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08:10: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垃圾分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


背景技术:

2.现在的智能分类垃圾桶都是在将垃圾丢入托盘对其进行识别后通过滑轨带着垃圾来到相应的垃圾桶处后向前或向后倾倒将垃圾倒入垃圾桶中,这样的方式在进行分类时会增加无效的运行时间使分类时间增加,降低工作效率,同时通过滑轨的方式在运行中的噪音较大,而前后倾倒的方式会导致前后没有限位机构在进行分类时可能会出现松动导致复位位置不准,导致垃圾无法放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桶体内放置多个分类垃圾桶,上述分类垃圾桶上方桶体顶部具有转动装置,桶体一侧具有进料口,垃圾由进料口投入后进入转动装置,转动装置轴转动,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内。
5.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桶体上腔壁的转动电机,转动电机下端设有转动电机轴,转动电机轴下端固定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托盘轴连接;桶体后壁设有内外贯穿的进料口,进料口与托盘轴线重合,垃圾由进料口投入后进入托盘,转动电机带动转动电机轴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支架轴转动,托盘跟随固定支架转动。
6.进一步的,所述桶体为方形或者圆形结构。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一侧端面设有推杆,推杆与固定支架和托盘轴连接,推杆可伸缩,在托盘进行倾倒时推杆伸长推动托盘向后转动倾倒,使托盘中的垃圾倒入分类垃圾桶中。
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一侧臂下端面固定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在托盘复位时对其进行限位。
9.进一步的,所述桶体内设有识别装置,识别装置用于对垃圾进行识别。
10.进一步的,识别装置包括桶体上腔壁的摄像头,摄像头的位置处于托盘中心的正上方。
11.进一步的,所述桶体后壁设有取料门,分类垃圾桶可以通过取料门打开的开口取出。
12.进一步的,所述取料门为两扇对开门,取料门与桶体之间通过铰链进行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分类垃圾桶为4个。
14.本发明的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具有以下优点:本设备通过使用电机正反转来带动托盘转动到垃圾相应的垃圾桶处,这种方式可以使托盘更快的到达垃圾桶处,减少
了中间无效的运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本设备通过推杆带动托盘进行倾倒且只向一个方向进行倾倒,并在复位处设有限位装置,保证了托盘的初始位置始终不会发生改变,保证了垃圾投入的准确性,提高了分类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b-b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c-c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1、桶体;12、转动电机;13、转动电机轴;14、固定支架;15、推杆;16、托盘;17、限位板;18、分类垃圾桶;19、摄像头;20、进料口;21、取料门;101、转动装置;102、识别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17.下面结合图1-4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18.如图1-4所示,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11,桶体11可以为方形或者圆形结构,桶体11内放置多个分类垃圾桶18,分类垃圾桶18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分类需要设置,此处为4个。分类垃圾桶18上方桶体11顶部具有转动装置101,桶体11一侧具有进料口20,垃圾由进料口20投入后进入转动装置101,转动装置101轴转动,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18内。
19.转动装置101包括固定设置于桶体11上腔壁的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下端设有转动电机轴13,转动电机轴13下端固定设有固定支架14,固定支架14与托盘16轴连接。桶体11后壁设有内外贯穿的进料口20,进料口20与托盘16轴线重合,垃圾由进料口20投入后进入托盘16,转动电机12带动转动电机轴13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支架14轴转动,托盘16跟固定支架14随转动。
20.固定支架14一侧端面设有推杆15,推杆15与固定支架14和托盘16轴连接,推杆15可伸缩,在托盘16进行倾倒时推杆15伸长推动托盘16向后转动倾倒,使托盘16中的垃圾倒入分类垃圾桶18中。
21.固定支架14一侧臂下端面固定设有限位板17,所述限位板17用于在托盘16复位时对其进行限位。
22.桶体11内设有识别装置102,识别装置102用于对垃圾进行识别。识别装置102为现有的具有图像识别功能的装置。识别装置102包括桶体11上腔壁的摄像头19,摄像头19的位置处于托盘16中心的正上方。
23.桶体11后壁设有两扇对开门的取料门21,取料门21与桶体11之间通过铰链进行连接,分类垃圾桶18可以通过取料门21打开的开口取出。
24.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法是 :
通过进料口20将垃圾投入桶体11中后,垃圾会放置在托盘16的中心,摄像头19对托盘16中的垃圾进行拍照识别确定其垃圾类型,转动电机12启动通过转动电机轴13带动固定支架14使托盘16进行俯视下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使托盘16处于对应的分类垃圾桶18的斜对角处,推杆15启动进行伸长推动托盘16前端向上抬起从而使托盘16中的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下掉入分类垃圾桶18中,完成后推杆15收缩带动托盘16前端向下移动进行复位,当托盘16前端触碰到限位板17后推杆15停止,转动电机12启动进行反转带动托盘16回到初始位置,复位完成,将取料门21打开后即可取出分类垃圾桶18将分类垃圾桶18中的垃圾进行回收。
25.可以理解,本发明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11),桶体(11)内放置多个分类垃圾桶(18),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类垃圾桶(18)上方桶体(11)顶部具有转动装置(101),桶体(11)一侧具有进料口(20),垃圾由进料口(20)投入后进入转动装置(101),转动装置(101)轴转动,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1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101)包括固定设置于桶体(11)上腔壁的转动电机(12),转动电机(12)下端设有转动电机轴(13),转动电机轴(13)下端固定设有固定支架(14),固定支架(14)与托盘(16)轴连接;桶体(11)后壁设有内外贯穿的进料口(20),进料口(20)与托盘(16)轴线重合,垃圾由进料口(20)投入后进入托盘(16),转动电机(12)带动转动电机轴(13)转动从而带动固定支架(14)轴转动,托盘(16)跟随固定支架(14)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1)为方形或者圆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4)一侧端面设有推杆(15),推杆(15)与固定支架(14)和托盘(16)轴连接,推杆(15)可伸缩,在托盘(16)进行倾倒时推杆(15)伸长推动托盘(16)向后转动倾倒,使托盘(16)中的垃圾倒入分类垃圾桶(18)中。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4)一侧臂下端面固定设有限位板(17),所述限位板(17)用于在托盘(16)复位时对其进行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1)内设有识别装置(102),识别装置(102)用于对垃圾进行识别。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识别装置(102)包括桶体(11)上腔壁的摄像头(19),摄像头(19)的位置处于托盘(16)中心的正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1)后壁设有取料门(21),分类垃圾桶(18)可以通过取料门(21)打开的开口取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料门(21)为两扇对开门,取料门(21)与桶体(11)之间通过铰链进行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垃圾桶(18)为4个。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垃圾分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快速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包括桶体,桶体内放置多个分类垃圾桶,上述分类垃圾桶上方桶体顶部具有转动装置,桶体一侧具有进料口,垃圾由进料口投入后进入转动装置,转动装置轴转动,将垃圾投入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内。本设备通过使用电机正反转来带动托盘转动到垃圾相应的垃圾桶处,这种方式可以使托盘更快的到达垃圾桶处,减少了中间无效的运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本设备通过推杆带动托盘进行倾倒且只向一个方向进行倾倒,并在复位处设有限位装置,保证了托盘的初始位置始终不会发生改变,保证了垃圾投入的准确性,提高了分类效率。提高了分类效率。提高了分类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涛 陈铁英 吴琪敏 陈何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梧斯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15
技术公布日:2022/7/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