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6:51: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蠋蝽幼虫运输释放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2.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属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蠋蝽属,是田间主要的天敌昆虫之一。蠋蝽有3个发育龄期:卵、幼虫、成虫,2龄幼虫到成虫均能捕食40余种农林害虫的卵、若虫(幼虫)及成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马铃薯甲虫、等入侵性害虫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蠋蝽的数目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很好地控制田间鳞翅目害虫的数目,一定程度上保护作物。依据蠋蝽的捕食特性,在2020年已经把其运用在烟田斜纹夜蛾害虫的防治上,防治效果较好。现在,在全国已有几十家生物防治公司,可独立研发生产蠋蝽天敌产品的公司较少。在“生物防治为主、发展绿色农业”为主要的农业发展趋势下,迫切的需要更多更新的优质生防产品和技术。提高蠋蝽运输成活率,降低蠋蝽产品包装成本,设计蠋蝽外包装可降解、环境友好型,减少蠋蝽产品田间释放的劳动力是蠋蝽产品在天敌产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技术上突破低龄蠋蝽幼虫集中运输死亡率较高的问题,同时简化蠋蝽田间释放技术。
3.蠋蝽初孵幼虫具有聚集性,且1龄幼虫不捕食鳞翅目害虫的幼虫,仅依靠吸食水分存活。蠋蝽幼虫1-3龄期较为脆弱,其他硬物(如:荞麦壳)的挤压均可造成蠋蝽幼虫的死亡。依据蠋蝽幼虫上述特性,需设计出一种便于蠋蝽幼虫运输的装置,此装置可保证蠋蝽幼虫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且该装置还需便于人为田间释放蠋蝽,达到节省人工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包括释放盒,所述释放盒为空心壳体结构,且释放盒的顶部呈开口状,开口处相对两边连接侧耳,另外两边连接内盖和外盖,所述释放盒内部设置有运输片,所述运输片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插片,所述运输片与释放盒内侧底部平行设置,所述运输片上开设有三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圆形,所述固定孔中间有十字形分割,所述外盖中间位置设置有悬挂孔,所述悬挂孔和外盖一边设置有一排手撕孔,所述外盖顶端固定连接有卡片,所述内盖与释放盒开口连接处对应卡片的位置开设有扣孔,所述卡片和抠孔相适配。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盖和外盖与释放盒的顶部开口的大小相适应。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盖和释放盒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外盖和释放盒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侧耳和释放盒材质相同且为一体
成型设计。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释放盒、内盖、外盖和侧耳结合形成密封的容置空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运输片与插片的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释放盒和运输片的材质为单铜纸材料。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耳与释放盒开口连接处对称开设有用于插片穿过的卡槽。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释放盒内放有介质即纸条和玉米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设置释放盒内填充物纸条增大蠋蝽幼虫活动空间,减少幼虫的自相残杀,同时也起到固定运输片的作用;设置鲜玉米叶,为少部分掉落的蠋蝽幼虫提供水分,避免其缺水死亡;设置运输片,便于固定脱脂棉球,从而防止因运输颠簸造成蠋蝽幼虫的死亡。该装置大大降低了蠋蝽幼虫在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提高了蠋蝽幼虫产品长距离运输的成活率,减少蠋蝽产品在田间释放的人工,提高天敌产品蠋蝽的利用率,服务于生物防治部分种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
