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13:14: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


背景技术:

2.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分两类,一类为血肿腔穿刺引流术,另一类为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经颅穿刺扭钻碎吸血肿清除术是在盲穿下操作执行血肿部分清除及引流管置入术,全程非直视操作,容易造成脑组织和邻近血管的损伤,如遇血管畸形等情况会造成致命出血而无法有效止血。而传统的开颅手术需使用牵开器人工操作,如非技术熟练的高年资医师会出现维持术野困难,不稳定甚至误伤周围正常脑组织和血管的情况发生。
3.既往的牵开器在置入过程中,不能观察到牵开器头端的结构,在置入牵开器的过程中,可能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组织。直视下处理脑深部病变时,既往的牵开器靠一金属片对脑组织进行牵拉,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在处理脑脑深部病变时,如脑出血手术治疗时,传统方法为先通过脑穿针穿刺血肿,抽吸证实在血肿腔内,抽吸减压后拔出脑穿针,再按照脑穿针的穿刺方向置入牵开装置,目前再次置入牵开装置时偏离血肿腔的机会较大。
4.申请人在先申请过专利号为cn213552031u一种可视穿刺牵开导引导管牵开器,通过在探入器上安装牵开球囊扩张脑组织方便牵开器的植入,避免损伤脑组织,同时在探入器上安装可视系统,通过在探入器上安装的可视系统,让操作者可以在置入牵开器的过程中能够观察牵开器前方的组织结构,从而避免在置入牵开器的过程中对重要血管和组织的损伤,该装置在脑穿刺手术中具有非常好的实际使用效果。
5.但是随着在实际手术中的应用,申请人又发现问题,其中的牵开器的尺寸相较于探入器来说比较大,在置入牵开器的时候,牵开器从探入器端部脱出后缺少用于依托固定的支撑,在置入过程中容易晃动不稳定;牵开器的把手与牵开器的套管之间缺少过度,手术时皮肤容易卡在把手上影响手术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牵开器在置入过程中缺少用于依托固定的支撑容易晃动不稳定,以及手术时皮肤容易卡在把手上影响手术操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内套管对牵开器进行支撑,同时在牵开器上延伸出与牵开器套管锥度相同的延长连接段的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包括导引导管、内套管和牵开器,其中导引导管上套装内套管,牵开器匹配套装在内套管上,所述导引导管分为探入端和接驳端,其中接驳端分叉为三个接头,分别为抽吸管接头、穿刺针接头和气囊填充接头,导引导管内部纵向分为三个腔室,分别为抽吸管、穿刺针安装腔和导流腔, 其中抽吸管接头与抽吸管连通,抽吸管延伸至导引导管的探入端,并且在探入端的侧面设置有抽吸孔,穿刺针接头与穿刺针安装腔连通,穿刺针安装腔贯穿
导引导管,气囊填充接头与导流腔连通;导引导管靠近探入端的管体外侧密闭环绕有牵开气囊,导流腔至少延伸过牵开气囊的上侧,并且导流腔与牵开气囊之间设置有气囊填充孔,导流腔与牵开气囊通过气囊填充孔连通,且牵开气囊填充膨胀后呈圆柱形;
8.内套管匹配套装在导引导管上,且内套管上设置有用于匹配支撑牵开器的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牵开器为锥形结构,牵开器弧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延长连接段,通过延长连接段安装把手,内套管的上限位台与锥形牵开器阔口端的内壁相切形成支撑,内套管的下限位台与锥形牵开器窄口端的内壁相切形成支撑。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牵开器采用空心透明的锥形套管制成,空心透明的锥形套管上设置有刻度。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牵开器上设置的刻度为内置在锥形套管壁内部。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上限位台的尺寸与牵开器的上端口内径向匹配,下限位台的尺寸与牵开器的下端口内径相匹配,内套管的下限位台设置在内套管的下端,做为内套管向脑组织探入的头端,并且所述的下限位台为仿锥型。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导引导管、内套管和牵开器均采用透明医用pvc塑料制成。