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17:02: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空调机,包括热交换器和制冷剂分流器,其中,制冷剂分流器使液状制冷剂分流至多个路径并使其流入热交换器。制冷剂分流器包括在内部具有分岔流路的分流器主体和连接于分流器主体的下表面的多个制冷剂管。多个制冷剂管分别与热交换器的液体集管连接。多个制冷剂管的与液体集管连接的部分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排列而配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652217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若在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转,那么,有时,在热交换器、制冷剂管会附着霜,因此,会进行除霜运转,通过定期使高温的制冷剂流经热交换器而使霜融化。由于多个制冷剂管的与液体集管连接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因此,由于除霜运转而在上侧制冷剂管处融化的水会落至下侧的制冷剂管,在再次进行制热运转时,水有时会冻结。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在沿上下方向排列而配置的多个制冷剂管中,抑制从上侧的制冷剂管落下的水在下侧的制冷剂管处冻结。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6.(1)本公开的空调机包括:第一制冷剂管,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具有第一部分且供液状制冷剂流动;以及第二制冷剂管,所述第二制冷剂管具有第二部分且供液状制冷剂流动,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上方且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周围设置有隔热件。
7.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机,即使附着于第二制冷剂管的第二部分的霜等融化且附着于第二部分的水落下至第一部分,由于在第一部分设置有隔热件,因此,也能够抑制落下的水在该第一部分处冻结。
8.(2)优选,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如上述结构那样,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的情况下,由于从第二部分落下的水容易附着于第一部分,因此,在第一部分设置隔热件是更有效的。
9.(3)优选,空调装置包括具有液体集管的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与所述液体集管连接。
10.(4)优选,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水平地延伸。
11.(5)优选,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部与所述液体集管连接。
12.(6)优选,所述第一制冷剂管具有弯曲部和第三部分,所述弯曲部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与所述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弯折,所述第三部分从弯曲部向上方延伸,所述隔热件的靠所述第三部分一侧的端部位于所述弯曲部。根据上述结构,即使附着于第三部分的水经过第三部分流动至下方并经过弯曲部到达第一部分,也能够抑制其在第一部分处冻结。
13.(7)优选,所述隔热件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的形状变化的位置的正下方。若通过直径的扩大(扩径)、弯曲等使得第二制冷剂管的形状变化,则附着于第二制冷剂管的水的流动在形状变化的位置处被阻碍,容易向下方落下。因此,通过在该位置的正下方且在第一部分设置隔热件,能够抑制落下的水在第一部分处冻结。
14.(8)优选,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底板,收纳所述第一制冷剂管、所述第二制冷剂管以及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第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底板附近。若由于除霜运转而在上下制冷剂管处融化的水落下而积存在空调机的底板(排水盘)上,那么,有时会因为再次进行制热运转而结冻,发生逐渐向上方生长的结冰现象。由于在配置于底板附近的第一部分设置有隔热件,因此,即使发生了结冰现象,也能够抑制第一部分被冰直接覆盖。
15.(9)优选,所述第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底板相距50mm以内的范围,所述第二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底板相距大于50mm的范围。
16.(10)优选,所述隔热件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不存在所述底板的开口或凹部的位置的正上方。若在机壳的底板形成有开口或凹部,那么,从其上方落下的水从开口排出或积存在凹部内,即使发生了结冰现象,第一部分被冰覆盖的可能性也较小,而在底板未形成开口或凹部的情况下,由于结冰现象而使得第一部分被冰覆盖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通过在底板的未形成开口或凹部的位置的正上方且在第一部分设置隔热件,能够抑制第一部分直接被冰覆盖。
17.(11)优选,所述机壳设置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对所述液体集管进行支承,在所述液体集管与所述支承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件。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液体集管与支承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件,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支承板被液体集管冷却而引起支承板上的结霜、冻结。
