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刻度贴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3:48: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刻度贴。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使用测量器具对生活中遇到物品的长短、物品之间夹角的大小进行测量,以便于对物品进行区分,或者截取、安装等操作。
3.相关技术中的测量器具一般为直尺、卷尺以及量角器等,但是人们会不随身携带测量器具,而是习惯于设置专门的位置对测量器具进行摆放。
4.当人们在户外、办公室等未存放测量器具的区域,需要对物品进行简单的测量时,经常需要去存放位置取用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从而给使用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人们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准备测量用具,本技术提供一种刻度贴。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刻度贴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刻度贴,包括一体设置的长度测量部和角度测量部,其中长度测量部设置有长度刻线;角度测量部设置有角度刻线,且刻度贴的下表面设置有粘接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将刻度贴贴设在书本、电脑或车辆等物品上为其附加长度和角度测量的功能,在户外或办公室等没有携带测量工具的场景下,可以使用刻度贴对物品的长度和角度进行简单测量,从而满足生活中人们随时需要对物品长度或角度进行简单测量的需求。
9.可选的,所述角度刻线的刻线范围不小于60
°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基本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中对角度的测量需要。
11.可选的,所述刻度贴在角度测量部设置为透明贴纸。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刻度贴张贴在透明物体上后,更有利于使用者对物体夹角进行读数。
13.可选的,所述粘接胶背离刻度贴的一侧粘设有用于保护粘接胶黏性的电光纸。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有利于生产商或顾客对刻度贴进行保存和运输。
15.可选的,所述刻度贴的上表面一体设置有用于减少长度刻线或角度刻线磨损的透明保护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刻度贴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磨损,延长了刻度贴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所述长度测量部和角度测量部均为宽度相同的矩形条状结构,所述长度测量部和角度测量部组成了矩形条状的刻度贴;
18.所述角度刻线为以角度测量部的一顶点为起点,以角度测量部边缘为终点呈放射状布设的若干线段。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刻度贴整体为矩形,形状简洁,便于生产。
20.可选的,所述角度测量部为扇形结构,所述长度测量部为矩形条状结构,所述角度测量部的一条直边与长度测量部的长边共线,且角度测量部的半径大于长度测量部的宽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角度测量部的半径,有利于使用者对角度进行更准确地测量。
22.可选的,所述角度刻线的中心点位置处设置有指示箭头。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使用者在测量角度时,选错中心点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在刻度贴上设置长度测量部与角度测量部,让使用者能够将刻度贴张贴在各场景下经常使用的物品表面,为物品附加测量长度与角度的功能,从而满足使用者在各种场景下对物品进行简单测量的需求。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刻度贴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刻度贴表面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刻度贴表面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的刻度贴表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长度测量部;11、长度刻线;2、角度测量部;21、角度刻线;3、电光纸;4、保护层;5、指示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刻度贴。参照图1,刻度贴包括一体设置的长度测量部1和角度测量部2,其中长度测量部1上刻设或印刷有长度刻线11;角度测量部2设置有角度刻线21,且刻度贴的下表面设置有粘接胶。
33.刻度贴可以通过粘接胶粘贴在书本、电脑或车辆等使用者在各种场景下经常使用的物品上为物品附加测量长度与角度的功能,从而在户外或没有专门测量工具的场景下,使用物品上的刻度贴对物品的长度和角度进行简单测量,满足生活中人们需要对物品长度或角度进行简单测量的需求。
34.为了便于对刻度贴进行运输时保持粘接胶的黏性,粘接胶背离刻度贴的一侧粘设有与刻度贴形状相同的电光纸3。
35.在刻度贴的上表面一体设置有透明塑料材质的保护层4。保护层4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长度刻线11或角度刻线21的磨损,从而延长刻度贴的使用寿命。