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牵开器的内壁上预埋有金属构件,所述金属构件沿牵开器的内壁以及延长连接段和把手进行铺设。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所述的导引导管的管身为椭圆形,内套管的内腔为椭圆形,内套管套装在导引导管椭圆形的管身上。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穿刺针包括了针芯和引流管,针芯套装在引流管中,所述针芯包括光纤杆和摄像头,光纤杆套装在引流管中,光纤杆的端部安装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包括镜头、保护罩和套筒,其中的保护罩为透明的圆柱形壳体,保护罩的头端为圆弧形,保护罩的后端与镜头相匹配,保护罩安装在镜头的前方用于保护镜头,套筒套装在镜头和保护罩外侧固定保护罩和镜头的连接部位。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引流管的探入端向内收口形成内挡台,摄像头上套筒形成挡台与引流管的内挡台相抵进行限位,保护罩的圆弧形头端伸出引流管外。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镜头周围设置有光源。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本技术通过牵开气囊对脑组织的牵拉力大小均衡、稳定,方便控制, 且形成一圆柱状脑组织隧道,方便筒状牵开器械置入。通过导引导管、内套管和牵开器之间采用匹配套装的方式,且三者之间的套装关系相对紧密,不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有效的保证的手术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
20.通过牵开气囊与内套管和牵开器之间进行配合的方式进行牵开器的置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在牵开置入过程中对脑组织的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同时内套管内通道的直径与导引导管的外径一致,该结构可让内套管沿穿刺导引导管向目标位置置入,避免偏移。内套
管上设置的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对牵开器进行限制,提高牵开器置入的稳定性,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21.锥形的牵开器弧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延长连接段,通过延长连接段安装把手, 延长连接段的锥度同牵开器管体部分的锥度相同,该结构可避免手术时皮肤卡在把手上,也可在置入深度不够时做适当延伸置入而不至于破坏脑组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导引导管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技术导引导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内套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技术牵开器的多角度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技术导引导管、内套管和牵开器配合套装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技术圆形导引导管的截面示意图。
30.图9是本技术扁圆形导引导管的截面示意图。
31.图10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11是安装有金属构件的牵开器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12是图4中b部穿刺针针头局部放大剖视图。
34.图13是穿刺针针头的结构以及安装图。
35.图14是另一种内套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5是图14中内套管分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中标号:导引导管1,内套管2,牵开器3,可视光纤主机4,气囊填充主机5,抽吸机6,抽吸管接头11,穿刺针接头12,引流管121,光纤杆122,摄像头123,气囊填充接头13,牵开气囊14,抽吸管16,穿刺针安装腔17,导流腔18,抽吸孔19,上限位台21,下限位台22,牵开套筒31,把手32,延长连接段33,气囊填充孔15,金属构件34,镜头71,保护罩72,套筒73。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解决牵开器的尺寸相较于导引导管来说比较大,在置入牵开器的时候,牵开器从导引导管端部脱出后缺少用于依托固定的支撑,在置入过程中容易晃动不稳定;牵开器的把手与牵开器的套管之间缺少过度,手术时皮肤容易卡在把手上影响手术操作的问题。