18.(12)优选,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在所述底板形成有排水用的开口,所述机壳具有金属部件,所述金属部件在所述开口的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开口下方的所述金属部件上设置有倾斜构件,所述倾斜构件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的上表面,且所述倾斜构件的传热率低于所述金属部件的传热率。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倾斜构件接收经过底板的开口落下的水并利用倾斜构件的倾斜使水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水在金属构件上冻结。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内部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4是将室外热交换器展开并示出的概略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液体集管的图。图6是从左侧观察液体集管的图。图7是图5的b-b向视剖视图。图8是图5的a-a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图。作为冷冻装置的空调机1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和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室外机2与室内机3通过连通配管彼此连接。空调机1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4。在制冷剂回路4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膨胀机构)15、储罐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等,上述设备通过制冷剂配管10连接。制冷剂配管10包括液体配管10l和气体配管10g。
21.室内热交换器11是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内机3。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能够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或微通道型热交换器等。在室内热交换器1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朝室内热交换器11输送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22.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储罐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于室外机2。压缩机12对从吸入端口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从喷出端口喷出。作为压缩机12,例如,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等各种压缩机。
23.油分离器13用于从自压缩机12喷出的润滑油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分离出的制冷剂被送往四通换向阀17,润滑油返回至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4用于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是微通道型热交换器。在室外热交换器14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往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风扇18。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端连接有具有毛细管的制冷剂分流器19。
24.膨胀阀15在制冷剂回路4中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至规定的压力。作为膨胀阀15,例如能够采用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
25.储罐16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在制冷剂回路4中配设在压缩机12的吸入端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在储罐16中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26.四通换向阀17能够进行图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和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切换。当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一状态,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二状态。
27.在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放热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从压缩机12喷出的气状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冷凝,然后,在膨胀阀15中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蒸发,被吸引至压缩机12。在制热运转时进行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4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也与制冷运转相同地,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28.在空调机1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从压缩机12喷出的气状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冷凝,然后,在膨胀阀15中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蒸发,被吸引至压缩机12。
29.[室外热交换器的构成]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内部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4是将室外热交换器展开并示出的概略图。在下述说明中,为了说明朝向、位置,有时,使用“上”、“下”、“左”、“右”、“前(前表面)”、“后(背面)”等表述。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这些表述遵循图3中描绘的箭头的方向。具体而言,在下述说明中,将图3中的箭头x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这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表述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并非将室外热交换器14整体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各结构的朝向、位置确定为所记载的表述的朝向、位置。
