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取饮机及操控方法与流程

2022-07-10 13:05: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取饮机及操控方法。


背景技术:

2.夏季是冷饮需求的旺季,现有技术中的冷饮的获取方式多采用冰箱,将瓶装饮料或者啤酒放置在冰箱的间室内,通过冰箱间室内的自然对流将冷量传递给饮品进而实现饮品的冷却。采用这种方式对饮品进行冷却不仅对环境设备要求高而且饮品的制冷效率也较低,饮品需要在间室能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获取所需要的冷量。
3.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提高制冷效率的取饮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饮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在饮品流动过程中被变温模块进行制冷或制热,提高了制冷或制热的效率。
5.本发明提供的取饮机,包括:
6.基座,
7.饮品容器,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具有容器腔、容器腔进口和容器腔出口;
8.接饮出口,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出口的下侧并通过输饮通道与所述容器腔出口连通;
9.阀体,用于控制所述输饮通道的导通或关闭;
10.变温模块,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并为所述输饮通道提供冷量或热量。
11.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控制单元、取饮开关和电池单元,所述变温模块上设置有制冷单元,所述阀体为电磁阀,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阀体、所述制冷单元和所述取饮开关电性连接;所述制冷单元具有向所述输饮通道提供冷量的供冷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变温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供冷部与所述输饮通道之间的换热单元,所述供冷部与所述输饮通道通过所述换热单元完成热交换。
13.进一步的,所述输饮通道包括形成在所述换热单元内的换热通道、连通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容器腔出口的上连接管和连通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接饮出口的下连接管。
14.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通道呈s型延伸设置并在所述换热单元上形成进口和出口。
15.进一步的,所述进口的高度高于所述出口,且自所述出口向所述进口方向所述换热通道在竖向上的高度逐渐增大。
16.进一步的,所述阀体设置在所述上连接管上,并且在所述上连接管上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旁通孔,所述旁通孔上设置有旁通阀。
17.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包括设置在输饮通道内并位于所述换热单元与所述接饮出口之间的热传感器,所述热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单元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供冷部位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
安装腔,7-控制单元,8-温度传感器,9-电池单元,10-散热单元,101-散热翅片,102-散热风机,103-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取饮机,具有用于容置饮品的饮品容器1和用于接饮的接饮出口2,接饮出口2与饮品容器1之间通过输饮通道3连接,从而将饮品从饮品容器1内导出至接饮出口2。同时,在输饮通道3上设置阀体4用于控制输饮通道3的开启或关闭。在运转传输饮品过程中通过变温模块5对饮品进行降温或者加热,从而实现饮品更好的饮用口感,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在本实施例中饮品可以为饮料、水、啤酒和红酒等。本取饮机通过对流经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进行冷却,无需较大制冷功率的设备,耗电小且便于移动,可实现单桌单用、单人单用或户外野餐使用。
42.该取饮机还包括基座6,所述饮品容器1设置在所述基座6上,基座6用于支撑饮品容器1,为了方便的实现基座6与饮品容器1的拆卸维修,所述基座6与饮品容器1采用可拆卸式安装固定。所述饮品容器1上设置有容器腔14、容器腔进口11和容器腔出口12。容器腔进口11和容器腔出口12分别与所述容器腔14连通。容器腔进口11设置在饮品容器1的上侧,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上靠近底部的位置或者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的侧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容器腔进口11用于向容器腔14内添加饮品,在容器腔进口11上还设置有密封盖13以用于对容器腔进口11进行遮盖。饮品通过容器腔出口12流出,因此将容器腔出口12设置在饮品容器1上靠近底部的位置能够更好的实现饮品的流动。
43.接饮出口2设置在所述容器腔出口12的下侧并通过输饮通道3与所述容器腔出口12连通。接饮出口2优选为设置在基座6上,基座6将容器腔14支撑架起,使设置在基座6上的接饮出口2位于容器腔出口12的下侧。这样的结构设置也更方便的实现接饮,在阀体4开启后饮品能够在重力作用下从容器腔出口12向接饮出口2自然流动,无需动力驱动,结构更加的简化且也更方便的使用。
44.阀体4用于控制所述输饮通道3的导通或关闭;具体的,阀体4可以设置在接饮出口2位置处也可以设置在输饮通道3上或者阀体4设置在容置腔出口12的位置处。作为最基本的方案阀体4可以为设置在输饮通道3上的手动阀体。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阀体4为电控球阀或电磁阀,并且阀体4设置饮品通道3内并且设置在变温模块5与容置腔出口12之间,阀体4设置在变温模块5之前能够实现在为饮品制冷前对饮品的流动进行控制,能够避免出现变温模块5相对位置的输饮通道3上长期积存饮品,从而易造成饮品的堵塞。在本实施例中阀体4设置成电控球阀或者电磁阀能够更方便的实现对阀体4的控制,方便实现阀体开启角度的调整。
45.为了方便实现对电控球阀或电磁阀的阀体4进行自动的电动控制,所述取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6上的控制单元7、取饮开关和电池单元9。需要说明的是在基座6上设置有安装腔60,控制单元7、电池单元9均设置在安装腔内,控制单元7设置在基座6上,变温模块5和取饮开关也固定在基座6上,取饮开关设置在基座6的外侧壁上以方便实现控制。所述控制单元7分别与所述阀体4、所述制冷单元51、所述取饮开关和电池单元9电性连接。
