水量而产生的水垢。
12.当锅体内部的蒸汽遇到锅盖冷凝成液态水滴落在锅体底部后,第一加热装置可以对锅体底部的液态水再次进行加热,使之重新变为蒸汽继续蒸煮食物。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内部还设置有连通外界与锅体内部的导气通道,所述加热体与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导气通道内,所述加热体还用于加热所述导气通道中的气体,所述导气通道与一外界送风机构连接,气体从外界通过所述导气通道经由所述加热体加热后进入锅体内部。
14.通过导气通道向锅体内部导入热空气,能够在保持锅体内部温度不下降的同时,降低锅体内部的湿度,从而减少蒸汽的冷凝,进而减少锅体底部积聚的液态水,防止水垢的
产生。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导通件与主体,所述导通件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上端面,所述主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主轴位置,所述主体嵌套在所述锅体底部,所述导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气通道与第二导气通道,所述第一导气通道设置于所述导通件内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连接所述外界送风机构,所述第二导气通道内设置有所述加热体,
16.所述导通件上设置有空气喷口,所述空气喷口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连通,空气从外界依次进入所述第二导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通过所述空气喷口进入锅体内部。
17.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上还设置有蒸汽喷口,
18.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二导气通道、所述第一导气通道,与所述蒸汽喷口连接,液体从所述外界进水机构进入所述进水管,经所述加热体加热变为蒸汽后再通过所述蒸汽喷口进入锅体内部。
19.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与所述主体均呈圆柱状,所述导通件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的直径。
20.进一步地,所述锅体的底部设置有向锅体内部凹陷的凹腔,所述凹腔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套设于所述凹腔上,所述导通件从所述开口中突出,所述主体嵌套在所述凹腔内,第一加热装置紧靠锅体底部。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主体可拆卸地嵌套于所述凹腔上。
22.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上端面环绕所述导通件设置有密封圈,以使所述凹腔与所述主体之间密封。
23.进一步地,所述锅体在锅口位置周向设置有凸耳,所述凸耳上放置有一蒸片。
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线盘支架、感应线圈以及磁铁,线盘支架、感应线圈以及磁铁均套设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上,所述线盘支架用于支撑所述锅体。
25.进一步地,所述锅盖上设置有恒压装置,所述恒压装置包括开设有导气腔的外壳以及可升降地设置于导气腔内部的压力浮子,所述压力浮子包括浮杆以及沿垂直方向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于浮杆上的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所述导气腔内壁设置有凸台,
26.当压力浮子自然下垂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凸台的上表面抵接,以使所述蒸汽锅内部形成密封环境,当压力浮子上浮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凸台的下表面抵接,防止压力浮子脱出导气腔;
27.所述导气腔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锅盖的导气孔。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9.(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导入蒸汽与热空气的方式对锅体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起到了二次辅热的作用,能够减少初始水量,从而避免锅体底部产生过多的水垢。
30.(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导入热空气,既可以保持锅体内的温度不下降,也可以减少锅体内部的湿度,减少锅体内部蒸汽的冷凝。
31.(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对锅体进行加热,使得锅体底部积聚的液态水能够快速变成蒸汽,继续对食物进行加热,减少锅体底部积聚的液态水。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蒸汽锅结构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热装置结构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锅体结构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恒压装置结构图。
36.具体附图说明:锅盖1、恒压装置10、外壳11、导气腔110、凸台111、压力浮子12、浮杆120、第一限位件121、第二限位件122、导气孔13、把手14、锅体2、凹腔21、开口211、凸耳22、蒸片23、加热装置3、第一加热装置31、线盘支架311、感应线圈312、磁铁313、第二加热装置32、导通件321、第一导气通道3211、空气喷口3212、蒸汽喷口3213、主体322、第二导气通道3221、加热体323、进水管324、密封圈325。