[0030]
室外机2包括机壳40。机壳40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机壳40的内部设置有上述的压缩机12、油分离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储罐16、四通换向阀17以及室外风扇18等。其中,图2中示出了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4以及储罐16,这些设备设置在机壳40的底板41上。
[0031]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4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与机壳40的左侧面、后表面、右侧面以及前表面这四个面对置。与机壳40的前表面对置的室外热交换器14的一部分形成得比机壳40的左右方向x的宽度短,以仅与机壳4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x的端部对置。在与室外热交换器14对置的机壳40的各面形成有供气用的开口40a。室外热交换器14具有一对集管21、22和热交换器主体23。一对集管21、22以及热交换器主体23是铝制或铝合金制的。
[0032]
一对集管21、2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热交换器主体23的两端。一个集管21是供液状制冷剂(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集管。另一集管22是供气状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集管。液体集管21以及气体集管22以其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z的状态配置。
[0033]
如图4所示,在液体集管21连接有制冷剂分流器19。制冷剂分流器19具有内部形成有分岔流路的分流器主体19a、从分流器主体19a的一端延伸且与膨胀阀15(参照图1)连接的主制冷剂管19b、从分流器主体19a的另一端延伸的多个毛细管37。毛细管37分别通过连接管35与液体集管21连接。在气体集管22连接有气体配管24。
[0034]
热交换器主体23是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部分。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主体23具有多个传热管26和多个翅片27。各传热管26水平地配置。多个传热管26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各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液体集管21连接。各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气体集管22连接。
[0035]
传热管26例如是构成制冷剂的流路的多个孔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扁平多
孔管。多个翅片27沿着传热管26的长度方向排列而配置。制冷剂从液体集管21流过热交换器主体23而向气体集管22在一个方向上流动,或者,从气体集管22流过热交换器主体23而向液体集管21在一个方向上流动。
[0036]
图3以及图4所例示的热交换器主体23具有多个热交换部31a~31f。多个热交换部31a~31f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液体集管21的内部按照热交换部31a~31f沿上下被划分。换言之,如图3所示,在液体集管21的内部形成有每一热交换部31a~31f的流路33a~33f。
[0037]
在液体集管21连接有多个连接管35a~35f。各连接管35a~35f与各流路33a~33f对应地设置。在各连接管35a~35f连接有制冷剂分流器19的毛细管37a~37f。
[0038]
在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分流器19中分流的液状制冷剂流经毛细管37a~37f以及连接管35a~35f而流入液体集管21内的各流路33a~33f,并且流过与各流路33a~33f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传热管26而流向气体集管22。相反地,在制冷运转或除霜运转时,在气体集管22中分流至各传热管26的制冷剂流入液体集管21的各流路33a~33f,并且从各流路33a~33f流经各毛细管37a~37f而在制冷剂分流器19合流。
[0039]
气体集管22的内部未被划分,与所有的热交换部31a~31f连续。因此,从一根气体配管24流入气体集管22的制冷剂分流至所有的传热管26,从所有的传热管26流入气体集管22的制冷剂在气体集管22中合流并流入一根气体配管24。
[0040]
[制冷剂管的结构]图5是从前方观察液体集管的图。图6是从左侧观察液体集管的图。图7是图5的b-b向视剖视图。如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连接管35a~35f中在最下方的高度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的第一连接管35a和从下起的第二高度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的第二连接管35b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第一间隔t1(参照图5)配置。第二连接管35b与在从下起第三高度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的第三连接管35c在上下方向z上隔开第二间隔t2配置。
[0041]
第一间隔t1比第二间隔t2小,第一连接管35a与第二连接管35b在沿上下方向z接近的位置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第一连接管35a与第二连接管35b在机壳40的底板41附近与液体集管21连接。具体而言,第一连接管35a和第二连接管35b在比距离机壳40的底板41规定高度h、例如h=50mm的高度低的位置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第三连接管35c在比距离机壳40的底板41规定高度h高的位置处与液体集管21连接。上述规定高度h如后所述设定为由于结冰现象而生长的冰可能到达的高度。
[0042]