附图说明
16.图1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的正视图。
17.图2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的后视图。
18.图3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的侧视图。
19.图4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中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的俯视图。
21.图6为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中运输片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所示:释放盒1、扣孔2、内盖3、外盖4、手撕孔5、卡片6、悬挂孔7、侧耳8、卡槽9、运输片10、插片11和固定孔12。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装置,包括释放盒1、扣孔2、内盖3、外盖4、手撕孔5、卡片6、悬挂孔7、侧耳8、卡槽9、运输片10、插片11和固定孔12,所述释放盒1为空心壳体结构,且释放盒1的顶部呈开口状,开口处相对两边连接侧耳8,另外两边连接内盖3和外盖4,内盖3和外盖4与释放盒1的顶部开口的大小相适应,所述内盖4和释放盒1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外盖5和释放盒1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侧耳8和释放盒1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释放盒1、内盖3、外盖4和侧耳8结合形成密封的容置空间,所述释放盒1内部设置有运输片10,所述运输片10的两端均固定
连接有插片11,所述运输片10与插片11的材质相同且为一体成型设计,所述释放盒1和运输片10的材质为单铜纸材料,所述运输片10与释放盒1内侧底部平行设置,所述运输片10上开设有三个固定孔12,所述固定孔12为圆形,所述固定孔12中间有十字形分割,所述外盖4中间位置设置有悬挂孔7,所述悬挂孔7和外盖4一边设置有一排手撕孔5,所述外盖4顶端固定连接有卡片6,所述内盖3与释放盒1开口连接处对应卡片6的位置开设有扣孔2,所述卡片6和抠孔2相适配,所述侧耳8与释放盒1开口连接处对称开设有用于插片11穿过的卡槽9,所述释放盒1内放有介质即纸条和玉米叶,纸条和玉米叶为交错设置,纸条需要加工折叠,玉米叶应选择较为新鲜的。
25.设置释放盒1用于田间人工释放蠋蝽幼虫;设置运输片10,可将蠋蝽幼虫固定在释放盒1内;在释放盒1开口上设置内盖3,可确保蠋蝽幼虫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从缝隙逃逸;在外盖4上设置手撕孔5和悬挂孔7,便于人为在田间释放蠋蝽幼虫;在侧耳8上设置卡槽9,用于固定运输片10,使运输片10不因外力运输在释放盒1内晃动;在运输片10上设置固定孔12,用于固定有蠋蝽幼虫的脱脂棉球,从而达到固定蠋蝽幼虫的目的,避免因运输颠簸造成蠋蝽幼虫的死亡;设置脱脂棉球用于蠋蝽幼虫的补水和人为聚集蠋蝽幼虫;脱脂棉球应浸有一定量的纯净水,设置扣孔2用于固定外盖4,避免外盖4自动打开,造成释放盒1内蠋蝽幼虫的逃逸;在释放盒1内放置一定数量的纸条和玉米叶,能够增加幼虫的活动空间,避免幼虫自相残杀,提高幼虫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设置填充物质纸条和玉米叶增大幼虫的活动范围,填充物纸条为可人为手工固定形状的物质,可为纸条、较细树枝,例如纸条可折叠,细树枝可折成适当的长度,玉米叶应选择较为新鲜的、干净的,起到为蠋蝽幼虫补充水分的作用。固定孔12大小应有固定数值,便于固定脱脂棉球的大小,脱脂棉球应卡在固定孔12中,不脱落、不摇晃,同时填充物纸条主要用于增加幼虫的活动空间,填充物纸条的长度和宽度,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设置,能适当的放在释放盒1中即可,对此不做限定。
26.蠋蝽幼虫集中运输释放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将释放盒1组装完成;10个折叠纸条和3片鲜玉米叶交错放在释放盒1内;将脱脂棉球塞在固定孔12中固定,运输片10放在培养皿中,用纯净水将脱脂棉球打湿;用细毛刷将初孵蠋蝽幼虫挑到脱脂棉球上,20-30头/脱脂棉球,每盒50头蠋蝽幼虫;将运输片10通过卡槽9固定在释放盒1内;外盖4通过扣孔2固定;将装有蠋蝽幼虫的释放盒1运输到田间或林间,晴朗天的早晨或傍晚将释放盒1挂在植株上,具体操作为:打开外盖4,沿着一排手撕孔5将外盖4撕开,套在需释放蠋蝽的植物上,植物枝茎固定悬挂孔7内。
27.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