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6:09: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2.农作物是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和树木)两大类,可食用的农作物是人类基本的食物来源之一。
3.在一些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会用到播种装置进行播种,但是现有的播种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4.在通过播种装置进行播种时,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产,播种时需要间隔一定的距离播种,但是现有的部分播种装置只能对播种间隔时间进行控制,进而控制一行内播种的间距,而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无法调节或者难以调节,进而影响实际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现有的播种装置只能对播种间隔时间进行调节,而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无法调节或者难以调节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调节机构,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调节机构;
7.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料箱,两个所述第一料箱相离面均活动安装有螺纹柱,两个所述螺纹柱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两个所述活动块的相离面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两个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二料箱,两个所述螺纹柱的后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齿轮。
8.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与两个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两个所述第一料箱和两个第二料箱的底部均连通有播种管。
9.优选的,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的上表面,所述螺纹杆的后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块。
10.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料箱的侧视截面为t形,两个第一料箱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内,且两个第一料箱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的宽度所适配。
11.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料箱的相离一侧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块,两个所述螺纹柱的前表面分别与两个前侧固定块转动连接,两个螺纹杆的后表面分别贯穿两个后侧固定块并延伸至两个后侧固定块的后方。
12.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料箱的侧视截面为t形,两个第二料箱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内,且两个第二料箱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的宽度所适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该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通过装置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调节机构,当需要对行距
进行调节时,只需使电机工作,当电机工作时,会带动两个第一料箱向相离一侧移动,两个第一料箱带动两个第二料箱移动,同时在齿条的作用下,当两个第一料箱向相离一侧移动时,会使两个第二料箱与两个第一料箱之间的间距也增加,且增加的距离与两个第一料箱滑动的距离相同,此时两个第一料箱和两个第二料箱之间的间距相同,只需电机的转动,便实现了行间距的调节,实现了便于调节行间距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剖视图。
18.图中:1装置主体、2电机、3螺纹杆、4滑块、5连接杆、6第一料箱、7螺纹柱、8活动块、9活动杆、10第二料箱、11齿轮、12齿条、13矩形通孔、14播种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0.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和调节机构,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调节机构,通过调节机构的调节,对播种的行间距进行调节,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与调节机构啮合的齿条12,通过齿条12对调节机构的部件起到辅助的作用,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13,且调节机构的部件于矩形通孔13内滑动,调节机构底部均连通有数量为四个的播种管14,通过播种管14进行播种。
21.请参阅图1-3,为了便于调节行间距,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1上表面的电机2,电机2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螺纹杆3,通过电机2的工作,带动螺纹杆3转动,螺纹杆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4,滑块4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两个连接杆5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于矩形通孔13内滑动的第一料箱6,两个第一料箱6侧视截面均为t形,两个第一料箱6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13内,且两个第一料箱6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13的宽度所适配,两个第一料箱6的底部均连通有播种管14。
22.由于连接杆5的两端分别与滑块4和第一料箱6转动连接,第一料箱6于矩形通孔13内滑动,因此滑块4在螺纹杆3的作用下前后移动时,会通过两个连接杆5带动两个第一料箱6向相对一侧或相离一侧移动。
23.同时两个第一料箱6相离面均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块,四个固定块之间转动连接有数量为两个,且贯穿并延伸至两个后侧固定块后方的螺纹柱7,两个螺纹柱7的后表面均固定安装有与齿条12啮合的齿轮11,由于齿条12固定,因此当齿轮11转动时,会带动两个螺纹柱7转动,两个螺纹柱7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8,两个活动块8的相离面均转动连接有活动杆9,两个活动杆9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有于矩形通孔13内滑动的第二料箱10,两个第二料箱10的侧视截面为t形,两个第二料箱10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13内,且两个第二料箱10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13的宽度所适配,两个第二料箱10的底部均连通有播种管14。
24.由于活动杆9的两端分别与活动块8和第二料箱10转动连接,当螺纹柱7转动带动活动块8移动时,第二料箱10会向靠近第一料箱6的一侧或远离第一料箱6的一侧移动。
25.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26.通过电机2工作,带螺纹杆3转动,带动滑块4前后移动,进而通过两个连接杆5带动两个第一料箱6向相对一侧或相离一侧移动,且两个第一料箱6移动时,会通过螺纹柱7、活动块8和活动杆9,带动两个第二料箱10向相对面或者相离面移动,并且在移动时,由于螺纹柱7后表面的齿轮11与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1上表面的齿条12啮合,当齿轮11在第一料箱6的作用下移动时,会带动螺纹柱7转动,使活动块8前后移动,并通过活动杆9带动第二料箱10移动,也就是第一料箱6和第二料箱10之间的间距增大或者减小,且这个增大或者减小的距离,与第一料箱6移动距离相等,也就是两个第一料箱6和两个第二料箱10之间的间距在同步增大或者减小,只需通过电机2工作,便实现了行间距的调节,实现了便于调节行间距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和调节机构,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螺纹杆(3),所述螺纹杆(3)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4),所述滑块(4)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5),两个所述连接杆(5)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料箱(6),两个所述第一料箱(6)相离面均活动安装有螺纹柱(7),两个所述螺纹柱(7)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活动块(8),两个所述活动块(8)的相离面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杆(9),两个所述活动杆(9)的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二料箱(10),两个所述螺纹柱(7)的后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齿轮(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与两个齿轮(11)啮合的齿条(12),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矩形通孔(13),两个所述第一料箱(6)和两个第二料箱(10)的底部均连通有播种管(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固定安装于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所述螺纹杆(3)的后表面固定安装有限位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料箱(6)的侧视截面为t形,两个第一料箱(6)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13)内,且两个第一料箱(6)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13)的宽度所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料箱(6)的相离一侧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块,两个所述螺纹柱(7)的前表面分别与两个前侧固定块转动连接,两个螺纹柱(7)的后表面分别贯穿两个后侧固定块并延伸至两个后侧固定块的后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料箱(10)的侧视截面为t形,两个第二料箱(10)的底部延伸至矩形通孔(13)内,且两个第二料箱(10)底部的宽度与矩形通孔(13)的宽度所适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调节机构,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料箱。该农作物种植用播种装置,通过使电机工作,当电机工作时,会带动两个第一料箱向相离一侧移动,两个第一料箱带动两个第二料箱移动,同时在齿条的作用下,当两个第一料箱向相离一侧移动时,会使两个第二料箱与两个第一料箱之间的间距也增加,且增加的距离与两个第一料箱滑动的距离相同,此时两个第一料箱和两个第二料箱之间的间距相同。一料箱和两个第二料箱之间的间距相同。一料箱和两个第二料箱之间的间距相同。


技术研发人员:徐秀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秀花
技术研发日:2021.12.17
技术公布日:2022/6/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