第一连接管35a具有水平部35a1、倾斜部35a2以及铅垂部35a3,其中,水平部35a1从液体集管21在水平方向上且在左右方向x上呈一直线状延伸,倾斜部35a2从水平部35a1的前端向后斜上方倾斜地延伸,铅垂部35a3从倾斜部35a2的上端向上方且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在铅垂部35a3的上端形成有直径扩大而形成的扩径部35a4。
[0043]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管35b从液体集管21在水平方向上且在左右方向x上呈一直线状延伸。第二连接管35b从液体集管21越过第一连接管35a的水平部35a1且水平地延伸。在第二连接管35b的前端部设置有直径扩大而形成的扩径部35b1。
[0044]
如图5所示,第三连接管35c从液体集管21在水平方向上且在左右方向x上呈一直线状延伸。第二连接管35c具有与第二连接管35b相同的左右方向x上的长度。第三连接管
35c与第二连接管35b平行。第三连接管35c配置在第二连接管35b的正上方。第二连接管35b与第三连接管35c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在第三连接管35c的前端部设置有直径扩大而形成的扩径部35c1。
[0045]
在第一连接管35a~第三连接管35c分别连接有制冷剂分流器19的毛细管37a~37c。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接管35a连接有第一毛细管37a。具体而言,在第一连接管35a的扩径部35a4插入并接合有第一毛细管37a。
[0046]
如图5所示,与第二连接管35b连接的第二毛细管37b具有水平部37b1、弯曲部37b2、铅垂部37b3。水平部37b1在水平方向上且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水平部37b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35b的前端连接。具体而言,水平部37b1的一端插入并接合至第二连接管35b的扩径部35b1。弯曲部37b2连续地设置于水平部37b1的另一端。弯曲部37b2从水平部37b1的另一端向上方弯曲。弯曲部37b2以大约90度的角度弯曲。铅垂部37b3从弯曲部37b2向上方延伸。
[0047]
与第三连接管35c连接的第三毛细管37c具有水平部37c1、弯曲部37c2、铅垂部37c3。水平部37c1向左右方向x水平地延伸。水平部37c1的一端与第三连接管35c的前端连接。具体而言,水平部37c1的一端插入并接合至第三连接管35c的扩径部35c1。弯曲部37c2连续地设置于水平部37c1的另一端。弯曲部37c2从水平部37c1的另一端向上方弯曲。弯曲部37c2以大约90度的角度弯曲。铅垂部37c3从弯曲部37c2向上方延伸。
[0048]
以下,对第二连接管35b和第三连接管35c以及与这些连接管连接的第二毛细管37b和第三毛细管37c进行详细说明。在下述说明中,将第二连接管35b和第二毛细管37b合称为“第一制冷剂管51”,将第三连接管35c和第三毛细管37c合称为“第二制冷剂管52”。
[0049]
如图5所示,第一制冷剂管51具有一端与液体集管21连接且水平延伸的第一部分51a。第一部分51a由前述第二连接管35b和第二毛细管37b的水平部37b1构成。
[0050]
第二制冷剂管52具有一端与液体集管21连接且水平延伸的第二部分52a。第二部分52a由前述第三连接管35c和第三毛细管37c的水平部37c1构成。
[0051]
第一部分51a和第二部分52a配置于在上下方向z上重合的位置。第一部分51a与第二部分52a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与第一部分51a相比,第二部分52a在左右方向x上较短。
[0052]
在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周围安装有隔热件60。上述隔热件60以将第一部分51a的周围整体覆盖的方式卷绕。另外,在图5以及图7中,以截面的方式示出隔热件60。作为隔热件60,使用聚乙烯泡沫、硬质聚氨酯泡沫、酚醛泡沫等公知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部分51a以外,在配置于其下侧的第一连接管35a的水平部35a1也安装有隔热件60。
[0053]
隔热件60在第一部分51a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设置。具体而言,隔热件60的靠液体集管21一侧的端部配置于与液体集管21接触的位置。隔热件60的与液体集管21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在与第一制冷剂管51的弯曲部37b2重合的位置。隔热件60在左右方向x上设置于比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更大的区域。
[0054]
如上所述那样在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设置有隔热件60的理由如下。在制热运转时,由于在第一制冷剂管51、第二制冷剂管52中流动有温度比外部空气的温度低的制冷剂,因此,有时会附着结露水,会附着霜。由于在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
部分51a安装有隔热件60,因此,结露水、霜向第一部分51a的附着得到抑制。
[0055]
如图5所示,若在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处产生的结露水、由于除霜运转而融化的水从第二部分52a向下方落下,则可能附着于配置在第二部分52a下方的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由于在第一部分51a安装有隔热件60,因此,落下的水不容易直接附着于第一部分51a。因此,当从除霜运转转变成制热运转时,附着于第一部分51a的水的冻结得到抑制。
[0056]
若水从各制冷剂管51、52等落下而在机壳40的底板41积存、冻结,有时会发生冰逐渐向上方生长的结冰现象。由于在第一部分51a安装有隔热件60,因此,即使发生了结冰现象,也能够抑制第一部分51a直接被冰覆盖。
[0057]
如图5所示,在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设置有外径扩大的扩径部35c1。附着于第二部分52a的水有时会流过第二部分52a,不过,在如扩径部35c1那样形状变化的部分处,流动被阻断,水有时会向下方落下。在第二部分52a的与液体集管21相反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有弯曲部37c2。在该弯曲部37c2那样形状变化的部分处,水的流动也会被阻断,水有时会向下方落下。如此,在第二制冷剂管52中形状变化的部分的正下方,在第一部分51a设置有隔热件60,因此,落下的水不会直接附着于第一部分51a。
[0058]
