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的制作方法

2022-06-24 22:48: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相机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


背景技术:

2.随着摄影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更优秀的作品,在雨天拍摄以及水下拍摄时,通常会给相机装上一个相机防水壳来保护相机。由于相机要搭配多种不同的镜头进行拍摄,因此相机防水壳上也设置了相应的接口,通过在接口中安装不同的镜头防护罩来适配保护不同的镜头,以满足摄影的需求。相机防水壳上的接口可以是凹槽卡接结构或者是螺纹安装结构。
3.相机在水下拍照时,通过在相机上加装球面镜头,可以增加相机的拍摄视野。目前,市场上都是采用整圆的球面防水罩,球面防水罩的球形面能够减小拍摄景象的变形,提高拍照质量。但是随着球面镜头的半径增大,相机获取到的视野更广,因此需要半径更大的球面防水罩,导致整体结构变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使用球面防水罩时,存在球面防水罩整体体积大,导致不方便携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球面防水罩的整体体积,本技术提供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包括安装座、固定环以及密封设置在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固定环之间的圆顶透光片;所述固定环和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圆顶透光片包括透光面以及设置在所述透光面相对两边的切面;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经所述圆顶透光片折射后的光线进入的视窗区以及对称分布在所述视窗区两侧的延伸区,所述透光面和两个所述切面在所述安装座上的投影覆盖所述视窗区和所述延伸区。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座上的延伸区分布在视窗区的相对两侧,缩减了原先环状的延伸区,并提供了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安装位置,减小了现有技术方案中安装位置所占用的空间;当圆顶透光片在覆盖延伸区和视窗区并且固定在安装座上时,圆顶透光片和安装座相适配;由于圆顶透光片的透光面的相对两边具有切面,再相比于同等半径的半球形防水罩,缩减了整个圆顶透光片的部分尺寸,并且安装座的尺寸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缩减,最终减小了整个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的体积以及重量,便于携带。
9.可选的,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圆顶透光片的一面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用于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环的轴线位于所述视窗区的中心。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安装在相机防水壳上之后,经圆顶透光片的镜面折射的光线能够很好地从安装环中进入到相机防水壳中的相机传感器内,从而利用圆顶透光片实现成像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安装环的周侧上对称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卡接到相机防
水壳的凹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进行安装时,利用限位块和相机防水壳的凹槽卡接配合,以实现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和相机防水壳之间的快速固定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安装环的周侧上还设置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环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在安装在相机防水壳的接口上之后,安装环能够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之间有良好的密封性,当相机工作在水下环境时,第一密封圈能够对水进行隔离,防止水进入相机防水壳中造成相机损坏的问题。
15.可选的,在所述安装座背离所述安装环的侧面且沿着所述视窗区的边缘设置有增广槽,所述增广槽和所述安装环处于同一轴线;所述增广槽的开口在沿远离所述安装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部光线进入圆顶透光片后,经圆顶透光片折射后逐渐汇聚在一起,并通过安装环进入相机内,此时在开口沿远离安装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的增广槽能够增加光线的进入范围,改善折射后的光线可能被视窗区边缘所阻挡的问题,进一步增加相机的拍摄视野范围。
17.可选的,两个所述切面之间的间距在靠近所述安装座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原先半球形状的凸透镜,减少了圆顶透光片所占用的体积,并且两个切面之间的间距在靠近安装座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两个切面对透光面有较好的支撑。