46.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9采用蓄电池,电池单元9为所述控制单元7、所述变温模块5和取饮开关提供电能,采用蓄电池能够方便取饮机的随身携带,以便于在户外等无电源的环境下进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取饮开关将信号数据传递至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7根据取饮开关传递的信号控制变温模块5和阀体4的运作。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9设置在所述基座6的安装腔60的底部,并且电池单元9设置在安装腔60的中心位置,电池单元9自身重量作为配置能够对取饮机起到平衡稳定的作用。
47.所述变温模块5上设置有制冷单元51和换热单元53,所述制冷单元51具有向所述输饮通道3提供冷量的供冷部。所述换热单元53设置在所述供冷部和所述输饮通道3之间,所述供冷部与所述输饮通道3通过所述换热单元53完成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以变温模块5为输饮通道3提供冷量进行冷却饮品为例进行展开描述,其他实施例中变温模块5进行制热对输饮通道3加热的方案与对输饮通道3进行加热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赘述。
48.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变温模块5的安装固定,变温模块5还包括变温壳体52,所述变温壳体52包覆在部分所述换热单元53的外侧,换热单元53上远离变温壳体52的一侧并没有被变温壳体52包覆,而是向制冷单元51暴露以方便接收制冷单元51传递的冷量。为了方便变温模块5的安装固定,在基座6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变温壳体52与定位孔相适配并安装固定在定位孔上。设置变温壳体52使变温壳体52自定位孔向外暴露能够对换热单元53起到一定的隔断作用避免换热单元53直接向外暴露以影响用户体验。
49.为了方便的实现对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进行快速冷却,本实施例中所制冷单元51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单元51的供冷部为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一侧的制冷端,所述换热单元53与所述制冷端接触贴合。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能够提高制冷效率从而实现快速制冷,同时制冷片自身的体积小能够方便集成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制冷片能够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以方便的实现制冷、制热的相互转换,从而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方便的实现对饮品的冷却或加热的变换。
50.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制冷单元51的变温模块5与控制单元7电性连接,同时,取饮开关与所述控制单元7电性连接,控制单元7根据取饮开关的信号数据控制阀体4的开启或关闭,同时控制变温模块5的工作与否。在控制单元7接收到取饮开关给出的信号为开启时控制阀体4开启,且控制变温模块5制冷;当控制单元7接收到取饮开关给出的信号为关闭时控制阀体4关闭,且控制单元7也控制变温模块5关闭。
51.为了方便的实现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取饮开关包括制冷开关和制热开关,且所述制冷开关和所述制热开关并列设置在所述基座6的外侧面。制冷开关和制热开关分别独立的电连接到控制单元7上,当需要制冷的时候,制冷开关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7控制变温模块5对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进行制冷。当需要进行制热的时候,制热开关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单元7,控制单元7控制变温模块5对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进行加热。制冷开关和制热开关并列设置在所述基座6的上侧不仅方便的实现了开关的使用且更有利于集成化的设计。
52.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在进行制冷的过程中需要对制冷端相对的一侧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背离所述制冷端一侧还设置有散热单元10,所述散热单元10包括贴合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散热翅片101。通过散热翅片101对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能够更有效的增强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制冷效果。
53.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端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单元还包括散热风机102,所述基座6上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风机102相对设置的散热孔103,所述散热风机102设置在所述散热孔103与所述散热翅片101之间。在散热翅片101与散热孔103之间设置散热风机102以强制热量的对流从而更好的实现散热的效果。
54.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散热过程的热量对制冷端的影响在基座6上还设置有散热隔板,散热隔板设置在散热孔103的边缘位置并且向散热翅片101方向延伸以罩设在散热翅片101的外侧。散热隔板实际上形成一层隔断以实现散热端与制冷端的分隔避免两者的相互影响,从而避免对制冷效果产生影响。
55.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变温模块5还可以为可拆卸安装固定在基座6上的冰块或冰盒,冰块和冰盒内存蓄的冷量为输饮通道3进行供冷,从而对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进行降温。在冷量使用完毕后更换新的冰块或冰盒,变温模块5可以通过自然对流或者热传导件或者热交换单元将冷量传递到输饮通道3内以对饮品进行降温。此时,所述阀体4为设置在所述输饮通道3上的手动开关阀。
56.如图3所示,换热单元53上设置有换热通道530,并且换热通道530为输饮通道3的一部分,输饮通道3还包括连通所述换热通道530与所述容置腔出口12的上连接管31和连通所述换热通道530与所述接饮出口2的下连接管32。饮品直接在换热通道530内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有冷量从变温模块5的供冷部传递至换热通道530。为了方便的实现冷量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53还具有用于传递所述变温模块冷量的传导件,所述换热通道530直接设置在所述传导件上,所述传导件的一端贴合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部。将饮品直接在传导件上的换热通道530内流动能够有效的提高饮品冷量的传递,进而提高换热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传导件在本实施例中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件。