具体实施方式
37.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8.实施例1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能蒸汽锅,包括锅盖1、锅体2以及加热装置3,
40.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第一加热装置31与第二加热装置32,
41.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1的主轴位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1用于加热锅体2,
42.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套设在锅体2底部,
43.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设置有连通外界与锅体2内部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内部设置有进水管324,所述进水管324一端连接一外界进水机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2内部相通,所述导气通道内部还设置有加热体323,所述加热体323用于加热所述导气通道内的气体以及所述进水管324内的水,所述导气通道与一外界送风机构连接,气体从外界通过所述导气通道进入锅体2内部,水从外界进水机构进入所述进水管324,加热变成蒸汽后进入锅体2内部。
44.蒸汽锅在开始蒸煮食物前,先通过进水管324向锅体2内部注入一定的初始水量,第一加热装置31对锅体2内部的初始水量进行加热,产生初始蒸汽。同时,外界的水在外界进水机构的作用下进入到进水管324中,加热体323对进水管324中的水进行加热使之变为蒸汽,蒸汽进入到锅体2内部与初始蒸汽混合。外界的空气在外界送风机构的作用下经由导气通道进入锅体2内部,以降低锅体2内部的湿度,从而减少蒸汽的冷凝。空气在进入导气通道时,设置在导气通道内的加热体323会对空气进行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空气进入到锅体2内部与蒸汽混合,能够保持锅体2内部的温度不会下降。
45.进水管324中产生的蒸汽以及热空气与锅体2内部的初始蒸汽混合,再对锅体2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能够起到二次辅热的作用,能够减少预留的初始水量,从而避免锅体2底部产生过多的水垢。
46.当锅体2内部的蒸汽在锅盖1的下表面冷凝变成液态水后,滴落到锅体2底部,第一加热装置31会对锅体2底部的液态水进行加热,使之重新变为蒸汽,继续对锅体2内部的食
物进行加热,减少锅体2底部积聚的液态水,避免水垢的产生。
47.本实施例优选地,外界进水机构可以是水泵等,外界送风机构可以是风机等。
48.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包括导通件321与主体322,所述导通件321设置于所述主体322的上端面,所述主体322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1的主轴位置,所述主体322嵌套在所述锅体2底部,
49.所述导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气通道3211与第二导气通道3221,所述第一导气通道3211设置于所述导通件321内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3221设置于所述主体322内部,所述第二导气通道3221连接所述外界送风机构,所述第二导气通道3221内设置有所述加热体323,
50.所述导通件321上设置有空气喷口3212,所述空气喷口3212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3211连通,空气从外界依次进入所述第二导气通道3221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3211,通过所述空气喷口3212进入锅体2内部。
51.第二导气通道3221的下端开口与外界送风机构连接,空气在外界送风机构的作用下依次进入第二导气通道3221、第一导气通道3211,继而通过空气喷口3212进入锅体2内部。
52.空气在第二导气通道3221内经由加热体323加热,导气通道内的空气压力变大,而导通件321上的空气喷口3212的设置可以使得热空气快速地进入到锅体2内部,迅速降低锅体2内部的湿度。
53.优选地,空气喷口3212可以为多个,多个空气喷口3212可以周向间隔地设置在导通件321上,以增加空气从导气通道进入锅体2内部的路径。
54.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321上还设置有蒸汽喷口3213,
55.所述进水管324穿过所述第二导气通道3221、所述第一导气通道3211,与所述蒸汽喷口3213连接,液体从所述外界进水机构进入所述进水管324,经所述加热体323加热变为蒸汽后再通过所述蒸汽喷口3213进入锅体2内部。
56.进水管324的一端与一外界进水机构连接,使得水能够在外界进水机构的作用下进入进水管324。
57.水在进水管324中经由加热体323加热后产生蒸汽,与锅体2内部的初始蒸汽混合,起到了二次辅热的作用。
58.优选地,蒸汽喷口3213可以为多个,多个蒸汽喷口3213可以周向间隔地设置在导通件321上,以增加水从进水管324进入锅体2内部的路径。
59.进一步地,所述导通件321与所述主体322均呈圆柱状,所述导通件321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322的直径。
60.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导气通道3211与第二导气通道3221均呈圆柱状,且第一导气通道3211的直径小于第二导气通道3221的直径,使得空气可以从空气喷口3212中喷射而出,快速地降低锅体2内部的湿度。
61.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锅体2的底部设置有向锅体2内部凹陷的凹腔21,所述凹腔2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211,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套设于所述凹腔21上,所述导通件321从所述开口211中突出,所述主体322嵌套在所述凹腔21内,第一加热装置31紧靠锅体2底部。
