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6 00:54: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


背景技术:

2.为丰富水龙头的出水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目前市面上出现各类的水龙头转换器。现有的水龙头转换器,通常都可实现多角度调节,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带上出水的出水组件(申请号为201920905062.5),该专利中通过切换机构实现出水方向的切换,以使该出水机构自带出漱口水的功能,但该专利为了实现出水方式切换,在切换过程中需转动拨杆,单手操作时有可能会带动整个出水组件旋转而导致漱口水出水口沿周向转动偏离原位置,使用上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确保起泡器在使用过程中出水位置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出水方式的切换便利性。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包括出水机构和切换机构;
6.所述出水机构内具有进水通道、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轴线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不重合,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不相互垂直;
7.所述切换机构插设于所述出水机构的一侧,当所述切换机构沿所述出水机构的径向活动时,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上出水通道连通,或者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下出水通道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外靠近所述切换机构的封堵端处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密封件。
9.进一步地,所述下出水通道内设置有沿所述出水机构径向设置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设于所述切换机构的封堵端,使所述切换机构相对于所述导向柱活动。
10.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的外壁具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切换机构的两端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阀芯和复位件;
12.所述复位件抵压于所述下出水通道的内壁与所述阀芯的封堵端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机构的出水端设置有整流组件,所述整流组件与所述出水机构之间构成与所述下出水通道连通的蓄水腔,使水流从所述下出水通道进入所述蓄水腔整流后流出。
1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为15
°
~65
°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的夹角为0
°
~45
°

15.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
角为15
°
、18
°
、20
°
、25
°
、30
°
、35
°
、40
°
、43
°
、45
°
、50
°
、55
°
、60
°
或65
°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的夹角为0
°
、3
°
、5
°
、8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或45
°

16.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的两端之间设置有流量调节件;
17.所述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出水通道与所述上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面积。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具有导流斜面;
18.所述导流斜面沿出水方向逐渐外凸地倾斜。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切换机构在出水机构的径向上相对于出水机构活动,以控制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实现不同出水通道的快速切换,整体结构稳定,用户可单手操控切换机构,带动操控机构沿出水机构的径向活动,便可实现出水状态的切换,切换方式更加简单快速;同时,进水通道的轴线与出水机构的轴线不重合地设置、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在平面与出水机构的轴线不垂直地设置,这两者可以使上出水通道的出水不被龙头遮挡,使用上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的爆炸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上出水状态下的剖视图一;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下出水状态下的剖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阀芯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的另一实施例的上出水状态下的剖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的又一实施例的下出水状态下的剖视图。
28.标号说明:
29.1、出水机构;11、外壳;111、球头;12、内胆;121、上出水口;122、第一过水孔;123、导流斜面;13、阀芯座;131、第二过水孔;14、导向柱;15、接头;
30.2、切换机构;21、密封件;22、阀芯;221、流量调节件;2211、缺口;222、环形导流件;223、凹槽;23、复位件;24、按钮;25、限位环;26、导流槽;
31.3、整流组件;31、施压件;311、排水孔;32、筛网;33、出水网;
32.4、喷嘴;41、水道;
33.10、进水通道;20、上出水通道;30、下出水通道;40、蓄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5.请参照图1-图7,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包括出水机构和切换机构;
36.所述出水机构内具有进水通道、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轴线
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不重合,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在平面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不相互垂直;
37.所述切换机构插设于所述出水机构的一侧,当所述切换机构沿所述出水机构的径向活动时,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上出水通道连通,或者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下出水通道连通。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
39.在出水机构的一侧插设切换机构,使切换机构能够沿出水机构的径向活动,进而控制出水状态,实现上下出水状态的快速切换,仅单手就能够操作,操作更加简单快速。
40.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切换机构在出水机构的径向上相对于出水机构活动,以控制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实现不同出水通道的快速切换,整体结构稳定,用户可单手操控切换机构,带动操控机构沿出水机构的径向活动,便可实现出水状态的切换,切换方式更加简单快速;同时,进水通道的轴线与出水机构的轴线不重合地设置、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在平面与出水机构的轴线不垂直地设置,这两者可以使上出水通道的出水不被龙头遮挡,使用上更加方便。
41.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外靠近所述切换机构的封堵端处设置有用于切换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上出水通道和所述下出水通道之间连通关系的密封件。
42.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密封件,用于在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之间产生阻挡或者在进水通道与下出水通道之间产生阻挡,以实现进水通道与不同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切换,并且水流能够通过密封件对切换机构提供沿出水机构径向上的压力,提高出水状态切换的可靠性。
43.进一步地,所述下出水通道内设置有沿所述出水机构径向设置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设于所述切换机构的封堵端,使所述切换机构相对于所述导向柱活动。
44.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导向柱,用于对切换机构起到导向作用,并且能够对切换机构起到限位作用,使切换机构始终沿着出水机构的径向上移动。
45.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的外壁具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位于所述切换机构的两端之间。
46.由上述描述可知,当切换机构的封堵端将进水通道与下出水通道封堵时,进水通道流出的水将通过导流槽与上出水通道连通,确保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连通时的流畅性,并且使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连通时,水流通过填充导流槽而对切换机构施加沿出水机构径向上的压力,避免切换机构在无外力所用的情况下,自行出现偏移而导致进水通道同时与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连通,提高切换机构的可靠性。
47.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阀芯和复位件;
48.所述复位件抵压于所述下出水通道的内壁与所述阀芯的封堵端之间。
49.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复位件,用于当进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连通时,在外力的作用下辅助推动阀芯复位,以实现进水通道的连通关系切换,降低出水状态的切换难度。
50.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机构的出水端设置有整流组件,所述整流组件与所述出水机构之间构成与所述下出水通道连通的蓄水腔,使水流从所述下出水通道进入所述蓄水腔整流后流出。
51.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整流组件,用于与出水机构形成蓄水腔,使水流充满蓄水腔
后再流出,确保出水的流畅性和均匀度,对水流起到整流作用。
52.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为15
°
~65
°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的夹角为0
°
~45
°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为15
°
、18
°
、20
°
、25
°
、30
°
、35
°
、40
°
、43
°
、45
°
、50
°
、55
°
、60
°
或65
°
,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所述出水机构的轴线的夹角为0
°
、3
°
、5
°
、8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或45
°