57.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阀体4设置在所述上连接管31上,并且在所述上连接管31上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旁通孔,所述旁通孔上设置有旁通阀。在阀体4关闭后由于输饮通道3一端被阀体4封堵,因此会有部分饮品残留在输饮通道3内。为了避免有饮品在输饮通道3内积存,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连接管31上开设旁通阀。在旁通阀开启后输饮通道3上被阀体4封堵的位置处形成新的通孔,该通孔的设置能够使积存在输饮通道3内的饮品流出。
58.在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单元53包括传导件,并在传导件上设置换热通道530,所述输饮通道3为穿设所述换热通道530的管件,传导件贴合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部,从而实现冷量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饮品流动在管件内,管件穿设在换热通道内,冷量从制冷部传递到传导件,然后通过传导件传递至换热通道再通过管件将冷量传递给管件内的饮品。采用该方式相比于饮品直接在制冷件上的换热通道内直接流动的方案更加的方便但是热传导效率相对较低。
59.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换热单元53上均设置有换热通道530,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一种实施例中换热通道530是输饮通道3的一部分,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输饮通道3穿设换热通道530。为了更好的实现换热效果,所述换热单元53上的换热通道530呈s型延伸设置并在所述换热单元53上形成进口531和出口532。呈s型延伸设置的目的是使饮品在换热单元53位置流动的路径更长,更长的流动路径能够更好的实现与换热单元的热交换。
60.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出口532的高度低于所述进口531,且自所述出口532向所述进口531方向所述换热通道530在竖向上的高度逐渐增大。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
避免饮品在换热通道530内存留,从而能够避免饮品残留造成冷冻从而堵塞输饮通道3。
61.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53还可以为罩设在所述制冷单元外侧的换热壳体,所述输饮通道3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壳体内的换热管,且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制冷单元之间填充有热传导介质。热传导介质可以是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单元产生的冷量实际上通过自然对流传递至换热管。当然热传导介质还可以为其他的热传导效率较高的导热介质。
62.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53上设置有换热通道,且所述换热通道为所述输饮通道3的一部分,所述制冷单元51的制冷端设置在所述上换热通道51内。制冷单元51的制冷端一端与半导体制冷片接触的导热片,导热片的另一端延伸至输饮通道3内。此时饮品在输饮通道3内流动的时候直接从制冷端的外侧流过,在流动的过程中接收来自制冷单元传递的冷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只是给出了几种常见的换热单元53的方式,至于现有技术中一些更常规的换热方式在此不再详细的赘述。
63.更进一步的,所述取饮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53与所述接饮出口2之间的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与所述控制单元7电性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接饮出口2为设置在基座6上的出口管15的一端,出口管15则连接在输饮通道3上。因此,温度传感器8还可以为设置在出口管15上,总之温度传感器8要设置在换热单元53换热之后的管路上,其目的就是能够方便的实现对经过换热单元53换热后的饮品的温度进行监测,并根据实时监测结果调整变温模块5的运作以及泵体2的转速。当温度传感器8感应到的接饮出口2位置处的温度较低的时候,反应了此时换热单元53的冷量较为充足,因此可以加大泵体2的运转速度。而当温度传感器8感应到的接饮出口2位置处的温度较高时,反应了此时换热单元53的冷量不足,此时应该减小泵体2的运转速度。
64.如图4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如上述的取饮机的操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5.获取所述取饮开关的信号数据并根据该信号数据控制所述阀体4与所述变温模块5,其中,
66.当信号数据指示开启时,控制所述变温模块5运行t1时间后开启所述阀体4。
67.在本实施例中t1时间为10s,在开启阀体4前先预先使变温模块5启动一定时间进行预热,能够保证最开始从输饮通3内流出的饮品也能被很好的被冷却。
68.当信号数据指示关闭时,控制所述阀体4关闭并在所述阀体4关闭t2时间后关闭所述变温模块5。在本实施中t2时间为5s,先关闭阀体4然后延迟关闭变温模块5能够更好的实现在阀体4停止后,在输饮通道3内残留的饮品在流动过程中仍然有充足的冷量的供应。
69.此外,在控制所述变温模块5运行t1时间后开启所述阀体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70.获取温度传感器8的温度数据并根据温度数据控制所述阀体4开启角度,其中,
71.在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增大阀体的开启角度;
72.在温度数据超出第二预设值时,减少阀体的开启角度。
73.在本实施了中第一预设值为8℃,第二预设值为10℃,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数据应该在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之间的预设区间内,在这个预设区间内的则直接可以引用。但是当高于预设区间时,也即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高于第二预设值,此时冷量可能出现供应不足,因此需要减少阀体4的开启角度。当温度传感器的冷量低于预设区间时也即低于第一预设值时,此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冷量供应过足,应该加大阀体4的开启角度。通过
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实现对阀体4的控制,并且使饮品的温度能够很好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饮品出现过冷或者过热的情况。
74.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