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5 05:39: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整芯输送带具有强度高、运量大、运输平衡、安全性能优异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煤炭、冶金、化工等行业,整芯输送带的两端需要额外进行连接,传统连接结构往往为皮带扣,不仅容易漏粉造成环境污染,也容易损坏整芯输送带和输送设备的辊筒,因此急需做出改进,此外,由于整芯输送带的承载重量往往数以吨计,因此连接结构需要使该连接足够稳定,同时要让连接位置尽可能平整,以避免不平整可能造成的输送过程的不稳定,且整芯输送带需要循环转动,除对连接结构的材质有较高要求外,其结构也需使其具备更高的韧性,以避免转动过程不稳定甚至连接结构断裂,造成安全事故,基于这种情况,如何才能使整芯输送带两端的连接足够稳定,同时避免其连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及对自身和输送设备的损坏,越来越成为相关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
4.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包括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部设置上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下部设置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下连接部之间设置连接槽,所述上连接部表面贯穿设置上螺孔位,所述下连接部于所述上螺孔位正下方贯穿设置下螺孔位。
5.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位置呈阶梯形过渡。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上部设置上垫片。
7.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部下部与所述下螺孔位对应位置设置下垫片。
8.进一步的,所述上螺孔位、下螺孔位均成排设置,位于同一排的所述上螺孔位的中心连线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平行,所述上螺孔位、下螺孔位的排数不少于2排,设定最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螺孔位、下螺孔位为第一排螺孔位,第一排螺孔位为自攻螺丝位,第二排及更加靠近所述主体部的螺孔位为自选螺丝位。
9.进一步的,所述上螺孔位均为沉头螺孔。
10.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上部中心位置设置上缓冲槽,所述主体部下部等距平行设置下缓冲槽,所述上缓冲槽、下缓冲槽均与所述主体部的中轴线平行,所述上缓冲槽、下缓冲槽均为弧形凹槽。
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12.1、上连接部、连接槽及下连接部使整芯输送带得以与本连接装置贴合并卡接,上
螺孔位、下螺孔位与配套螺丝配合,即可有效保证整芯输送带与本连接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在自选螺丝位,工作人员亦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自攻螺丝或固定螺丝,结合下垫片对下螺孔位强度的保证,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整芯输送带端部连接位置对稳定性的需求;
13.2、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使得整芯输送带与本连接装置连接的同时,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得以与带体厚度持平,结合上螺孔位均为沉头螺孔的设计,以及上垫片对该位置的强度加持,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因不平整造成的输送过程的不稳定;
14.3、整芯输送带转动过程中,上缓冲槽、下缓冲槽使本连接装置即使处于辊筒位置,也能通过自身的收放变形,使本连接装置不至于发生剧烈变形,结合特定材料,即可使本连接装置保持足够韧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转动过程的不稳定甚至连接结构断裂及可能由此造成的安全事故;
15.4、本连接装置为无缝隙整体,同时下连接部的下表面本身没有凸出结构,下垫片除保证下螺孔位强度外,也避免了该位置螺丝的凸出,有效地避免了因漏粉对环境造成污染及对自身和输送设备的损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1-第一连接部,2-上垫片,3-上连接部,4-第二连接部,5-连接槽,6-下缓冲槽,7-上缓冲槽,8-主体部,9-上螺孔位,10-下螺孔位,11-下垫片,12-下连接部,13-自攻螺丝位,14-自选螺丝位,15-带体,16-带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说明更加清楚,结合说明书附图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作进一步描述。
23.实施例1
24.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包括主体部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8上部设置上连接部3,所述主体部8下部设置下连接部12,所述上连接部3与所述下连接部12之间设置连接槽5,所述上连接部3表面贯穿设置上螺孔位9,所述下连接部12于所述上螺孔位9正下方贯穿设置下螺孔位10。
25.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部3包括第二连接部4,所述第二连接部4远离所述主体部8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4与所述主体部8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的连
接位置呈阶梯形过渡。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上部设置上垫片2。
27.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部12下部与所述下螺孔位10对应位置设置下垫片11。
28.进一步的,所述上螺孔位9、下螺孔位10均成排设置,位于同一排的所述上螺孔位9的中心连线与所述主体部8的中轴线平行,所述上螺孔位9、下螺孔位10的排数不少于2排,设定最远离所述主体部8的所述上螺孔位9、下螺孔位10为第一排螺孔位,第一排螺孔位为自攻螺丝位13,第二排及更加靠近所述主体部8的螺孔位为自选螺丝位14。
29.进一步的,所述上螺孔位9均为沉头螺孔。
30.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8上部中心位置设置上缓冲槽7,所述主体部8下部等距平行设置下缓冲槽6,所述上缓冲槽7、下缓冲槽6均与所述主体部8的中轴线平行,所述上缓冲槽7、下缓冲槽6均为弧形凹槽。
31.实施例2
3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还具备另一种设计方式。
33.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部3包括第二连接部4,所述第二连接部4远离所述主体部8一端设置第一连接部1,所述第一连接部1、第二连接部4与所述主体部8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的厚度,所述第一连接部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的连接位置呈斜面过渡。
3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整芯输送带的接头连接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整芯输送带的带头16插入连接槽5,将配套沉头自攻螺丝拧入第一排螺孔位,根据需要选择配套沉头自攻螺丝或者沉头固定螺丝或者二者的组合拧入第二排螺孔位,当需要更强的稳定性时,继续选择合适螺丝拧入第三排甚至更后排的螺孔位,至此即可完成本连接装置的安装,螺丝在第一连接部1位置贯穿上垫片2,螺丝尾部拧入下垫片11且不贯穿,第一连接部1的厚度与带体15的厚度持平,启动输送设备,辊筒即可带动两端已连接的整芯输送带转动,在辊筒位置,上缓冲槽7逐渐扩张进而收缩直至复位,同时下缓冲槽6逐渐收缩进而扩张直至复位,使本连接装置平稳度过辊筒的弧形位置。
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