19.可选的,所述圆顶透光片的边缘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和所述限位环配合的限位槽,所述固定环和所述限位环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槽和限位环的配合作用,使得圆顶透光片能够在安装座上保持相对位置,减少圆顶透光片在安装座上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尽可能避免圆顶透光片受损;并且固定环和限位环抵接,实现了圆顶透光片在安装座上的安装固定。
21.可选的,在所述限位槽的底面设置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圆顶透光片。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顶透光片是通过固定环组装固定在安装座上,因为制造公差以及圆顶透光片公差等原因,圆顶透光片和安装座之间可能会存在间隙,在水下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水进入到安装座和圆顶透光片之间,从而会造成相机损坏的问题;利用限位槽底面的第二密封圈,保证圆顶透光片和安装座之间有较好的密封性,避免水进入到相机防水壳内造成相机损坏的问题。
23.可选的,所述固定环靠近所述切面的侧边延伸设置有第一遮光板;所述固定环靠近两个所述延伸区相对远离的两个侧边延伸设置有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遮光板的高度。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对圆顶透光片边缘进行遮挡,第一遮光板的高度高于第二遮光板的高度,使得相机最后成像时减轻光线从圆顶透光片边缘折射而出现相机拍照质量不好的问题;同时,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还能够提供一个夹持的位置,方便安装。
25.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板在所述切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切面的面积。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遮光板对切面处的光线进行遮挡,尽量减轻光线照亮圆顶透光片的表面而出现相机成像质量不好的问题。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在和同等半径的半球面圆顶透光片相比,相机能够获取到矩形视野范围不变;同时,缩减了整个圆顶透光片的尺寸,使得安装座的尺寸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缩减,减小了整个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的体积以及重量,便于携带;
29.2.安装到相机防水壳上后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够防止在水下使用时防水壳进水的问题;
30.3.能够对圆顶透光片边缘的光线进行遮挡,减轻光线照亮圆顶透光片的表面而出现相机成像质量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施例中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施例中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中沿安装座的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3.图3是本实施例中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实施例中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中沿安装座的长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5.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6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座;11、视窗区;12、延伸区;13、安装环; 131、第一密封槽;132、第一密封圈;133、限位块;14、增广槽;15、限位槽;151、第二密封槽;152、第二密封圈;2、圆顶透光片;21、透光面;22、切面;23、限位环;3、固定环;31、第一遮光板;32、第二遮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9.为了满足在不同环境下的摄影需求,人们通常会在有水的环境中给相机装上一个相机防水壳来保护相机。尤其是在海水中,为了拍摄到海底更好的画面,要给相机搭配多种不同的镜头进行拍摄,因此相机防水壳上也设置了相应的接口,通过安装不同的镜头防护罩来适配不同的镜头,以满足摄影的需求。相机防水壳的接口一般设置为凹槽结构或者是螺纹结构,通过将镜头防护罩卡接进凹槽内或者螺纹安装在相机防水壳上,并做防水处理,以满足防水需求。
40.相机在水下拍照时,通过在相机上加装球面镜头,可以增加相机的拍摄视野。目前,针对相机安装球面镜头的,市场上都是采用整圆的球面防水罩,球面防水罩的球形面能够减小拍摄景象的变形,提高拍照质量。但是最后相机成像都是矩形,并且随着球面镜头的半径增大,相机获取到的视野更广,因此需要半径更大的球面防水罩,导致整体结构变大,携带不方便。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
42.参照图1和图2,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包括安装座1、圆顶透光片2和固定环3。圆顶透光片2设置在安装座1和固定环3之间,并且固定环3和安装座1固定连接。圆顶透光片2包括透光面21以及设置在透光面21相对两边的切面22,通过两个切面22对整个透光面21进行支撑。两个切面22之间的间距在靠近安装座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透光面21为凸型,且透光面21的长度方向和安装座1的长度方向相同;并且透光面21和两个切面22在安装座1上的投影覆盖视窗区11和延伸区12,使得圆顶透光片2能够和安装座1进行适配。设置两个切面22,使得圆顶透光片2由原先的半球形状,在光垂直入射方向上逐渐形成截面为长方形状。在和同等半径的半球形的透光片相比,缩减了整个圆顶透光片2的尺寸,并且使得安装座1的尺寸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缩减,减小了整个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的体积以及重量,便于携带。圆顶透光片2可以由玻璃材质制成,也可以由透明的塑料制成,以达到较好的光线折射,优选为玻璃材质。
