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流程

2022-06-29 14:15: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滨海水域、淡咸水水系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2.近海是人为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归趋地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地持续推进,发达的制造业、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水产养殖业及海上石油开采等行业已对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与生态破坏。漂浮型湿地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型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无二次污染、景观性好等特点,在环境改善、生态修复、栖息地构建、景观改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漂浮型湿地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于淡水环境,对于近海漂浮型湿地的研究则较少。利用漂浮型湿地技术开展近海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小型栖息地构建,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可提高海域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因此,应用漂浮型湿地技术开展近海海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对于优化近海岸线的利用、丰富滨海浅湾岸线生态结构、提升滨海海域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修复城市河道、湖泊、养殖水体的研究,但在海洋水体生态修复措施中,鲜有利用漂浮型湿地或浮床等类似结构进行滨海水域生态修复。如发明专利(201921790877.x)采用浮床框架、浮床载体、锚链连接组合而成,净化潮间带水体、抗风浪冲击,其仅提供有限的净化海水的功能。目前技术所选用的材料通常高密度聚乙烯材质作为浮床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释放有毒污染物质污染海域水体。另外,滨海生态环境退化、生物资源减少等现象日益显著。目前针对近海海域环境构建滨海漂浮型湿地的方法仍存在严重不足。
4.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针对目前滨海人工海岸造成的生态岸线退化、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匮乏、环境承载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采用生态环保材料、选用适宜滨海潮汐特点的构型,实现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漂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可适用于滨海生态退化区、滨海排污口、河口等浅湾滨海环境;可为滨海岸带生物营造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浅湾滨海水域水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本发明提供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漂浮型湿地载体的构建:由植物纤维与高分子聚合纤维复合材质制作的若干载体衔接组建而成;
10.耐盐植物系统的构建:于漂浮型湿地载体的上方空间布设耐盐植物,形成耐盐植物系统;
11.海藻植物系统的构建:于漂浮型湿地载体的四周及下方空间均布设海藻植物,形成海藻植物系统;
12.漂浮型湿地载体与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相协调,为海鸟提供觅食和栖息的特定场所,衍生形成鸟类系统;
13.漂浮型湿地载体与耐盐植物系统以及海藻植物系统相协调,为微生物提供比表面积较大的生物膜载体,为鱼类贝类提供觅食和栖息的特定场所,衍生形成微生物系统和鱼类贝类系统。
14.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是涉及到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于平均水深2-6米的临海岸浅湾较平静水域构建栖息地系统,具体的栖息地系统包括耐盐植物系统、海藻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鱼类贝类系统、鸟类系统等。
15.其中,耐盐植物系统和海藻植物系统是漂浮型湿地的生产者,可为其他生物类群的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能量提供来源;海藻植物系统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浮游动物、鱼虾贝类及其幼体提供食物来源;鱼类贝类动物系统和鸟类系统是漂浮湿地主要的消费者;微生物系统是漂浮湿地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16.优选的是,所述耐盐植物系统为耐盐的挺水植物,多以本土潮间带优势物种或适宜物种,构建具有多样功能性的复合群落模式。
17.优选的是,所述海藻植物系统以大型藻类褐藻门、红藻门为主。
18.优选的是,所述微生物系统以好氧或兼性微生物为主,以假交替单胞菌属、交替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成。
19.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微生物附着于浸没水体中的植物根系、大型海藻及漂浮型湿地载体基底形成的生物膜载体上。
20.优选的是,所述鱼类动物系统是由海藻生长形成的茎叶组织及受波浪冲刷或凋亡产生的有机碎屑所吸引的鱼类,而且海藻宽大的叶片为海洋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鱼等)提供产卵的附着物以及躲避捕食者的屏障。
21.优选的是,所述鸟类系统包括滨海驻足的鸟类以及迁徙的鸟类。漂浮型湿地的海藻植物系统资源可滋养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鱼虾贝类生物。大型海藻植物系统和耐盐植物系统所构成的优良生态环境可吸引众多鸟类觅食,还可提供良好的栖息、筑巢条件。
2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23.1.提供生物栖息空间。可以为水生动物、滨海鸟类等提供栖息地,丰富种群多样性。
24.2.促进近海水质净化。将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加速生态修复进程,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促进浅湾局部水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通过大型藻类的吸收、富集和降解作用,同时可有效地去除局部水域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等,有明显的水质净化效果。
25.3.增强海域景观效应。耐盐植物、水生动物及鸟类可增强滨海海域的景观效应。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本发明所做的改动或修改并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所获得的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28.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该系统包括耐盐植物系统、海藻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鱼类贝类系统、鸟类系统。
30.基于上述栖息地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1.首先,由植物纤维与高分子聚合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漂浮型湿地载体,单体构建面积不少于1000m2。
32.其次,于漂浮型湿地载体上方空间种植不同种类、不同功能性的植物群落,如芦苇、碱蓬等;
33.最后,将海带、裙带菜、龙须菜等大型藻类植物于漂浮型湿地本体四周及下方空间布设;
34.其间,耐盐植物系统和海藻植物系统作为滨海小型栖息地的基础系统,植物根系、海藻以及漂浮湿地的基底均可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作为微生物附着的优良生物载体,富集海洋功能性菌群,衍生形成微生物系统。
35.与此同时,定向培育的藻类植物系统可为特定鱼类、贝类提供栖息地,衍生形成鱼类、贝类系统;定向栽植的耐盐植物系统可形成特定海鸟休憩和庇护的场所,或构建指向性巢穴,衍生形成鸟类系统。
36.所构成的优良生态环境可吸引众多鸟类停驻、觅食,还可提供良好的栖息、筑巢条件。各个系统单元组合而成一个生态群落以及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
37.此外,大型海藻生长形成的茎叶组织以及受波浪冲刷或凋亡产生的有机碎屑还能够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海藻宽大的叶片可滋养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和鱼虾贝类生物,为海洋水生动物提供了产卵的附着物以及躲避捕食者的屏障。
38.本发明系统相对稳定、适应性强、净化效果显著,具有提升滨海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应、节约成本等优点,可满足不同海域的水质环境治理。其中,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藻类的吸收、富集和降解作用,可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极大地提高了水质净化效率。
39.依据本发明的描述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制造或使用本发明的一种飘浮型滨海小型栖息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且能够产生本发明所记载的积极效果。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