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2-06-15 02:40: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2.随着动力电池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一项就反应在电池既要求高能量密度。高能量密度会受到电池形状的限制。当电池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时,需要减小极耳的折弯后的高度,增加极耳的数量,但是会造成极耳屈曲,引起电池的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能够在减小极耳的折弯高度和增加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降低极耳屈曲的风险。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卷芯;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二卷芯,两个第一卷芯位于两个第二卷芯之间;第一极耳,与第一卷芯连接;第二极耳,与第二卷芯连接;第一电极连接片,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连接;第一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2,l1<l2。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极耳分别与两个第一卷芯连接;第二极耳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极耳分别与两个第二卷芯连接;两组第一极耳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两组第二极耳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还包括两个第一电极保护片,两个第一电极保护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连接,每组第一极耳的至少一部分和每组第二极耳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和第一电极连接片之间。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两个第一卷芯与第一极耳连接的一端及两个第二卷芯与第二极耳连接的一端对齐。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每组第一极耳中,第一极耳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至少两个第一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每组第二极耳中,第二极耳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还包括:第二电极连接片、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三极耳与第一卷芯连接,第四极耳与第二卷芯连接,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均与第二电极连接片连接;第三极耳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3,第四极耳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4,l3<l4。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第一电极连接片和第二电极连接片中,一者被配置为电池的正极,另一者被配置为电池的负极。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第三极耳的结构与第一极耳的结构相同,第四极耳的结构与第二极耳的结构相同。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还包括:第五极耳和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三卷芯,第一卷芯和第二卷芯位于两个第三卷芯之间,第五极耳与第一电极连接片连接;第五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的连接处到与第三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5,l5>l2。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还包括第一电极保护片,第一电极保护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连接,第一极耳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极耳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五极耳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电极保护片和第一电极连接片之间。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将内侧的第一卷芯与第一极耳连接,将外侧的第二卷芯与第二极耳连接,通过减小第一极耳上第一卷芯到第一电极连接片的长度,使的折弯后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能够保持基本的折弯形状,降低了位于折弯处内侧的第一极耳因屈曲而倒插或外窜的可能性,可以在不降低极耳总数量的前提下减小极耳折弯后的高度,从而提高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相关技术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17.图2为相关技术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俯视图;
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仰视图;
22.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24.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俯视图;
2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仰视图。
26.附图标记:
27.1、卷芯;2、极耳;
28.11、第一卷芯;12、第一极耳;13、第三极耳;
29.21、第二卷芯;22、第二极耳;23、第四极耳;
30.31、第三卷芯;32、第五极耳;33、第六极耳;
31.41、第一电极连接片;42、第一电极保护片;43、第二电极连接片;44、第二电极保护片;
32.5、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5.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6.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37.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8.应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39.图1为相关技术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为相关技术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40.参考图1和图2,电池通常会设置多个并列设置的多个卷芯,每个卷芯1与多个极耳2连接,将极耳2焊接在电极连接片上,再与电池的电极端子连接,形成电池的电极。在将极耳2焊接在一起后,会折弯极耳2,使电极连接片朝向卷芯1的延伸方向,方便电极连接片与卷芯1的连接。
41.申请人发现,当电池的外壳形状和尺寸确定后,为了满足电池的高能量度需求,需要增加电池内卷芯1所占的体积。由于极耳2连接卷芯1和电池的电极端子,因此,如果想增加卷芯1的体积,那么需要减小极耳2折弯后的高度。位于折弯处内侧的极耳2就容易发生屈曲变形,出现倒插或外窜的情况。