36.在生产中,上述刻度贴有透明或不透明两种,透明的刻度贴张贴在透明的物体上更有利于使用者对物品进行测量比对,尤其是在对物品夹角的读数中尤其明显,但刻度贴本身的对比度较小,刻度清晰度较低;不透明的刻度贴通常会在刻线和刻度贴本身上采用色彩对比度较高的颜色,从而加强刻度数字的辨识度。
37.在日常生活中,对物品角度的测量一般需要对角度的大小进行简单划分,通常作为参照的角度会选用30
°
、45
°
或60
°
。为了基本保证使用者日常生活中对角度的测量需要,上述角度刻线21的测量范围不小于60
°

38.实施例1:长度测量部1和角度测量部2均为宽度在1.5cm到3cm之间的矩形条状结构,角度测量部2沿长度测量部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长度测量部1的端部,使得角度测量部2与长度测量部1共同形成了矩形条状的刻度贴。
39.长度刻线11从远离角度测量部2的一端沿长度方向在长度测量部1的边缘进行标示,角度刻线21为以角度测量部2的远离长度测量部1的一个顶点作为起始点,以角度测量部2的同一边缘为零刻线,呈放射状布设的三条线段。
40.角度刻线21的零刻线与标注有长度刻线11的边缘平齐,且角度刻线21从起始点延伸至角度测量部2的边缘。上述三条线段分别与角度测量部2的同一边缘成30
°
、45
°
和60
°
的夹角,其中在30
°
和60
°
线段旁标示有夹角数。
41.为了尽可能节约测量长度,长度刻线11延伸至角度测量部2,但长度刻线11与角度刻线21不相互交叉。
42.本实施例的结构最为简单,整体呈矩形,使得刻度贴的生产和加工更为方便,并减少了边角废料的产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3.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刻度贴的使用场景为:刻度贴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位置进行存放。使用时,使用者将刻度贴张贴在书本、电脑或汽车等物品上,为这些物品附加测量长度与角度的功能。
44.当使用者在户外、办公室等身边距离测量工具存放位置较远的地方时,可以将待测量物品与张贴有刻度贴的物品进行简单的比对测量,满足了生活中使用者需要随时对物品进行简单测量的需求。
45.测量过程与常用的测量用具使用方法相同,此时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46.实施例2:
47.长度测量部1为宽度1.5cm到3cm的直条状结构,角度测量部2为夹角为60
°
的扇形结构,角度刻线21以扇形的顶点为中心点沿角度测量部2的弧形边缘均匀分布。角度测量部2的其中一条直边与长度测量部1的长边共线,且为了提高角度测量部2对物品夹角进行测量的准确性,角度测量部2的半径大于长度测量部1的宽度。
48.扇形的角度测量部2更有利于满足使用者对角度进行精确测量的需求,同时通过加长角度测量部2的半径,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对角度的测量准确性。
49.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刻度贴的空间,长度刻线11的标识刻度延伸至角度测量部2上,但长度刻线11与角度刻线21不产生交叉。
50.为了减少使用者在测量角度时,误选中心点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的情况,角度测量部2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刻度贴上标示有指示箭头5。
51.本技术实施例2中一种刻度贴的实施原理和使用场景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2.实施例3:
53.长度测量部1为宽度1.5cm到3cm的直条状结构,角度测量部2为夹角为90
°
的扇形结构,角度刻线21以扇形的顶点为中心点沿角度测量部2的弧形边缘均匀分布。
54.角度测量部2的其中一条直边与长度测量部1的长边共线,且为了提高角度测量部2对物品夹角进行测量的准确性,角度测量部2的半径大于长度测量部1的宽度。
55.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刻度贴的空间,长度刻线11的标识刻度延伸至角度测量部2上,但长度刻线11与角度刻线21不产生交叉。
56.3为了减少使用者在测量角度时,选错中心点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的情况,角度测量部2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刻度贴上标示有指示箭头5。
5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角度测量部2形状不同导致的测量范围不同。但本技术实施例3中一种刻度贴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8.实施例4:
59.长度测量部1为宽度1.5cm到3cm的直条状结构,角度测量部2为半圆形结构,角度刻线21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点沿角度测量部2的弧形边缘均匀分布。角度测量部2的直边与长度测量部1的长边共线,且为了提高角度测量部2对物品夹角进行测量的准确性,角度测量部2的半径大于长度测量部1的宽度。
60.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刻度贴的空间,长度刻线11的标识刻度延伸至角度测量部2上,但长度刻线11与角度刻线21不产生交叉。
61.为了减少使用者在测量角度时,选错中心点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的情况,角度测量部2的中心点位置处的刻度贴上标示有指示箭头5。
6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实施例3的区别之处在于角度测量部2形状不同导致的测量范围不同。本技术实施例4中一种刻度贴的实施原理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