53.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设置的夹角范围内,从上出水通道喷射的水柱更容易规避开龙头的遮挡从而喷射到用户所需的位置,改善用户体验。
54.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的两端之间设置有流量调节件;
55.所述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出水通道与所述上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面积。
56.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流量调节件,用于调节上出水时的水流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57.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通道的出水口具有导流斜面;
58.所述导流斜面沿出水方向逐渐外凸地倾斜。
59.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导流斜面,用于对水流进行导向,确保出水的流畅性。
60.进一步地,还包括按钮,所述按钮装设于所述阀芯的控制端并位于所述出水机构外。
61.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按钮,用于降低拉拔法阀芯的难度。
62.实施例一
63.参照图1-图6,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包括出水机构1和切换机构2;出水机构1内具有进水通道10、上出水通道20和下出水通道30,进水通道10的轴线与出水机构1的轴线平行地设置,即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出水机构1的轴线的夹角为0
°
(平行设置);切换机构2插设于出水机构1的一侧,当切换机构2沿出水机构1的径向活动时,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连通,或者进水通道10与下出水通道30连通。
64.参照图1-图4,切换机构2外靠近切换机构2的封堵端处设置有用于切换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和下出水通道30之间连通关系的密封件21。优选的,密封件21为密封圈。
65.参照图3,下出水通道30内设置有沿出水机构1径向设置的导向柱14,导向柱14插设于切换机构2的封堵端,使切换机构2相对于导向柱14活动。
66.参照图6,切换机构2的外壁具有用于连通进水通道10和上出水通道20的导流槽26,导流槽26位于切换机构2的两端之间。具体的,导流槽26环绕切换机构2的外部设置。
67.参照图2和图3,切换机构2包括阀芯22和复位件23;复位件23抵压于下出水通道30的内壁与阀芯22的封堵端之间。具体的,导向柱14能够插入阀芯22的一端,且当进行出水状态切换时,阀芯22能够始终保持在导向柱14上相对移动,当阀芯22被完全拔出时,即上出水通道20被封堵时,阀芯22在导向柱14的径向上至少部分套设于导向柱14外;并且由于阀芯22远离导向柱1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环25,导向柱14能够在出水机构1的径向上对切换机构2进行限位,避免当下出水通道30被封堵时,由于阀芯22在出水机构1的径向上插入深度过大,导致限位环25阻挡上出水通道20,使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的连通面积变小,进而影响上出水通道20的正常出水,因此,为确保上出水通道20的正常出水,导向柱14完全插入阀芯22内时,限位环25应与上出水通道20远离导向柱14的一侧内壁齐平。
68.参照图2,还包括按钮24,按钮24装设于阀芯22的控制端并位于出水机构1外。
69.参照图2和图3,出水机构1包括外壳11、内胆12和阀芯座13;外壳11套设于内胆12外,阀芯座13嵌设于内胆12的侧壁,且切换机构2插接于阀芯座13内,使切换机构2能够相对于阀芯座13和内胆12沿切换机构2的轴向移动。其中,外壳11的进水端设置有球头111,球头111通过接头15与水龙头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以使出水机构1能够实现多角度调节。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所在的平面与出水机构1的轴线之间具有角度为105
°
的夹角,即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角度为23
°
~28
°
,这样可以确保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可以更无阻碍地向外侧出水。为保证下出水通道30与进水通道10的连通,内胆12中开设有第一过水孔122。
70.参照图2、图3和图6,切换机构2的两端之间设置有流量调节件221;流量调节件221用于调节出水通道与上出水通道20之间的连通面积。其中,流量调节件221由圆柱体削去径向上的两端构成,使流量调节件221径向上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缺口2211,通过带动阀芯22周向旋转带动流量调节件221旋转,以调节上出水通道20的进水口与上出水通道20之间的连通面积,进而控制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流量。具体的,阀芯22穿过阀芯座13设置,而阀芯座13在径向上开设有与内胆12的上出水口121连通的第二过水孔131,通过阀芯22旋转流量调节件221以调节第二过水孔131的流通面积,进而实现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流量控制。其中,上述导向柱14与内胆12一体成型。
71.参照图3和图4,进水通道10的出水口具有呈环形的导流斜面123;导流斜面123沿出水方向逐渐外凸地倾斜。具体的,阀芯22远离按钮24的一端外壁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环形导流件222,密封件21嵌设于阀芯22与两个环形导流件222形成的凹槽223内,且密封件21径向上的至少部分位于凹槽223外,用于与导流斜面123贴合,以在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或下出水通道30之间进行封堵,实现出水状态的切换,并且环形导流件222的设置,还能够在出水机构1径向上限制阀芯22的移动,避免阀芯22从出水机构1中被拔出。
72.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为:
73.当该起泡器处于下出水状态时,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被切换机构2封堵,进水通道10与下出水通道30连通;通过按压切换机构2,使切换机构2移动至最大行程处时,进水通道10与下出水通道30被封堵,进水通道10与上出水通道20连通,此时通过旋转切换机构2,能够调节上出水的出水流量;当进水通道10的水流被关闭后,在复位件23的回复力作用下使切换机构2复位,进水通道10恢复与下出水通道30的连通。
74.实施例二
75.参照图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出水机构1的出水端设置有整流组件3,整流组件3与出水机构1之间构成与下出水通道30连通的蓄水腔40,使水流从下出水通道30进入蓄水腔40整流后流出。
76.参照图2和图3,整流组件3包括施压件31、筛网32和出水网33;筛网32夹设于施压件31与出水网33之间,且施压件31与出水机构1构成蓄水腔40。具体的,施压件31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排水孔311;出水网33插设于外壳11与内胆12之间,施压件31设置于内胆12内,并抵压于出水网33上。
77.实施例三
78.参照图3,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处还装设有用
于改变出水角度和出水压力的喷嘴4。可选的,喷嘴4内的水道41角度以及大小,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制作,以实现上出水时喷出不同形状的功能水,在本实施例中,喷嘴4可喷出针状水或直径更大的水柱,其中,针状水可用于冲洗牙齿。
79.实施例四
80.参照图7,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球头111与外壳11连接且球头111与外壳11之间具有倾斜角度(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球头111与壳体11垂直连接,即球头111连至外壳11的进水口的轴线平行于出水机构1的轴线,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水机构1的轴线的夹角为0
°
),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的轴线构成夹角α,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水机构1的轴线构成夹角β,且夹角α的角度为15
°
~65
°
,夹角β的角度为0
°
~45
°
。优选的,夹角α的角度可以是15
°
、18
°
、20
°
、25
°
、30
°
、35
°
、40
°
、43
°
、45
°
、50
°
、55
°
、60
°
或65
°
,夹角β的角度可以是0
°
、3
°
、5
°
、8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或45
°