42.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电池,缩短内侧的卷芯对应的极耳上,卷芯与电极连接片之间的距离。在将极耳焊接在电极连接片上后,折弯极耳时,由于内侧的卷芯对应的极耳位于折弯处的内侧,其长度更短,因此即使位于折弯处的内侧,也难以出现屈曲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降低极耳折弯后的高度。电池内可用于容纳卷芯的空间增加,可以使用跟大的卷芯,从而提高能量密度。
4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
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仰视图。
44.参考图3至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一卷芯11;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二卷芯21,两个第一卷芯11位于两个第二卷芯21之间;第一极耳12,与第一卷芯11连接;第二极耳22,与第二卷芯21连接;第一电极连接片41,第一极耳12与第二极耳22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第一极耳1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2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2,l1<l2。
45.参考图3,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作为电池内部产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使用。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一般采用相同的结构,从而使得一同并列设置的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能够对齐,并充分利用其占用电池内的空间。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通常会成对设置,并列设置的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会形成对称的结构,其对称面可以为电池的中心面。
46.第一极耳12与第一卷芯11连接,第二极耳22与第二卷芯21连接,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第一电极连接片41会与电池的电极端子连接。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卷芯、极耳、电极连接片和电极端子依次连接形成电流通路。
47.继续参考图5和图6,第一极耳1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1。当极耳折弯后,第一极耳12处于弯曲状态,第一极耳1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同时与第一卷芯11连接,第一极耳12对应的两个连接处之间的部分在未折弯时的长度为l1,当折弯后,直线距离会小于l1,但是其长度依然为l1。同理,第一极耳1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2。当极耳折弯后,第二极耳22处于弯曲状态,第二极耳2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同时与第二卷芯21连接,第二极耳22对应的两个连接处之间的部分在未折弯时的长度为l2,当折弯后,直线距离会小于l2,但是其长度依然为l2。
48.由于l1小于l2,在将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焊接在第一电极连接片41上时,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会有一定的错位。在将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折弯后,由于靠近折弯处的内侧,第一极耳12折弯半径比第二极耳22的折弯变径小,因此,即使l1小于l2,在折弯后,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也能够对齐。l1和l2的大小差异,能够平衡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各自折弯半径的差异,使得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再折弯后都能保持预期的弧形折弯形状,基本不会出现因折弯半径的差异引起的第一极耳12屈曲的情况。在不折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前提下,可以减小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折弯后的高度,即减小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的边缘到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电池的外形尺寸固定的前提下,为卷芯提供更多的空间,可以增大卷芯的体积,进而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示例性地,相关技术中,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满足l1=l2,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总数为100时,极耳折弯后的高度相当于100个极耳同时折弯后的高度,高度约为9mm。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数量分别为50,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满足l1<l2,极耳折弯后的高度相当于第一极耳12或第二极耳22折弯后的高度,即50个极耳同时折弯后的高度,高度约为8mm,从而增加了电池内部容纳卷芯的空间,进而增加电池的能
量密度。
49.继续参考图4至图6,第一极耳1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极耳12分别与两个第一卷芯11连接;第二极耳2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极耳22分别与两个第二卷芯21连接;两组第一极耳12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两组第二极耳22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
50.两组第一极耳12分别与一个第一卷芯11连接,两组第一极耳1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上不同位置连接。两组第一极耳12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使得折弯后的两个第一卷芯11并列设置且对齐设置,两个第一卷芯11的对称面限定了电池的中心面,两组第一极耳12也会关于对称面对称,从而使两组第一极耳12与第一连接片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两组第一极耳12的折弯程度相同,降低某一组第一极耳12出现明显屈曲的可能性。同理,两组第二极耳22分别与一个第二卷芯21连接,两组第二极耳2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上不同位置连接。两组第二极耳22对应的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使得折弯后的两个第二卷芯21并列设置且对齐设置,两个第二卷芯21也会关于电池的中心面对称,两组第二极耳22也会关于对称面对称,从而使两组第二极耳22与第一连接片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两组第二极耳22的折弯程度相同,降低某一组第二极耳22出现明显屈曲的可能性。
