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洪挡墙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2:05: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防洪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防洪挡墙。


背景技术:

2.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且危害程度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防洪工作是一项各地十分重视且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重要工作。在防洪措施方面,修建防洪工程是防范重大灾害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河道防洪标准和防洪难度也逐步增大。在洪涝灾害突发的紧急情况下,一般需要依靠人工搬运沙袋的方式进行抗洪抢险,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并且抢险效率较低。防洪墙在河道防洪实践中应用较多,可有效缓解洪水带来一系列的危害。现有技术中的防洪墙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永久性挡土墙,二是应急式可拆卸防洪挡板。
3.永久性挡土墙是指在河道的防洪侧按照防洪要求修建的挡土墙,其优点是安全可靠,并且可较长时间发挥防洪作用;但是,永久性挡土墙将两侧隔离开,不便于通行,还影响两侧的生态连续性,并且阻挡了观测视线,不利于河道周边的景观观赏性。可拆卸防洪挡板是综合考虑防洪和观赏、通行等因素而提出的,在河道两岸预先修建基座;待需要防洪保障时,将提前组装的挡板安装在基座上,形成临时性防洪挡板。其优点是可较为灵活地根据洪水情况来进行组装,对河道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是,组装工程量较大,费时费力,为提高组装速度常需要较多组装人员,并且组装人员常需要在冒雨等较恶劣的情况下作业。因此,现有技术中的防洪墙存在难以实现对环境影响小且防洪作业工程量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洪墙存在难以实现对环境影响小且防洪作业工程量小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防洪挡墙。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防洪挡墙,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立柱,所述立柱的两侧均开设有两端呈开口设置的条形槽,两个所述条形槽之间滑动设置有匹配的防洪板,所述基座的顶部开设有与防洪板相对应的插槽,所述插槽的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与条形槽相连通的滑槽,且防洪板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条形槽靠近顶端和底端的槽底位置处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滑动设置有匹配的卡块,且活动槽的槽底与卡块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防洪板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卡块相对应的卡槽,且卡块与对应的卡槽卡合设置,所述立柱内开设有腔体,所述卡块靠近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延伸至腔体内,且拉杆与腔体滑动连接,所述拉杆与腔体之间安装有偏心组件。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偏心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腔体内的转杆,所述转杆靠近顶端和底端的杆壁上均固定套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上表面对称铰接有偏心杆,所述偏心杆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拉杆相铰接,所述立柱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转杆的顶端延伸至环形凹槽内,且转杆与环形凹槽的槽底转动连接。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条形槽与滑槽的截面相同,所述条形槽与滑槽内均安装有与防洪板侧边相适应的密封条。
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条形槽靠近顶部的位置处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下表面与防洪板的顶部相贴合。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杆的顶端同轴连接有转柄,所述转柄位于环形凹槽内设置。
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口处开设有环形豁口,所述环形豁口内设有环形封板,所述环形封板的外圈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密封圈,且环形封板通过密封圈与环形豁口卡合连接。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块远离弹簧的一端呈向下倾斜的弧形结构设置。
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条形槽靠近顶端的槽底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为顶端开口设置,所述定位块与安装槽的底端之间安装有螺栓。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防洪挡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该防洪挡墙,通过设置基座、立柱、条形槽、防洪板、插槽、滑槽、卡块、弹簧、卡槽、腔体、转杆、拉杆和偏心组件,转动腔体内的转杆配合偏心组件方便拉动拉杆沿着活动槽的槽底滑动,从而方便带动卡块与卡槽分离,便于防洪板沿着条形槽和滑槽下滑,从而将防洪板收入基座的插槽内,拉动防洪板上升复位,配合偏心组件使卡块与卡槽卡合,即可对防洪板进行位置锁定,使得防洪板不仅对环境影响小,而且方便根据防洪需要对其位置快速调整。
16.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使得防洪板可根据防洪需要对其位置进行快速调整,不仅防洪作业工程量小,而且实现了对环境影响小的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防洪挡墙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19.图中:1基座、2立柱、3条形槽、4防洪板、5插槽、6滑槽、7卡块、8弹簧、9卡槽、10腔体、11拉杆、12转杆、13转盘、14偏心杆、15环形凹槽、16定位块、17转柄、18环形封板、19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参照图1,防洪挡墙,包括基座1,基座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立柱2,立柱2
的两侧均开设有两端呈开口设置的条形槽3,两个条形槽3之间滑动设置有匹配的防洪板4,基座1的顶部开设有与防洪板4相对应的插槽5,方便对防洪板4进行隐藏,插槽5的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与条形槽3相连通的滑槽6,且防洪板4与滑槽6滑动连接,条形槽3与滑槽6的截面相同,条形槽3与滑槽6内均安装有与防洪板4侧边相适应的密封条,提高防洪板4与条形槽3和滑槽6之间的密封性。
23.参照图1-2,条形槽3靠近顶端和底端的槽底位置处均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内滑动设置有匹配的卡块7,且活动槽的槽底与卡块7之间连接有弹簧8,卡块7远离弹簧8的一端呈向下倾斜的弧形结构设置,使得防洪板4在需要使用时,直接上推即可进行自动卡合定位,防洪板4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卡块7相对应的卡槽9,且卡块7与对应的卡槽9卡合设置,立柱2内开设有腔体10,卡块7靠近弹簧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11,拉杆11延伸至腔体10内,且拉杆11与腔体10滑动连接,控制拉杆11沿着活动槽的槽底滑动方便带动卡块7与卡槽9分离,便于防洪板4滑入插槽5内进行隐藏,拉杆11与腔体10之间安装有偏心组件,方便带动拉杆11滑动。
24.参照图2,偏心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腔体10内的转杆12,立柱2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环形凹槽15,转杆12的顶端延伸至环形凹槽15内,且转杆12与环形凹槽15的槽底转动连接转杆12的顶端同轴连接有转柄17,转柄17位于环形凹槽15内设置,方便控制转杆12的转动。转杆12靠近顶端和底端的杆壁上均固定套接有转盘13,转盘13的上表面对称铰接有偏心杆14,偏心杆14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拉杆11相铰接,转动套接有转盘13的转杆12,配合铰接的偏心杆14方便带动拉杆11沿着活动槽的槽底滑动。
25.参照图1-2,条形槽3靠近顶部的位置处设有定位块16,定位块16的下表面与防洪板4的顶部相贴合,起到定位作用,便于防洪板4快速复位。条形槽3靠近顶端的槽底位置处开设有安装槽19,安装槽19为顶端开口设置,定位块16与安装槽19的底端之间安装有螺栓,方便对定位块16进行拆卸,从而便于根据需要对防洪板4进行更换。
26.参照图2,环形凹槽15的槽口处开设有环形豁口,环形豁口内设有环形封板18,环形封板18的外圈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密封圈,且环形封板18通过密封圈与环形豁口卡合连接,方便对环形凹槽15进行隐藏,同时提高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27.工作原理:当防洪板4不需要使用时,转动套接有转盘13的转杆12,配合铰接的偏心杆14方便带动拉杆11沿着活动槽的槽底滑动,从而带动卡块7与卡槽9分离,便于防洪板4滑入插槽5内进行隐藏,当防洪板4需要进行使用时,上推防洪板4沿着条形槽3滑动,卡块7的弧形端部受到挤压后将滑入活动槽内并压缩弹簧8,当防洪板4顶端与定位块16贴合时,弹簧8带动卡块7复位使其与对应的卡槽9卡合,即可对防洪板4的位置进行锁定,实现防洪效果。
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