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22:02: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工程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地基基础验收中,桩基础的承载力检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目前,静载试验是检测基桩抗压承载力的一种方法。通常,静载试验最为普遍采用的是压重平台反力方式,即在桩顶上放置千斤顶和横向铺设大型钢梁,钢梁上均匀堆放砼块或钢块等重物,以上这些设备组成了测试装置。试验总体上像是天平的工作原理,加入多少块重物,表示基桩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3.在配重块吊装和堆放过程中,容易使配重块在承载结构上分布不集中而造成测试装置受力偏移,造成测试结果的偏差。且传统的测试装置,吊装配重块时,会对测试装置的承载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力,导致承载结构发生损坏或者变形,进而出现配重块掉落等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其他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配重块在承载机构上分布不集中,且测试装置容易受到大的冲击力而造成损坏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梁体、衔接架体、承载机构。所述衔接架体安装于支撑梁体的上方;所述承载机构通过若干个缓冲机构与衔接架体相连接,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主架体,所述主架体的上方设有承载支板,所述承载支板横截面呈v字形结构,且承载支板最底端位于主架体的中端。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体下方设置有工程桩,所述工程桩与支撑梁体之间设有千斤顶。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衔接架体包括上层支撑板、下层支撑板以及若干个中间层支撑块,所述中间层支撑块设于上层支撑板与下层支撑板之间,所述缓冲机构穿过上层支撑板。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支撑块横截面呈梯形结构,所述中间层支撑块宽度较窄的一端朝向上层支撑板,所述中间层支撑块宽度较宽的一端朝向下层支撑板。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层支撑板对应缓冲机构的位置贯穿有让位孔,所述缓冲机构穿过让位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上套筒、上层缓冲弹簧、上层支撑环、下层缓冲弹簧以及下定位杆,所述上套筒固定于承载机构上,所述上套筒依次穿过上层支撑环和让位孔,所述下定位杆固定于下层支撑板上,所述上层缓冲弹簧支撑于上层支撑环与承载机构之间,所述,所述上层支撑环的端面与上层支撑板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下层缓冲弹簧嵌套于下定位杆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套筒朝向定位杆的一端设有内凹的嵌套槽,所述定位杆嵌入嵌套槽内。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套筒靠近承载机构的一端设有上层固定板,所述上层固定板固定于承载机构上。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定位杆靠近下层支撑板的一端设有下层固定板,所述下层固定板固定于下层支撑板上。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支撑梁体上设置了衔接架体、缓冲机构和承载机构,在承载支板的结构设置下,可使配重物放置至承载支板上后,由配重物本身的重力下,朝向承载支板最低点位置进行移动,使配重物能够集中,且重量能够集中在支撑梁体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其受力更加集中,避免重量发生偏移而造成检测误差,以提高检测的精度;在缓冲机构的设置下,能够对承载机构起到缓冲作用,以降低配重物吊装配重块时对承载结构造成的冲击力。
1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17.无疑的,本技术的此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下文以多种附图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为更加显见。
1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个或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20.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衔接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支撑梁体;
28.2、千斤顶;
29.3、工程桩;
30.4、衔接架体;
31.41、上层支撑板;42、下层支撑板;43、中间层支撑块;44、让位孔;
32.5、缓冲机构;
33.51、上套筒;511、嵌套槽;512、上层固定板;52、上层缓冲弹簧;53、上层支撑环;54、下层缓冲弹簧;55、下定位杆;551、下层固定板;
34.6、承载机构;
35.61、主架体;62、承载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41.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化cp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梁体1、衔接架体4、承载机构6。所述支撑梁体1下方设置有工程桩3,所述工程桩3与支撑梁体1之间设有千斤顶2。
43.参照图1、2和4,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衔接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4.所述衔接架体4安装于支撑梁体1的上方;所述承载机构6通过若干个缓冲机构5与衔接架体4相连接,所述承载机构6包括主架体61,所述主架体61的上方设有承载支板62,所述承载支板62横截面呈v字形结构,且承载支板62最底端位于主架体61的中端。在承载支板62的结构设置下,可使配重物放置至承载支板62上后,由配重物本身的重力下,朝向承载支板62最低点位置进行移动,使配重物能够集中,且在承载支板62最低点设置在主架体61的中端下,能将配重物集中在主架体61的中端,使其重量能够集中在支撑梁体1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其受力更加集中,避免重量发生偏移而造成检测误差,以提高检测的精度。
45.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衔接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46.所述衔接架体4包括上层支撑板41、下层支撑板42以及若干个中间层支撑块43,所述中间层支撑块43设于上层支撑板41与下层支撑板42之间,所述缓冲机构5穿过上层支撑板41。在缓冲机构5的设置下,能够对承载机构6起到缓冲作用,以降低配重物吊装配重块时对承载结构6造成的冲击力。
47.所述中间层支撑块43横截面呈梯形结构,所述中间层支撑块42宽度较窄的一端朝向上层支撑板41,所述中间层支撑块42宽度较宽的一端朝向下层支撑板42。在中间层支撑块43的结构设置下,能提高其支撑作用,同时能够底稿衔接架体4的整体支撑的稳定。
48.参照图2-3,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衔接架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9.所述上层支撑板41对应缓冲机构5的位置贯穿有让位孔44,所述缓冲机构5穿过让位孔44。
50.所述缓冲机构5包括上套筒51、上层缓冲弹簧52、上层支撑环53、下层缓冲弹簧54以及下定位杆55,所述上套筒51固定于承载机构6上,所述上套筒51依次穿过上层支撑环53和让位孔44,所述下定位杆55固定于下层支撑板42上,所述上层缓冲弹簧52支撑于上层支撑环53与承载机构6之间,所述,所述上层支撑环53的端面与上层支撑板41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下层缓冲弹簧54嵌套于下定位杆55上。在上层缓冲弹簧52、下层缓冲弹簧54的配合下,可对承载机构6起到双层结构的缓冲,并由分别由上层支撑板41和下层支撑板42对上层缓冲弹簧52、下层缓冲弹簧54起到支撑,以提高对承载机构6的缓冲能力。
51.所述上套筒51朝向定位杆55的一端设有内凹的嵌套槽511,所述定位杆55嵌入嵌套槽511内。通过定位杆55与嵌套槽511相配合的作用下,能使定位杆55引导上套筒51竖直上下移动,避免上套筒51发生偏移而造成缓冲失效。
52.所述上套筒51靠近承载机构6的一端设有上层固定板512,所述上层固定板512固定于承载机构6上。所述下定位杆55靠近下层支撑板42的一端设有下层固定板551,所述下层固定板551固定于下层支撑板42上。
53.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特定处理步骤或材料,而应当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此类特征的等同替代。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限制。
54.说明书中提到的“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说明书通篇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或“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指同一个实施例。
55.此外,所描述的特征或特性可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例如厚度、数量等,以提供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技术无需上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细节便可实现或者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组件、材料等实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