51.继续参考图4和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两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两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每组第一极耳12的至少一部分和每组第二极耳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之间。由于极耳的通常为质软的薄片状导体,因此直接将极耳与电极连接片焊接在一起容易导致极耳的损坏。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其中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一同,将一组第一极耳12和一组第二极耳22夹住。在满足l1<l2的前提下,通过焊接的形式将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一组第一极耳12、一组第二极耳2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在一起。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另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一同,将另一组第一极耳12和另一组极耳极耳夹住。在满足l1<l2的前提下,通过焊接的形式将另一个第一电极保护片42、另一组第一极耳12、另一组第二极耳2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在一起。第一电极保护片42的质地会比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质地更硬,在将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在一起时,第一电极保护片42能够保护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降低第一极耳12的焊接处和第二极耳22的焊接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52.继续参考图3,两个第一卷芯11与第一极耳12连接的一端及两个第二卷芯21与第二极耳22连接的一端对齐。考虑到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的大小和形状相同,如果第一卷芯11的一端与第二卷芯21的一端对齐,那么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的并列设置形成更加紧凑,能够充分地利用电池内部用于容纳卷芯的空间,从而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两个第一卷芯11对齐,也可以使两组第一极耳12的折弯程度相等,降低某一组第一极耳12出现明显屈曲的可能性。同理,两个第二卷芯21对齐,也可以使两组第二极耳22的折弯程度相等,降低某一组第二极耳22出现明显屈曲的可能性。
53.进一步地,每组第一极耳12中,第一极耳1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至少两个第一极耳1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每组第
二极耳22中,第二极耳22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二,至少两个第二极耳2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相等。每组第一极耳12与一个第一卷芯11连接,每组第一极耳12中,第一极耳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同理,每组第二极耳22与一个第二卷芯21连接,每组第二极耳22中,第二极耳22的数量和可以为多个。通过增加极耳的数量可以增加电池充电的功率。由于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之间基本不会因为折弯而产生明显的屈曲,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增加每组第一极耳12中第一极耳12的数量和每组第二极耳22中第二极耳22数量。示例性地,相关技术中,当极耳折弯后的高度为9mm时,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满足l1=l2,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总数为100,即9mm允许100个极耳折弯。本技术实施例中,当极耳折弯后的高度为9mm时,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满足l1<l2,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数量均为100,总数为200。由于极耳折弯后的高度为第一极耳12或第二极耳22折弯后的高度,因此9mm的高度允许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数量均为100。由于极耳的总数量增加了,因此电池充电时的总功率增加了,实现了电池的快充。
54.继续参考图4至图6,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二电极连接片43、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23,第三极耳13与第一卷芯11连接,第四极耳23与第二卷芯21连接,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23均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连接;第三极耳13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的连接处到与第一卷芯1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3,第四极耳23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的连接处到与第二卷芯2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4,l3<l4。
55.第三极耳13和第一极耳12对应,第四极耳23和第二极耳22对应,使得第三极耳13、第四极耳23和第二电极连接片43形成的结构与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形成的结构对应。因此在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23折弯时,位于折弯处内侧的第三极耳13也不会出现明显屈曲,降低了第三极耳13发生倒插或外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极耳折弯后的高度,增加了卷芯占据的空间,从而增加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56.继续参考图4至图6,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第二电极连接片43中,一者被配置为电池的正极,另一者被配置为电池的负极。考虑到第一电极连接片41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对应,因此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第二电极连接片43中,一者用于电池的正极连接,另一者用于电池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极连接片41与电池的正极端子连接,第二电极连接片43与电池的负极端子连接。电池的正极端子、第一电极连接片41、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第三极耳13和第四极耳23、第二电极连接片43、电池的负极端子形成电池的回路,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57.为了方便电池部件的批量加工和生产,第三极耳13的结构与第一极耳12的结构相同,第四极耳23的结构与第二极耳22的结构相同。此外,也能够使第三极耳13和第一极耳12,以及第四极耳23和第二极耳22占用电池内的空间更小,充分利用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第二电极连接片43与卷芯之间空间。