39.实施例1:本技术所述的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包括探入主体导引导管1,匹配套装在导引导管1外侧的内套管2,以及套装在内套管2外侧的牵开器3,其中的导引导管1是采用pvc医用塑料制作而成的细长中空管,并且所述导引导管1的尺寸较细,方便进行脑部手术的时候利用导引导管1做脑组织探入,从而避免重要血管和组织的损伤。
40.如图5所示,内套管2同样采用pvc医用塑料制作,同时内套管2的内径与导引导管1的外径尺寸相当,内套管2套装在导引导管1上,并且能够沿导引导管1的外壁上下移动,当
导引导管1探入脑组织中进行穿刺抽吸后,保持导引导管1的位置不动,将内套管2沿导引导管1向目标位置置入,可以有效的避免再置入导致的位置偏移,提高手术的效率以及安全性。
41.如图6所示,牵开器3为锥形结构的中空管,牵开器3上端口的直径较大,下端口的直径较小,牵开器3套装在内套管2上,(在先专利的牵开器是直接套装在导引导管上,但是锥形的牵开器难以 与较细的导引导管完全匹配,这就导致了在完成穿刺引流步骤后,进行牵开器置入的时候,较细的导引导管只能做为置入方向的引导,牵开器与导引导管之间具有较大的缝隙,手动置入牵开器时缺乏依托,容易因为手动导致牵开器与脑组织之间产生磕碰,损伤脑组织)利用内套管2作为牵开器3的内衬,避免尺寸较大的牵开器在置入时缺少依托容易磕碰附近的脑组织,造成脑组织损伤。
42.如图5所示,内套管2上分别设置上限位台21和下限位台22, 上限位台21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以内套管2的中轴为中心设置绕内套管的圆形挡台,或是同样以内套管2中轴为中心环形阵列设置在内套管外侧的多个支撑柱等。
43.如图7所示,上限位台21的尺寸与牵开器3的上端口内径向匹配,下限位台22的尺寸与牵开器3的下端口内径相匹配,套装方式采用内套管2套装在导引导管1上,牵开器3套装在内套管上并且内套管的上限位台21和下限位台22分别支撑牵开器3的上端和下端,从而将牵开器的位置限定,确保牵开器3不会发生晃动。
44.进一步为了方便置入,内套管的下限位台22设置在内套管的下端,做为内套管向脑组织探入的头端,并且所述的下限位台22为仿锥型,牵开器3的下端口与仿锥型下限位台22的上半段相匹配,仿锥型的下限位台22便于内套管沿圆柱状脑组织隧道置入,避免损伤脑组织。
45.如图3和图4所示,导引导管1分为下端较细的探入端和上端方便握持固定的较粗的接驳端,所述接驳端为三叉结构,将接驳端分为三个接头,分别是用于和抽吸机6连接的抽吸管接头11,用于安装穿刺针的穿刺针接头12,以及用于安装气囊填充主机5的气囊填充接头13。
46.如图10所示,导引导管1的内部沿纵向设置三个分别连通接驳端三个接头的腔室,三个腔室分别为抽吸管16、穿刺针安装腔17和导流腔18。
47.其中抽吸管接头11与抽吸管16连通,抽吸管16延伸至导引导管1的探入端的端部,并且在探入端的侧面设置有抽吸孔19,完成穿刺引流后,利用抽吸机连通抽吸管对穿刺部位抽吸。
48.穿刺针接头12与穿刺针安装腔17连通,并且穿刺针安装腔17贯穿导引导管1形成通路,脑穿刺针可以直接通过穿刺针接头12和穿刺针安装腔17伸出导引导管1进行脑穿刺,穿刺完成后将穿刺针抽出,导引导管1继续留在穿刺位置,用来对后续的牵开操作进行引导。
49.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技术中所使用的穿刺针包括了针芯和引流管121,针芯套装在引流管121中,现有的穿刺针针芯一般采用尖锐的金属制作,本技术所述的可视脑深部手术穿刺引流牵开导引导管用于脑部手术,脑组织比较柔软精细,尖锐金属器械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容易划伤脑组织,不利于手术的进行,发明人经过实际应用发现利用较细的硬质光纤同样能够达到脑组织穿刺的效果,一般的硬质可视光纤杆直径在1.8mm左右,即便较大的
摄像头其直径也仅有2.2mm左右,能够满足脑组织穿刺的需求。
