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双管支架灯的制作方法

2022-06-29 11:53: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灯具,具体的说是一种双管支架灯。


背景技术:

2.支架灯属于一种照明灯具,主要应用在公共场所,目前的支架灯主要结构包括灯盖、灯座、两个端盖、电子驱动等部件。
3.中国专利公开日20161116公开了一种双管支架灯,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内的发光组件;支架包括底座支架,以及设置在底座支架上的灯腔支架;所述灯腔支架包括反光板、灯罩和两块灯罩端盖;所述反光板的两侧上设有灯罩滑轨,灯罩的下端滑动设置在灯罩滑轨内;所述灯罩与反光板之间构成线性灯腔,两块灯罩端盖分别封闭设置在线性灯腔的线性两端部上。该支架灯将灯罩滑动设置在反光板上与其形成线性灯腔,发光组件在该线性灯腔经过反光板反射后直接由灯罩照射出,从而提升了支架灯的照明效果。该支架灯使用效果较好,由于灯罩是通过两个端盖固定,如需要维修,必须先将端盖取下,然后才能将灯罩取消,从而将灯罩打开,对内部部件进行维修。
4.中国专利公开日20170531公开了一种双管支架灯,包括双管支架和灯管,两根灯管并排装在支架壳体上,灯管的两根分别与灯座连接;双管支架,包括支架壳体、装在支架 壳体两端的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壳体为可安装两根并排灯管的双管结构,所述的 支架壳体顶面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对称分布的反射板,支架壳体与反射板为挤出式一体 成型的铝质结构。该支架灯使用效果良好,但依旧存在不方便将灯罩取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管支架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无需取下端帽的前提下可方便的将灯盖从灯座上取下。
6.双管支架灯,包括灯盖、灯座、第一端帽、第二端帽、灯罩、发光单元、驱动;灯盖和灯座相互配合并配置在第一端帽和第二端帽之间,灯罩处于灯盖内,该灯罩内部及与灯座之间具有发光单元及驱动;第一端帽外侧面具有安装孔,内部具有安装板;灯盖在对应位置具有调节孔,上述调节孔、安装孔内配置有螺钉与安装板配合。
7.所述灯盖顶部为圆弧状,中间位置朝外弯折,底部及前后侧开口,底部端头位置成f形。
8.所述灯座两端端头朝外弯折并与灯盖的底部端头贴合,该灯座中心位置具有放置驱动的第一空腔 ,分布在第一空腔的两侧分别是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上述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布置的灯罩及发光单元。
9.所述第一空腔由两个相互间隔的l形柱构成。
10.所述第二空腔或第三空腔由两个相互间隔的t形柱构成。
11.所述第二空腔或者第三空腔旁还具有第一挡板。
12.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在相对位置具有第一线孔,该第一线孔内配置有穿入式防水
圈。
13.所述第一端帽的外侧面具有第二线孔,该第二线孔内配置有穿入式防水圈。
14.所述第一端帽内具有均为半圆形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与一个灯罩的一侧配合。
15.所述第二端帽内具有均为半圆形的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上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分别与一个灯罩的另一侧配合;该第二端帽的外侧面具有第三线孔,该第三线孔内配置有穿入式防水圈;该第二端帽的内臂具有带缺口的第二挡板,上述缺口与灯盖配合。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灯盖或第二灯盖的外侧面设计安装孔,同时在对应位置的内部设计安装板,这样灯盖的一端就能通过螺钉的方式固定在其中一个灯盖上,同时灯盖的另一侧采用插入式配置在另一个灯盖内,这样当需要取下灯盖时,无需将灯盖取下,只需要将螺钉取下,将灯盖朝另一方向推送即可取出,方便安装及取出。本实用新型涉及独特的灯盖和底座结构,便于与其它两个灯盖装配,同时也便于容纳灯罩、发光单元及驱动。
附图说明
17.图1是整个支架灯的示意图;
18.图2是支架灯另一侧的示意图;
19.图3是灯盖的示意图;
20.图4是灯座的示意图;
21.图5是第一端帽的示意图;
22.图6是第二端帽的示意图;
23.图7是将一个端帽去掉后显示灯具内部部件的示意图;
24.图中1.灯盖、11.调节孔、12.固定件、2.灯座、21.第一空腔、22.第二空腔、23.第三空腔、24.l形柱、25.t形柱、26.第一挡板、27.第一线孔、28.穿入式防水圈、3.第一端帽、31.第二线孔、32.安装孔、33.安装板、34.第一固定板、35.第二固定板、4.第二端帽、41.第三固定板、42.第四固定板、43.第三线孔、44.第二挡板、441.缺口、5.灯罩、6.发光单元、7.驱动。