58.继续参考图4至图6,在完成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焊接过程时,将带有极耳的卷芯伸展排布,保持极耳处于未未折弯的状态。将第一卷芯11放置在第二卷芯21上,并使第一卷芯11朝向第一极耳12方向错位一定距离,再通过第一电极保护片4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夹住第一极耳12和第二卷极耳,并进行焊接,焊接后,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依然错位,且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满足l1<l2,当两个第一卷芯11对应的第一极耳12和两个第二卷芯21对应的第二极耳22均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后,折弯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
使得两个第一卷芯11对齐,两个第二卷芯21位于两个第一卷芯11的外侧,且与第一卷芯11对齐。完成极耳与电极连接片的焊接过程和极耳的折弯过程。
5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的极耳焊接时,极耳和卷芯的一种仰视图。
60.参考图7至图10,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五极耳32和两个并列设置的第三卷芯31,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位于两个第三卷芯31之间,第五极耳3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第五极耳3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三卷芯3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5,l5>l2。
61.考虑到电池中卷芯的数量可以超过四个,但其他卷芯相对于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的位置关系与极耳的两个连接处的长度的关系相同,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以六个卷芯为例进行说明。
62.两个第三卷芯31也作为电池内部产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使用。第三卷芯31的结构一般与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相同,从而使得一同并列设置的第一卷芯11、第二卷芯21和第三卷芯31能够对齐,并充分利用其占用电池内的空间。并列设置的第三卷芯31与第一卷芯11和第二卷芯21一同形成对称结构,其对称面可以为电池的中心面。
63.第五极耳32与第三卷芯31连接,第五极耳3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使得第三卷芯31和第五极耳32成为与第一卷芯11和第一极耳12并联的电流通路。两个第三卷芯31位于第二卷芯21和第一卷芯11的外侧,当极耳折弯时,第五极耳32位于折弯处的最外侧,因此,第五极耳32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第三卷芯3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5>l2,可以平衡折弯半径的差异,从而降低位于第五极耳32内侧的第二极耳22和第一极耳12因折弯产生屈曲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极耳折弯后的高度,增加卷芯的体积,进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64.继续参考图8至图10,第三卷芯31外侧也可以设置更多的卷芯,越靠外的卷芯对应的极耳上,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的连接处到与卷芯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越大。以此降低位于极耳折弯处内侧的极耳发生屈曲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极耳折弯后的高度,增加卷芯的体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65.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还包括第一电极保护片42,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与第一电极连接片41连接,第一极耳1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极耳22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五极耳3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电极保护片4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之间。由于极耳的通常为质软的薄片状导体,因此直接将极耳与电极连接片焊接在一起容易导致极耳的损坏。第一电极连接片41和第一电极保护片42一同,将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和第五极耳32夹住。在满足l1<l2<l5的前提下,通过焊接的形式将第一电极保护片42、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第五极耳3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在一起。第一电极保护片42的质地会比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第五极耳32的质地更硬,在将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第五极耳32和第一电极连接片41焊接在一起时,第一电极保护片42能够保护第一极耳12、第二极耳22和第五极耳32,降低第一极耳12的焊接处、第二极耳22的焊接处和第五极耳32的焊接处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66.相似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第六极耳33,第六极耳33与第三卷芯31连接,第六极耳33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连接,第六极耳33上,与第二电极连接片43的连接处到第三卷芯31的连接处之间的长度为l6,l6>l4。第二电极保护片44和第二电极连接片43处第六极耳33、第二极耳22和第四极耳23。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的卷芯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所有的极耳也可以采用相同结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还包括壳体5,所有的卷芯和极耳均位于壳体5内。
68.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将内侧的第一卷芯与第一极耳连接,将外侧的第二卷芯与第二极耳连接,通过减小第一极耳上第一卷芯到第一电极连接片的长度,使的折弯后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能够保持基本的折弯形状,降低了位于折弯处内侧的第一极耳因屈曲而倒插或外窜的可能性,可以在不降低极耳总数量的前提下减小极耳折弯后的高度,从而提高能量密度。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