50.因此本技术中利用改造的可视光纤作为穿刺针的针芯,所述针芯包括光纤杆122和摄像头123,光纤杆122套装在引流管121中,光纤杆122的端部安装摄像头123,所述摄像头123包括镜头71、保护罩72和套筒73,其中的保护罩72为透明的圆柱形壳体,保护罩72的头端为圆弧形,所述的头端用于向脑组织中探入进行穿刺,保护罩72的后端与镜头71相匹配,保护罩72安装在镜头71的前方用于保护镜头71,防止镜头收到污损;套筒73套装在镜头71和保护罩72外侧,保护罩72安装在镜头71上以后,利用套筒73套装在外侧将保护罩72和镜头71固定在一起,套筒73主要固定保护罩72和镜头71的连接部位,因此保护罩72圆弧形的头端探出到套筒73的外面;同时套装在镜头和保护罩外侧的套筒形成挡台。
51.引流管121的探入端向内收口形成内挡台,光纤杆122和摄像头123形成的针芯套在引流管121中,摄像头123上套筒73形成挡台与引流管121的内挡台相抵形成限位,使保护罩72的圆弧形头端能够伸出引流管121外并固定,防止针芯过度穿出。
52.穿刺后光纤杆122和摄像头123形成的针芯回拉,引流管121与针芯之间出现间隙进行引流。
53.如图10所示,气囊填充接头13与导流腔18连通,导引导管1靠近探入端的管体外侧密闭环绕有牵开气囊14,导流腔18至少延伸过牵开气囊14的上侧,并且导流腔18与牵开气囊14之间设置有气囊填充孔15,导流腔18与牵开气囊14通过气囊填充孔15连通;穿刺完成后,导引导管1继续滞留在穿刺位置,此时通过气囊填充主机5连接气囊填充接头13通过导流腔18向牵开气囊14中冲入填充气体或是填充液体,从而利用膨胀的气囊将周边的脑组织撑开,减少了传统牵开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气囊填充主机5具有抽吸功能,可以对气囊进行填充和抽吸,类似于具有充放功能的抽气机。该牵开气囊对脑组织的牵拉力大小均衡、稳定,方便控制, 且形成一圆柱状脑组织隧道,方便筒状牵开器械置入。
54.目前的牵开气囊所有的牵开都是梭型,梭型的气囊两端收窄中间宽,膨胀牵开不均匀,导致脑组织形成的牵开通道同样为梭形的不规则体,置入牵开器的时候还需要对梭形通道的收窄部位进行再次撑开,对脑组织的损伤依然存在,达不到气囊牵开的目的。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如图7所示,本技术提出的牵开气囊14在填充后形成圆柱形的,圆柱形的气囊能够牵开支撑起一个周围支撑结构均匀的圆柱通道,置入牵开器时,均匀的通道避免二次牵开支撑造成的伤害,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55.牵开气囊填充后呈圆柱形的方式有多种,此处发明人采用将牵开气囊的气囊壁通过计算设计成不同的厚度,利用不同厚度的气囊壁其膨胀系数不同,使气囊在填充后最终呈现的结构为圆柱形。
56.牵开气囊本身一般采用橡胶或是乳胶等材料制作,在膨胀过程中,不同厚度的橡胶或是乳胶膨胀系数不同,通过设计气囊壁不同位置的厚度,使气囊在牵开至极限的状态下整体呈现圆柱形的效果。
57.牵开器3为锥形筒结构,牵开器3弧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延长连接段33,通过延长连接段33安装把手32,内套管2的上限位台21与锥形牵开器3阔口端的内壁相切形成支撑。
58.膨胀的牵开气囊14在撑开脑组织形成脑组织隧道后,将内套管2以及匹配套装在内套管上的牵开器3一起沿着导引导管1向下移动,并且如图7所示,导引导管1、内套管2和
牵开器3之间均采用匹配套装的方式,三者之间的套装关系相对紧密,不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有效的保证的手术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
59.当内套管2和牵开器3下移至膨胀的牵开气囊14上端时,一边对牵开气囊14进行放气一边继续下移内套管2和牵开器3,内套管2对气囊进行自上向下进行挤压覆盖,内套管2和牵开器3对牵开气囊14做置换,当放气结束后气囊贴附在导引导管1上,内套管2和牵开器3替换牵开气囊对脑组织的支撑完成牵开器3的置入。置入完成后,将导引导管1和内套管2取出,只留下牵开器3继续撑开脑组织手术部位,形成手术操作通道供后续手术使用。
60.通过该方式进行牵开器的置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在牵开置入过程中对脑组织的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同时内套管2内通道的直径与导引导管1的外径一致,该结构可让内套管沿穿刺导引导管向目标位置置入,避免偏移。内套管2上设置的上限位台21和下限位台22对牵开器3进行限制,提高牵开器3置入的稳定性,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61.如图6所示,锥形的牵开器3弧面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延长连接段33,通过延长连接段33安装把手32, 延长连接段33的锥度同牵开器管体部分的锥度相同,该结构可避免手术时皮肤卡在把手上,也可在置入深度不够时做适当延伸置入而不至于破坏脑组织。