如图5所示,机壳40的底板41以凸部41a和凹部41b在左右方向x上交替配置的方式弯曲。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靠近底板41的凸部41a的上方而配置,因此,若发生结冰现象,则被冰覆盖的可能性变大。本实施方式的隔热件60在底板41的凸部41a的上方的位置处设置于第一部分51a,因此,在容易发生结冰现象的底板41与第一部分51a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部分51a直接被冰覆盖。
[0059]
隔热件60的一端位于第一制冷剂管51的弯曲部37b2。因此,即使附着于铅垂部37b3的水向下方流动而到达弯曲部37b2,也能够抑制水附着于第一部分51a。
[0060]
如图5~图7所示,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集管12通过支承板44支承于机壳40的底框43。底框43具有前述底板41和从下侧支承底板41的腿42。底框43是金属制的。如图2所示,腿42在底板41的前端缘的下侧和后端缘的下侧遍及左右方向x地设置。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前侧的腿42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42a,在该突出片42a安装有支承板44。
[0061]
支承板44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支承板44具有沿着液体集管21的前表面配置的主体部44a和从主体部44a的下表面向前侧突出的安装部44b。安装部44b具有与突出片42a重合的安装片44b1。突出片42a与安装片44b1通过螺栓45连结。
[0062]
主体部44a由主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的板材形成。在主体部44a形成有开口44a1和支承片44a2。开口44a1是沿前后贯穿主体部44a的长方形形状的孔。支承片44a2从开口44a1的一侧边向后方突出。如图7所示,支承片44a2以将主体部44a的一部分向后方弯折的方式形成以形成开口44a1。
[0063]
液体集管21通过使前表面沿着主体部44a的一部分、使左侧面沿着支承片44a2且利用穿过开口44a1的捆绑带46将主体部44a和液体集管21捆绑而与支承板44连结。
[0064]
如图7所示,在支承板44与液体集管21之间设置有橡胶等绝缘体47,由于支承板44与液体集管21接触而引起的电腐蚀得到抑制。在绝缘体47与液体集管21之间设置有隔热件48。通过该隔热件48,从液体集管21向支承板44的热传递得到抑制,结露水向支承板44的附着以及结霜得到抑制。
[0065]
图8是图5的a-a线剖视图。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机壳40的腿42具有从下侧支承底板41的凹部41b的基座部42b。如图8所示,该基座部42b配置于第一制冷剂管51、第二制冷剂管52的下方且配置于形成于底板41的凸部41a上的开口41c的下侧。若附着于第一制冷剂管51、第二制冷剂管52或液体集管21的水经过开口41c落下,则可能积存在基座部42b上。由于基座部42b是金属制的,因此,若被外部空气冷却,则积存的水会冻结,从而可能发生结冰现象。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基座部42b中的水的冻结,设置有倾斜构件61。如图8所示,该倾斜构件61是三棱柱形状的,倾斜构件61的一个侧面61a安装在基座部42b上。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被设为前部侧高而后部侧低的倾斜面。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形成为包含开口41c的朝向下方的整个投影面积的大小。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的下端配置在基座部42b的后缘42b1附近。因此,经过开口41c的水落下至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并沿着上表面61b的倾斜流动而积存在基座部42b上这一情况得到抑制。
[0067]
倾斜构件61由传热率低于金属制的基座部42b的传热率的材质、例如橡胶或合成树脂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落下至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的水在上表面61b处冻结这一情况。
[0068]
[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液体集管21连接的连接管35中,将从下起第二个连接管35b以及毛细管37b设为第一制冷剂管51,将从下起第三个连接管35c以及毛细管37b设为第二制冷剂管52,不过,也可将其他连接管35以及毛细管37设为第一制冷剂管51、第二制冷剂管52。
[0069]
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和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均是一端与液体集管21连接,不过,也可不必与液体集管21连接,只要位于液体集管21与制冷剂分流器19的分流器主体19a(参照图4)之间即可。
[0070]
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也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也可彼此不平行,例如,也可以是,一者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另一者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a和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在俯视观察时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即可。
[0071]
隔热件60设置于第一部分51a中的至少与底板41的凸部41a的上方对应的位置即可,在与由于结冰现象而生长的冰不容易到达的凹部41b的上方对应的位置处也可不设置。在底板41的凸部41a设置有沿上下方向z贯穿的开口41c的情况下,由于不容易发生结冰现象,因此,在位于开口41c的上方的部分也可不设置隔热件60。
[0072]
即使在凹部41b、开口41c的上方,为了防止从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落下的水附着于第一制冷剂管51的第一部分51a,也可在与第二部分52a在上下方向z上重合的第一部分51a设置隔热件60。在底板41未设置凸部41a、凹部41b以及开口41c的情况下,也可在配置于该底板41的上方的第一部分51a设置隔热件60。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隔热件60来抑制第一部分51a的冻结。
[007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14以与机壳40的四个侧面对置的方式形成,不