62.导通件321从开口211中突出,使得导通件321上设置的空气喷口3212与蒸汽喷口3213延伸入锅体2内部,保证外界的空气与进水管324中产生的蒸汽顺利进入锅体2内部。
63.第一加热装置31紧靠锅体2底部,有利于第一加热装置31对锅体2底部进行加热,减少锅体2底部积聚的液态水。
6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的主体322可拆卸地嵌套于所述凹腔21上。
65.第二加热装置32与锅体2之间分体设置,当第二加热装置32或者锅体2损坏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更换第二加热装置32或者锅体2。
66.进一步地,所述主体322的上端面环绕所述导通件321设置有密封圈325,以使所述凹腔21与所述主体322之间密封。
67.密封圈325的设置能够防止锅体2内部的蒸汽进入到第二加热装置32的主体322中,避免损坏主体322。
68.进一步地,所述锅体2在锅口位置周向设置有凸耳22,所述凸耳22上放置有一蒸片23。
69.可以理解的是,蒸片23的高度应高于锅体2内的凹腔21以及从凹腔21中突出的导通件321,食物可以放置在蒸片23上进行蒸煮。同时,锅体2内的底部同样可以用于蒸煮食物。
7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3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线盘支架311、感应线圈312以及磁铁313,线盘支架311、感应线圈312以及磁铁313均套设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32上,所述线盘支架311用于支撑所述锅体2。
71.线盘支架311、感应线圈312以及磁铁313均套设在第二加热装置32的主体322上,感应线圈312产生磁场,以使锅体2底部产生涡流,进而产生热量,加热锅体2底部。
72.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锅盖1上设置有恒压装置10,所述恒压装置10包括开设有导气腔110的外壳11以及可升降地设置于导气腔110内部的压力浮子12,所述压力浮子12包括浮杆120以及沿垂直方向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于浮杆120上的第一限位件121与第二限位件122,所述导气腔110内壁设置有凸台111,
73.当压力浮子12自然下垂时,所述第一限位件121的下表面与所述凸台111的上表面抵接,以使所述蒸汽锅内部形成密封环境,当压力浮子12上浮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件122的上表面与所述凸台111的下表面抵接,防止压力浮子12脱出导气腔110;所述导气腔110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贯通锅盖1的导气孔13。
74.当蒸汽锅刚开始工作时,蒸汽锅内部气压与外界气压基本相同,此时,压力浮子12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第一限位件121的下表面与凸台111上表面抵接,使得蒸汽锅内部形成一个密封环境。当对蒸汽锅加热一段时间之后,蒸汽锅内部产生蒸汽,使得内部气压不断变大,蒸汽锅内部的气体通过贯通锅盖1的导气孔13进入导气腔110,对压力浮子12施加一个垂直向上的作用力,当压力浮子12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时,压力浮子12会上浮,此时第一限位件121下表面离开凸台111上表面,第一限位件121与凸台111之间形成一定的缝隙,蒸汽锅内部气体可以从所述缝隙中流出外界,蒸汽锅内部不再是密封的环境,而第二限位件122的设置能够防止压力浮子12由于受到过大的向上作用力而脱出导气腔110,压力浮子12所能上浮到的极限位置为第二限位件122上表面与凸台111下表面抵接时的位置。
75.随着蒸汽锅内部部分气体流出外界,蒸汽锅内部的气压逐渐减小,对压力浮子12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大小随之减小,当所述作用力减小至等于压力浮子12自身重力时,压力浮子12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压力浮子12相对于锅盖1静止且处于悬浮状态,即压力浮子12的第一限位件121下表面不与凸台111上表面抵接,第一限位件121与凸台111之间形成可供气体流通的缝隙,蒸汽锅内由于加热不断产生的部分气体会从缝隙中流出外界,蒸汽锅内部气体对压力浮子12的作用力大小与压力浮子12重力相同,同时蒸汽锅内部气压保持恒定。蒸汽锅内部气压恒定时气压的大小取决于压力浮子12的重力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浮子12的重量从而改变蒸汽锅内部气压恒定时的气压大小,当压力浮子12重力大小越大,蒸汽锅内部气压恒定时的气压越大,反之越小。
76.当蒸汽锅内部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此时蒸汽锅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会减小直至小于重力,压力浮子12会向下运动至第一限位件121下表面与凸台111上表面抵接的位置,此时,蒸汽锅内部再次形成密封环境,蒸汽锅内部的气体无法流出外界,使得蒸汽锅内部气压不断增加,增加至压力浮子12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再次大于重力,压力浮子12再次向上运动,蒸汽锅内部的气体再次通过导气孔13进入导气腔110并从第一限位件121下表面与凸台111上表面之间形成的缝隙从流出,直至压力浮子12重新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新保持蒸汽锅内部气压恒定。
77.恒压装置10的设置使得蒸汽锅内部可以保持恒压的同时,可以简单地通过改变压力浮子12的重量从而改变蒸汽锅内部恒压时气压的大小,以满足特定的蒸煮需求。
78.优选地,所述恒压装置10外壳11上还设置有把手14。
7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