62.实施例2:如图11所示,进一步在牵开器3的内壁上预埋有金属构件34,所述金属构件34沿牵开器的内壁以及延长连接段33和把手32进行铺设,牵开器3采用医用pvc塑料制成,金属构件34镶嵌在塑料壁内,金属构件34的表面裸漏在外,并且与牵开器3的表面平齐。
63.利用金属构件34可以增强牵开器的结构强度,同时利用金属构件增强强度的把手32可驳接市面上主流扶持杆,方便牵开器的固定,而且因为金属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可通过镶嵌有金属构件34的把手32进行形变,从而改变牵开通道的方向,有利于手术术野的暴露。
64.进一步,可以利用金属构件34上端弯折代替所述的把手,即将金属构件34沿着牵开器的内壁以及延长连接段33进行镶嵌,延长连接段33上不在设置塑料把手,金属构件34超出延长连接段33的部分进行弯折形成牵开器的把手。
65.金属构件可以与地连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做为地线使用。例如在手术过程中,金属材质的吸引器可作为双极电凝的一级,牵开器上的金属构件作为双极电凝的另一级,从而使吸住即凝住变成可能,大大减少止血难度。
66.实施例3:牵开器3采用空心透明的锥形套管制成,空心透明的锥形套管的上设置有刻度,通过刻度可以准确的知道置入深度,由于牵开器3在置入后,外侧壁与脑组织之间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因此所述的刻度最好式设置在锥形套管的内侧壁上,方便观察。
67.进一步,牵开器3上设置的刻度可以采用内置在锥形套管壁内部,通过将能够突出显示的具有标识作用的线条或颗粒融进锥形管道的管道壁中形成刻度线标识,例如在进行透明塑料锥形套管的过程中,在塑料套管成型之前将带有刻度的纸条竖向放置在熔融的塑料中,等到塑料套管成型冷却后,带刻度的纸条在塑料管壁的内部为牵开器提供刻度标识。
68.利用该方式设置刻度标识,刻度标识容易观察且不容易磨损,同时可以避免破坏锥形管道表面的光滑度,防止突出或凹陷的刻度线刮伤脑组织。
69.实施例4:如图8和图9所示,导引导管1可以为圆柱形,也可以设置为椭圆的扁圆形,尤其是扁圆形的导引导管可以更好的对脑组织进行探入,扁圆形的导引导管沿脑组织
的缝隙探入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在扩张过程中对脑组织顶出挤压,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
70.实施例5:所述的牵开气囊14为环绕在导引导管1外侧的管状薄膜管,所述的薄膜管可以采用医用橡胶或是乳胶等制成,薄膜管依靠自身的弹性贴附在导引导管上,薄膜管的上下两端通过粘贴等方式进行密封形成密闭的腔室,导流腔18在薄膜管形成的腔室段在导引导管1上设置气囊填充孔15,从而将导流腔18与密闭的腔室。
71.实施例6:导引导管上套装的内套管2主要用于支撑牵开器3的支撑,防止在植入过程中牵开器3由于内径过大在导引导管上晃动,影响植入操作。
72.因此内套管2在设计过程中,内套管2与导引导管1的套装关系应该相互匹配且较为紧密,即内套管2的内径与导引导管1下半段的外径尺寸相当,当内套管2与导引导管1套装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内套管2与导引导管1因为摩擦力套装位置相对固定,当内套管2受力的情况下,内套管2能够沿导引导管1滑动。
7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导引导管1上环绕密封安装牵开气囊,使得导引导管1安装牵开气囊的位置会明显变厚,即便牵开气囊采用的使橡胶薄膜,厚度相当的薄,其依然会使得内套管2在套装后无法沿导引导管1脱出,或是脱出后无法直接沿导引导管1直接套装。
74.导引导管1在做完手术后会沾染大量的污染物,想要在此利用就需要进行全面清洗,内套管2与导引导管1套装的情况下明显无法做到较好的清洗,针对之中情况,发明人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扣合式的内套管。
75.所述扣合式内套管沿内套管的中心平均分为两半,通过扣合的方式套装在导引导管1上,需要清洗时,扣合式内套管掰开即可轻松将内套管取下进行清洗。
76.进一步,扣合式内套管使用塑料制成,塑料制成的扣合式内套管其中一侧粘连,另外一侧分开形成折叠结构。扣合时扣合式内套管以粘连部位为中心折叠,另一侧设置扣合的凹槽和凸台进行扣合。
77.进一步,分开为两半的扣合式内套管截面设置成相匹配的锯齿形截面,锯齿形截面扣合的更为紧密和牢固,提高扣合式内套管的耐用性。
78.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