过,也可以是,室外热交换器14以与机壳40的三个侧面对置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还可以是以与两个侧面对置的方式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
[007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分流器19配置于液体集管21的后斜后方,不过,也可配置于液体集管21的左右方向x的侧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箭头z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且将箭头x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而对空调机1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箭头x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且将箭头y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0075]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1)如图5~图7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第一制冷剂管51,所述第一制冷剂管51具有第一部分51a且供液状制冷剂流动;以及第二制冷剂管52,所述第二制冷剂管52具有第二部分52a且供液状制冷剂流动,所述第二部分52a配置于第一部分51a的上方且配置于与第一部分51a在上下方向z上重合的位置,在第一部分51a的周围设置有隔热件60。因此,即使附着于第二制冷剂管52的第二部分52a的结露水或霜融化而附着的水落下至第一部分51a,也能够抑制其在第一部分51a处冻结。
[0076]
(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第一部分51a与第二部分52a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而配置。因此,由于从第二部分52a落下的水容易附着于第一部分51a,因此,在第一部分51a设置隔热件60更有效。
[0077]
(3)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具有液体集管21的室外热交换器14,第一制冷剂管51和第二制冷剂管52与液体集管21连接。第一部分51a和第二部分52a水平延伸,第一部分51a以及第二部分52a的一端部与液体集管21连接。第一制冷剂管51具有弯曲部37b2和铅垂部(第三部分)37b3,所述弯曲部37b2从第一部分51a的与所述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弯折,所述铅垂部37b3从弯曲部37b2向上方延伸,隔热件60的靠铅垂部37b3一侧的端部位于弯曲部37b2。因此,即使附着于铅垂部37b3的水经过铅垂部37b3流动至下方并经过弯曲部37b2到达第一部分51a,也能够抑制其在第一部分51a处冻结。
[0078]
(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隔热件60至少设置于第一部分51a中的第二制冷剂管52的形状变化的位置的正下方。如图5所示,若由于扩径部35c1、弯曲部37c2等使得第二制冷剂管52的形状变化,则附着于第二制冷剂管52的水的流动会在形状变化的位置处被阻碍,从而容易落下至下方。因此,通过在该位置的正下方且在第一部分51a设置隔热件60,能够抑制落下的水在第一部分51a处冻结。
[0079]
(8)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机壳40,所述机壳40具有底板41且收纳第一制冷剂管51、第二制冷剂管52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4。第一部分51a配置在底板41附近。因此,若从第一部分51a、第二部分52a等落下至底板41的水冻结而发生向上方生长的结冰现象,那么,虽然冰到达第一部分51a的可能性高,但是,由于在第一部分51a周围设置有隔热件60,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部分51a被冰直接覆盖。
[0080]
(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第一部分51a在上下方向z上配置于与底板41相距50mm(图5的高度h)以内的范围,第二部分52a在上下方向z上配置于与底板41相距大于50mm的范围。因此,从底板41向上方成长的冰到达第一部分51a的可能性变高,在第一部分51a周围设置隔热件60更有效。
[0081]
(1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隔热件60至少设置于第一部分51a中的不存在
底板41的开口41c或凹部41b的位置的正上方。因此,能够针对由于结冰现象而被冰覆盖的可能性高的部分设置隔热件60。
[0082]
(1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在机壳40设置有支承板44,所述支承板44对液体集管21进行支承,在液体集管21与支承板44之间设置有隔热件(第二隔热件)48。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支承板44被液体集管21冷却而引起的在支承板44处的结霜以及冻结。
[0083]
(1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在第一部分51a的下方,在底板41形成有排水用的开口41c,机壳40具有金属部件即腿42,所述金属部件即腿42在开口41c的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开口41c下方的腿42上设置有倾斜构件61,所述倾斜构件61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的上表面61b,且所述倾斜构件61的传热率低于腿42的传热率。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倾斜构件61接收经过底板41的开口41c落下的水并通过倾斜构件61的上表面61b的倾斜使水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水在腿42上冻结。
[0084]
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其范围内的所有改变。符号说明
[0085]
1:空调机;14:室外热交换器;21:液体集管;37b2:弯曲部;37b3:铅垂部(第三部分);40:机壳;41:底板;41b:凹部;41c:开口;42:腿(金属部件);44:支承板;48:第二隔热件;51:第一制冷剂管;51a:第一部分;52:第二制冷剂管;52a:第二部分;60:隔热件;61:倾斜构件;61b:上表面(倾斜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