81.上述具体的角度设置,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龙头设计结构,例如龙头为普通的水平龙头,就可以采用图中所示的夹角α的角度为43
°
配合夹角β的角度为15
°
的设置,这样在标准家庭出水压力下,出水机构的本体处于与地面垂直的状态下,上出水的水柱就可以向斜上方喷射一道弧形的水柱并落到洗面盆的边缘内侧,一方面水流不会超出洗面盆的范围,另一方面使用者略微俯下身子就可以让水柱喷射到嘴里或脸上;又如龙头为向斜上方倾斜的龙头,由于出水口自带斜角,就可以视龙头倾斜角度的大小,采用夹角α的角度为50
°
或55
°
配合夹角β的角度为20
°
、25
°
、30
°
或35
°
的设置就能实现较为方便的用水;另外,目前市面上还有一种出水口朝水平方向开设的龙头,这就可以采用夹角α的角度为60
°
或65
°
配合夹角β的角度为45
°
的设置也能实现较为方便的用水;在其他场景下,例如龙头的安装位置较低,需要的上出水水柱的倾斜度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上出水通道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为15
°
、18
°
、20
°
或25
°
配合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的轴线与出水机构的轴线的夹角为3
°
、5
°
、8
°
或10
°
的设置。
82.实施例五
83.参照图8,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水通道10的轴线与外壳11错位设置,且进水通道11的轴线与外壳11的轴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外壳11的外径,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上出水通道20的出水口的轴线的夹角为约25
°
,进水通道10的进水口的轴线与水机构1的轴线的夹角为0
°

84.这样的好处在于,除了同上述实施例一样能更好地把上出水的水柱喷向使用者,还有方便壳体加工的优点。
8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切换出水状态的起泡器,通过在阀芯上设置密封件,由阀芯带动密封件活动,以实现进水通道与上、下出水通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切换,设置弹簧,能够当阀芯被压下并受水压保持阀芯的第一工位时,为阀芯提供复位至第二工位的力,降低切换出水状态时的阻力,改善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在出水机构的径向上装设切换机构,通过径向上的控制,实现对轴向上的进水通道、上出水通道和下出水通道的连通关系控制,使用户能够在上出水和下出水两种功能之间进行选择,便于用户操作,且可靠性更强,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改善用户体验。
8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