43.参照图2和图3,安装座1上设置有经圆顶透光片2折射后的光线进入的视窗区11以及对称分布在视窗区11两侧的延伸区12,圆顶透光片2在安装座1上的投影覆盖视窗区11和延伸区12。其中,视窗区11为安装座1上开设的通孔,通孔能够将经圆顶透光片2折射的光线传播至相机内的cmos中。延伸区12为安装座1在视窗区11两侧延长的部分。通过安装座1上的视窗区11以及对称分布在视窗区11两侧的延伸区12,对圆顶透光片2进行适配性安装固定。
44.参照图3和图4,安装座1包括安装环13。安装环13设置在安装座1远离圆顶透光片2的一面,安装环13用于将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固定连接。并且安装环13和安装座1上的通孔相通,安装环13的轴线位于视窗区11的中心,使得经过视窗区11的光线能够均匀进入相机中,实现最后画面的画幅中心稳定。
45.安装座1上还设置有增广槽14,增广槽14位于安装座1背离安装环13的一侧,且增广槽14沿着视窗区11的边缘设置。增广槽14和安装环13相同并且处于同一轴线,增广槽14的开口在沿远离安装环1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外部光线进入圆顶透光片2后,经圆顶透光片2折射后逐渐汇聚视窗区11内。由于增广槽14的开口在沿远离安装环1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增加光线的进入范围,改善折射后的光线可能被视窗区11边缘所阻挡的问题。
46.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环13的周侧上设置有第一密封槽 131,第一密封槽 131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32,第一密封圈132的厚度要厚于第一密封槽 131的深度,使得第一密封圈132能够在安装环13周侧显露出来。在进行安装环13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安装过程中,第一密封圈132能够发生形变,从而实现安装环13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之间的密封,防止在水下使用时相机防水壳进水。在安装环13的周侧上对称设置有限位块133,通过限位块133和相机防水壳上的凹槽配合,以实现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和相机防水壳的接口之间的快速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环13的周侧上还可以设置螺纹,通过螺纹配合,来适配不同相机防水壳上的接口。
47.参照图4和图6,安装座1远离安装环13的一侧还设置有限位槽15,圆顶透光片2的边缘设置有和限位槽15配合的限位环23,通过限位槽15来限制圆顶透光片2的移动。固定环3设置在限位槽15的上方,通过固定环3和限位环23的抵接,实现对圆顶透光片2的固定作用。本实施例中,固定环3通过螺栓设置在安装座1上,方便对圆顶透光片2进行更换清洗。
48.在限位槽15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二密封槽151,第二密封槽151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52,第二密封圈152的厚度要厚于第二密封槽151的深度,使得当限位环23位于限位槽15内时,在固定环3的抵接作用下,第二密封圈152能够发生形变,从而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49.参照图1和图2,固定环3上设置有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均设置在固定环3远离圆顶透光片2的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板31延伸设置在固定环3靠近切面22的侧边;第二遮光板32延伸设置在固定环3靠近两个延伸区12相对远离的两个侧边;并且第一遮光板31的高度高于第二遮光板32的高度。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首尾相连,使得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结构较为稳定,并且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还能够提供一个夹持的位置,方便对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进行安装。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对圆顶透光片2边缘进行遮挡,减轻光线照亮圆顶透光片2的表面而出现相机成像质量不好的问题。其中,第一遮光板31的高度低于第二遮光板32的高度,减少光线从垂直圆顶透光片2长度方向上进入相机内。
50.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依照相机的画幅比例,将带切面的圆球状镜头罩上的圆顶透光片2进行切除形成两个切面22和一个凸形的透光面21。并且将圆顶透光片2固定在安装座1上。此时圆顶透光片2和安装座1相适配,形成了在光垂直入射方向上截面近似为长方形状的圆顶透光片2,相比于同等半径的半球面凸透镜,整个圆顶透光片2的尺寸发生了缩减,进而使得安装座1的体积减小,减轻了重量。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