具体实施方式
25.请参考图1至图7,图中的双管支架灯,设计有一个灯盖1、一个灯座2、一个第一端帽3、一个第二端帽4、二个灯罩5、二个发光单元6、二个驱动7;其中灯盖1用于作为外部保护件;灯座2用于底部固定件,对其它部件进行固定;第一端帽3、第二端帽4用于作为灯具的侧向固定件,对其它部件进行固定;灯罩5和发光单元6用于形成一种发光结构;驱动7用于对发光单元6进行驱动7。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对上述部件进行细节优化或者添加其它部件,从而显著提高本产品的综合性能。
26.本案的灯盖1与灯座2形成一个空间便于放置灯罩5及发光单元6,同时第一端帽3和第二端帽4对灯盖1及灯座2进行侧向进行封闭固定。灯盖1采用了顶部设计成圆弧状,同时中间位置设计长朝外弯折,以及底部、前后侧设计成开口结构;上述结构设计从而能很好的与其它部件进行装配。为了对灯罩5的底部进行固定,可对其底部的端头位置设计成f形
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对灯盖1的端头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其与灯座2的配合程度。
27.本案的灯座2整体采用拉伸结构形成,这样制作简单,该灯座2为了对驱动7、发光单元6、灯罩5进行固定,特别设计了第一空腔21、第二空腔22、第三空腔23;其中第二空腔22、第三空腔23处于第一空腔21的两侧,其中第一空腔21采用两个相互间隔对称布置的l形柱24构成,这样便于放置驱动7,同时,第二空腔22以及第三空腔23采用由两个相互间隔对称布置的t形柱25构成,这样t形柱25的一侧对铝基板进行固定,另一侧对灯罩5的底部进行固定。上述灯座2的两端端头采用朝外弯折设计,这样与灯盖1的底部端头接触配合。上述第二空腔22和第三空腔23的旁边也具有第一挡板26结构,这样起到对灯盖1底部端头的部位进行一定的阻挡或者导向的作用,同时上述第一空腔21的底部还涉及有成对称布置的第一线孔27,同时在该第一线孔27上配置一个穿入式防水圈28,该穿入式防水圈28为现有常规部件,其整体为弹性结构,中间具有十字缝,电线可穿入该十字缝内实现穿入。
28.本案的灯罩5采用顶部为圆弧形,底部为平面的结构,本案采用了两个灯管并分别布置的灯盖1内部的左右两侧,该灯罩5内部及与灯座2之间采用常规的方式布置发光单元6及驱动7。在实际应用中,灯罩5还可采用其它样式,该灯罩5整体尺寸稍大于第一端帽3和第二端帽4之间的距离,同时小于上述距离加上端盖内缺口441的总长,从而能满足方便取出的要求。
29.本案的第一端帽3内部为中空结构,一侧开口便于配置灯罩5及灯座2,该第一灯盖1外侧面设计有一个第二线孔31,该第二线孔31内安装一个穿入式防水圈28,从而便于电线传入及防潮作用。为了调整灯盖1在第一端帽3上的位置便于其滑动及固定,可在第一端帽3的外侧面设计一个安装孔32,同时内部设计一个纵向安装的安装板33,灯盖1在对应位置具有长条形的调节孔11,上述调节孔11、安装孔32内配置有固定件12如螺钉与安装板33配合,这样就能对灯盖1的一侧进行安装固定。在实际使用中,还可选择在第二端帽4上设计上述安装孔32。为了对灯罩5进行固定,可在第一端帽3设计第一固定板34和第二固定板35,这两个固定板可均设计成圆弧形从而与灯罩5的顶部形状对应。对应的第二端帽4也设计长半圆形的第三固定板41和第四固定板42,这样能与灯罩5的另一侧配合。同样的为了便于穿线,可在第二端帽4上同样设计第三线孔43,同时在该第三线孔43内布置穿入式防水圈28。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穿入式防水圈28还可换成其它样式结构,同时两个端帽的局部细节还可再优化。为了对灯盖1进行限位卡住,可在第二端帽4的内臂位置设计多个均匀布置的带缺口441的第二挡板44,该第二挡板44整体采用l形设计。
30.上述驱动7还可配置调节色温的模块,这样根据不同的场所使用不同的照明模式,杉树模块可手动调整,也可以采用远程红外调整。
31.上述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方案。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如“上”、“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32.同时,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配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
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方案中的具体含义。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方案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